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的版圖為什麼沒有被繼承下來?明朝丟掉了多少土地?

歷史紀錄片愛好者老王


明朝繼承元朝的土地這個說法其實是不成立的。明朝的成立是朱元璋舉旗造反打出來的赫赫帝國,明朝所擁有的疆土是朱元璋一步一步將元朝的力量擊退所得來的。那為什麼朱元璋不將整個元朝的疆土打下並佔領呢?

第一,並不是所有的土地都適宜居住、適宜耕作。特別是疆土中很多地方都屬於沙漠地帶或高原地帶就不適宜居住,保留這些疆土更大的意義是在展現自己強大的力量以及擁有更多的道路。

第二則是人口問題,明朝統治時期人口是少的可憐的,擁有這麼大的地方卻沒人居住,沒人開發,地方不僅獲得不到稅收,還要付出保護,派發官員治理。付出的力量和得到的反饋不成正比,則沒有必要進行拓展。

第三,疆土越大,邊疆所要投入的軍士就要更多。明朝剛建立時百廢待興,每一件事情都需要投入眾多的人力和時間。如果朱元璋貪心一開始就想將整個元朝的疆土打下來,需要付出的軍事力量則更多,靡費也更大。更需要更多的代價來守衛疆土,划不來。


公瑾提筆雜談


明朝作為封建時代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曾創造了輝煌的成就。明朝開國軍隊曾追亡掃北,威震大漠,將蒙古人打得聞風喪膽。然而,明朝的疆域面積比起元朝少很多,讓許多人為之扼腕。其實對於關內的掌控上,明朝實際控制的土地要多於元朝。而關外大片土地未曾納入大明版圖,則與元朝的二元帝國性質有著很大關係

明朝建立後,希望繼承元帝國所有疆土。為了拉攏蒙古人,朱元璋宣稱“昔胡漢一家,胡君主宰;邇來胡漢一家,大明主宰”,並承認元朝的正統性。實際上,朱元璋對元朝是厭惡的,賜高麗國書中就聲稱“元非我類,入主中國百有餘年,天厭其昏淫,亦用殞絕其命”,之所以對其正統性承認,還是出於政治的需要,希望繼承元的二元帝國。



智7923


元的版圖肯定繼承不下來啊,來看下規模最大時期元朝版圖,再看看都最大了元朝皇帝還在幹嘛?就知道為什麼繼承不下來了。

首先,成吉思汗鐵木真

南宋末,金朝逐漸沒落,蒙古族人鐵木真隔空出世並迅速崛起,通過戰爭統一蒙古各部,馬背上的戰鬥民族,座騎駿馬,身背大弓,手持彎刀走向征服天下的道路。善於征戰的遊牧民族以摧枯拉朽之勢掃平西北各王國包括西夏國,後遼政權。為遠征中亞,東歐掃清道路,勢如破竹,一路高歌猛進蒙古鐵騎兵鋒直指花剌子模帝國,征服中亞各大王國後,開始踏平歐洲一度打到東歐的伏爾加河,莫斯科的王公貴族俯首稱臣,將莫斯科以北的北冰洋沿岸納入版圖。蒙古族人如果他們的驍勇善戰和一個種族相比較的話,那就是電視劇《權力的遊戲》裡面的“多斯拉克”大軍才能相媲美。至此蒙古帝國稱大蒙古帝國,由察合臺汗國、伊利汗國、窩闊臺汗國、金帳汗國四大汗國以及中國長江、淮河以北的領土構成,橫跨亞歐大陸,鐵木真被尊稱為成吉思汗。可惜成吉思汗在遠征西夏叛亂的時候,67歲死於途中,留下三封遺詔。這是成吉思汗鐵木真時期的版圖。

