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俄羅斯有一小塊領土分離?

毒奶使我快樂


因為蘇聯解體了,所以這塊名為加里寧格勒的區域徹底和俄羅斯版圖“斷了聯繫”。

在1991年蘇聯解體前,作為俄羅斯聯邦的一部分,面積為1.51萬平方公里的加里寧格勒州和蘇聯版圖山水相連。而當蘇聯解體,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羅斯等加盟國相繼脫離蘇聯,加里寧格勒被立陶宛隔開,成為距離俄羅斯本土500多公里的外飛地。

時至今日,雖然加里寧格勒和俄羅斯相去甚遠,尤其是在立陶宛加入歐盟和北約後,俄羅斯人想要進出加里寧格勒甚至需要歐盟的簽證,但作為俄羅斯打入歐洲的楔子,加里寧格勒依然讓歐洲各國如坐針氈。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加里寧格勒是俄羅斯擴張的領土。

作為噬土成性的國家,俄羅斯在歷史上奪取的領土不計其數,面積狹小的加里寧格勒根本就不夠看。但加里寧格勒和其他大塊領土不一樣,因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不可取代的戰略價值。

加里寧格勒的前身是德國的東普魯士。作為德意志民族的龍興之地,東普魯士最早隸屬於條頓騎士團領地。波蘭強大後,1466年,條頓騎士團將但澤和馬爾堡在內的西普魯士劃歸波蘭,將你們河下游以北劃歸立陶宛,最終擁有東普魯士的條頓騎士團,成為波蘭王國的藩屬,後逐漸演變為普魯士公國。

1618年同屬霍亨索倫家族的約翰·西吉斯蒙德繼承普魯士公國,勃蘭登堡選帝侯升級為勃蘭登堡普魯士選帝侯。

1701年,選帝侯腓特烈一世在東普魯士哥尼斯堡加冕為王,普魯士升級為王國。

1772年普魯士第2次參與瓜分波蘭,奪取波蘭的瓦爾米亞,即西普魯士,原來的普魯士王國為東普魯士。

1871年普魯士統一德意志,東普魯士併入德國版圖。

1918年德國戰敗後,根據《凡爾賽條約》的規定,德國割讓西普魯士大部給波蘭,後形成波蘭走廊及但澤自由市。1920年西普魯士西部和東普魯士南部舉行公投,絕大多數選民支持加入德國,但由於波蘭走廊和但澤自由市的存在,東普魯士及部分西普魯士依然是德國的外飛地,一直到1939年德國奪取波蘭西部。

而在1923年,立陶宛強行佔領梅梅爾,即克萊佩達地區;隨即在1940年3月,蘇聯紅軍強行開入立陶宛後,梅梅爾地區和立陶宛一道併入蘇聯版圖。

1939年8月23日,蘇聯和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協定》,秘密劃定了兩國在東歐的勢力範圍。

1939年9月1日,在德國大舉閃擊波蘭後,蘇聯於9月17日侵入波蘭東部,開到東普魯士南部邊界;而後蘇聯於1940年3月強行開進立陶宛,將其併入蘇聯版圖,佔據了東普魯士以東的區域,對東普魯士形成半包圍態勢。

1941年6月22日,德國閃擊蘇聯後,兵峰凌厲的德軍迅速佔領蘇聯在二戰前擴張的波蘭東部、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廣大區域,東普魯士地區迅速擴大。

但隨著蘇聯反攻,德軍的一步步敗退,東普魯士最終於1945年初被蘇軍完全佔領。

作為德國的龍興之地,東普魯士在德國人心目中舉足輕重。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為徹底消滅德國法西斯,摧毀德國的民族意識,蘇軍在佔領東普魯士後,將這裡的德意志原住民進行了野蠻的驅逐和屠殺,作為對納粹德國發動戰爭的猛烈報復。

此時的斯大林,在和德國一道瓜分波蘭之後,將國境線推進到一戰前的寇松線。為坐實侵略成果,更為了徹底壓制德國,斯大林通過割取德國領土對波蘭國土進行補償,除割讓奧得河以東的拉美尼西亞和西里西亞之外,東普魯士地區也被蘇聯瓜分,除梅梅爾“歸還”立陶宛,剩下的區域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南部區域劃歸波蘭,即瓦爾米亞-馬祖裡省,北部劃歸蘇聯的俄羅斯聯邦,成為俄羅斯的一個州。

