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轉型,中小企業應“借雞生蛋”

本報記者 張娜

疫情迫使企業主動尋求變革,新一輪數字化轉型浪潮的醞釀,正加速這一變革。

民進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浙江民營投資企業聯合會會長周德文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倒逼企業更加重視和推動數字化轉型,並呈加速趨勢。

他認為,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是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動力之源,並建議中小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應學會“借雞生蛋”。

疫情倒逼企業重視和推動數字化轉型

中國經濟時報:疫情期間,線下企業活動開始向線上遷移,直播、短視頻成為經營新形式,您怎麼看企業經營方式的改變?

周德文: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在給我國經濟社會帶來巨大不利影響的同時,也倒逼人工智能AI、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等數字技術的加速應用,進一步推動中國經濟數字化轉型,特別是倒逼企業重視和推動實體經濟的數字化進程。

由於居家隔離,大中小學全面採用遠程教學、中老年人也逐漸開始適應網上購物、在職員工普遍接入在線辦公,幾乎所有年齡段的人群都在疫情形勢下更多地嘗試數字化工作和生活,數字經濟的國民基礎得到全面提升。無人經濟和無接觸場景發展加速。無人化服務、無接觸配送成為人們生活中的迫切需求。無人商店、自助銀行、在線醫院等被更多人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倒逼流通行業加速數字化轉型。在疫情防控中,顧客購買力湧到線上,曾經佈局過線上業務的企業,在線銷售額大幅提升;具有數字化能力的企業,也快速和第三方社會平臺對接,補足線下。“線上買菜”變成了這個特殊春節假期的主流,購買需求大幅增長。數據顯示,除夕至初三,京東到家全平臺銷售額同比去年增長540%;除夕至初四,每日優鮮平臺實收交易額較去年同期增長321%;今年除夕,叮咚買菜的訂單量比去年同期增長超過300%。

利用大數據精準“智控”企業復工復產

中國經濟時報:在疫情防控過程中,大數據的應用對企業復工復產起到哪些積極作用?

周德文:當前,疫情形勢出現積極變化,防控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我們應該不失時機抓好復工復產,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損失搶回來、補回來。然而,企業復工復產勢必增加人員流動和聚集,使防疫工作面臨考驗。在一些疫情並不嚴重的城市,盲目照搬疫情嚴重地區措施,只顧防範,而忽略經濟發展大局。建立在數據分析和科學論證基礎上的分級隔離措施,才是當下更能在疫情防控和恢復秩序之間形成平衡的方案。

舉個例子,2月11日,杭州率先推出健康碼,健康碼利用數字技術為杭州築起一道守護屏障,成為了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利器”,方便了市民和返杭人員的正常出行,由用戶自行上網申請認證,結果為綠碼可直接通行,黃碼隔離7天以內,紅碼需集中隔離14天。這項將大數據引入防疫的創舉,一經推出便開始向全國其他地區推廣,目前已在200多個城市落地。

浙江在防疫過程中亮出的“一圖一碼一指數”,其共同手段是大數據,共同指向是精準施策,讓該靜的繼續靜下去,讓該動的有序動起來。從五色疫情圖到三色健康碼,再到管控指數和通暢指數……浙江以大數據為關鍵要素,驅動指揮疫情防控與企業復工復產雙戰線的“精密智控”。

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應“借雞生蛋”

中國經濟時報:為什麼說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迫在眉睫?具體應該怎麼轉?

周德文: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的數據,我國目前中小微企業數量達到1808萬家,佔全部企業數量的99.80%,是促進經濟發展、優化產業結構、保持就業穩定的重要力量。作為產業轉型和躍升的微觀基礎,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是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動力之源,成為我國重塑國際競爭力的關鍵。

第一,藉助科技平臺,借力打力。對於中小企業而言,難以投入不菲的資金和人力進行科技研發,因此,需要藉助科技平臺。如得益於雲計算發展,中小企業不需要建立自己的網絡和服務器,可直接享受更加具有規模經濟的、統一管理的、成本更低的存儲和計算空間。再如,得益於微信小程序的出現,中小企業有了對接移動互聯網資源的重要契機,能夠更好地對接線上資源,實現快速發展。藉助微信小程序免費流量的加持,從而集中更多精力去探索與互聯網相結合的新商業模式。

第二,外貿企業藉助跨境電商平臺。跨境電商平臺的發展降低了國際貿易的成本和門檻,使中小企業可以藉助跨境電商平臺實現與其他國家客戶和供應商的聯繫,促進了世界經濟貿易的普惠發展,驅動了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實際上,中小企業已成為我國跨境電商的主要參與者,數字經濟推動中小企業開展國際業務的能力可見一斑。

供應鏈智能管控能力亟待提高

中國經濟時報:您認為,當前如何通過數字化提高供應鏈管控能力?

周德文:疫情引發供應鏈智能管控的深度思考。傳統生鮮行業流通環節多、鏈條長、損耗大,抵禦風險能力低,中小型生產製造業缺乏有效的供應鏈支撐,造成原材料缺乏或庫存積壓等。當前的供應鏈短板,亟須通過數字化提高供應鏈管控能力。以農產品供應為例,我國農產品每年市場流通量在4萬億元左右,但其物流損耗僅20%左右。通過數字經濟,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結合當地的產業資源,實現產業鏈業務由線下匯聚到線上,為生態合作伙伴、政府、消費者提供智慧化服務。

此外,數字技術發展催生出供應鏈金融、動產融資等新模式,如藉助網絡平臺完成信息搜尋、定價和交易等流程,將訂單、產品物流等流動資產抵押進行融資,擴展了中小企業的融資途徑,讓中小企業能夠以更低的成本獲取金融服務。

以區塊鏈為例,通過“雙鏈通”模式,將供應鏈上的真實交易信息“搬上區塊鏈”後,企業信用成為不可篡改的“可流轉資產”,小企業憑藉應收賬款憑條即可向銀行線上申請貸款,這一模式讓抗風險能力較低的小微企業也能獲得貸款機會,整個融資流轉過程清晰留痕、不可篡改,一鏈杜絕了資金挪用等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