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鎮:擅山水梅花竹,與黃公望倪瓚王蒙稱“元四家”


蘇先生讀史|吳鎮:擅山水梅花竹,與黃公望倪瓚王蒙稱“元四家”


蘇先生讀史|吳鎮:擅山水梅花竹,與黃公望倪瓚王蒙稱“元四家”


蘇先生讀史|吳鎮:擅山水梅花竹,與黃公望倪瓚王蒙稱“元四家”


吳鎮(1280年-1354年),字仲圭,號梅花道人,浙江嘉興人。元代著名畫家、書法家、詩人。

擅畫山水、梅花、竹石,與黃公望、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家”。

山水師法董源、巨然,兼取馬遠、夏圭,乾溼筆互用,尤擅帶溼點苔。

水墨蒼莽,淋漓雄厚。喜作漁父圖,有清曠野逸之趣。墨竹宗文同,格調簡率遒勁。精書法,工詩文。


蘇先生讀史|吳鎮:擅山水梅花竹,與黃公望倪瓚王蒙稱“元四家”


蘇先生讀史|吳鎮:擅山水梅花竹,與黃公望倪瓚王蒙稱“元四家”


蘇先生讀史|吳鎮:擅山水梅花竹,與黃公望倪瓚王蒙稱“元四家”


作品有《漁父圖》《雙檜平遠圖》《洞庭漁隱圖》《蘆花寒雁圖》等。

堅持高尚志氣,不與眾人和同,貫通儒、道、釋三教,達生知命。

長住魏塘,深居簡出。為人抗簡孤潔,一生清貧,高自標青,隱居不仕,與達官貴人很少往來。

曾在村塾中教書,於錢塘等地賣卜。

十八九歲開始學畫,年輕時遊歷杭州,吳興,飽覽太湖風光。

開眼界,長見識,大自然的真山真水,啟迪了他創作靈感。

吳鎮於六十八歲僑寓嘉興春波門外春波客舍,專寫墨竹。


蘇先生讀史|吳鎮:擅山水梅花竹,與黃公望倪瓚王蒙稱“元四家”


蘇先生讀史|吳鎮:擅山水梅花竹,與黃公望倪瓚王蒙稱“元四家”


蘇先生讀史|吳鎮:擅山水梅花竹,與黃公望倪瓚王蒙稱“元四家”


工詩文書法,繪畫題材多為漁父、古木、竹石之類,善畫山水、梅花。草書學鞏光,山水師法董源、巨然而又獨出機杼,以雄強筆法輔以豐富墨法,自有一種蒼茫沉鬱、古厚純樸之氣。

精寫竹,師李衎,晚年則專寫墨竹。

善於用墨,淋漓雄厚,為元人之冠。


蘇先生讀史|吳鎮:擅山水梅花竹,與黃公望倪瓚王蒙稱“元四家”


蘇先生讀史|吳鎮:擅山水梅花竹,與黃公望倪瓚王蒙稱“元四家”


兼工墨花,亦能寫真。同以竹掩其畫,鎮以畫掩其竹。

其畫雖勢不能奪,唯以佳紙筆投之,欣然就幾,隨所欲為,乃可得也。

詩詞風格簡勁奇拔,感情真摯,常以比興自吐胸臆,接近陶潛詩風,外示平淡而內實鬱憤。


蘇先生讀史|吳鎮:擅山水梅花竹,與黃公望倪瓚王蒙稱“元四家”


蘇先生讀史|吳鎮:擅山水梅花竹,與黃公望倪瓚王蒙稱“元四家”


蘇先生讀史|吳鎮:擅山水梅花竹,與黃公望倪瓚王蒙稱“元四家”


書法能結合王羲之和懷素之長而自具面目。

每作畫往往題詩文於其上,或行或草,墨沈淋漓,詩、書、畫相映成趣,時人號為“三絕”。


蘇先生讀史|吳鎮:擅山水梅花竹,與黃公望倪瓚王蒙稱“元四家”


蘇先生讀史|吳鎮:擅山水梅花竹,與黃公望倪瓚王蒙稱“元四家”


蘇先生讀史|吳鎮:擅山水梅花竹,與黃公望倪瓚王蒙稱“元四家”


吳鎮像收錄於《畫史會要》《清河書畫舫》《六研齋筆記》《容臺集》《倉螺集》。 墨跡今存世的有《雙檜平遠圖》軸(臺灣故宮博物院藏)、《漁父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漁父圖》卷(美國佛利爾美術館藏)、《長松圖》軸(南京博物院藏)、《草書心經》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等。其風竹刻石,陳列在嘉興南湖煙雨樓,其八竹碑及草書《心經》碑陳列於嘉善梅花庵。又有《梅道人遺墨》2卷,系後人輯錄的其詩和題跋。

吳鎮既不願做官,也很少從俗賣畫,生活困難時,他便經常到嘉興、武林等地賣卜,以維持生計。

吳鎮思想向佛教靠攏,經常去魏塘鎮大勝、景德、慈雲寺與僧人談經論佛、吟詩作畫,可行、松嚴和尚、竹叟、古泉講師均與吳鎮私交甚厚。


蘇先生讀史|吳鎮:擅山水梅花竹,與黃公望倪瓚王蒙稱“元四家”


蘇先生讀史|吳鎮:擅山水梅花竹,與黃公望倪瓚王蒙稱“元四家”


蘇先生讀史|吳鎮:擅山水梅花竹,與黃公望倪瓚王蒙稱“元四家”


吳鎮的修養是多方面的,他在詩歌、書法、篆刻、繪畫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單繪畫方面,他山水、梅竹、人物俱擅,但奠定他在畫史上的地位,使他名列“元四大家”之一的乃是他的山水畫。