為紀念當時剛剛去世的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米哈伊爾·加里寧,該州被命名為加里寧格勒。

蘇聯對東普魯士的瓜分,特別是加里寧格勒的設立,使得數以百萬計的德意志人徹底失去了世代居住的土地。而後蘇聯人完全廢除了德意志的痕跡,包括建築也徹底俄化,加里寧成了名副其實的俄羅斯地區。

蘇聯解體後,隸屬於俄羅斯聯邦的加里寧格勒成了俄羅斯的飛地。在周邊的波蘭、立陶宛等紛紛投入西方陣營的情況下,加里寧格勒成了名副其實的“絕地”。

但這塊面積只有1.51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樣也是俄羅斯打入歐洲的前哨。一直以來,俄羅斯都希望融入西方,甚至在1991年蘇聯解體後仍未放棄和西方世界沆瀣一氣的想法。不過西方世界始終對俄羅斯高度警惕,這使得俄羅斯再一次被拒之門外。而融入西方無望的俄羅斯也認識到,想要融入西方,只能用拳頭打進去,所以加里寧格勒無疑是最好的陣地。

今天的加里寧格勒州,是俄羅斯軍事化最重的地區,其軍事設施數量及密度居全歐洲之冠。蘇聯時期,這裡是波羅的海軍區總部所在地,今天亦是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總部所在地,為切爾尼亞霍夫斯克,頓斯科耶和加里寧格勒契卡洛提供空軍基地及海軍空軍基地。在歐盟和北約瘋狂東擴,對俄羅斯步步緊逼的今天,加里寧格勒的戰略價值越發明顯。

加里寧格勒,是德國人的遺恨,更是今日整個西歐國家的夢魘。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為什麼俄羅斯有一小塊領土分離?

從世界地圖上看,俄羅斯分為兩塊,一大塊和一小塊,大塊是地跨歐亞兩大洲的俄羅斯本土,另一小塊就是隸屬於俄羅斯的飛地——加里寧格勒州。



加里寧格勒位於歐洲西部波羅的海沿岸,南與波蘭相鄰,東北部和北部和立陶宛接壤,本土自然何俄羅斯主體不相鄰,不然也不會說加里寧格勒是俄羅斯的飛地了。它是俄羅斯的聯邦主體之一,也是俄羅斯面積最小的州,面積只有1.51萬平方公里。

從加里寧格勒到歐洲各國首都距離都不遠,從加里寧格勒出發,400~600公里的半徑,就可以達到波蘭首都華沙、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和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相對來說,比起地廣人稀的俄羅斯來說,加里寧格勒的人口相對比較稠密,目前有94萬人,人口密度62人/平方公里。

其實加里寧格勒歷史比較曲折,幾經輾轉騰挪到了俄羅斯的手中,該地區最早是立陶宛的一部分,後來被德意志地區的普魯士王國佔領,成為東普魯士的一部分,也就是後來德國統一的發源地。二戰後,德國被迫把這塊地方割讓給蘇聯,蘇聯將其劃分給加盟國俄羅斯聯邦管理,在蘇聯時期,加里寧格勒是和本土不分開的,因為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三國都是蘇聯加盟國之一。



1991年蘇聯解體,波羅的海三國獨立,加里寧格勒地區才與俄羅斯本土分開,成為飛地。這個地區本來應該是德國的文化歷史烙印比較深地方,因為它曾經是東普魯士的一部分,但現在這個地方卻是清一色的俄羅斯風格,根本看不到德國的歷史痕跡。這是因為二戰時,所有的普魯士風格建築都被炸燬,一部分是蘇聯攻入這裡公然摧毀的。

另外,二戰結束後,1946年,加里寧格勒正式成為蘇聯的領土,蘇聯人做的夠絕,剛接收這裡趕緊著手驅逐這個地方的居住的所有德國人,再把俄羅斯人遷入到這裡,當然波蘭人幹著同樣的事。現在加里寧格勒地區的俄羅斯人佔總人口的78%,而德國人幾乎在這裡絕跡,幾乎徹底抹去了德國人的烙印,就連加里寧格勒的名字也是取自一個俄羅斯人名字,是為了紀念當時(1946年)剛剛去世的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加里寧。



