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詩中“紅杏出牆”是什麼意思?作者有此意,還是讀者胡亂解?

這個關於詩歌多重含義的問題很具體 : 宋代葉紹翁"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是純寫景嗎?

前言

單就這首詩來說,作者是不是純寫景很難說。詩人是否另有所指,需要根據其創作時的背景來判斷,在不瞭解的情況下,對於作者的用意只能是猜度了。

另外,詩文作成以後,讀者如何理解,又是另外一回事 。是不是有其他含義,其實並不是作者說了算。

下面,老街列舉幾個有名的關於杏花的詩句,比較一下。看看各類杏花有什麼不同,咱們再判斷”一枝紅杏出牆來“有沒有其他意思?

也可以從創作的角度來思索,自己作詩的時候,應該怎麼辦?

宋人詩中“紅杏出牆”是什麼意思?作者有此意,還是讀者胡亂解?

一、單純寫杏花 陸游和陳與義詩詞中的杏花

在眾多的杏花詩中,南宋詩人陳與義的這兩句我最欣賞,每次讀到的時候,彷彿空氣都清新了許多,患有鼻炎的我似乎呼吸都通暢了:

客子光陰詩卷裡,杏花消息雨聲中。

這兩句來自於《懷天經智老因訪之》:

今年二月凍初融,睡起苕溪綠向東。客子光陰詩卷裡,杏花消息雨聲中。西庵禪伯還多病,北柵儒先只固窮。忽憶輕舟尋二子,綸巾鶴氅試春風。

陳與義是我很喜歡的一位詩人,不過這首七律,我只喜歡這兩句,不知道讀者是否有同感。

陸游的這兩句詩也很有名: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附全詩《臨安春雨初霽》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陸游還有一首直接寫“紅杏出牆”的七絕:

平橋小陌雨初收,淡日穿雲翠靄浮。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牆頭。《馬上作》

仔細品味一下這三首詩中的杏花,就是春天的杏花而已。沒有什麼其他的意思。

宋人詩中“紅杏出牆”是什麼意思?作者有此意,還是讀者胡亂解?

二、擬人的杏花 張先猶解嫁東風

上面說陸游和陳與義的詩中,杏花就是杏花,沒有其他的意思。但是北宋張先的詞就不同了:

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張先筆下的杏花,用擬人手法,有了人類的個性。這三句出自張先《一叢花令·》

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離愁正引千絲亂,更東陌、飛絮濛濛。嘶騎漸遙,征塵不斷,何處認郎蹤。

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梯橫畫閣黃昏後,又還是、斜月簾櫳。沉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和陸游、陳與義的詩不同,張先的這首詞很明顯,把杏花賦予了人類的性格特點,不是單純把杏花當作一個植物來寫了。

宋人詩中“紅杏出牆”是什麼意思?作者有此意,還是讀者胡亂解?

三、以血書寫杏花

說到杏花詞,不能不提趙佶的《宴山亭·北行見杏花》:

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胭脂勻注。新樣靚妝,豔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愁苦。閒院落淒涼,幾番春暮。

憑寄離恨重重,這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裡、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

這個作者趙佶大家都很熟悉,即著名的宋徽宗。上闋以杏花托物興感,又把杏花比作一位“新樣靚妝,豔溢香融”的美女,卻在無情風雨中凋零愁苦。

這首詞的題目為“北行見杏花”,作於被俘北上的途中。於是下闋寫出了宋徽宗見到杏花後,有感而生的痛苦。這首詞被王國維拿來和李煜的作品對比:直筆

尼采謂一切文字,餘愛以血書者,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詞,亦略似之.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感...........《人間詞話》

這裡也賦予了杏花以人類的情感特色。

說到宋徽宗這首詞,順便提一下唐朝吳融的一首《途中見杏花》,題目和宋徽宗的挺像,這首詩有一個版本是最早提到“紅杏出牆”的:

一枝紅杏(或豔)出牆頭,牆外行人正獨愁。長得看來猶有恨,可堪逢處更難留。

林空色暝鶯先到,春淺香寒蝶未遊。更憶帝鄉千萬樹,澹煙籠日暗神州。

這首詩和宋徽宗的詞,都特意寫了“見”這個字。喜歡詩詞的朋友可以品一品宋徽宗與吳榮異同之處。

宋人詩中“紅杏出牆”是什麼意思?作者有此意,還是讀者胡亂解?

四、似花還似非花 蘇軾的楊花與葉紹翁的杏花

1、似花還似非花

蘇軾有一首著名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開頭有六個字:

似花還似非花。

我們用這六個字,來分析一下葉紹翁《遊園不值》的杏花。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可以看出,葉紹翁的《遊園不值》整首詩毫無疑問是寫景。但是後兩句杏花時,明顯與陳與義和陸游筆下的杏花不同。因為這隻”出牆“的杏花,更容易引起聯想。

葉紹翁的杏花有沒有其他含義呢?

用蘇軾的話來說,真得很恰當:似花還似非花。

宋人詩中“紅杏出牆”是什麼意思?作者有此意,還是讀者胡亂解?

2、 不同於張先、蘇軾、趙佶的花

但是葉紹翁的杏花,又和張先”猶解嫁東風“的桃杏不同,也和”隨風萬里,尋郎去處“的楊花不同,後兩種有明顯的擬人手法。

我們看看蘇軾這首“似花還似非花”的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蘇軾詞中的楊花,和張先的”猶解嫁東風“、趙佶的“新樣靚妝”一樣,也是把花當作人來寫。

我們會發現,葉紹翁並沒有特別明顯給杏花以人的特徵和感情。

3、類似於柳宗元《江雪》

我們不清楚,從主觀來說,葉紹翁的杏花是不是和柳宗元的《江雪》那樣,背後一定有深意: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我們也不知道是不是一定和陸游陳與義一樣,肯定就是寫一個植物而已。

之所以說類似《江雪》,是因為我們瞭解柳宗元的創作背景。大多數人認為《江雪》不僅僅是寫景, 柳宗元在主觀上用景語反映其情感,表達自己遭遇貶謫仕途運蹇的孤寂。

但是葉紹翁是不是主觀上就如此呢?不好說。也許是、也許不是,似花還似非花。

宋人詩中“紅杏出牆”是什麼意思?作者有此意,還是讀者胡亂解?

五、作者未必是,讀者何必不是

一個作品寫成以後,只完成了一半,另一半由讀者完成。清朝學者譚獻也有”作者未必是,讀者何必不是“的說法。我們引用西方的說法: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也就是說,葉紹翁寫完這首詩以後,無論他主觀上是不是單純寫景不重要,重要的是讀者怎麼看。

雍正時期,有人寫”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結果被認為諷刺朝廷丟了性命,就是一個例子。

蘇軾的”烏臺詩案”也因為其詩文被解讀出多重含義,所以被對頭抓住,差一點丟了性命。

也就是說,無論詩人是否有此意,但是作品中卻可以讓讀者聯想到此意。

用黃曉明的話說: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