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园区|自贸区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雄安新区对接千企助力10万人就业


每日园区|自贸区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雄安新区对接千企助力10万人就业

【中经云端·特别报道】

1、自贸区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

自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以来,中国自贸试验区经历了6年半的建设,实现了从点到线再到面的深入发展,逐步形成东西南北中协调、陆海统筹的“1+3+7+1+6”开放网络格局,五批18个自贸区步入新的改革开放进程。

自贸试验区积极对接国际经贸新规则,创新经济管理体制和机制。

中国自贸试验区积极借鉴国际通行的投资规则,把“国民待遇”延伸至“准入前”,探索建立“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备案管理”投资管理模式。2019年,将自贸区外商准入负面清单缩减至37条,放宽农业、制造业和采矿业的外资准入,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尤其是金融服务业、电信服务、专业服务和旅游文化、医疗教育等领域,有效提高了投资便利化程度。在贸易领域,自贸区创新监管服务模式,对标国际先进的海关特殊监管模式,推进电子口岸建设和两步通关、无纸化通关,缩减边境合规时间和通关费用,促进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此外,自贸区跟进全球经贸治理规则的变化,完善投资保护和争端解决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构建国际化、透明度高的争端解决环境。2019年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跃升至31位,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自贸试验区在便利中国跨境贸易方面的重要示范引领作用。

自贸试验区建设加速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进程,更推动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首先,在政府管理和服务创新方面,将改变传统政企关系,提高市场效率。自贸试验区放松前置管理的同时,通过注册资本认缴制、“证照分离”、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制度、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等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整体集成化管理,进行“放”和“管”的有机结合,既能放宽市场准入,扩大市场主体的自主权,又加强了市场监管的力度和效率,为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借鉴。

其次,通过有效提高贸易与投资便利化水平,自贸试验区将形成高附加值产业的集聚平台,形成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和新增长极。自贸试验区的建设不仅打通国际企业、资本、技术和人才进入中国的渠道,也降低了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支持中国企业参与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产能合作,有助于推动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和升级。

再者,自贸试验区积极发挥试验田的作用,持续释放制度创新红利。6年多来累计复制推广200多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涉及贸易与投资便利化的成果就达145项,有利于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和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自由贸易区和自贸试验区是两类开放模式。前者覆盖自贸协定所有成员的全部关税领土,具有排他性,可称为大自贸区;后者是中国自主面向全球扩大开放,空间有限,可称为小自贸区。两类自贸区都致力于提升贸易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在实践中相辅相成,形成“双自联动”,共同构建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自由贸易协定谈判通常涉及货物贸易关税减让、服务贸易和投资扩大市场准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扩大开放,贸易与投资便利化自由化,自然有利于中国更好地开展自贸协定谈判,实现大自贸区战略,更好地构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双多边经贸合作机制,更好地形成“一带一路”建设机制性合作,更好地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冲击,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和自由贸易格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同时,鉴于自贸协定谈判愈发重视服务业开放、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电子商务、公平竞争等问题,自贸试验区正是中国探索自贸区建设难点、进行风险测试的试验田,其建设将丰富中国发展自贸区的经验,体现了中国以实际行动支持贸易自由化和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有助于加快中国自贸区建设以及自贸协定谈判进程,推动构建高质量高标准的自贸区网络。

总的来看,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坚持先行先试,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切实促进投资与贸易便利化,改善营商环境,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为中国加强“一带一路”合作、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供新机遇。

2、雄安新区对接千企助力10万人就业

近日,河北雄安新区出台提升就业创业十大行动计划,通过创建10家就业创业培训基地、培育百家劳务企业、对接千家招工企业、组织万人参加岗位培训,帮助10万人上岗就业,以保障雄安新区全面转入大规模建设阶段的人力资源需求。

据了解,十大行动计划包括“互联网+就业服务”计划、转移就业计划、教育培训计划、就业能力提升计划、创业扶持计划、就业援助计划、劳务企业培育计划、就业企业援助计划、政策宣传计划、组织保障计划。

雄安新区将征迁区域有就业意愿的劳动力和转型升级企业转岗职工作为就业服务重点,通过实施清单管理,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精准化就业服务,并构建集实体大厅、网上平台、移动应用、自助终端于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实现“互联网+就业服务”。

