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春,梁啟超在清華國學院講授“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課程,曾講到清代學者整理舊學的總成績,涉及經學、小學、音韻學、校注古籍、辨偽書、輯佚書、史學、方誌學、地理學等二十個學科門類,語言生動,充滿激情。想不想體驗一下獨具個性的“梁氏講課”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回到民國時期清華國學院的課堂,跟著梁任公上一堂面對面提問的《尚書》課吧!
清華學堂
學生甲:梁先生,《尚書》作為“五經”之一,十分重要,但其不僅文本佶屈聱牙,還有今文、古文之分,這其中又有真有偽,讓人一頭霧水,更不知道讀《尚書》該選擇什麼書,先生能否為我們講解一二呢?
梁任公:《尚書》是一部最囉唣——問題最多的書。相傳本有三千餘篇,孔子刪成百篇,已算得駭人聽聞的神話了。所謂百篇者,在漢初已沒有人見過,只傳得二十八篇。卻是有百篇的序文見於《史記》。不久又有什麼河內女子得著一篇《泰誓》,變成二十九篇。那篇《泰誓》是真是偽,當時已成問題,然而不管真偽,他只是曇花一現,忽然又隱身不見了。二十八篇或二十九篇正立於學官,人人誦習了二百年。到西漢末,忽然有所謂《古文尚書》者出,說是孔安國家藏,獻入中秘,比原來的《今文尚書》多出十六篇來。因此惹起今古文之爭,學界生出絕大波瀾。
學生乙:那《古文尚書》和《今文尚書》都是真的《尚書》嗎?
梁任公:西漢末的《古文尚書》是否靠得住,已成千古疑案。到東漢末,這新出的十六篇又隱身不見了。經一百多年到東晉之初,忽然又說《古文尚書》復活轉來!卻是由十六篇變成二十五篇,還帶著一部孔安國的注,離奇怪誕!莫此為甚了。《今文》的二十八篇,到最近還有人對於他發生真假問題,這是後起之義,姑且不說。至所謂《古文尚書》者,偽中出偽,至再至三,說起來便令人頭眩!內中夾著一個《書序》真假問題,越發麻煩極了。
學生丙:原來《古文尚書》還有西漢和東晉之分……這麼複雜的問題後來解決了嗎?
梁任公:自唐人撰諸經《正義》,採用東晉晚出的《古文尚書》及孔安國《傳》,自是這部書著為功令、立於學官者一千多年!直到清初,然後這種囉唣問題才解決十之八九了。
學生丁:厲害了!時隔這麼久沒有解決的難題,居然被清初的學者解決了十之八九,那他們做了什麼工作呢?
梁任公:清初學者對於《尚書》第一件功勞,在把東晉《偽古文尚書》和《偽孔安國傳》宣告死刑。
學生戊:“宣告死刑”,這個比方聽起來很有趣。請先生講講“斷案”的過程吧。
梁任公:這件案最初的告發人,是宋朝的朱子,其後元吳澄、明梅鷟等繼續控訴。到清初,黃梨洲當原告律師做了一部《授書隨筆》給閻百詩,百詩便自己充當裁判官,著成《尚書古文疏證》八卷,宣告那部書的死刑。還有一位姚立方(際恆)可以算做原告律師,他做一部《尚書通論》,關於這問題搜出許多證據。其書似已失傳,但一部分已被閻氏採入《疏證》了。
閻若璩,字百詩
學生己:當時學者們都這麼認為嗎,“被告方”有沒有支持者呢?
梁任公:被告律師毛西河不服判決,做了一部《古文尚書冤詞》提起上訴。再審的裁判官便是惠定宇,著了一部《古文尚書考》,把被告的罪名越發弄確實了。還有兩位原告律師:一是程綿莊廷祚做一部《晚書訂疑》;一是段茂堂做一部《古文尚書撰異》,把毛律師強辯的話駁得落花流水!於是這件案總算定讞了。到光緒末年有一位洪右臣(良品)想再替被告上訴,卻是“時效”已過,沒有人受理了。這件案的決定,算是清儒在學術史上極有價值的事業。
毛奇齡,人稱“西河先生”
學生甲:還真是一場精彩的“筆墨官司”啊!先生這麼一打比方,總算理清楚了。
梁任公:假的部分剔出了,真的部分如何整理呢?《今文尚書》二十八篇,本屬春秋以前的語體文,佶屈聱牙,最稱難讀。自《偽孔傳》通行之後,漢儒傳注一概亡佚,更沒有一部完書可為憑藉,怎麼辦呢?乾隆中葉的學者,費了不少的勞力,著成三部書:一是江艮庭(聲)的《尚書集註音疏》十二卷,一是王西莊(鳴盛)的《尚書後案》三十卷,一是孫淵如(星衍)的《尚書今古文註疏》三十卷。他們三位是各不相謀的同時分塗去著自己的書。他們所用的方法也大致相同:都是拿《史記》、《尚書大傳》當底本,再把唐以前各種子書及箋註類的書以至《太平御覽》以前之各種類書,凡有徵引漢儒解釋《尚書》之文慢慢蒐集起來,分綴每篇每句之下,成為一部漢儒的新注。
學生庚:這三部書,有沒有優劣之分?