吳鎮與黃、倪、王等許多山水畫大家均提倡墨戲、士氣、逸氣,從而創造了極富特色的文人山水畫,使元代畫壇大放光彩。


蘇先生讀史|吳鎮:擅山水梅花竹,與黃公望倪瓚王蒙稱“元四家”


蘇先生讀史|吳鎮:擅山水梅花竹,與黃公望倪瓚王蒙稱“元四家”


蘇先生讀史|吳鎮:擅山水梅花竹,與黃公望倪瓚王蒙稱“元四家”


董源、巨然並不是文人畫家,但由於他們生活在江南,表現江南山川,創造了平淡天真、蒼茫渾厚的山水畫風,恰到好處地表現了山川之氣韻,這種氣韻正是宋代以後文人畫家所夢寐以求的。

從米芾開始,董巨畫風開始受到青睞,延及趙孟頫、元四家,董巨畫風大受推崇,整個元代山水畫壇大多以董巨為依歸,力求韻外之致。

吳鎮對董巨是下過很深的功夫的,他自己說:“董源畫《寒林重汀圖》,筆法蒼勁,世所罕見,因觀其真跡,摹其萬一。”

吳鎮也繼承了荊浩、李成、范寬一系乃至南宋院體的山水畫風。

在元代一流大畫家中,吳鎮最大的特點是他不僅取法董巨、荊關的畫法,而且還吸收了時人一致排斥的馬、夏畫風。


蘇先生讀史|吳鎮:擅山水梅花竹,與黃公望倪瓚王蒙稱“元四家”


蘇先生讀史|吳鎮:擅山水梅花竹,與黃公望倪瓚王蒙稱“元四家”


在吳鎮早期的作品中,我們發現多幅馬、夏邊角之景或類似邊角之景的圖式。1338年的《松泉圖》、1334年的《秋江漁隱圖》,特別是《蘆灘釣艇圖》為典型的馬、夏邊角構圖。

馬、夏無論山石、樹木等景物的畫法處理,還是構圖、佈局的經營均以奇險取勝,追求奇險、表現氣骨成為馬、夏山水的突出特點。


蘇先生讀史|吳鎮:擅山水梅花竹,與黃公望倪瓚王蒙稱“元四家”


蘇先生讀史|吳鎮:擅山水梅花竹,與黃公望倪瓚王蒙稱“元四家”


漁父成了清高孤潔、避世脫俗、嘯傲江湖的智者、隱士的化身。魏晉時期,漁父多次出現于山水詩中,到唐宋時期漁父形成被固定下來,成了詩人、作家鍾愛的對象。

這個階段,繪畫中漁父形象也開始出現,張志和、荊浩、許道寧都繪有漁父圖。漁父形象大量出現並形成一種風氣是在元代

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漁父清高、避世、逍遙的人生為許多隱退文人所仿效,漁父形象成了文人、畫家寄託情感的載體。詩、詞、曲中漁父形象普遍流行,繪畫領域,漁父更成為創作的風氣,趙孟頫、管道昇、黃公望、王蒙、吳鎮、盛子昭均有漁父圖傳世。


蘇先生讀史|吳鎮:擅山水梅花竹,與黃公望倪瓚王蒙稱“元四家”


蘇先生讀史|吳鎮:擅山水梅花竹,與黃公望倪瓚王蒙稱“元四家”


在吳鎮傳世山水畫中,漁父題材的作品佔有相當數量,版式上有條幅、中堂、長卷,手法上有臨摹、創作。理解吳鎮的漁父形象,一是從圖象學意義上,一是從吳鎮留下的大量題畫詩上。漁父形象在吳鎮的漁父圖中是吳鎮所要表達的核心所在,但吳鎮並沒有對其主人公做細緻刻畫,而是盡情的描繪了周邊環境。

在吳鎮傳世幾十餘幅墨竹中,幾乎全是用幹墨畫的,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之所以吳鎮在山水畫中多用溼墨,這與吳鎮欲借山水畫表達的境界有極大的關係。北宋山水畫追求一種可遊、可居之景,用筆用墨都服從於山水真實體感的表達;而元人則以山水為媒,追求一種有我之景,筆墨除用表現形體外,更是充作了情感流露的媒介。


蘇先生讀史|吳鎮:擅山水梅花竹,與黃公望倪瓚王蒙稱“元四家”


蘇先生讀史|吳鎮:擅山水梅花竹,與黃公望倪瓚王蒙稱“元四家”


由於吳鎮以董巨起家,其畫中山、石、樹、水、房屋、小橋都顯得格外寧靜、平和,但吳鎮有時也著意打破這種氣氛,使寧靜中增幾分動盪,那就是近景大樹和山石的表現,特別是三兩棵樹的表現尤其明顯。如果說吳畫山、石、水、小橋、屋舍、群樹的表現乃至整體氣息是以董巨面目出現的話,那麼其局部的大樹則主要是以馬夏的面目出現的。結構佈局上立於近景,形象表現上誇張變形,樹種的選擇上以松柏寓人格。這種形象的樹出現在平和、寧靜的境界裡顯得格外突出。它們或直立挺拔、俯勢向上;或倚斜偃蹇、欲倒還立;或技條倒掛、曲折盤桓。而且吳鎮對大樹的形象也是情有獨鍾的,幾乎每幅山水畫均有此類形象。


蘇先生讀史|吳鎮:擅山水梅花竹,與黃公望倪瓚王蒙稱“元四家”


蘇先生讀史|吳鎮:擅山水梅花竹,與黃公望倪瓚王蒙稱“元四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