以上就是“大正”對於該問題的看法。


大正看世界


那是俄羅斯的飛地州~加里寧格勒州,也是俄羅斯最小的一個州,面積約1.5萬平方千米,約佔俄領土的0.087%,人口約98萬左右。加里寧格勒原本為立陶宛的領土,後被德國割佔,二戰後德國戰敗,該地被前蘇聯吞併,劃分給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作為一個州。1991蘇聯解體,白俄羅斯、立陶宛等都成了獨立國家,也造成加里寧格勒與俄羅斯被不同國家隔開了,形成了飛地州,距俄本土最近600km。隨著立陶宛、白俄羅斯等投入歐盟的"懷抱",加里寧格勒又被"包圍"了,這或許也是他們要獨立的原因之一吧!





交通及城鎮分佈圖



周邊國家圖


海闊天空218505852


如果翻開俄羅斯的詳細地圖或者歐洲地圖的話,我們可能會發現俄羅斯在本土之外,還有一小塊區域。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飛地”。俄羅斯在歐洲波羅的海附近有一小塊飛地——加里寧格勒州。

加里寧州面積約為1.51萬平方千米,人口約為994708。加里寧格勒的面積雖不大,但是在飛地中規模並不小。為什麼俄羅斯在國土之外,還有這麼一塊飛地呢?

加里寧格勒原名為柯尼斯堡。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的故鄉。二戰之前,柯尼斯堡原本是普魯士的領土,隸屬於東普魯士。這裡是條頓騎士團的發源地,也是普魯士的發源地,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曾經在這裡加冕。一戰後,德國的領土縮小,東普魯士成為德國的飛地。二戰之中,東普魯士成為納粹德國的重要據點。蘇軍在戰爭中佔據了這塊土地。

二戰爆發前,蘇聯和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兩國秘密劃分了在東歐的勢力範圍。德國閃擊波蘭之後,蘇聯也對波蘭發動攻擊。蘇聯和德國瓜分了波蘭。波蘭亡國之後,組織了流亡政府,一直堅持抗德。二戰勝利之後,波蘭是一個戰勝國,波蘭的某些權益應該受到尊重。蘇聯是擊敗德國的最大功臣,不願意吐出已經佔領的波蘭領土。蘇聯提出一個領土西移的方案,利用德國的領土補償一部分給波蘭。

波蘭的邊界向西平移了200多千米,波德邊境推移到奧德-尼斯河,並把什切青和施維諾威斯劃入邊界的波蘭一側。二戰爆發之前,東普魯士的面積大概為3.699萬平方公里。波蘭得到了的領土補償,還獲得東普魯士南部地區約2.18萬平方千米的土地。

打敗德國之後,美英蘇三大國決定廢除東普魯士。根據《波茨坦協定》,蘇聯佔領了柯尼斯堡和東部普魯士北部大約1.51萬平方千米土地。

1946年4月7日,蘇聯決定成立柯尼斯堡州,將新成立的柯尼斯堡州併入到俄羅斯聯邦,成為俄羅斯聯邦的一個州。當年7月4日,米哈伊爾·加里寧去世,蘇聯決定將柯尼斯堡改為加里寧格勒,州名改為加里寧格勒州。

加里寧格勒州成立前後,此地的德國人逐漸消失。有的德國人在戰爭中被打死,有的逃往德國本土,剩下一部分德國要麼被遷入到民主德國,要麼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德國人被清空之後,蘇聯遷入大量俄羅斯人,直接改變了加里寧格勒地區的人口結構。加里寧格勒地區的語言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加里寧格勒地區的德國因素也逐漸被消除。

加里寧格勒個俄羅斯本土之間隔著立陶宛、白俄羅斯和拉脫維亞。從俄羅斯本土到俄羅斯從陸地上需要經過立陶宛、白俄羅斯或者立陶宛、拉脫維亞。從海路上,則可以從彼得格勒直接到加里寧格勒。

蘇聯沒有解體的時候,俄羅斯、立陶宛、白俄羅斯、拉脫維亞在一個國家之內,加里寧格勒只相當於一個“省級飛地”。從俄羅斯本土到加里寧格勒可以非常順暢。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俄羅斯、波羅的海三國、白俄羅斯成為獨立的國家。加在立陶宛和波蘭之間的加里寧格勒與俄羅斯陸地上的道路被切斷,成為了俄羅斯的一個“國家級別飛地”。