梁任公:三部書裡頭,江艮庭的比較最壞。艮庭是惠定宇的派,一味的好古,沒有什麼別擇剪裁。王西莊蒐羅極博,但於今古文學說分不清楚,好為調和,轉成矛盾,是其短處。孫淵如算是三家之冠了。他的體例,是“自為注而自疏之”。註文簡括明顯,疏文才加詳,疏出注文來歷,加以引申。就組織上論,已經壁壘森嚴。他又注意今古文學說之不同,雖他的別擇比不上後來陳樸園的精審,但已知兩派不可強同,各還其是,不勉強牽合,留待讀者判斷從違,這是淵如極精慎的地方,所以優於兩家。
學生庚:我明白了,看來很有必要把孫星衍的《尚書今古文註疏》找來讀一讀。
《尚書今古文註疏》
梁任公:江孫王三家,都是絕對的墨守漢學,非漢儒之說一字不錄。他們著書的義例如此,本也甚好。但漢儒所說一定就對嗎?怕未必然。《偽孔傳》雖偽,但都是採錄魏晉人舊說而成,安見所解沒有過於漢人處?宋儒經說,獨到之處甚多,時亦可以補漢人之闕失。乾嘉間學者對於他們一概排斥,也未免墮門戶之見。
學生辛:那有沒有什麼書避開了這一弊病呢?
梁任公:光緒末年簡竹居(朝亮)補救這種缺點,著一部《尚書集註述疏》。也仿淵如例,自注自疏。惟漢、宋兼採,旁及《偽孔》。這書成於江孫王之後,自然收功較易。他的內容也稍嫌過繁,但採擇漢宋各家說狠有別裁,不失為一良著。
學生辛:好的,簡朝亮的《尚書集註述疏》,記下了。
《尚書集註述疏》
梁任公:漢代今古文之爭,本由《尚書》而起。東晉偽古文不必論矣,即所謂西漢真古文者來歷已狠不分明。嘉道以降,今文學興,魏默深著《書古微》,提出《古文尚書》根本曾否存在之問題。是為閻百詩以後第二重公案,至今未決。西漢晚出古文,真偽且勿論,其學說傳於東漢而為馬(融)、鄭(玄)所宗述,則甚明也。其與西漢今文博士說牴牾殊多,又甚明也。江孫王之書,以輯採馬鄭注為中堅,只能代表古文說,不能代表今文說。(鄭君雖雲兼通今古,擇善而從,但仍袒古文為多。)道鹹間,陳樸園(喬樅)著《今文尚書經說考》三十三卷、《歐陽夏侯遺說考》一卷,狠費些勞力才蒐集得來。我們從此可以知《尚書》最古的解釋了。
學生壬:謝謝先生的講解和推薦。還想請教,《禹貢》是《尚書》中的地理名篇,另外《尚書大傳》也十分重要,清人是否也有研究這二者比較突出的成果呢?
梁任公:《尚書》裡頭的單篇,最複雜的是《禹貢》。胡朏明著《禹貢錐指》十卷,是為清代研究古地理之首。雖其書許多疏舛經後人補正,(最著者成芙卿蓉鏡《禹貢班義述》、丁儉卿晏《禹貢錐指刊誤》等,其餘單篇及筆記中此類著作甚多。)然創始之勞,應該紀念的。
《禹貢錐指》
《尚書大傳》,為漢初首傳《尚書》之伏生所著,而鄭康成為之注。這書在《尚書》學裡頭位置之重要自不待言。但原書在宋時已殘缺不完,明時全部亡佚了。清儒先後搜輯的數家,最後陳左海(壽祺)的《尚書大傳輯校》最稱完善,而皮鹿門(錫瑞)繼著《尚書大傳疏證》,更補其闕失而續有發明,也算《尚書》學中一附帶的成功了。
學生癸:聽先生講了這麼多,清儒在《尚書》的整理和研究上真是做出了不少成績。
梁任公:總括起來,清儒之於《尚書》學,成績總算不壞。頭一件功勞,是把東晉偽古文打倒了,撥開無限雲霧。剩下真的二十八篇,也經許多人費狠大的勞力,解釋明白了什之六七。我稍為不滿意的,是他們有時拘守漢儒說太過;(例如“粵若稽古”,鄭《注》訓“稽古”為“同天”,甚可笑。但以出於鄭而強從之。)關於校勘文字,時或缺乏判斷的勇氣;(例如“在治忽”之或作“七始詠”或作“來始滑”,“心腹腎腸”之或作“優賢揚”,諸家往往好為穿鑿曲護,致晦真意。)關於研究制度,好引異代之書強為比附。(例如釋“六宗”附會《月令》之明堂,或《周官·大宗伯》之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風師雨師等。)這類都是多數清儒公共的毛病。後有治此經者,專從訓詁上平實解釋,不要穿鑿,不要貪多。制度有疑則闕之。能泐成一部簡明的注,或者這部書有人人能讀的一天了。
(以上樑任公講話內容,選自《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校訂本)》第十三講“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一)——經學、小學及音韻學”)
前排左起:李濟之(濟)、王觀堂(國維)、梁任公(啟超)、趙宣仲(元任)
後排左起:章芾亭(昭煌)、趙斐雲(萬里)、梁存吾(廷燦)
據個廠先生考證,此照攝於1925年12月10日上午
更多梁任公精彩講課,歡迎閱讀《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校訂本)》。
(統籌:陸藜;編輯:思岐;整理:木青珋)
閱讀更多 中華書局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