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李斯为何愿意与赵高合谋拥立秦二世胡亥?

克里斯托夫金


在秦始皇的政权中,李斯是宰相,是朝廷中的一把手。除了秦始皇,就他说了算。而且从史料记载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秦始皇的很多政策,都是李斯给他出的主意。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把秦始皇都操控起来了的。

而李斯一旦与赵高合作,杀掉扶苏,拥立胡亥为皇帝。那么,李斯立刻就从朝朝廷中的一把手变成了二把手。朝廷肯定会被赵高掌控。毕竟赵高与胡亥的关系非常近,胡亥只可能听赵高的,不可能听他李斯的。

如果将来成立政权以后,李斯和赵高的意见不统一,那么,胡亥一定只会偏向赵高一边,久而久之,李斯就没有地位了。如果胡亥选择了李斯的意见,那么赵高必定会谋害李斯。

(李斯剧照)

总之,无论李斯怎么做,他都是一个倒霉鬼。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还要和赵高同流合污呢?

我认为,李斯当时最终做出这样的选择,有以下一些原因。

其一,李斯身不由己。

这件事,肯定是赵高和胡亥已经商量好,然后再找李斯说的。而且,把李斯叫进去说的时候,身边肯定还有卫士拿着武器站着。这种阵势李斯看得很清楚,他同意也得同意,他不同意也得同意。作为李斯来说,肯定不愿意吃眼前亏,因此就同意了。

其二,李斯害怕蒙氏。

李斯在秦始皇当皇帝的时候,确实是宰相,深得秦始皇信任。但是,如果秦始皇去世后,不是胡亥当皇帝,而是扶苏当皇帝,对于李斯来说,是一件前途未卜的事情。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蒙氏兄弟的存在。

蒙毅本来是秦始皇的上卿,深得秦始皇信任。蒙恬又在边关与扶苏朝夕相处,自然是扶苏最贴心的人。如果扶苏上台以后,他肯定会非常相信蒙氏兄弟,让两兄弟一个掌内,一个掌外。

就算不让这两兄弟一个掌内,一个掌外,有这两兄弟在朝中,而他们与扶苏又有那么亲密的关系,依然没有李斯的生存空间。

如果与赵高合谋,立胡亥为皇帝。那么,由于赵高本身与蒙毅有很深的矛盾,当年蒙毅判处了赵高死刑,还是秦始皇赦免了赵高的。赵高只要上位,肯定不会饶过蒙毅。这样,蒙氏兄弟都被赵高害死了,李斯就失去了一个很大的政敌集团,此后,他只需要一心一意对付赵高就可以了。

总之,依靠赵高拿下蒙氏兄弟,对于李斯来说,只可能是好事,不会是坏事。

(扶苏剧照)

其三,李斯害怕扶苏。

有人说李斯是扶苏的老丈人,这一点,是没有什么历史根据的。

相反,李斯不但不可能是扶苏老丈人,他还有可能害过扶苏。

因为李斯是很顺从秦始皇意见的。当年,扶苏与秦始皇主张相左的时候,李斯作为宰相,他是应该站出来帮扶苏说好话的。而且,秦始皇肯定也会让他发表意见。如果李斯发表意见,他一定会同意秦始皇的看法,惩罚扶苏。为什么李斯会同意?我们一会儿还会讲。

再说了,李斯就算没有害过扶苏,但是扶苏一定不满意李斯。本来嘛,李斯作为宰相,在那时候就应该为扶苏说好话,他不说,扶苏怎么可能满意他呢?

总之,扶苏让李斯感到了害怕。因此,他宁愿选择扶持胡亥上台,也不愿意选择扶持扶苏。

其四,李斯是异见者。

李斯和扶苏在政见上是不一样的。李斯推崇的是法家,认为应该用严刑峻法来管控国家。秦始皇所实施的那些严刑峻法,都是李斯的主张。还有秦始皇搞的“焚书坑儒”的事件,也是李斯给秦始皇出的主意。

而扶苏推崇的是儒家。扶苏不同意秦始皇搞严刑峻法,不同意秦始皇“焚书坑儒”。正是因为不同意,因此才多次上书秦始皇,表示反对。而这也激怒了秦始皇,秦始皇才把他发配到边关。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斯和扶苏完全是政见相左的人。如果扶苏当了皇帝以后,肯定不会用李斯。说不定第一个清洗的,就是李斯。因此,李斯当然不愿意扶苏上台了。

(胡亥剧照)

其五,胡亥可以操控。

扶苏是一个有主见的人,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再加上他和李斯意见相左,因此李斯别说操控扶苏,就是让扶苏采纳他的意见,也不太可能。

