汉武帝为何要改变文景之治的政策?

云胡说历史


5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入手,那么汉武帝究竟有哪些“文治武功”呢?这些文治武功是否和“文景之治”有关?文治无非就是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而武功则是军事方面,以下我们来逐一分析。

政治

为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即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内容主要是:诸侯王的王位除了由嫡长子继承以外,还可以用“推恩”(也就是广布恩惠,让更多的人来享受特权)的形式把另外两个儿子在本侯国内分封。新的诸侯国就脱离原来王国的限制,地域独立,而且政治权力也基本被剥夺,受当地郡县官吏的管辖。汉武帝还找借口,一次就削去当时一半的侯国。

可以说推恩令的确是一个消除内患的天才创举,堪称我国古代最高明的“阳谋”之一,之所以说是阳谋,是因为诸侯王与天下的有识之士都能看出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目的,但却没有能力反抗,只能俯首听命。而这一政令实施的基础,乃是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沉重的打击了诸侯王的势力,七国之乱结束后,大汉疆域内的诸侯王基本上都夹起了尾巴,再也不敢和中央朝廷叫板。因此,汉武帝的“推恩令”才能十分畅通的施行,而没有造成又一次的“七国之乱”。

文化思想

汉武帝在文化思想领域的一个创举就是,听从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治国理念到选拔官吏,改良后的儒家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舞台上独领风骚两千余年,受到历代统治者所推崇。

但在西汉初期,朝廷流行的黄老学派,即以黄帝和老子命名的学派,主张无为而治,轻徭薄赋。景帝在提倡黄老的同时也让包括儒家学说的其他各派存在、发展,这为后来董仲舒学说的发展以及被汉武帝的重视采用提供了前提条件。

军事

汉武帝在军事上的成就我就不做赘述了,我主要想说的是,无论何时何地,战争都是一项烧钱的活动,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做基础,是没办法发动战争的,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汉武帝时期屡次用兵,依靠的就是文景之治两代帝王积攒的家底,没有经济基础,卫霍是难以横绝沙漠的。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库房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这些钱财粮食,都是武帝用兵的后勤保证。

当然了,汉武帝的“文治武功”远不止如此简单,刘彻本人的确极具雄才大略,因此不能把他的功绩完全归功于文景之治的积累,继而厚积薄发。只不过,如果没有他父祖两代的休养生息,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会暗淡一些,因为靠自己从头积累总没有坐享其成来的快。


市井小贩


汉武帝之前,汉朝的基本国策以黄老学说治国,也就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目的是为了修复秦建国后一系列大型工程以及战争所造成的国力损耗,为了使国家经济重新走向正轨而实施的一些列轻徭薄赋的政策。

经过文景之治后,国力得到了一定修复,而国家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都有所改变。匈奴自冒顿单于之后,对汉朝的威胁与日俱增。国家内部宽松的治国环境下,地方豪强林立,土地兼并时有发生,诸侯王也蠢蠢欲动,这些因素都对汉朝的统治构成了威胁。加强中央集权就成了汉武帝所必须要做的事情,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儒术、推恩令、和酷吏政治成了实现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工具。

推恩令:

汉初从异姓王到同姓王,诸侯国的都享受军事、政治特权,这些特权政治最终对中央政权造成威胁。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推恩令,将诸侯国的特权逐渐削弱,随着封地的逐步被瓜分,达到削弱诸侯国权力的效果。


酷吏政治

汉初宽松的治国环境下,出现了一大批地方豪族大户和宗室子弟,在地方上巧取豪夺,利用政策红利进行土地兼并。这些人横行霸道,违背法制,面对地方豪强,汉武帝只有任用酷吏来解决,周阳由、义纵等人严格执法,对豪强进行有效地打击。

张汤在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一案上,追根究底,对诸侯王对皇权的威胁也有一定的打击作用。

及治淮南、衡山、江都反狱,皆穷根本。严助、伍被,上欲释之,汤争曰“伍被本造反谋,而助亲幸出入禁闼,腹心之臣,乃交私诸侯如此,弗诛,后不可治”上可论之。其治狱所巧排大臣自以为功,多此类。繇是益尊任,迁御史大夫。