加里寧格勒雖然距離俄羅斯本土達幾百公里,對於俄羅斯來說卻非常重要。俄羅斯的整體緯度比較偏高,所以比較寒冷。俄羅斯比較缺乏優良終年不凍港。俄羅斯在波羅的海附近僅有兩個不凍港,加里寧格勒便是其中之一。

隨著波羅的海三國加入歐盟和北約之後,俄羅斯的生存空間被進一步擠壓。加里寧格勒的地理位置、政治地位變得更加重要。加里寧格勒也成為了俄羅斯嵌入歐洲的一顆釘子,對於俄羅斯來說意義非凡。


依稀說史


大家見過琥珀嗎,世界上最有名的琥珀便是產自這塊俄羅斯“飛出去”的土地上。事實上這塊遠在歐洲中部的土地便是俄羅斯唯一的一塊“飛地”——加里寧格勒州。


什麼是“飛地”?通俗點解釋,“飛地”就是一塊土地在主權或者行政權上是屬於一個國家或者城市的,但是在二者的中間地帶卻橫亙著其他的國家或者城市,那麼這塊土地就被稱為“飛地”。

“飛地”有大有小,像加里寧格勒州這種情況的飛地還是比較少見的。地理位置上,加里寧格勒地處波羅的海地區,與俄羅斯本土相距甚遠。那麼為什麼俄羅斯會出現這麼一塊特殊的“飛地”呢?我們來看看背後的歷史。

加里寧格勒的前身便是柯尼斯堡。1256年,柯尼斯堡首次在有關史書上出現,其意為“國王之山”,以紀念它的原主人捷克國王。歐洲三十年戰爭期間,柯尼斯堡地區成了普魯士王國的一部分。東普魯士出現後,柯尼斯堡地區便逐漸成為俄國與德意志對抗的前線。


柯尼斯堡出產琥珀,德意志威廉一世送給俄國彼得大帝的著名的“琥珀屋”便是由柯尼斯堡琥珀打造而成。那些年,柯尼斯堡幾乎成為了俄國進出歐洲的必經之路。1812年,拿破崙就是經過柯尼斯堡進攻俄國,當然後來他跑路也是從這裡回的。

二戰爆發後,柯尼斯堡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成為德國納粹軍與同盟軍爭奪的戰略要地。雙方都在這個地區投下大量炸彈,導致柯尼斯堡的諸多歷史文化遺蹟毀於一旦,整個地區幾乎都成了一片廢墟。二戰結束前,關於柯尼斯堡地區的歸屬問題,丘吉爾認為應該將東普魯士劃分給波蘭,而斯大林卻表示不同意。

他再三表示,蘇聯在波羅的海沒有不凍港,所以應該將包括柯尼斯堡地區在內的部分東普魯士地區劃分給蘇聯人民。由於英蘇兩國領導人意見不和,關於蘇波邊界問題的討論最終被擱淺。


1945年2月,蘇波邊界問題又一次出現在了雅爾塔會議上,並形成了最終方案。根據三個主要國家領導人的協商,不凍港柯尼斯堡地區劃歸蘇聯所有。次年4月,柯尼斯堡州建立,後被改名為加里寧格勒州。 成為蘇聯的一份子後,加里寧格勒州事實上也被封鎖了。

雖然在加里寧格勒州與俄羅斯本土之間有鐵路線和航線,但是蘇聯當局規定出入加里寧格勒州必須要有特別通行證。加里寧格勒州與俄羅斯本土之間橫亙著立陶宛,1990年3月,立陶宛宣佈獨立後,加里寧格勒州就成了俄羅斯的一塊“飛地”。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對加里寧格勒州的影響被大大削弱,德國勢力開始在這個地區崛起。最明顯的便是加里寧格勒州的俄羅斯人逐漸減少,而德國人開始大大增多。加里寧格勒州成了俄羅斯人想吃又怕傷了牙齒的頭疼“飛地”。

普京上任後,特別關注加里寧格勒州的發展問題。2005年12月,在普京的大力推動下,加里寧格勒州經濟特區成立。經濟特區成立後,加里寧格勒州的進出口關稅全部取消,加里寧格勒州這塊俄羅斯的“飛地”開始迎來自己的高光時刻。


夏目歷史君


經常看到俄國飛機在波羅的海被攔截,包括國防部長的專機,這些飛機起飛於加里寧格勒,一個被波蘭,立陶宛包圍的俄國飛地,俄國是怎麼把手伸到這麼遠的的地方去的呢?