再一個,元世祖忽必烈

窩闊臺遵循遺詔,滅掉金朝,平定西夏,將吐蕃收入版圖。蒙哥遠征大理,收服大理王朝,於攻打四川時在四川合川去世。阿里不哥被元世祖忽必烈打敗,忽必烈繼位南下伐宋,於崖山海戰徹底滅亡南宋漢人政權,崖山海戰十幾萬南宋將士投身南海,悲壯殉國。但是忽必烈繼位後四大汗國宣佈獨立,直到後來又承認忽必烈是統一的大汗,四大汗國為藩國,至此元朝版圖規模最大。東臨阿拉斯加對岸、西至伏爾加河、北抵北冰洋、南達越南北部。疆域估值達到2700萬平方公里。試想一下,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三大領土大國也才960萬,跟2700萬比簡直是爺孫輩的差距。

至此,元世祖忽必烈還沒有停止擴張,雖然都遠征失敗,直到他的孫子繼位,才開始息兵養民,但是很快弊端也表現的淋漓盡致。蒙古人善於征戰,善於征服,但不善於統治管理,所以很快四大汗國也分崩離析,元末農民起義遍佈江南各地。直到朱元璋打到北京。所以元朝皇帝自身難保還能管那麼大領土嗎?更何況別說東歐莫斯科以及中亞地區了。

最後,大明帝國

大明帝國鼎盛時期不僅領土龐大,綜合國力一樣強,特別是明成祖朱棣時,更是聲名遠播,鄭和七次下西洋,開闢海上絲綢之路。但是明末政治腐敗,宦官當政,朝廷內鬥特別嚴重,領土急劇縮水,西方縮至嘉峪關,東部縮至東部沿海,連臺灣都被荷蘭佔領,南部越南獨立縮水至今雲南,往北退守關內長城以南,也就是今天的雁門關一帶。所以明朝總共丟失了越南、新疆、內外蒙古、臺灣、以及朝鮮半島。

所以元朝版圖繼承不下來的原因:

第一,蒙古族人善於征戰不善於統治管理,不善於政治。

第二,領土太大,本來是武力征服,山高皇帝遠時,百姓不堪壓迫,容易引起叛亂。

第三,那時候的蒙古族人視他族生命如草荐,肯定會脫離管轄。





春天來了啦


元朝面積1300萬平方公里,如果算上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欽察汗國、伊爾汗國這四大汗國那超過3300萬平方公里,那麼大的地方憑當時的社會生產力也不足以完全掌控,元朝與四大汗國也是宗藩關係。雖然蒙元帝國那麼龐大也不可以對所有汗國地區行成有力的管理,這是遊牧民族最高光的時刻。

至於說明朝為什麼沒有繼承的話,首先明朝是漢族政權,不是遊牧民族,北方那些地方拿來價值也不大反而有些累贅,永樂五徵漠北,但是後期就逐漸萎縮了。




清風照佳人


元朝的版圖過大,明朝沒有能耐去接管,也沒有辦法守住這麼大的版圖,因此沒有被繼承下來。

元朝的領土是中國歷史上面積最大的地區,面積超過1400萬平方公里,從北部的貝加爾湖,南部的緬甸,西部的哈密和東部的朝鮮。明朝建立後,北方的元朝遺蹟主要分為三個部分,沙漠是元順帝的旗艦,東部是納哈出,西北是擴廓帖木兒的擴張地帶,由於蒙古並沒有放棄皇帝的頭銜,因此朱元璋繼續攻擊蒙古。

1372年,朱元璋派出5萬名騎兵部隊由徐達,李文忠和馮勝出兵進攻朝北元,這次戰爭受到了很大的挫敗。在這一點上,朱元璋認為難以克服蒙古,命令他們放棄侵略攻擊蒙古,並使他們的部隊駐紮在長城,並繼續築牆併成為防禦者。由於這項政策,蒙古總部沒有受到攻擊,明朝和蒙古互相戰爭了200年。