远征漠北

刘邦的白登之围和吕后的“弊邑无罪,宜在见赦”之书,是汉朝的一大耻辱。在国力不允许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和亲”这样的行为来换取暂时的和平。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的国力充沛,所以解决匈奴的威胁成为汉武帝这位雄主的目标。卫青霍去病三征匈奴,收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匈奴被迫将王庭迁往漠北,基本上解决了汉初匈奴的威胁。

无眠说: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不多见的雄主之一,他的执政时间为五十四年,这个期间正是西汉的转型时期。汉朝也在这一时期走向极盛时期,盛极而衰,在他执政后期的穷兵黩武和巫蛊之祸对汉朝的政局造成了负面影响。


抱影无眠夜归人


自先秦春秋开始一直到秦末汉初,中国经历了数百年连绵不绝的战争年代,终于,老百姓迎来了一个难得的盛世——文景之治。在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两代皇帝的治理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国家生产总值也逐年攀升。

面对这样的盛世,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描绘当时的场景:“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馀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这段文字非常出名,以至于东汉史学家班固在著《汉书》的《食货志》时直接把这段给抄了上去,他形象的描绘了在文景之治后期汉朝的经济发展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度。但是,随着公元前141年汉景帝病逝后,新一任的汉帝国皇帝汉武帝刘彻却一改文景之治时所奉行的政策,这又是为什么呢?

“文景之治”的代表人物:汉文帝和汉景帝

一.文景之治的核心是“无为而治”

想要弄清楚汉武帝为什么进行变革,首先要搞清楚在汉武帝之前的“文景之治”到底是什么。“文景之治”是西汉文景两代皇帝在继承汉初刘邦所制定的休养生息的大背景下所进行发展和延伸的,其核心是道家所提倡的“无为而治”。

所谓“无为而治”,出自先秦道家代表老子的《道德经》中,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强调“无为无不为”。老子所提倡的是通过道的无为而达到民的有为,放到统治阶级这里运用,便是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不违背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不给老百姓以过多的负担,从而得以充分发挥老百姓的生产力和创造力。而文景之治兴盛便是在这一核心指导思想下统治者继续减轻老百姓的压力,轻徭薄赋来积攒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恢复,便出现了司马迁《史记》中的那番景象。

道家提倡的“无为而治”

二.盛世之下的巨大隐患

汉武帝即位伊始,西汉这一繁荣景象的背后,已经潜藏着巨大的隐患,社会矛盾异常尖锐。

1.政治:无为而治

由于长期施行无为而治,统治者对地方上的治理并没有那么细致,只是规定一个大的方向和框架,不苛求细节,虽然对老百姓自由发展有所帮助,可对于中央集权过于分散,皇权缺乏足够的威严,长此以往国君的统治地位将会受到严重的威胁。

2.经济:金融混乱

秦灭六国之后对国家货币进行了统一,汉代秦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对秦的这一政策进行了放松,允许私人铸造货币,汉文帝时最富有的两个人邓通和吴王刘濞靠的就是铸钱发家。而刘濞也靠着铸钱和晒盐积累了大量财富,从而有底气发动七国之乱。

吴王刘濞剧照

同时,由于放任民众进行生产,客观上虽然农作物产量得到提高,但与此同时带来的社会问题是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在汉武帝即位初期,地方已经发展到“富者连田阡陌,而穷者无立锥之地”的地步,大批平民沦为奴隶。

3.军事:和亲防御

汉高祖刘邦在平定天下后,也想一鼓作气解决边境的少数民族问题,于是趁着清除韩王信的叛乱带领数十万大军北上,结果在白登山被匈奴冒顿单于的四十万骑兵围困了七天七夜,最后靠着陈平和刘敬的美人计才最终得以脱身。

自此,汉朝对匈奴采取防御和亲策略,可匈奴为了财富依然时常侵略边地,汉文帝时期甚至一度打到距离京城长安七百里的地方,国家安全遭到了长时间严峻的考验。

4.地方:诸侯割据

刘邦在总结秦朝和项羽灭亡的经验时错误的进行了分析,选择以大封同姓诸侯王来护卫中央,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靠血缘纽带来维系的关系日渐淡薄。

汉文帝时期爆发了济北王刘兴居和淮南王刘长的叛乱,汉景帝刚刚即位三年便爆发了以吴楚为首的七国之乱,一度动摇国本,虽然在七国之乱平定后中央集权得以加强,但诸侯王割据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七国之乱示意图