這就牽涉到二戰後歐洲領土的變化,根據二戰結束後的實際情況,歐洲各國領土有著較大調整,後來通過雙邊及多變條約,如巴黎和約加以法律的確認:

其實就圖上的加里寧格勒,里加,明斯克,基輔都是前蘇聯領土,那時候加里寧格勒 並不是一塊飛地。

之後由於蘇聯解體,波羅的海三國、白俄羅斯、烏克蘭等國相繼獨立,加里寧格勒才與俄國本土分離,成為一塊飛地。

先按照國家看一下二戰後相應的領土變化

首先二戰元兇,德國:

根據二戰後盟軍協定,以奧德河—尼斯河為界,界線以東的東普魯士、西里西亞及波美拉尼亞被併入蘇聯及波蘭。共有17.3萬多平方公里被割讓,從此德國領土僅存35.7萬平方公里。

被割讓的領土中,東普魯士的核心----柯尼斯堡及周邊區域被劃給蘇聯的俄羅斯聯邦,後來柯尼斯堡改名為加里寧格勒。就是上文提到的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

加里寧格勒州旗

柯尼斯堡原為普魯士的發源地,曾是德國文化中心之一,由條頓騎士團北方十字軍於1255年建立,先後被條頓騎士團國、普魯士公國和東普魯士定為首都或首府。

1945年柯尼斯堡戰役後,蘇聯紅軍佔領這座城市。戰後,根據《波茨坦協定》,柯尼斯堡成為蘇聯領土。本地居民都被遷往德國,有些逃到了立陶宛。

東普魯士東北角的默麥爾劃給當時同屬於蘇聯的立陶宛,並改名為克萊佩達。

波羅的海諸國,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與俄羅斯幾百年恩怨糾纏,最終被武力征服,但當地民意上總體反俄,抓住蘇聯解體的機會,再次贏得獨立。

東普魯士其餘領土、西普魯士、東波美拉尼亞、西里西亞、但澤(格但斯克)都被劃給波蘭,總面積相當於現在波蘭領土面積的30%,居民全部遷徙到德國其他地區,今天波蘭北部和西部的領土都來自德國。

再看波蘭:

二戰中,波蘭貌似受害者,其實深究一下,並非如此,這個平獨鎮露的國家豈是善與之輩。歷史上波、德、俄、烏及立陶宛就糾纏不清。很難說清誰是受害者,誰是劊子手。

一戰後,波蘭對當時的德國(魏瑪共和國)及剛建立的蘇聯是左右開弓,向東越過寇松線佔領白俄羅斯,烏克蘭及立陶宛的部分領土,寇松線,Curzon Line本是是1919年12月由英國外交大臣寇松提出,作為波蘭第二共和國東部邊界的。波蘭人看來沒把這條線當回事。向西,獲得了德國的西普魯士及波茲南。

二戰前,1939年9月,在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後,蘇聯及德國瓜分了波蘭,之前被佔領的領土重新回到蘇德。

二戰後,寇松線 以東地區劃給了蘇聯,看來這條線是纏上波蘭了,蘇聯給了白俄羅斯,烏克蘭及立陶宛三個加盟共和國,比如立陶宛的首都維爾紐斯就是這個時候被立陶宛獲得的;二戰及二戰後,通過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確認了蘇聯擁有這些領土。

波蘭喪失寇松線以東領土,總得有些補償,那就拿德國墊背吧,波蘭獲得上文提到的德國領土領土整體向西搬移了200公里,以奧德河—尼斯河為西部邊界。

巴黎和約

上文提到的【巴黎和約】,締結於1947年,是反法西斯同盟國與法西斯德國的盟國意大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和芬蘭分別締結的和約的總稱,也稱《五國和約》。這個條約規定和承認了二戰後多國的領土:

