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荣:怎样读懂这本李白苏东坡推崇备至的哲学书?读懂有何收获

1 换个角度看人生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儒家思想对我们的生活深具启发作用。

学习儒家思想,除了对个人修养产生影响,还会使个人有使命感,将自己的生命与社会责任结合,使人的生命安顿于社会。

然而,如果只有儒家思维,尤其随着自己年龄渐长,会发现生命的格局有限,不禁让人思考:

古代是否有些思想,能让我们换个角度看人生,并在学习之后,对生命产生不同的理解,进而达到不同的境界?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道家”。

学习《庄子》,正能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人生。

2 有关庄子的两个关键词

为了对《庄子》有基本的认识,我们先来谈谈庄子这个人。

庄子,原名庄周,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县人,生卒年约在公元前368年至前288年之间。

庄子的生活特色之一,是“穷”。

“穷”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拒绝出仕。

他的学问与口才极好,惠施即便做过宰相,在与庄子辩论时,却完全不是对手;

参不透庄子言论的公孙龙,在《庄子‧秋水》中被魏国公子魏牟嘲笑,与庄子相比只是井底之蛙,还得小心别沦为邯郸学步。

由这些故事可知,以庄子的才华,要出仕易如反掌;

但他觉得做官一旦遇到改朝换代,一不小心就连命也没了;

又或者像是惠施因为做过梁惠王的宰相,劳累过度,比庄子早死了将近二十年,所以庄子才一再拒绝做官的机会。

庄子另一个生活特色,是“快乐”。

与颜渊的穷困“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相同,都因为心中有快乐的来源,不受世俗的影响。

3 怎样读懂《庄子》?

《庄子》这本书的一大特色,是它的写作方式。

书中寓言占了十分之九,借重古人的话占了十分之七,随机应变的话则时时出现。

所以,在《庄子》中出现许多人物,有些是真实的,像孔子就是庄子最常借他之口表达自己思想的人;

也有许多假托的人物出现于寓言故事中,这使他的写作方式显得特别不受拘束。

后代文人如李白、苏东坡等,对《庄子》推崇备至;

金圣叹更称《庄子》为“六大才子书之第一本”,对后代的哲学与文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评价庄子是个小人物,这当然不公平。

但他说庄子“其学无所不窥”,倒很符合事实。

当时所能找到的书,庄子没有不读的,并吸收各家精华,在他的书中提出批判。

这也给后世留下一个难题,就是庄子的书很难读懂。

我解读《庄子》,是参考了许多专家的研究,才得以清楚理解庄子的思想;

在翻译时,我要求自己每一个字都有着落,每一个字的注解都融会贯通在白话翻译中。

为了达到要求,我特别注意两个方面:

第一,是以经解经。

我们把《庄子》当成经典,同一句话在不同的地方出现时,要掌握原文思想的一贯性。

第二,是经典与经验配合。

古人也是先有经验,再将经验提炼之后写成文章;

后代虽然看不见他们的经验,但可以回到我们自身的经验加以验证。

时空虽造成经验的差异,但思想却可以相通。

这也是我们阅读经典时,常觉“于我心有戚戚焉”的缘故。

因此,我建议大家在读《庄子》时,可以先理解白话翻译,再回头与原文对照。

在理解思想之后,再去感受原典之美,而避免被古文与现代文的差异所困。

掌握哲学家真正的思想,自然可以理解庄子逍遥自在的快乐。

4 《庄子》的人生启示

要一览庄子思想的精妙,首先需了解关于人生,庄子提出的精彩主张:

第一,与自己要“安”。

孔子被形容为“知其不可而为之”,

庄子则强调自己“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命”就是遭遇。

当大势所趋,非个人力量可以左右时,就要视为自己的命运,安于其间,不要螳臂挡车。

《庄子》书中有许多形不全的人,依然活得很快乐。

第二,与他人要“化”。

化就是忘记许多不必要的东西。

“外化而内不化”,是外在与人同化,不刻意与别人不同,内心则与道同在。

第三,与自然要“乐”。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有全然的美妙而不说出来。

人要欣赏自然之美不必外求,身旁就有,最重要的是有没有

欣赏的眼光。

第四,与大道要“游”。

哲学家的理想便是把人间变天堂,让人活着就能获得身心的安顿。

道家希望人能理解,“道”在万物之中,是无所不在的。

犹如鱼在江湖中忘却一切,如果人可以把自己当鱼,把“道”当作江湖,明白一切从“道”而来;

与人相处时,忘却一切人为的身份与角色,就不会感觉生命孤单,不但能与人相通,甚至与万物都能相通。


傅佩荣:怎样读懂这本李白苏东坡推崇备至的哲学书?读懂有何收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