三.大刀阔斧——汉武帝的改革之路

为了应对文景之治下所隐藏的社会矛盾,汉武帝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其核心思想即把原先的“黄老无为”转变为“大一统”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以加强中央集权和皇帝的权力为目的进行改革。

1.政治:从无为而治到独尊儒术

武帝一上台就面向全国召集贤良,并鼓励各地士子毛遂自荐,在武帝的挖掘下,董仲舒走向了历史舞台。他向汉武帝提出了著名的“天人三策”,强调“大一统”的思想和“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的理念,把皇权蒙上一层神话色彩来增强他的权威。

董仲舒剧照

同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改自先秦以来的“百家争鸣”的局面,以儒学作为国家的治国理念,而这一理念也成为自此之后中国两年前封建统治的指导思想,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2.经济:从金融混乱到盐铁官营

即位之初,汉朝在金融方面相对混乱,中央发行的货币与各诸侯国的货币互相流通,彼此管理繁琐。为此,汉武帝宣布罢免了诸侯国与地方势力的私人铸币权,由中央改为统一发行五铢钱,经过了五次的币制改革,汉朝混乱的币制系统终于得到了统一。

另一方面,汉武帝针对当前对外战争频繁,需要大量经济支持的大背景下,将当时最赚钱的制盐,冶铁和酿酒收归国有,中央设置盐铁官统一经营,国家宏观调控经济,从而避免了地方上大地主阶级的兴起。针对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汉武帝严厉打击地方豪强,田窦交恶的关键人物灌夫之死就是因为灌氏家族是当时地方上的豪强,与汉武帝的国策相悖。

3.军事:从屈辱和亲到决战匈奴

凭借着文景之治所积累下来的大量财富,汉武帝拥有了对匈奴作战的底气。虽然第一次汉武帝精心策划的马邑之谋最终化为泡影,但他却揭开了汉匈双方关系新的一页。

卫青和霍去病——战神双子星

在此之后,汉武帝先后对匈奴进行了河西之战,漠南战役和漠北决战,一举逆转了汉匈之间的攻防态势,开拓了北方的朔方郡和西北的河西走廊,同时间接西域,最终

使匈奴“漠南无王庭,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以报怨。”为后来宣帝元帝时匈奴的彻底归附打下坚实的基础。

4.地方:从诸侯割据到推恩令

虽然因为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的平定导致了汉朝诸侯王实力的大幅度削弱,但地方上诸侯割据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在汉武帝时期依然爆发了淮南王,衡山王,江都王等诸侯王的叛乱问题。

为彻底解决这一顽疾,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施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在继承问题上除嫡长子可以继承土地外其他子嗣也可以得到土地,从而使得诸侯国越分越小,诸侯王势力越来越弱,最终汉武帝利用酎金问题一次性夺去了一百多个王侯的爵位,诸侯割据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四.汉武帝成就了时代,时代也成就了汉武帝

其实,无论是“文景之治”也好,还是汉武帝的改革也罢,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王朝的统治和顺利延续所施行的,只不过根据所处的时代不同而导致双方选择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路。

文帝景帝所面临的是刚刚经历了数百年战乱和诸吕之乱后的残破的汉朝,即使他们俩有心进行一番作为,可此时的王朝已经经不起更多的负担了,因此,选择休养生息是最适合那个时代的政策。

而到了汉武帝时期,经过了七十年无为而治和近四十年的文景之治,“黄老无为”思想下所统治的王朝已经显露出了很多弊端,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才能使得王朝的统治得以继续延续。

汉武帝刘彻剧照

所以,汉武帝是幸运的,他生在了一个需要把时代从“无为”变成“有为”的时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时代成就了汉武帝,让他成为这个时期王朝的掌舵者,而汉武帝也成就了时代,正是由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才使得汉朝的发展到达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汉武帝所留下的那些变革和措施,即使在今天也依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并继续延续下去,直到永远。

结语:

纳贤良董生三对策,定匈奴卫霍慑大漠。收盐铁国家大一统,平诸侯推恩巧阳谋。

汉武帝变革文景之治,是中国从一个旧时代迈向新时代的分界线,是历史的选择,是必然的轨迹!