羅馬尼亞與匈牙利之間,廢除了1940的維也納仲裁裁決,羅馬尼亞從匈牙利收回北特蘭西瓦尼亞,二戰後羅馬尼亞與匈牙利的邊界與1920年測定的一致。

羅馬尼亞與前蘇聯:將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割讓給蘇聯,蘇聯將比薩拉比亞大部劃給了摩爾達維亞,少部及北布科維納給了烏克蘭,同時蘇聯人將本地人口遷走

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收回二戰中失去的蘇臺德地區,以及南部原割讓匈牙利的領土,同時,匈捷邊界在匈、捷、奧三國交界處作少許有利於捷的變動。但1945年6月的【蘇捷協定】規定把從匈收回的外喀爾巴阡烏克蘭割讓給了蘇聯。

匈牙利在與羅馬尼亞,捷克等國的領土重新劃分中,喪失不少領土。

保加利亞領土維持了1941年1月1日原有疆界,這樣就保有了1940索自羅馬尼亞的南多布羅加。

芬蘭與蘇聯:芬蘭維持1941年1月1日原有疆界,意味著蘇聯又拿回了之前芬蘭割讓的卡累利阿、薩拉、雷巴契半島等地。又通過巴黎和約攫取了貝柴摩(今貝辰加)。芬蘭由此喪失了北冰洋出海口。

意大利:意法邊界做了有利於法國的調整;南部的伊斯特拉半島,裡雅斯特乙區等地給了南斯拉夫;佐澤卡尼索斯群島(今南斯波拉澤斯群島)劃歸希臘。

此後,歐洲領土格局維持了四,五十年,直到前蘇聯解體,前南斯拉夫解體,產生了許多新國家,這些國家不少有領土爭議,例如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塞爾維亞與克羅地亞等。

最新的就是俄國與烏克蘭的克里米亞之爭。

我們常說中國周邊地緣政治態勢複雜,其實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歐洲政治、民族、宗教、領土態勢也非常複雜,俄國周邊態勢也就向北好些,因為那是北極,而其越過北極就是美國、加拿大了


慕信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為什麼俄羅斯有一小塊領土分裂?咱們直入整題,其實俄羅斯的那一小塊領土就是德國的普魯士,準確的說是東普魯士。從1871年開始一直都是德國的領土,但是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失敗,德國戰敗,將領土割給了蘇聯(俄羅斯)將其改名為加里寧格勒。

這塊土地一直到現在都臣服於俄羅斯的手掌下,我估計是永遠都回不到德國人的手裡。加里寧格勒現在是俄羅斯的一個行政區與波蘭和立陶宛接壤,但是與俄羅斯本土不接壤,加里寧格勒只能從波羅的海和俄羅斯接觸,是俄羅斯的一個外飛地。面積為1.51萬平方千米,其中1.33萬平方千米的面積為陸地。州首府加里寧格勒市是瀕臨波羅的海的海港城市,市區面積215.7平方千米,到目前為止人口差不多超越百萬。。

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的真相也
慢慢沉寂,說實話起初的東普魯士也是現在的加里寧格勒經歷了一段血腥歷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德國將東普魯士割給了蘇聯,蘇聯對東普魯士進行了殘忍清洗,也就是咱們熟悉的三光政策,如果運氣好的話就會被驅離,如果運氣不好的話,就會被殘忍殺害。直到這片領土沒有一個德國人為止。並且摧毀東普魯士文化,徹底將東普魯士淪為蘇聯(俄羅斯)領土。
隨後,


蘇聯大量居民開始遷入加里寧格勒(東普魯士)將蘇聯文化氣息帶到加里寧格勒,讓加里寧格勒徹底忘記曾經是德國領土,讓他們再也沒有復國、復土的思想。
(以上配圖均來源於網絡)


鵬正


俄稱加里寧格勒州,是二戰德國戰敗被肢解的結果,蘇聯人要地不留人,將柯尼斯堡的所有日耳曼人強行趕走,也是日耳曼民族之痛苦的地方,柯尼斯堡是有著光榮的歷史性的地方,是普魯士的龍興之地,也是對法國拿破崙戰爭中得到庇護的地方。是普魯士日耳曼民族的發祥地之一。

如果講德國人不恨俄羅斯人是假的,兩德統一全國,蘇聯人施壓下,德國才被迫放棄了柯尼斯堡,但德國人會永遠希望收復失地。永遠都是心痛。


隨雨飄渺


【加里寧格勒州在俄聯邦的位置】


1、飛地。獨特的地理現象,某塊領土和本土被鄰國隔開,地球上最大的一塊飛地是美國的阿拉斯加,面積約171萬平方公里,約等於3個法國本土的面積。加里寧格勒州相對袖珍,面積約1.5萬平方公里(小於北京市),但是,“地小作用大”,是監控西歐的橋頭堡。