明代人無法實現繼承這麼大的地盤, 1368年,明朝驅逐了元朝將他們趕出了中原,元朝並沒有滅亡,但退到了居嶺北行省,並繼續控制著西灣的廣大地區,稱為北元。 北元反覆組織了南方軍隊,希望重新奪回首都,但未能實現,相同的原因是,北元位於北方深處,明軍反覆襲擊了該軍五次。 明成祖親自帶領他的部隊五次參加北伐戰爭,但削弱了北元的力量,未能擴大其領土。

元朝的滅亡也很明顯,他們統治的政權與漢人不相容,這些政策的殘酷也違反了漢人的傳統習俗。




高小炮


 中國哪個朝代的面積最大?這無疑是元朝。元朝的版圖,北到貝加爾湖,南到緬甸一帶,西到哈密一帶,東到朝鮮,面積超過1400萬平方公里。然而,中國後來為什麼沒有能夠繼承下元朝的版圖呢?這個原因只能從明朝的歷史上去尋找。在明朝建立後,對原本是元朝管轄的緬甸土司、吐蕃各部、關西七衛、徵東元帥府等地區不重視,只是滿足於名義上的冊封,最終導致版圖縮減為了400萬平方公里。

1,蒙古各部的喪失:400萬平方公里

明朝建立後,元朝在北方的殘餘勢力主要分為三部分。其大漠是元順帝的主力部隊,其東部是納哈出,其西北是擴廓帖木兒。此時的蒙古並未放棄皇帝稱號,因此朱元璋對蒙古不斷進攻。在開始的幾次戰役中,明朝軍隊均取得了勝利,使得明朝得以控制漠南河套地區。1372年,朱元璋派遣徐達、李文忠、馮勝各率五萬騎兵,三路出兵進攻北元。這次出征遭遇了重大的挫折。至此,朱元璋認為蒙古是一時難以戰勝的,於是放棄了主動進攻蒙古,命令軍隊駐紮於長城沿線,不斷修建城牆,變為防禦。朱元璋的這個政策,使得蒙古本部一直沒有被攻下,明朝和蒙古打打殺殺了200年。到了明朝嘉靖時期,蒙古強大,基本佔據了長城以北的地區,從此明朝和蒙古以長城為界。

瓦剌和韃靼:大約400萬平方公里

大興安嶺兩側,是蒙古高原的東部。這裡分佈著兀良哈部、翁牛特部和烏齊葉特三個蒙古部落。元朝末年,納哈出20萬蒙古大軍駐紮於此,北元三大殘餘勢力之一。1387年,朱元璋派遣馮勝、傅友德、藍玉等率領二十萬大軍進攻納哈出,納哈出各部紛紛投降。第二年,藍玉還出兵北伐蒙古大汗脫古思帖木兒到捕魚兒海(今呼倫貝爾貝爾湖)。1389年,明朝在此冊封這裡三大王公,為朵顏、泰寧和福餘三衛,史稱“兀良哈三衛”或者“朵顏三衛”。但是兀良哈三部第二年就背叛了,此後,兀良哈在明朝和蒙古之間,因此總是在兩大勢力之間首鼠兩端,搖擺不定。最終在瓦剌、韃靼強盛起來後,兀良哈三部徹底投靠給蒙古。


樸實的青年


歷朝歷代的版圖都是變動的,對今天版圖影響最大的只能是離我們最近的朝代。元朝被推翻後,後繼的明朝丟掉了外蒙和西域的廣闊領土,到清朝才又收復了大多數失地,並在西域有所擴展,至清末又被迫大量割讓國土,民國又失去了外蒙,這才最終形成了今天的版圖。需要說明的是,元朝不等於蒙古帝國,如果以為我們曾經擁有過俄羅斯,那就鬧了笑話。世界上任何國家的版圖都不是固定不變的,任何國家都必須尊重現狀和國際法,這是維護國際和平的基石。中國的版圖足夠大,建設好我們的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回到世界舞臺的中心,將會成為現實,我們也不必要總是糾結於歷史上失去的領土,佔領人類道義的高地,引領人類創建新一輪更高級的文明,才是最值得我們追求的目標。


心事浩茫0000


這個問題問的我腦瓜嗡嗡的!

