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知縣戴偉,不惜和兄弟鬧翻,變賣家產碭山扶貧傳佳話

近些年,隨著國家對農村政策的傾斜,有關扶貧的政策及新聞有很多。

可是,你知道嗎?在明代的碭山,也出現了一位扶貧的好官,他就是曾任碭山知縣的戴偉。

戴偉,字逸夫,山東省鄆城縣程屯鎮人。自幼好學,聰明伶俐,在明代嘉靖四十五年間,考中舉人,被朝廷任命為碭山知縣。他的父母忠厚善良、好善樂施,這對以後走上仕途之路的戴偉,產生了重大影響。


明代知縣戴偉,不惜和兄弟鬧翻,變賣家產碭山扶貧傳佳話


山東鄆城到碭山300裡左右,現在交通便利不算遠,開車也就兩三個小時的路程。可是古代就沒有那麼方便了,基本靠坐轎或步行。戴偉帶著隨從風餐露宿,走了三天,終於來到了碭山境內。

那時的碭山,雖然屬於富庶的江南省管轄,但是由於黃河穿越全境,而且屢次決口氾濫,給當地的人民,帶來了災難深重的影響。戴偉心裡雖然有所準備,但是看到眼前的碭山,還是嚇了一大跳。

舉目望去,滿地蒼涼,土地貧瘠,茅草遍地,稀稀拉拉,隨風戰慄的莊稼苗,還沒有茅草高。沿途乞討的,衣著襤褸者,隨處可見。看到這一切,戴偉內心痠痛,他暗暗下決心,一定要幫當地的老百姓過好日子。


明代知縣戴偉,不惜和兄弟鬧翻,變賣家產碭山扶貧傳佳話


開始,他把希望寄託於當朝皇帝,希望減免當地的苛捐雜稅,再撥些銀兩資助發展。可是一腔熱血揮灑寫就的奏摺,根本沒有一點回音。這想想也正常,戴偉只是一個小小的七品芝麻官,而碭山也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彈丸之地,嘉靖老兒那時正研究長生不老之道,哪有閒工夫管這些?

有人給他獻出錦囊妙計,可登門拜謁上司,再走訪當地實力派人物,取得他們的支持。可是戴偉卻不上道,做好了吃大苦、自力更生改造碭山的準備。他前前前後後,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足跡踏遍了碭山的山山水水,跑遍了碭山的每一個角落。為以後的扶貧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明代知縣戴偉,不惜和兄弟鬧翻,變賣家產碭山扶貧傳佳話


通過這些天的實地考察,戴偉發現碭山的土壤,表面上是飛沙,飛沙之下便是淤泥,如果去除茅草,將土地深翻精耕,便會變成良田千頃。

一旦有了辦法,說幹就幹、戴偉立刻召集縣下各個部門,把自己的想法托盤而出,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可是辦法好是好,但是缺少執行的啟動資金。這可怎麼辦?一時他又陷入了沉思苦想中。

向朝廷爭取資金無望,即使上奏申請也多半石沉大海,讓老百姓集資,可是老百姓的日子太苦太難了,他又於心不忍,看來只有自己下“地獄“了,誰讓自己是當地的父母官呢?他想起了自己家的田產還值些錢。


明代知縣戴偉,不惜和兄弟鬧翻,變賣家產碭山扶貧傳佳話


他打定主意,策馬揚鞭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把自己的想法對家裡人說了。話還沒說完,誰知弟弟第一個就不幹了:“別人當官三年,十萬雪花銀,你當官倒好,打起家裡的主意了”?

好在深明大義的父母,一直支持他的想法,便變賣一些田產,所賣銀兩悉數交給他。戴偉感激涕零,拜別父母,回到碭山。

戴偉手裡有了家裡的資助,加上自己微薄的俸祿,總算有了啟動資金。他立刻發佈告,開展“除茅草變良田”活動,規定不但割草可以換錢,而且過秤後,青草返回本人,可拿回家喂牲畜,同時,誰開墾的荒地就歸誰。


明代知縣戴偉,不惜和兄弟鬧翻,變賣家產碭山扶貧傳佳話


這一活動,極大調動了老百姓的積極性,逃荒的也不逃荒了,滿目荒涼的土地上,到處都是幹勁沖天開荒的老百姓,碭山的土地上,第一次有了熱鬧非凡、欣欣向榮的景象。

經過幾個月奮戰,貧瘠的土地有一半以上,變成了良田。接下來,就剩下播種了。可是,又一道難題橫在了戴偉面前,雖然現在老百姓能勉強度日了,可是還是很窮,根本沒有多餘的錢買種子。

上次是家裡救濟,這次怎麼辦?戴偉思來想去,最後,還是覺得要回家一趟。

“什麼,又來變賣家產?”看到回到老家的哥哥,又把主意落在房產上,戴偉的弟弟幾乎是咆哮起來。


明代知縣戴偉,不惜和兄弟鬧翻,變賣家產碭山扶貧傳佳話


戴偉也覺得自己做得,有點對不起家裡,就耐心給小弟做工作,可是說了一晚上,弟弟根本不再搭理他,在弟弟看來,他這個哥哥是徹底當官當傻了,人也徹底瘋了,不可救藥了。一氣之下,離家出走了,從此再也沒有回到家裡。

忠厚善良的父母,雖然心疼家裡的房產,但是更心疼這個當官為難的兒子,為了兒子,為了碭山貧困多災多難的老百姓,一切豁出去了。再一次變賣了家產。並且幫助兒子在當地購買了高粱、玉米等種子,用車源源不斷地運往碭山。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年之後,貧瘠的碭山變了模樣,不但碭山的飛沙變成了二合土,而且長出了生機勃勃的莊稼苗,人心空前穩定,這一年,碭山人民過上了溫飽的生活。


明代知縣戴偉,不惜和兄弟鬧翻,變賣家產碭山扶貧傳佳話


就這樣,碭山在知縣戴偉的帶領下,一年勝比一年好,變成了戴偉當初希望的那樣,老有所養,少有所教,人民安居樂業,社會環境穩定,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隆慶四年,因為知縣戴偉四年主政碭山期間,殫精竭慮,恪盡職守,為官清正,政績突出,升任順德府通判。當地老百姓依依不捨,戴偉也捨不得當地的老百姓,彼此灑淚分別。

後來,碭山的老百姓,為了紀念知縣戴偉,造福碭山人民的事蹟,親切地稱呼他為“戴茅草”,並修建了一座祠堂,上方掛有匾額一塊,上書:“民之父母”四個鎏金大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