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引向何處

孩子由父母帶到世上,父母就有責任將孩子培養成人。但培養成人是有標準的,中國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成龍、成鳳。願望是美好的,雖不可能都成龍、成鳳,但最低標準也要培養成有益於社會的人,誰也不想自己的孩子最終成為一個有害於社會的人。一個孩子到底會向何處發展?父母的影響重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對孩子影響最深的老師,所以,在孩子的成長史中,父母所起的作用至關重要。孩子是張白紙,就看父母如何作畫?

最近,由於“新冠”疫情已波及全球,一些“標榜”人權、自由的西方國家浪費了中國付出巨大犧牲控制疫情為之贏得的寶貴時間窗口,在“新冠”疫情面前表現出令人無語的“佛系”與“投降”,一個個國家相繼出現疲於應對的糟糕局面。在世人的見證下,中國在疫情中的表現為決策之科學、執行之到位、組織之有力、動員之強大,從1月23日武漢“封城”算起,進入3月份時除武漢及湖北少數地區外,其餘省市相繼宣佈確診病號清零(治癒出院)而成為低風險地區,正逐步有序推進復工、復產,各地經濟慢慢進入穩定運行軌道,中國成了相對最安全的地方,成為眾多海外華人(華僑)理想的避風港。對這些人的心情,祖國人民表示理解,作為一個有擔當的大國,面對外國的需求我們都盡己所能,何況身上流淌著中華血脈的華人(華僑)呢?但無論你身在何處、是否擁有中國國籍,不管你是否曾為中國做過貢獻,最起碼你不能做傷害祖國感情的事情。

據報道,目前在英國就讀的華人青少年學生達1.5萬之多,而英國“新冠”疫情越來越惡化,這麼多華人小孩時刻面臨著威脅,怎麼辦?是否接回國有兩派觀點:支持接回的當然多為孩子的父母及親屬,其心情每一個國人也能夠理解,有的父母甚至說如果孩子回不來,那麼自己就想辦法到英國去,到孩子身邊,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孤苦伶仃的孩子自生自滅吧。反對方認為,這跟當年到戰亂國家撤僑是兩回事,目前是傳染性很強的“新冠”疫情,盲目接回可能帶來的危害是對祖國人民幾個月艱辛付出的不尊重。孩子雖然是無辜的,但他們的父母無辜嗎?究竟為啥把那麼小的孩子送到英國讀書,他們打算將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一個人如何立足於社會,與他的世界觀有著重要的關係,而一個人世界觀的形成與他所受的教育密切相關。在價值觀形成階段,在國內接受教育和在國外接受教育,形成的價值觀肯定不同,長大後對祖國的感情和認識就會不一樣,誰會更愛祖國不言而喻。俗話說:狗不嫌家貧,子不嫌母醜。那些基礎教育階段在國內完成的孩子其價值觀基本形成,再到國外去學高等教育,將來學成後反哺祖國母親的幾率會大得多。能有條件將那麼小的孩子送到國外學習的群體,每個人在國內當地無疑都是翹楚,怎麼也算“成功”人士吧,之所以把孩子從小就送出去,誰敢說自己沒有崇洋媚外的心理?中國人想讓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的願望沒錯,這群人理所當然地認為將小孩送出去成龍成鳳的概率會更高。當然,不排除這些人的美好願望,就是孩子既能學到真本事,又能做一個有益於祖國的人。想達到這樣的目的,除非父母引導的好,但有幾人能做到呢?你在孩子價值觀形成中的影響率能佔幾何呢?他長大後是報效接受教育的地方還是其父母的祖國呢?試問:你們真的認真想過這個問題嗎?土生土長的不也有整天在攻訐中國的那些“公知”們嗎,何況還是在外國長大的人呢?別人教育能比自己教育的更好?扯淡吧!

最近罵中國人是“豬”的蔣逸文,被網民痛罵之後也公開進行了道歉,但是,道歉能解決問題嗎?他能真誠到哪裡去?不管他目前是哪國人,其身上流的也是純正的中華血脈,因為他父母都是中國人,就是他的姓名也是中國標準的名字。張口罵中國人,自己的祖祖輩輩不也都被罵了?不孝之子,自己是什麼呀?披上一件外皮,身上淌的是啥血啊?孩子長成這樣,他的老父親氣得老淚縱橫,直罵“怎麼養這個孽種啊?”。這是一個男人的失敗啊!一個人的成功不是給孩子多少金錢,而是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懂得感恩並對社會有益的人;一個人的幸福,不是年輕時多麼的風光,而是老有所依時能有所依靠的狀態。

鑑於我國近些年來生育率的降低,計劃生育政策早已修訂放開二胎,可人們反倒不願意生了,只因養孩子的成本太高了。如今中國社會競爭性很強,“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千萬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使得教育成本直線上升,成了家庭的最大開支。如果不能保證給孩子創造有利學習條件,對孩子就是虧欠。不像原來窮的年代,那時候的理念是多子多福(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口最多),只要喂大就行,念多少書就隨他去了。現在不行了,孩子就是一個家庭的軸心,一切圍繞著孩子轉,一個孩子就把父母轉得直暈,哪還敢多要啊?養個孩子不單純是自己的事情,因為孩子是最終要長大走向社會的,父母有責任保證孩子的品質,即使不能培養成棟樑,但也不能養個“渣子”,不然,豈不有製造偽劣產品之嫌?罪莫大焉,想必蔣逸文的老父親正後悔莫及呢,真是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