元朝是個例外好不好,蒙古人打的亞歐大陸所有人都哇哇叫。不是隻有漢人失去國家!!!

宋朝是這樣的(圖一)看見我大宋沒,這是北宋,這麼大!

再看看南宋(圖二)袖珍的嘞!

然後再看看蒙古地圖(圖三)不僅僅元是蒙古帝國,所有帶顏色的都是!

明朝那會屬於起義吧!收我河山,收哪?收南宋,好像有點少,最起碼收個北宋這麼大的吧!

來看看明朝(圖四)和北宋一比,是不是還大點!先不說那時候全世界都在和元朝打仗,就說收復國土收復成這樣,打了好幾年仗,累不累,還有錢沒?再打人都死沒了!

先說長城以北,種不了地,遊牧名族不好管理的!雞肋,食之無味,棄之不可惜。因為蒙古女真都是硬骨頭!真要玩命,受不了!而且我們一直都是窮寇莫追。

啥,新疆西藏!首先,語言不通,其次,地廣人稀,最後,去了高原反應呀!我都有富庶的江南和華中平原了,要哪裡幹嘛?流放犯人嗎?

安南這種小國,語言不通,又窮,歷朝歷代都看不上,收個小弟也不錯!

中國疆域初具規模那還是清朝(圖五)為啥這麼大!

明朝時北邊是女真和蒙古,清朝他兩聯手打敗了明朝,蒙古騎兵多厲害,再把新疆和西藏這兩個肘腋之患解決了!當然想的是江山萬年!







顏醜文良吖


前言:中國哪個朝代的面積最大?這無疑是。元朝的版圖,北到貝加爾湖,南到緬甸一帶,西到哈密一帶,東到朝鮮,面積超過1400萬平方公里。然而,中國後來為什麼沒有能夠繼承下元朝的版圖呢?這個原因只能從明朝的歷史上去尋找。在明朝建立後,對原本是元朝管轄的緬甸土司、吐蕃各部、關西七衛、徵東元帥府等地區不重視,只是滿足於名義上的冊封,最終導致版圖縮減為了400萬平方公里

1,蒙古各部的喪失:400萬平方公里

明朝建立後,元朝在北方的殘餘勢力主要分為三部分。其大漠是元順帝的主力部隊,其東部是納哈出,其西北是擴廓帖木兒。此時的蒙古並未放棄皇帝稱號,因此朱元璋對蒙古不斷進攻。在開始的幾次戰役中,明朝軍隊均取得了勝利,使得明朝得以控制漠南河套地區。1372年,朱元璋派遣徐達、李文忠、馮勝各率五萬騎兵,三路出兵進攻北元。這次出征遭遇了重大的挫折。至此,朱元璋認為蒙古是一時難以戰勝的,於是放棄了主動進攻蒙古,命令軍隊駐紮於長城沿線,不斷修建城牆,變為防禦。朱元璋的這個政策,使得蒙古本部一直沒有被攻下,明朝和蒙古打打殺殺了200年。到了明朝嘉靖時期,蒙古強大,基本佔據了長城以北的地區,從此明朝和蒙古以長城為界。

2,瓦剌和韃靼:大約400萬平方公里

大興安嶺兩側,是蒙古高原的東部。這裡分佈著兀良哈部、翁牛特部和烏齊葉特三個蒙古部落。元朝末年,納哈出20萬蒙古大軍駐紮於此,北元三大殘餘勢力之一。1387年,朱元璋派遣馮勝、傅友德、藍玉等率領二十萬大軍進攻納哈出,納哈出各部紛紛投降。第二年,藍玉還出兵北伐蒙古大汗脫古思帖木兒到捕魚兒海(今呼倫貝爾貝爾湖)。1389年,明朝在此冊封這裡三大王公,為朵顏、泰寧和福餘三衛,史稱“兀良哈三衛”或者“朵顏三衛”。但是兀良哈三部第二年就背叛了,此後,兀良哈在明朝和蒙古之間,因此總是在兩大勢力之間首鼠兩端,搖擺不定。最終在瓦剌、韃靼強盛起來後,兀良哈三部徹底投靠給蒙古。