相城历史小学生


“文景之治”最核心的思想是“休养生息”、”韬光养晦“。那么汉武帝为什么要改变这一治国理念?是因为要复仇,消灭羞辱大汉帝国多年的敌人---匈奴。


自打秦朝起,匈奴一直就是中原王朝的宿敌,始皇帝之所以修建长城,就是为了抵御北方的蛮族。


到了汉朝,匈奴依旧不改本色,经常骚扰大汉帝国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边境老百姓苦不堪言!汉高祖一怒之下亲自率领32万大军攻打匈奴。然而当时的匈奴正处于国力强盛时期,新生的汉王朝并不是对手,白登一役,汉高祖被匈奴大军包围。如果不是靠贿赂匈奴单于的妻妾,给冒顿单于吹耳边风,刘邦恐怕早已凉凉!




后来,汉朝选择了耻辱的和亲政策,并一直延续了下来。

刘邦死后,冒顿单于还给刘邦的老婆吕后写了一份骚扰信,大致的意思是说,吕后新死了丈夫,应该挺寂寞的,正好他冒顿单于也是孤家寡人一个,问吕后看看他们两个人能不能在一起搭伙过日子。

这对于吕后和大汉来说是奇耻大辱,吕后算是一个非常心狠手辣的人吧,但是,当他看到冒顿单于给她写的信之后,也没办法,毕竟打不过人家。

打不过还躲不过吗?不理睬行不行?答案是不行,否则匈奴人又要杀过来了!


最后,吕后客客气气给冒顿单于回了一封信,大致的意思是,自己年老色衰,配不上大单于等云云,这事才算完,总之耻辱到了极点。

之后汉文帝时期,匈奴又开始大举进犯,有次甚至打到了帝都长安城下。到了汉景帝的时候,匈奴照样隔三差五来抢人抢物抢美女,而且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从不打招呼,简直是把大汉领地当做公共厕所。

而当时的王庭却一点办法也没有,可以说,从汉高祖刘邦,到吕后,再到汉文帝、汉景帝,对匈奴都是憋着一肚子气。

然而这一切到了汉武帝时代,改变了。这位年轻的皇帝从小耳濡目染这种耻辱,报一箭之仇的想法由来已久。当他登基之后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洗刷这种耻辱。


当时汉朝已经立国60余年,“文景之治”为武帝攻打匈奴打下非常好的物质基础,可以说要马匹有马匹,要粮食有粮食。


年轻的皇帝有雄心,年轻的帝国有财力,而且还有年轻的将领卫青、霍去病,于是汉武帝一改往日国策,开始了40多年的对匈奴征战。


春秋笔谈


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都是一片荒凉的景象.汉高祖及其后的汉文帝、 汉孝景帝

汉景帝等,吸取秦灭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景时期,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治理措施:

减轻杂税

主要措施 1、实行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2、鼓励生产、发展经济,扩大税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3、厉行节约,禁止浪费.

4、通过“贵粟”政策,提高农民收入.

5、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逐步加强中央集权.

重视农业

抑制豪强(禁止豪强私自铸钱;重农抑商;逐步分化诸侯 )

休养生息

文景之治是全国休养生息,为汉武帝北阀匈奴积累了大量的财富,物质.全国的人口也得到增加,为兵源提供的充足的后备,为汉武帝的大一统提供了基础。



老郭历史


说汉武帝改变了文景之治时的政策,首先就要了解一下文景之治的政策有哪些:1.实行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2.鼓励生产、发展经济,扩大税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3.禁止豪强私自铸钱,重农抑商;逐4.步分化诸侯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逐步加强中央集权。而汉武帝实行的政策主要有:1.经济上改革币制,盐铁官营,由政府直接经营运输和贸易;2.政治上为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3.选用人才上多次颁布求贤诏,不拘一格,唯才是举;4.军事上对外强硬,凿空西域,击溃匈奴,扩大汉朝版图;5.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作为大一统的封建帝国,汉王朝实行的各项政策都不是根据某个皇帝的喜好而制定。文景时期,大汉帝国刚刚建立,民生凋敝,国力衰弱,皇帝们吸收秦末教训,采用“黄老思想”,轻徭薄赋,与民生息。对一些问题只能忍着,平定“七国之乱”时也是在牺牲晁错后,忍无可忍才采用军事手段的。连吕后被匈奴侮辱,也只能忍辱负重送上公主取悦单于。不是他们想这样,只是实力不允许。随着文景两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到汉武帝时,国家富裕了,国力提升了,自然要采取措施来解决以前留下的问题,所以才一改文景时期的政策。对外以灭匈奴为目标,对内采取“推恩令”、“独尊儒术”等一系列政策巩固皇权。