但是胡亥不一样,他本身是没什么主见的人,又贪图玩乐。这样一个人当皇帝,对于宰相李斯来说,肯定是大好事。他很容易就把胡亥控制起来,让自己的主张在朝廷中发挥作用。说不定还可能夺位。

虽说有赵高的存在,但是赵高也就是个宦官,官职也不大。因此,和赵高竞争,并非完全没有胜算。

总之,李斯一定觉得胡亥当了皇帝以后,他的前途是很光明的。因此,最终加入了赵高的阴谋之中。


张生全精彩历史


李斯是秦始皇大儿子公子扶苏的老岳丈,但两人政见不同。公子扶苏信仰儒家思想,李斯信仰法家思想,加之公子扶苏平时鄙视且看不惯李斯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贪恋权位和荣华富贵的势利小人习气,于是翁婿之间逐渐产生了隔阂,后来转化成不可调和的矛盾。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公子扶苏来到其父寝宫极力阻諫,引起了秦始皇的强烈反感,被狠狠踹了一脚,并骂他为软骨头。李斯知道此事后对秦始皇说:大公子是个十足的书呆子,整天只知道钻研儒家的那一套空头理论,从不研究法家治国理政的策略,严重缺乏社会经验和治国理政经验,如此下去,将来如何承担守护江山社稷的重任?不如先下放到基层磨炼几年,改造一下世界观,丰富一下社会经验和治国经验。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就打发扶苏去了上郡,跟着蒙恬将军守护万里长城去了。临走时秦始皇吩咐:没有诏书,不得擅自入咸阳。

赵高是秦始皇小儿子胡亥的太傅。赵高在做胡亥太傅时,从小就给胡亥灌输歪门邪道的思想,例如吃喝玩乐、贪图享受、玩弄阴谋诡计之类。胡亥身上有缺点和错误,赵高在秦始皇面前极力替胡亥包庇、隐瞒、掩饰。为了讨得胡亥的欢心,赵高曲意纵容、逢迎胡亥的缺点和错误,逗他开心😊。长此以往,胡亥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对赵高言听计从,严重依赖于赵高,跟赵高的关系比父子还亲密。在赵高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下,始皇帝最宠爱的这个小儿子的一生就这样毁灭在赵高手里了,这个过程连雄才大略的秦始皇都被隐瞒过了。

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巡游会稽郡和琅琊郡,在返回的途中病死于沙丘。临死前,秦始皇立遗诏,令公子扶苏还军权于蒙恬,速来咸阳即位。赵高私下威胁李斯说:你跟公子扶苏有政见不同的矛盾,我跟蒙氏兄弟有杀身之仇恨,而且公子扶苏跟蒙恬关系非常亲密,如果让公子扶苏即位,你我官位和荣华富贵都不保,说不定还有杀身之祸,不如立胡亥为皇帝,胡亥对我言听计从,你我可以长保荣华富贵。李斯认为赵高分析得很对,于是听从了赵高的建议,秘密篡改了秦始皇遗诏,令公子扶苏和蒙恬原地自杀,立胡亥为皇帝,于是胡亥成了秦二世皇帝。


独独散人


个人认为是理念不同造成的。在回答之前必须提及一个人,那就是帝国名正言顺的第一继承人——公子扶苏。

首先,公子扶苏是帝国旧势力代表人物。他与他所在的集团或者拥护者着力打造的是与始皇帝背道的仁慈、仁名,或者其本身崇尚的“仁”政体现在体恤民力、轻刑薄役,这种思想的发展或者假设公子扶苏正式执政后会对秦帝国现行构造造成怎样的影响呢?一、为了缓和帝国内部尖锐的秦与依然以不同方式存在六国势力矛盾,会给予六国势力一定的政治地位或权利。二、为了缓和秦帝国现行的高度中央集权制度与地方势力的政治需求矛盾,适当降低中央集权程度(类似初汉)。三、为了缓和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尖锐矛盾,会降低赋税、减轻徭役等等。以上会造成一个国家相对弱化,社会相对和谐的大环境。但是这与李斯作为法家代表人物所主张的国家强权主义是背离的。

这根本不是我(李斯)想要的节奏啊!这简直是颠覆我前面二十年的苦学,三十年的奋斗啊!

其次,李斯选择支持赵高拥护公子胡亥(秦二世)及其所代表秦帝国勋贵阶层(这里不包括已经站队洗不干净的蒙氏),是出于对现行帝国执政思路的一种保护,是个人都想后继者萧规曹随,而不希望人亡政息。也是出于对自身政治地位的一种保护,假设公子扶苏继位,丞相的位子还会继续是他的吗?他还能继续施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吗?