3,兀良哈三部

在嘉峪關以西,分佈著察合臺王系的7個蒙古王公貴族。朱元璋在擊敗了擴廓帖木兒後,派遣使者招撫這裡的蒙古王公,最終冊封了7個衛,分別是安定、阿端、曲先、罕東、沙州、赤斤蒙古、哈密,史稱“關西七衛”。然而明朝並沒有在此駐紮一兵一卒,也沒有派遣一官一職管理,明朝還想盡辦法分化關西七部,讓其相互殘殺,壓根沒有當做自己人看待。因此,關西七部也沒有真正服從於明朝,明朝的號令他們也不聽,還經常截殺明朝的使者。在瓦剌強盛後,關西七部就紛紛投降瓦剌了。瓦剌衰落後,吐魯番強盛,不斷進攻哈密等部,明朝只派遣過一次軍隊來助戰。最終到了1513年,哈密淪陷。明朝的勢力範圍至此退縮到了嘉峪關以內。

4,吐蕃的丟失:250萬平方公里

1239年,窩端率領蒙古軍進入了吐蕃地區,四分五裂的吐蕃勢力土崩瓦解,紛紛投降蒙古。1247年,吐蕃宗教首領薩迦·班智簽訂了《薩迦·班智達致蕃人書》,該協議規定了吐蕃隸屬於蒙古汗國。1271年,忽必烈宣佈繼承為中國皇帝,建立了元朝。而吐蕃地區也歸屬於元朝的宣政院來管轄,並在西藏清查民戶、設置驛站、徵收賦稅、駐紮軍隊、任命官員,統一曆法和刑法。元朝在西藏設立了烏思藏宣慰司,下設13個萬戶府和若干個千戶所。這些措施正式標誌著西藏在歷史上第一次完整地納入了中國的版圖

5,黑龍江流域的放棄:200萬平方公里

黑龍江流域,曾經是元朝遼陽行省的管轄之地,面積在200萬平方公里左右。元朝還曾經在黑龍江入海口的特林設置了徵東元帥府。在元朝滅亡後,這裡的出現了一段權力的真空期。明朝建立後,遼陽行省的長官劉益投降於明朝,朱元璋於是在建立了遼東都司。為了控制黑龍江流域,朱元璋派遣使者不斷到達女真族地區招撫。然而朱元璋只是招撫,朝鮮則直接出兵,將疆域北移到了鴨綠江—圖們江沿線,設置“西北四郡”和“東北六鎮”,朱元璋和朱棣也只好表示承認。

明末明初期對比

6,中南半島土司被緬甸攻陷:100萬平方公里

元朝時期,忽必烈發動了兩次對緬甸的戰爭。在戰爭中,恰好遇到緬甸蒲甘王朝分裂,於是元朝在緬甸一帶設置了許多土司,如設置了邦牙、雲遠、蒙光、木邦、蒙憐、蒙萊、通西、孟併、孟廣等,歸雲南行省管轄,這是在東南亞第一次設置土司。除了緬甸以外,元朝設置的土司還分佈在老撾和泰國北部地區,有徹裡(車裡)路軍民總管府、蒙慶宣慰司、八百宣慰司、老撾設立老告軍民總管府。元朝設置的這些土司,主要是泰族(在中國稱為傣族,在緬甸稱為撣族)聚居區,他們語言相通,文化相同,地域相連。到如今,緬甸的這些地區依然叫做“撣邦”。