同时,雄安新区将建立岗位征集机制,通过对接雄安集团和服务新区建设的1000家企业,围绕建筑、绿化、机械、安保、餐饮等行业征集12万个就业岗位,通过多种途径帮助10万人上岗就业。其中,通过搭建定向招工平台,使有就业意愿的劳动力享受“一对一”岗位推荐服务;通过招聘活动和与劳务派遣企业劳务对接,实现3.3万人就业;通过劳务输出就业4.5万人,打造劳务企业与项目建设单位对接平台,加快新区劳动者就业由“自发无序”向“依法有序”转变;公开招聘一批农村教师、医生、社会工作者、辅助人员。

此外,雄安新区将实行线上线下结合式培训,围绕市场需求和劳动力意愿,分类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完成1.81万人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任务,让有培训意愿的群众至少掌握1门至2门就业技能和2项至3项实用技术。针对就业困难群体,雄安新区实行政府托底安置就业,2020年统筹开发交通、环保、安全、扶贫、护林、社区管理等专项岗位和辅助性岗位,实现1万人就业。

在打造新区创新创业平台方面,雄安新区将创建3家创业大学,为5000名创业者提供创业服务,培育创业实体1000个,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00万元,实现就业1500人。2020年优化升级4家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大力推进众创空间建设。

3、海南自贸港建设加速推进

海口美兰国际机场二期扩建项目现场,机器轰鸣,焊花飞舞,工人们正紧张施工,迎接4月的竣工验收。“建设团队比春节前还要拼,要把疫情耽误的工期抢回来。”项目现场总指挥潘建说。

作为面向太平洋、印度洋的航空门户枢纽,美兰机场二期锁定“5年后满足年吞吐量旅客3500万人次、货邮40万吨”目标,是自贸港发展旅游业、空港物流产业的基石。遭遇疫情,工期进度如何追回?工程缺工缺料怎么办?

缺工,省市两级政府联动,帮忙对接工人所在地政府,出资为健康工人包专车,不到半个月,返岗工人由春节期间的1000多人增加至2900多人;缺料, 省直部门协同,专门成立材料设备进场协调组,开辟物料过海绿色通道。

战疫同时,海南自贸港建设像美兰机场二期建设一样全面推进。“自贸港建设要开好局,就是要知道做什么,知道要干出什么成效,知道怎样才能干一件成一件!”2020年3月11日的海南省委常委会上,省委明确向全省党员干部提出要求。

“三知道”是督战鼓,闻鼓而动,战疫不懈。2020年3月23日,海南已连续32天确诊病例零增加。在慎终如始严格防控的同时,海南更注重科学研判、精细管控、着眼长远。2020年3月10日,英文版海南健康码正式上线,截至当晚8时已有15674名境外人士申领成功。

“三知道”是责任尺,量出责任,逼出速度。目前,海南省在建的重点工程已复工55个,404家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复工392家,复工率97%。全省20家重点外贸企业和16家水产加工出口企业全部复工复产,这些企业进出口额约占海南省外贸总额的90%。

既要干得成,也要干得好。发展高新产业是海口自贸港建设首要重任,为加速复工复产,全市高新企业返岗人员隔离期间生活补贴由政府掏钱买单;企业购买防疫综合保险,政府补贴七成;2020年3月10日,海口国家高新区率先奖励8家高新企业,第二批奖励30家也正加紧审核。目前,海口全市414家高新技术企业已复工359家。

既要讲速度,也要讲创新。海南首抓政务服务创新,推行承诺审批、容缺后补、线上合同、隔屏签约。2020年3月初,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与全球10多家跨国医药厂商依靠数据云与腾讯公司完成签约。“2020年前两个月,公司出口同比增长75%,产品远销澳大利亚和欧洲。”中石化(香港)海南石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俊栓说,这得益于洋浦工委管委会出台优惠政策、简化检查审批手续。

“保产业、抓项目、稳投资”,海南自贸港建设三箭齐发,从容有序。“加快推进自贸港建设是2020年海南省委和省政府的首要任务,不论困难有多大,我们都将按照中央确定的时间表、路线图,做好自贸港政策承接和先行先试工作,分阶段分领域实施开放新举措。”海南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

4、四川省:成渝“双城记”为中国和世界开拓新机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方案、工作机制和2020年重点任务的出炉,标志着这个本年初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国家战略正式按下“启动键”。