最后,李丞相在最关键的时刻反水,必然会与赵高集团达成协议,从后续秦国政治发展(其实就一两年时间)来看,应该是保持国家现行政策不变、保证李斯丞相职位不变等等。

李丞相估计被腰斩夷三族的时候才发现,这些人怎么能恩将仇报,怎么能这么坏呢?

屁股决定脑袋。李丞相的所作所为在当时他的位置上不能完全说他的抉择就是错的,但在秦亡汉兴、历史更替后被证明是错误的,甚至他的主张虽然方向是正确却略显激进的,扶苏的政治主张在当时的环境下应该相对正确。社会的进步往往不是一蹴而就,是需要有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的,一个人乃至一代人用几十年的时间是很难从根本上扭转历史的车轮的,这往往需要几代人像钓鱼一般……

钓鱼告诉我,光用大力不见得就能吃到鱼……


八风不动稳如山


首先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李斯这个人有才,并且相当有才,有大才,否则的话也不会在七十多岁时候还担任始皇帝的丞相,但是,这个人却没大义或者说没有大的操守,但凡是有操守有大义的人,就算是稍微思量下始皇帝对他的知遇之恩,也不会落得这个下场



题主问,为什么李斯愿意和赵高合谋拥立二世,首先我不同意楼上说的,只是遵循始皇帝的遗诏拥立二世,史书上记载,当时始皇帝沙丘病死,丞相李斯秘不发丧,秦始皇给长子扶苏写了一封遗诏,“与丧会咸阳而葬”,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让扶苏来继承皇位,有的人说扶苏不得皇帝欢心,总是和他对着干,不是发配边疆了嘛?你以为千古一帝的称呼岂是白叫的?仅仅因为政见或者性格上的不和就不喜欢了,就直接与皇位无缘?不可能的,大是大非面前哪有那么矫情,自己的理想是二世三世万万世,而对于扶苏,身为父亲,还是比较满意的,“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再加上大将蒙恬的辅佐,无疑会是一位贤能的君王。况且,依照嫡长子继承制也应该传位于他,这时候是让扶苏回来继承皇位的,这位帝皇,这位父亲,在国家利益面前终究是向儿子低了头,只是!这封密诏被赵高拦了下来……他为什么能拦下来?大哥!因为帮始皇帝拟诏的就是赵高!对,你没有看错,当时始皇帝把掌管玉玺和发布命令的赵高叫到榻前发布的命令,让赵高拟诏加印,赵高一边假意答应,一边给拦了这封诏书,当始皇帝逝世,赵高拿着密诏先去找了胡亥



赵高:想做皇帝不?

胡亥:疯了吧你?父皇不在的第一天,想他…

赵高:各国美女…

胡亥:夫子从小教导要仁义,父皇待我…

赵高:想杀谁杀谁…

赵高:想干嘛干嘛权利无限大…

胡亥:可是丞相很操劳啊,万一…

赵高:给我一份信任,还你一个皇位

胡亥:成交……

然后

去找了李斯……

赵高:先皇没了,别人都不知道,给扶苏公子的诏书也在我这里,玉玺呢,也在我这里,现在谁做皇帝就你和我说了算…

李斯:……你丫疯了吧

赵高:左丞,你大祸临头了知道吗?

李斯:……(你才大祸临头了,你全家都大祸临头了)

李斯:这样大逆不道的话你怎么说的出来,我出身不好,幸好先皇赏识我让我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我不能辜负他…

赵高:你大祸临头了…

李斯:我要为国家着想,不能辜负先皇,同朝为官,你回去吧,我当你没来过…

赵高:你大祸临头了…

…………

赵高:你的才能有没有蒙恬的高?

李斯:差不多…

赵高:功绩,谋略呢?

李斯:差不多…

赵高:你俩谁和扶苏公子关系好?

李斯:……肯定蒙恬啊…

赵高:那扶苏为皇,你和蒙恬谁做丞相牌面大

李斯:……来,赵兄,说说你的想法!

………

赵高:我和胡亥新皇都看好你哦…

李斯:成交…

公元前210年胡亥矫诏赐死扶苏

太子胡亥称帝,是为秦二世

赵高官被封郎中令,李斯为相

公元前208年,李斯腰斩于咸阳,灭三族

公元前207年胡亥被赵高逼迫自杀,享年二十四


庸人社区


所谓“势比人强”当时的情况是秦始皇给公子扶苏的玺信还没有发出的时候,始皇帝已经病死沙丘。而且玉玺和信都在赵高手里,当时胡亥也已经被赵高说服,愿意采纳赵高的意见,改遗诏做皇帝!