西南地區版圖

明朝後期,緬甸中部的東籲王朝崛起。1551年,東籲王朝又滅阿瓦王朝,至此,緬甸再一次宣告統一。1556--1557年,東籲王朝又攻克翁榜、孟密、孟拱、孟養、孟乃、良瑞、耀紹、孟別等地,當地撣人紛紛歸順。到了1581年,東籲王朝的屬國多達51個。此後,東籲王朝不斷嚮明朝的“外野”宣慰司進攻,明朝也派軍來戰,雙方的戰爭一直持續到了1606年,最終緬甸佔據了木邦,標誌著雲南的“外野”土司全部淪陷。

後尾:所以說中國土地版圖最大的兩個朝代是在元朝和清朝,但是明收復期間,其實也丟了很多土地。不過永樂年間萬邦來華,是用文化,政治,軍事多方面征服了其他國家。所以說比霸佔土地更加得人心,使人誠服


歷史紀錄片愛好者老王


元朝的版圖,北到貝加爾湖,南到緬甸一帶,西到哈密一帶,東到朝鮮,面積超過1400萬平方公里。然而,中國後來為什麼沒有能夠繼承下元朝的版圖呢?

這個原因只能從明朝的歷史上去尋找。在明朝建立後,對原本是元朝管轄的緬甸土司、吐蕃各部、關西七衛、徵東元帥府等地區不重視,只是滿足於名義上的冊封,最終導致版圖縮減為了400萬平方公里。

元朝擴張的版圖

1,蒙古各部的喪失:400萬平方公里

明朝建立後,元朝在北方的殘餘勢力主要分為三部分。其大漠是元順帝的主力部隊,其東部是納哈出,其西北是擴廓帖木兒。此時的蒙古並未放棄皇帝稱號,因此朱元璋對蒙古不斷進攻。

在開始的幾次戰役中,明朝軍隊均取得了勝利,使得明朝得以控制漠南河套地區。1372年,朱元璋派遣徐達、李文忠、馮勝各率五萬騎兵,三路出兵進攻北元。這次出征遭遇了重大的挫折。

至此,朱元璋認為蒙古是一時難以戰勝的,於是放棄了主動進攻蒙古,命令軍隊駐紮於長城沿線,不斷修建城牆,變為防禦。

朱元璋的這個政策,使得蒙古本部一直沒有被攻下,明朝和蒙古打打殺殺了200年。到了明朝嘉靖時期,蒙古強大,基本佔據了長城以北的地區,從此明朝和蒙古以長城為界。

瓦剌和韃靼:大約400萬平方公里

大興安嶺兩側,是蒙古高原的東部。這裡分佈著兀良哈部、翁牛特部和烏齊葉特三個蒙古部落。元朝末年,納哈出20萬蒙古大軍駐紮於此,北元三大殘餘勢力之一。

1387年,朱元璋派遣馮勝、傅友德、藍玉等率領二十萬大軍進攻納哈出,納哈出各部紛紛投降。第二年,藍玉還出兵北伐蒙古大汗脫古思帖木兒到捕魚兒海(今呼倫貝爾貝爾湖)。

1389年,明朝在此冊封這裡三大王公,為朵顏、泰寧和福餘三衛,史稱“兀良哈三衛”或者“朵顏三衛”。但是兀良哈三部第二年就背叛了,此後,兀良哈在明朝和蒙古之間,因此總是在兩大勢力之間首鼠兩端,搖擺不定。最終在瓦剌、韃靼強盛起來後,兀良哈三部徹底投靠給蒙古。

兀良哈三部

在嘉峪關以西,分佈著察合臺王系的7個蒙古王公貴族。朱元璋在擊敗了擴廓帖木兒後,派遣使者招撫這裡的蒙古王公,最終冊封了7個衛,分別是安定、阿端、曲先、罕東、沙州、赤斤蒙古、哈密,史稱“關西七衛”。