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重庆党政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近日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重庆市和四川省在工作方案、工作机制和2020年重点任务等方面达成重要共识。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布局。中国将以同处西南地区的国家中心城市重庆、成都为核心,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为依托,在西部地区培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出以来,重庆市和四川省召开的第一次党政联席会议。

会议通报,两地将围绕提升内联外通水平、打造西部经济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等7个方面落实多项重点任务,并将建立涵盖党政联席会议、协调会议、联合办公室和专项工作组的“四级合作机制”。

“这次会议明确了两地落实中央战略的具体制度设计和行动安排,具有标志性意义。”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敬说。

中国正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旨在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此前,中国已在东部沿海地区布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

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成渝地区,拥有逾1亿人口和近7万亿元经济总量,近年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已具备成为经济圈和增长极,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成渝地区的崛起,得益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

如今,深居内陆腹地的成渝地区,先天区位劣势已不复存在。中欧班列从欧洲出发,12天左右即可横贯亚欧大陆抵达成渝地区;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从东南亚国家出发,15天左右即可纵贯中南半岛抵达成渝地区。

得益于此,重庆、成都汇聚全球要素资源,融入全球产业格局。从内陆腹地崛起为“开放前沿”。

目前,重庆、成都均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基地。重庆、成都已落户世界500强企业约600家,领事机构数量分别已达12家和14家,均稳居中国西部前两位。

“继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之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优化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李敬说。

成渝“双城记”将在中国西部掀起新一轮的“淘金热”。嗅觉敏锐的企业,已经开始积极布局,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机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出后,安徽德力日用玻璃有限公司带着近200项创新专利落户重庆荣昌区。2020年3月12日,德力玻璃总投资30亿元的荣昌工厂正式开工建设。

“四川和重庆都是我们的重要市场,选择地处成渝中间地带的荣昌,正好能兼顾两大市场。”德力玻璃副总裁张达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必将催生出更大的市场需求。

另外,德力玻璃也看好成渝地区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区位优势。“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黄金水道等四通八达的国际物流通道,非常有利于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张达说。

地处成渝中间地带的四川遂宁市高新区,20多个产业项目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近期,又有三家东部地区的电子企业看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机遇,选择落户遂宁,得益于这一利好,遂宁高新区的项目落地速度明显加快。”遂宁市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牛斌说。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对于中国和世界都是新的机遇。

“20多年前,我第一次来到中国西部的成都、重庆等城市,发现基础设施等投资环境方面存在短板。”霍尼韦尔全球高增长地区总裁沈达理说,如今的中国西部已今非昔比,新的发展战略将进一步激发西部的巨大潜力,为跨国公司创造出不可忽视的机遇。

目前,霍尼韦尔已在重庆、成都等西部主要城市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西部已成为霍尼韦尔亚太地区业务量增长最快的区域。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腹地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要素成本比较优势明显, 未来将在拓宽中国经济回旋余地的同时,向全世界释放‘中国红利’。”李敬说。

5、京津冀产业链加快协同复工复产

从清西陵所在的河北易县到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再到承接北京外迁服装花卉产业的河北永清,京津冀产业链加快协同复工复产。

要复工、电先通。国家电网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京津冀大工业用户加快协同复工复产。为优化疫情防控期间供电,助推企业复工复产,国网易县公司坚持“不能让生产等电”,对238户大工业用户申请停用、减容及恢复用户实行“零证受理”,只需电话或网上国网APP申请,即可办理流程。截至目前累计为复工企业办理启用流程18户,累计恢复容量5.2万千伏安,涉及水泥、建材、铸造、木材加工等行业。

据悉,易县总投资27.26亿元的6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涉及产业扶贫、食品深加工等领域。其中禾丰牧业农牧与食品产业扶贫项目,包括白羽肉鸡养殖屠宰熟食深加工、年产销规模90万吨饲料厂、年屠宰100万头优质生猪及肉制品深加工等项目,达产后年产值将近100亿元,服务当地扶贫与京津冀“菜篮子”。

据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最新数据,目前园区已完成现场复工企业156家、复工人员5669人;园区企业复工率87.2%,员工到岗率83.9%。河北廊坊市集中复工开工11个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约780亿元。毗邻北京新机场的河北永清总投资55.46亿元的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其中云裳服饰广场、明珠广场、恒美花都永清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等,重点承接北京外迁服装产业和花卉产业。