不管是文景时期的轻徭薄赋还是汉武时期的强权政治,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他们的变与不变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没有文景时期的忍辱负重,也就没有汉武时期的强汉风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只有自身足够强大,才能不受欺辱,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公顷土地


文景之治的政策是源于汉刘邦,汉初经济疲惫,社会急需休养生息,恢复人口,所以从刘邦到吕后再到文景都采取了宽松,轻税负的基本政策,而且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汉景帝后期,汉武帝初期出现了国库充盈的现象,国库里穿钱的绳子都烂掉了。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匈奴的问题引起了国力的巨大消耗,多年的征战军费开支巨大,国库难以为继,再加上汉武帝巡游的费用,和大型宫殿工程费的开销,就更加显得财力不足了。在此背景下,汉武帝改变了之前的政策,并从货币,财政税收等多方面进行了财政增收的措施


江湖乱跑


汉初有文景之治是汉文帝想要改变治国思想主要是因为当时国家朝代的需要。在汉初,当时的社会经济已经遭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所以统治阶级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怎么样把产量变得更多,怎么样才可以稳定当时封建统治的秩序,怎么样才能更加维护阶级统治。所以汉文帝主张无为而治,在经济上减轻税负,当时百姓的产量少但是税负重,帮助百姓减轻税务负担。

汉武帝推崇儒学则是因为儒学更加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汉武帝继承了汉文帝和汉景帝这两代的财富,但是与此同时,随着地主阶级和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对可怜的农民的压迫也越来越重,致使了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这对统治存在着严重的威胁。而当时的儒家文学有着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同时儒家文化推崇仁义的思想和君臣伦理的思想。而这种思想显然跟汉武帝当时所面临的统治形势相适应,所以在当时的思想领域,汉武帝推崇儒学。而在汉武帝的大力推崇之下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成为思想中的正统地位。当时的这种儒术思想间接地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满足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汉武帝的改革无疑是推动了时代的发展,同时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顺应了民心,也使传统的封建统治更加坚固。所以汉武帝推崇的儒家思想是一次历史意义上非常重大的改革,也是非常成功的改革。


M墨墨M


文景之治实行的是什么政策。

文景之治时期,汉朝继续实行汉高祖刘邦时期的无为而治政策。无为而治就是与民休息。

实行无为政策的原因

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建立了汉朝。但是由于秦末的战争和农民起义频繁,导致了经济凋敝,百姓人口大量减少。汉朝急需一种新的思想,最后刘邦决定用老子的无为而治政策。经过汉高祖刘邦、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这几位皇帝的治理。汉朝的经济水平和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农民生活安定。在文景两位皇帝时开创了文景之治。


汉武帝时期改变政策的原因

1.汉武帝改变政策和汉武帝的性格息息相关,汉武帝锐意进取,有雄才大略,想要开疆拓土。

2.汉朝经过了70多年的休息,实力已经很强大了。北方边境的匈奴的入侵,汉武帝意识到要加强军事实力,不能让匈奴继续入侵。并且在汉武帝时期战争需要花的钱都已经十分充足。经济、军事水平的提升使得汉武帝有足够的资本去发动多次对匈奴的战役,这几次战役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使得匈奴再没有实力对中原发动大规模的战争。


汉武帝的政策的改变

1.改变了汉朝的指导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时的儒学,融合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的一些思想。

2.设置内外朝制度,内朝以皇帝的亲信为主,卫青和霍去病就曾任大司马互相牵制。而外朝是以丞相为首的官员。内外朝相互制约,加强了中央集权。

3.实行推恩令,分封各地的诸侯,诸侯将自己的封地给自己的子弟。直到没有地可分为止。大大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防止了再次出现七国之乱的局面。

4.叫停和亲,开始操练兵马。加强军事实力,准备发动对匈奴进行半个世纪的战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