然而明朝並沒有在此駐紮一兵一卒,也沒有派遣一官一職管理,明朝還想盡辦法分化關西七部,讓其相互殘殺,壓根沒有當做自己人看待。

因此,關西七部也沒有真正服從於明朝,明朝的號令他們也不聽,還經常截殺明朝的使者。在瓦剌強盛後,關西七部就紛紛投降瓦剌了。

瓦剌衰落後,吐魯番強盛,不斷進攻哈密等部,明朝只派遣過一次軍隊來助戰。最終到了1513年,哈密淪陷。明朝的勢力範圍至此退縮到了嘉峪關以內。

關西七部2,吐蕃的丟失:250萬平方公里

1239年,窩端率領蒙古軍進入了吐蕃地區,四分五裂的吐蕃勢力土崩瓦解,紛紛投降蒙古。1247年,吐蕃宗教首領薩迦·班智簽訂了《薩迦·班智達致蕃人書》,該協議規定了吐蕃隸屬於蒙古汗國。

1271年,忽必烈宣佈繼承為中國皇帝,建立了元朝。而吐蕃地區也歸屬於元朝的宣政院來管轄,並在西藏清查民戶、設置驛站、徵收賦稅、駐紮軍隊、任命官員,統一曆法和刑法。

元朝在西藏設立了烏思藏宣慰司,下設13個萬戶府和若干個千戶所。這些措施正式標誌著西藏在歷史上第一次完整地納入了中國的版圖。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不斷派遣使者到吐蕃地區進行了招撫,希望繼承元朝在吐蕃地區的管轄。開始,的確取得了一些效果,烏斯藏宗教首領攝帝師喃加巴藏卜於洪武六年來到南京。

明朝冊封為“熾盛佛寶國師”。此後明朝又冊封了烏斯藏和朵甘衛指揮使司等。1372年,朱元璋又冊封帕木竹巴僧章陽沙加監藏為“灌頂國師”。

由於這些宗教首領在明朝得到了大量的“回賜”,於是他們會吐蕃後,就有更多的“高僧”不遠萬里來明朝,請求冊封。永樂時期,將這些高僧冊封為大寶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闡化王、輔教王、贊善王、護教王和聞教王,共八大法王。

永樂時期明朝版圖

然而實際上,明朝冊封的都是一些高僧,也就是所謂的“僧官”,明朝的冊封還基本沒有到達世俗層面。明朝對吐蕃地區的政治格局幾乎不瞭解,也從未派遣過一官一職、一兵一卒到達西藏。

為了獲得吐蕃地區的馬,明朝允許內部和吐蕃進行“茶馬貿易”,為了茶馬貿易能夠通常,明朝還在川西修建驛站。

除了茶馬貿易之外,明朝和吐蕃的民間經濟交流基本是被限制和禁止的,這個和明朝對外關西七部、兀良哈三部和女真族地區的政策是一樣的。因而,吐蕃從未對明朝有過歸屬感。

因此,吐蕃可以說從來沒有納入明朝版圖。到了明朝後期,蒙古人在吐蕃建立了和碩特汗國,其大汗和宗教首領都直接臣服遠在東北的皇太極,對明朝直接無視。

3,黑龍江流域的放棄:200萬平方公里

黑龍江流域,曾經是元朝遼陽行省的管轄之地,面積在200萬平方公里左右。元朝還曾經在黑龍江入海口的特林設置了徵東元帥府。在元朝滅亡後,這裡的出現了一段權力的真空期。

明朝建立後,遼陽行省的長官劉益投降於明朝,朱元璋於是在建立了遼東都司。為了控制黑龍江流域,朱元璋派遣使者不斷到達女真族地區招撫。

然而朱元璋只是招撫,朝鮮則直接出兵,將疆域北移到了鴨綠江—圖們江沿線,設置“西北四郡”和“東北六鎮”,朱元璋和朱棣也只好表示承認。

朝鮮北擴

永樂時期,對女真族的招撫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些部落紛紛表示臣服於明朝。於是朱棣在1411設置奴兒干都司,位置就在元朝徵東元帥府故地的特林,這明顯是對元朝政策的繼承。