6、云南省:京东云(玉溪)产业园打造数字化经济发展高地

京东云(玉溪)新经济产业园自2019年开业以来,入驻企业已达53家。入驻企业搭载电商快车,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截至2020年3月15日,实现产值8000多万元。

2019年12月17日,京东云(玉溪)新经济产业园在高新区启迪双创园开业。京东云(玉溪)新经济产业园展示中心积极挖掘玉溪地方优势产品,把玉溪的蔬菜、水果、花卉等好产品卖出去,并大力吸引更多企业入驻,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打造立足玉溪、覆盖云南、辐射南亚东南亚的数字经济绿色产业新高地,力争把园区打造成西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最好的示范园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京东云玉溪公司积极对接各类物资供应方,打通上下游渠道,开放应急物资信息平台、智能供应链服务等助力云南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推动包括应急公共服务平台在内的4个产品部署上线,实现了3个省级、14个市级、7个县(市、区)部署。定制版云南省应急公共服务平台上线省工业与信息化厅官方网站;在应急资源信息平台,协助政府企业开通账号共计52个;智能疫情助手服务上线昆明、玉溪、河口、瑞丽等23个官方政府网站、公众号、媒体等平台;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上线玉溪市商务局和瑞丽融媒体中心。

7、18个自贸区 引资开放不停步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自贸试验区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继续推进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

改革开放政策加快落实。山东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推出32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市复制推广;河北自贸试验区在营业性演出、增值电信、印刷等领域进一步扩大开放;辽宁自贸试验区“证照分离”全覆盖试点惠及千余家企业……

外贸外资领域捷报频传。在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片区,汇丰集团开建其在全球规模最大的培训基地;在江苏自贸试验区苏州片区,日本参天制药新建全球最大眼科制药基地项目完成签约;在福建自贸试验区平潭片区,规模以上外资企业复工率达100%……

从南至北,由东到西,18个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创新的脚步未停,不断为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注入活力。

已经复工一个多月,汉高乐泰(中国)有限公司的产能稳步恢复。“目前,我们正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把产量补上来。”公司行政部经理刘颖群说。

复工之初,这家位于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的德资企业遇到了不少困难,订单难以按期完成。刘颖群介绍,这时候,烟台片区相关部门上门服务,手把手指导,帮助公司2020年2月10日就顺利复工。特别是帮助协调深圳、河南、上海等地的上游供应商所在地政府,批准4家供应商提前复工,保证了铝封膜、注塑管、铝管等物料的供应,上亿元订单得以按时保质执行。

在厂区驻扎指导、保障防疫物资供应、协调班车解决员工跨区上班问题、推动供应链和物流正常运转……防疫期间,烟台片区帮助诸多像汉高乐泰这样的外资企业解决了复工复产中的难题。截至目前,片区内外资企业已全部实现复工复产。

推动复工复产,各大自贸试验区纷纷针对问题采取应对措施。

——解决“防护难”。江苏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对新研发成功并经认定可量产的疫情防控产品,优先推荐申报政府科技项目。黑龙江自贸试验区黑河片区利用海外仓集货功能,进口防疫用具,并免费为生产企业职工提供2000余套防护物资和消杀设备。

——解决“办事难”。陕西自贸试验区中心片区一家生鲜产品配送运营中心项目仅用1天时间就拿到了电子证照。天津自贸试验区东疆片区“不见面”审批占全部业务的98%。

——解决“用工难”。云南自贸试验区红河片区全程集中护送有就业意向的务工人员到企业厂区,实地参观,沟通待遇,打造“家门口就业圈”。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联合有关方面搭建跨行业“共享员工”服务平台,10余家企业入驻,缓解了招工难题。

——解决“融资难”。河北自贸试验区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外贸、外资企业信贷供给,协调有关部门优先处理因疫情导致的理赔需求。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为帮助无纺布原材料——聚丙烯生产企业迅速扩大产能,协调银行“急事急办”,在1天内完成1亿元贷款审批。

——解决“履约难”。云南自贸试验区出台“暖心十条”,提出强化法律服务,因疫情无法按时履行合同义务的企业,可以适当延长合同履行期,具体期限由双方协商确定。河南自贸试验区积极与省贸促会对接,出具不可抗力证明,解决企业受疫情影响无法如期履行国际贸易合同问题。