【飛地阿拉斯加】




2、飛地成因。蘇聯時期並不是飛地,90年代蘇聯解體,立陶宛等加盟共和國獨立,屬俄聯邦管轄的加里寧格勒州遂成為飛地。

3、領土成因。該地原屬德國東普魯士,普魯士王國時期加里寧格勒城(德語柯尼斯堡)長期作為首都,直至遷都柏林。二戰蘇聯戰勝國,提出領土要求,英美同意,波蘭東部地區(西白俄羅斯、西烏克蘭)割讓蘇聯,波蘭的損失從德國補,奧德尼斯河以東地區割讓波蘭,東普魯士南部割讓波蘭、北部割讓蘇聯,就是今天的加里寧格勒州。

【加里寧格勒州在歐洲的位置】


綜上,加里寧格勒飛地的形成是二戰加冷戰的結果,二戰蘇聯割佔、冷戰蘇聯解體。至於德國方面的領土主張,並未見官方的正式文件,作為“不完全主權國家”,德國沒有實力提出領土要求,除非俄聯邦分裂,但是,即便出現這種情況,當地居民已經在戰後“置換”成俄語人口,選擇獨立建國的可能性更大一點。


吳下阿蒙毋忘在莒


這塊飛地名叫加里寧格勒州,是俄羅斯最小的州,加里寧格勒州為什麼會成為俄羅斯本土之外的一塊飛地,這一切都要從加里寧格勒州的歷史說起。

加里寧格勒州的前世

加里寧格勒州原名叫哥尼斯堡,在歷史上一直是德國的領土,二戰時期德國戰敗,哥尼斯堡被迫割讓給蘇聯,並改名叫加里寧格勒州。

哥尼斯堡大約在公元13世紀建立,17世紀中葉,哥尼斯堡被普魯士控制,並一度成為普魯士的首都。

19世紀,隨著普魯士併入德意志帝國,哥尼斯堡也正式成為了德國領土的一部分。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德國作為戰敗國,根據《凡爾賽條約》被迫劃出“波蘭走廊”,“波蘭走廊”將東普魯士和德國本土隔離。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德國領土被進一步瓜分,德國東普魯士區分別被波蘭和蘇聯瓜分,至此哥尼斯堡正式成為蘇聯的一部分,原先生活在哥尼斯堡的德國人大多被蘇聯遣送回德國,蘇聯為了紀念剛剛去世的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的主席加里寧,將哥尼斯堡改名為加里寧格勒。

上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蘇聯先前的加盟共和國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先後獨立,而夾在這三個國家之間的加里寧格勒州意外成了一塊飛地,從此與俄羅斯本土相隔離。

加里寧格勒州的今生

加里寧格勒州位於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之間,儘管經濟發展水平落後,但是由於地理位置非常特殊,為了吸引外資,俄羅斯專門在加里寧格勒州設立經濟特區,規定對加里寧格勒州生產的商品不徵收出口關稅,這樣的優惠政策吸引了日本,德國等企業來加里寧格勒州設廠,經濟特區設立之後,加里寧格勒州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由於加里寧格勒州是俄羅斯本土之外的一塊飛地,周邊的國家又都是歐盟成員國,所以令人尷尬的事,加里寧格勒州地區的居民進出俄羅斯非常不方便,加里寧格勒州的居民要前往俄羅斯,必須要取得歐盟的簽證,加里寧格勒州地區的貨物要進出俄羅斯,也必須要經過立陶宛邊防的兩次檢查才能放行。

加里寧格勒經歷了普魯士,德意志,蘇聯,俄羅斯四個階段,一戰之後,德國戰敗,“波蘭走廊”使加里寧格勒成為了德國本土之外的一塊飛地,二戰之後,德國喪失大片領土,加里寧格勒也被割讓給蘇聯,蘇聯解體後,加里寧格勒周邊的原先的蘇聯加盟國紛紛獨立,並先後加入歐盟,加里寧格勒又成了俄羅斯本土之外的一塊飛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