不過明朝對女真族地區的控制十分有限,到了1434年,明宣宗採取了全面收縮的戰略,奴兒干都司就被撤回遼東了。這標誌著明朝放棄了黑龍江流域。

在女真族表示歸順的時候,明朝就冊封這些女真族為衛,後來明朝冊封的衛越來越多,到後期高達384個衛。但實際上,明朝自從撤離奴兒干都司後,就沒有派遣一官一職、一兵一卒到黑龍江流域駐紮,明朝的軍事基本退縮在遼東。

明朝還在遼東修建長達1900多里的遼東邊牆以抵禦女真族的進攻。明朝也嚴禁女真族和漢族的貿易,只准女真族首領來朝廷進行“朝貢”貿易。在明英宗時期,這些女真族就開始進攻遼東了,明朝和女真族的關係轉為了敵對關係,此後打了100多年。

4,中南半島土司被緬甸攻陷:100萬平方公里

元朝時期,忽必烈發動了兩次對緬甸的戰爭。在戰爭中,恰好遇到緬甸蒲甘王朝分裂,於是元朝在緬甸一帶設置了許多土司,如設置了邦牙、雲遠、蒙光、木邦、蒙憐、蒙萊、通西、孟併、孟廣等,歸雲南行省管轄,這是在東南亞第一次設置土司。

除了緬甸以外,元朝設置的土司還分佈在老撾和泰國北部地區,有徹裡(車裡)路軍民總管府、蒙慶宣慰司、八百宣慰司、老撾設立老告軍民總管府。

元朝設置的這些土司,主要是泰族(在中國稱為傣族,在緬甸稱為撣族)聚居區,他們語言相通,文化相同,地域相連。到如今,緬甸的這些地區依然叫做“撣邦”。

明朝建立後,於1382年平定雲南,於是派遣使者到中南半島招撫,宣佈繼承元朝的土司政策,於是,這些土司紛紛接受了明朝的冊封。

到了永樂初期,於是形成了孟養、木邦、緬甸、大古剌、底兀剌、底馬撒、麓川、車裡、老撾、八百,共10個宣慰司。

但是明朝依然沒有派遣一兵一卒、一官一職到達這些地區。雖然這些土司名義上隸屬於雲南,但是卻被稱為“外夷”。

明朝和這些土司以朝貢的方式的來聯繫,在民間聯繫上基本沒有。因此,明朝對這些土司的控制遠沒有對雲貴高原土司控制強度大,甚至可以說完全沒有控制。

中南半島土司分佈

在永樂時期,緬甸進入了南北朝時期,其南部為勃固王朝,其北部為阿瓦王朝,兩大王朝相互混戰,長達四十年。

當時的緬甸除了這兩大王朝之外,還有東籲、木邦、孟養、孟密、阿拉乾等國,他們有些名義上接受明朝的冊封,但是實際上是緬甸諸侯之一。而勃固王朝的興起也使得大古剌、底兀剌、底馬撒三個宣慰司直接和明朝斷絕了聯繫,成為了勃固王朝的一部分。

4

明朝後期的雲南

明朝後期,緬甸中部的東籲王朝崛起。1551年,東籲王朝又滅阿瓦王朝,至此,緬甸再一次宣告統一。

1556--1557年,東籲王朝又攻克翁榜、孟密、孟拱、孟養、孟乃、良瑞、耀紹、孟別等地,當地撣人紛紛歸順。到了1581年,東籲王朝的屬國多達51個。

此後,東籲王朝不斷嚮明朝的“外野”宣慰司進攻,明朝也派軍來戰,雙方的戰爭一直持續到了1606年,最終緬甸佔據了木邦,標誌著雲南的“外野”土司全部淪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