“目前来看,自贸试验区务实举措回应了企业诉求,解了企业燃眉之急,有序推动复工复产,取得积极成效。”商务部自贸区港建设协调司副司长袁园说,截至2020年3月12日,20多个自贸试验区片区规模以上企业复工率达到或接近100%。

日前,总投资1600多亿元的59个项目集中动工签约活动在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片区举行,涉及多个外资大项目,汇丰首家全球培训中心是其中之一。

据悉,作为汇丰集团在全球规模最大的培训基地,南沙“汇丰全球培训中心”项目的总投资额预计将超过1.5亿美元。根据初步规划,培训中心将在2024年投入使用,届时每年能为大约14000名汇丰亚太区员工及全球高级管理层提供培训。

“作为汇丰重要的战略市场,中国经济发展蕴含的巨大潜力以及在金融科技上的领先发展令全球瞩目。”汇丰亚太区行政总裁王冬胜表示,“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片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中心位置,是连接珠江口两岸城市群和港澳地区的重要节点,可为我们更好地利用粤港澳三地的资源支持集团人才发展战略提供便利。同时,我们也希望汇丰在南沙的培训中心能成为大湾区金融业的知识枢纽,为粤港澳三地金融人才日趋紧密的交流与合作带来助力。”

尽管面对疫情冲击,各自贸试验区在外资企业服务和招商引资方面并未松劲。陕西自贸试验区推进“不拉手”线上签约,疫情发生以来,以线上云端模式落户了16个项目。上海自贸试验区2020年2月25日组织一批外资重点项目集体进行了“云签约”,涉及供应链管理、医疗器械、智能制造、资产管理等21个项目,总投资额超过17亿美元。江苏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路演模式,不断完善云端智慧招商平台,自2020年2月15日以来举行两次线上签约活动,共签约10个项目,总投资168亿元,包括总投资1亿美元的一个中国总部项目。

从2020年前两个月的数据来看,自贸试验区表现不俗。其中,上海、广东自贸试验区吸收外资分别增长13%和12.8%,海南、福建、浙江自贸试验区吸收外资增速更是分别高达230.2%、149.5%和140%。

“自贸试验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新高地,也是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的重要阵地。”袁园表示,目前,自贸试验区外资项目顺利落地,外向型优势进一步凸显。

在江苏自贸试验区,一项新制度最近正在酝酿。江苏海事局与南京市江北新区日前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提出在自贸试验区探索实施国际船舶登记制度,争取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批准设立“江苏南京”船籍港,放开船舶所有人注册资本限制。

“开放国际船舶登记业务,设立‘江苏南京’船籍港,对于江苏自贸试验区以及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江苏海事局二级巡视员葛同林说,落实开放国际船舶登记业务后,在自贸试验区内,船企将不受船舶所有人注册资本中中资不得低于50%的限制。江苏还将争取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授权,在自贸试验区设立的外国船舶检验机构开展中国籍船舶入级检验业务,并逐步放开船舶法定检验业务,方便船东选择船级社进行船舶检验,形成高端航运服务集聚效应。

根据备忘录,江北新区将研究出台外资和合资航运公司入驻自贸试验区的配套政策,进一步活跃船舶、货运、客运、科技、劳务、资产、信息、知识产权等交易市场,做大航运交易体量,注重加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积极推动申请综合保税区,最大限度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作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排头兵”,自贸试验区继续加快推动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云南自贸试验区提出,试行动植物及其产品检疫审批负面清单制度,优化生物医药全球协同研发的试验用特殊物品的检疫查验流程;广西自贸试验区提出,依照自由贸易协定安排,推动实施原产地自主声明制度和原产地预裁定制度;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明确,对新片区内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实行简化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业务的先行先试,实现更高水平的贸易投资便利化……

商务部表示,将加大对自贸试验区差别化探索的支持力度,在特定领域开展更多系统集成制度创新。进一步加大开放压力测试力度,对标高标准经贸规则,进一步压减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在自贸试验区探索建立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在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方面加大探索。

“同时,还将持续做好复制推广工作。及时梳理总结,形成更多高质量的制度创新成果,在更大范围复制推广,向全国释放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制度红利,带动我国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袁园说,此外,支持各自贸试验区落实各项稳外贸稳外资政策,培育壮大外向型经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外贸外资企业在自贸试验区的集聚效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