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更喜歡看文學評論還是電影評論?

被隱藏憂傷


文學評論和電影評論都屬於在原來創作的基礎上結合自身認知,以及自己對環境認知,對文學作品的再次創作,目的是幫助更多的人很好的理解書籍和劇本。

其實文學也好,電影也罷,都是藝術品,是文化,那麼就存在認知的偏差,人不僅需要物質生活,更需要“精神食糧”。

隨著科技的發展,文學評論從紙質版上升到電子版,知識的傳播媒介和方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微信讀書就可以和書友在線交流想法以及在線書寫書評,影評也從報紙搬到移動互聯網,從事文化工作者以及編劇在論壇、社區、豆瓣分享自己的影評。

以前評價書籍和電影不是大富大貴就是豪門巨儒,現在門檻低了,每個人都有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通過計算機算法和投票,以及閱讀量和閱讀深度來判定是否客觀公正第三方。

文學評論和影評都是消遣的東西,啟迪智慧的作品畢竟少,但文章的深度是很多次閱讀以及反覆推敲出來的結果,而影視評論更是資深傳統媒體人嘔心瀝血的結晶。

雖然說受眾變多了,但認知的層次卻沒有提高,因為信息越多越會影響判斷,而且人們對本質和規律的思考也變弱了,量變才能質變,厚積才能薄發。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才是王道。

其實萬事有有個順序,a-b-c是一體的,跳過a和c,那麼b就沒有意義,因為有了a和c,b才會意義非常。書籍是a,電視劇電影是b,而人才是那個c,不能孤立的看問題,要把他們聯繫在一起,電視劇是通過書籍或劇本改編的,人通過閱讀書來和書中的角色對話,電影和電視劇通過表演,讓書中的角色立體化,鮮明化。所以能讓更多的人有個基本的認識。單純看電影而不看書籍,第一次不能完全都看懂,而且好的作品,看一遍和再看一遍的結果是不一樣的。人的經歷和思維隨時在變,所以對同一種事物表現出來的東西,會有不同的答案。

人和人的文化屬性不同,看問題的角度和深度也不一樣,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因人而異。本人習慣相互借鑑的看,能看書的不看劇,看劇毀書,看完書再看電視劇,從中獲得不同的答案,跟別人交流和分享又能第三次創作,我很喜歡這種感覺。

文化就像食物,有些東西有嚼勁,所以要反覆的咀嚼才有味道,對於快餐類的文學作品,根本沒有必要寫書評和影評,完全是浪費時間。


華勝視界


作為我本人是喜歡看文學評論的。但又不得不承認,在頭條平臺上更多的人是喜歡看影視評論。之所以這樣說,是從自身實踐得來的結論。

作為文化領域的碼字人,我寫過許多文學評論的文章,也寫過許多影視評論的文章,這兩類文章都出自我一人之手,其質量應該是不相上下,但文學評論的閱讀量慘不忍睹,影視評論的閱讀量卻輕鬆過萬,幾十萬,甚至有過百萬的,二者相差就這麼懸殊!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我想把我的思考與大家作一交流。當然不一定準確全面,只是我的一孔之見。

一、文學評論與影視評論的藝術形式不同。

文學是文字藝術,影視是視覺藝術。文字藝術基本侷限在學術專業方面,難免會枯燥乏味。而視覺藝術除了學術專業方面,還有一個娛樂功能。要知道,娛樂是與生俱來人人必須的。緊張的工作生產之餘,人需要休閒與放鬆,而視覺藝術正好滿足了這方面需求,所以影視評論就佔據了優勢高地,打敗文學評論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二、在接受群體上有個小眾與大眾的區別。

必須承認,愛好文學的人雖然很多,但與人民大眾相比,畢竟還是滄海一粟,說它是小眾群體,應該毫不為過。但與之相對應的人民大眾,卻普遍都需要娛樂。我並非說影視沒有教育意義,只是說,我們看電影看電視劇,又有誰是抱著受教育的心態走進電影院和影視劇中呢?只有單位和學校特意組織去看的那些影視,看後還要組織討論,學生還要據此寫作文。除此之外,人們看影視大都是抱著休閒的心態去觀看。

