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什代村的春天

卡什代村的春天

马麻乃家的新厨房。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幸福是什么?

幸福就是清晨起来,能安心地喝口热茶、吃口热饭,带着孙子孙女到户外晒太阳……聊起眼前的生活,化隆回族自治县德恒隆乡卡什代村村民马毛沙心中满是幸福。

阳春三月,我们来到卡什代新村,只见宽敞的硬化路铺到村民家门口。见到马毛沙时,他拿着水壶正给花盆里的花朵浇水,红的、黄的、白的……五彩斑斓的花朵竞相斗艳,满屋弥漫着诱人的芬芳。

卡什代村曾经是有名的贫困村,过去全村群众吃水难、出行难,孩子上学难。搬迁到新村以后,村民们住进了砖瓦结构的新房。

“新建的房屋暖和,不透风,加上按时能浇上水,这些花半个月前陆续开花了。”马毛沙说,他在德恒隆的大山里住了大半辈子,从来没像现在一样放心地用水浇过花。

马毛沙的院里,拧开自来水水龙头,一股清水哗哗流出。“自来水接的是泉水,清澈、甘甜自不必说,最主要的是不用再像以前一样出门挑水了。”马毛沙说,自从有了自来水,洗衣做饭很方便。

“住在老村的时候,全村两百多户村民靠一口水井为生。那时,还没等到天亮,大伙提着水桶,赶着毛驴,到两公里的山坳里挑水、驮水吃,要是去晚了,一等就是大半天。”马毛沙说。

有一年遇上干旱天气,卡什代村出现水荒,那口供全村人饮用的水井干枯了,村民跑到别的村借水买水吃,土地上种的青稞还未吐穗就枯萎了。

“青稞收成最好的年份,一亩地最多能打五六百斤粮食,而靠天吃饭的日子,村民心里总没数。”卡什代村党支部书记马忠林说。

村民马麻乃是个勤快人,有着一手盖房的本领,可多年过去了,他们一家人仍旧没有摆脱贫穷。“父母年纪大了,孩子学校又远,出远门放心不下一家老小,就一直守着几亩薄田,打零工维持生计。”马麻乃说。

孩子上学要走三四公里,饮水要到四五公里外挑,生活极为不便。2017年,卡什代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村民看到了幸福生活的曙光。

“易地扶贫搬迁,村民往哪里搬?怎么搬?搬迁后怎么发展?”卡什代村村委会主任马俊海说,根据群众的意愿,村上采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两种形式,截至目前,全村219户村民如愿搬到了宜居的地方。

卡什代村集中安置点,所有的房屋按规划建设施工、整齐划一。放眼望去,新建的房屋错落有致,教学点、卫生室、休闲广场拔地而起。马俊海说,集中安置点的水、电、路、排水管网等设施投入运行,村民用水用电和出行方便。

马毛沙一家分到了近100平方米的房屋和宽敞的庭院。马俊海说,马毛沙一家是建档立卡户,享受了政府的优惠政策,几乎没花钱就拎包入住新房。到新村后,村上安排他担任清洁员和林草管护员,每月有稳定的收入,退出了建档立卡户的行列。

眼前的一切,让马麻乃开心地笑了,他说,教学点就在附近,不用早晚接送孩子。新村到城区只有10分钟的车程,能吃上新鲜的蔬菜、牛羊肉,出门打工也比以前方便多了。

“我们选择了离群科新区最近的地方,从大山里往外移出10多公里,解决了村民出行难、上学难、吃水难、务工难的难题。”卡什代村驻村第一书记索南尖措说。

为了让村民搬得出、留得住、富得起,卡什代村实施扶贫产业扶持项目,其中,部分项目资金投入到村民经营的拉面馆,村民从中分红。利用村上丰富的草场资源,鼓励养殖大户从事牛羊养殖业,村民积极申报牛羊托养所,做到了户户有致富产业,家家有增收项目。

卡什代村的春天

卡什代村集中安置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