所以,小眾與大眾這個人數上的差別,自然產生了閱讀量(喜歡與不喜歡)的不同。

三、在可讀性上的區分也是相當明顯。

文學評論重在說理論證和闡述精華,而影視評論重在闡述表演的優劣和效果的得失。相對而言,文學評論是面對一本書在論理,文字難脫呆板乏味之嫌。而影視評論則是面對一群活生生的影像在發表見解,文字很容易鮮活靈動,活潑喜人。二者相比,影視評論自然會產生較高的趣味性和可讀性。當然就會更招人喜歡。

結語:

以上三點,應該就是影視評論大家更喜歡的緣由。


文化一家人



松竹118


我個人是比較喜歡電影評論的,接收的會快一些


酒釀水蜜桃0


文學吧。電影評論感覺小眾了些


為什麼這麼軸呢


電影評論


拙鋦堂


作為一個影視愛好者,四青更喜歡看電影評論。影評類似文評,卻更加根植於普通大眾,而且現代影評已經繁衍成了一種需求。四青向來倡導以理服人,還請各位耐心看我擺擺道理——


影評極大降低了我們的觀影“風險”

想看一部電影,你首先最想知道的是什麼?沒錯,好看不好看!

我們會上爛番茄、豆瓣等平臺去了解一部電影是否好看,是否值得我花費寶貴的2小時甚至3小時,除了通過這些行業平臺去查看評分,一個更重要的標準就是閱讀影評!爛片也有好評價,好片也有差評價,週末我到底約TA去看一部什麼電影,最好的辦法莫過於上班空閒的十幾分鍾,打開手機津津有味的在某電影評論區裡做一名吃瓜群眾。

影評完美的讓觀眾在碎片化時間裡回味一部優秀的作品

欣賞完一部好作品,意猶未盡,想再看一遍,重新體會一下之前忽略的細節?抱歉,“996”已經充斥了現代年輕人的生活——一天的工作裡我們甚至可以擠出1、2個小時的碎片時間,但你讓我空出3個小時把一部電影重複再看一遍?對不起,這個時間成本太高了太奢侈了……這就是現代年輕人的焦慮,然而影評卻提供了一個供你事後細細品味作品甚至探尋更多忽視內容的大本營,大家深有體會吧?

影評以社交圈的形式給觀眾提供了一個精神生活的平臺

看完一部電影,無論好壞,每個被自我洗腦到充滿迷之自信的“我”都有一大堆想法需要和人分享——嗯,別往旁邊看,四青說的就是你!而大量的影視媒體、APP給了我們一個完美的平臺。

在這,你可以與人分享你的感受,你可以認識朋友,你甚至可以加入一場對作品貶褒不一的罵戰,而這些行為,成為了現代快速生活節奏下良好的減壓方式。


其實從這些道理上說,書評和影評極為相似,可惜現代人嘛,太浮躁了,能耐心看完一部電影的人遠遠多於能靜下心讀完一本書的人,這才放大了影評嘛!題主拜拜~


四青


你好,很高興能回答你的這個問題。

就我自己來說更喜歡電影評論,遇到比較優質的電影作品,看完後會有很多共鳴和啟迪,所以很想將想法分享出來一起討論,同時也將喜歡的電影推薦給更多愛好者,同時,閱讀他人的影評更能對電影有深層次的認識。


有魚愛電影


應該是喜歡看文學評論的多些吧。

文學的範圍很廣,有小說、散文、詩歌、雜文等,品種多,寫的人也多,出來的數量也多,讀者多,自然評論的也多。大多數人是先讀了作品,再看的評論;有些人是先看了評論再回過頭來看作品。質量好的作品自然看的人多評論的人也多。

而電影等影視評論相對很少,介紹電影的書刊不多,屬於冷門文化,頭條上的影視評論也少見。人們住往看過電影后就已經非常清楚了,除非特別喜歡這電影的才會看相關的評論,否則無人問津。加上現在好的電影已經非常少了,電影都少人看了,看評論的更加沒有。


我是伍洋


文學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