只是能让李斯同意的话,就显得有说服力,更加的名正言顺。如此在胡亥继位得过程就更加稳妥!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就没有借口政变!

相信李斯是着眼大局,认为权利能顺利交接,更有利于政局稳定。再加上赵高巧舌如簧,对李斯从国家利益,到个人乃至子孙后代的荣辱都分析的好像头头是道。

故此在万般无奈之下,千古名相李斯仰天长叹,流泪叹息说:“独逢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之后才同意了赵高的主张!


彩凤双鸣


李斯对秦始皇是忠心的,但这点忠心在秦始皇去世后还不足以让李斯放弃自己的荣华富贵,战胜自己的自私。

李斯的转变

李斯起初只是魏国一个小小的办事文员,后来从厕所和粮仓中的老鼠得到启发,厕所的老鼠见人就躲,仓库的老鼠吃的肚皮滚圆,胆量惊人。一样的老鼠,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胆魄结局,从此那个甘心做文员的李斯消失了,一个充满野心的李斯诞生了。他向荀子求学,学成后货与帝王家,来到了秦国。

李斯的奋斗史

秦国虽然在当时已经是天下最强大的国家,但秦国并没有像关东国家一样充满浓郁的文化氛围,所以本土出产的人才还是不足以满足秦国统一天下的需要,秦国还在从天下源源不断的吸取人才进来。李斯在这样的环境下投靠了当时的秦国仲父吕不韦。他先是在吕不韦的安排下做了一个秦国的小官,然后找准机会给秦始皇献了一道计策,从而被秦始皇发掘,立为客卿,从此李斯开始了自己飞黄腾达,充满传奇的一生。

李斯既然经过这么多的苦才跨入秦国高层,那么他从政后的生活难道就好么?并不会,秦始皇的残暴可不是说说的,他不仅是对天下残暴,对于身边人也依然不会有什么菩萨心肠。李斯的同僚尉缭擅长相面,他看出秦始皇为人残暴,有求于人时能够客客气气向你请教,如果你不小心得罪了他,他也会变得十分残暴,记恨你。秦始皇还曾经差点杀了这个自己日后的重要臂膀,还是李斯拼命苦求才帮助尉缭捡回一条命,并一起辅佐秦始皇统一天下。

李斯出身苦寒,从一个小小的文员经过努力才进入秦国高层,并在秦始皇的残暴本性面前苦苦经营,这对李斯而言付出是十分巨大的,这一切都是为了李斯的名利心,他的动机从他看到那两只老鼠不同的情形就决定了。

忠心抵不上私心

秦始皇死后,赵高拿着遗诏来找李斯,先是直接说要换胡亥即位,李斯心中此刻还念着秦始皇对自己的一点恩情,不同意矫诏,但当赵高说出李斯和扶苏的关系不如蒙恬和扶苏的关系时李斯动摇了,一朝天子一朝臣,扶苏即位后,自己现在权势必然受到动摇,他不想再回到起点,成为那个厕所里见人就躲的老鼠,他想保住权势就只能另选别人做皇帝,他看向了胡亥。

胡亥很明显不是一个明君人选,但还算是一个好孩子。胡亥在赵高劝自己矫诏登基之前,心中虽然也想当皇帝,但还是有些顾虑的,而且秦始皇生前十分喜欢胡亥,出巡天下一直将胡亥带在身旁,李斯见胡亥比见扶苏多,要说情谊当然也是和胡亥的情谊更深。而且这种事只要做了以后,三人就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胡亥肯定也会倚重自己,赵高仅仅是个中车府令,但他的治国才能远不如李斯,李斯觉得赵高对自己毫无威胁,选择立胡亥登基怎么看都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既然都已经说到这里了,还有什么理由拒绝立胡亥当皇帝的吗?没有!就这样,李斯和赵高选择矫诏立胡亥即位,只是李斯并没有想到,赵高虽然没有治国才能,但赵高耍心眼是一把好手。胡亥是个好孩子,而且是个十分好骗的孩子,赵高掌控了胡亥后,李斯彻底失去了利用价值,他自己苦心保持的权势也随着大秦帝国的覆灭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之中了。

李斯为了名利选择苦读奋斗,而后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运气成功成为了秦国的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也是为了名利,李斯选择违背秦始皇遗诏立了胡亥即位,最终李斯所苦心奋斗的一切就葬送在自己的一念之差上。

每天一篇故史,天天一段历史,欢迎关注!


天天故史汇


我在回答“如何评价李斯,历史中真实的李斯是怎么样的?”这一问题的时候分析过,李斯成名较晚,与他人相比,他的富贵既属险中求,又来之不易,所以他的心态较为脆弱。我的结论是,李斯“过度计算、斤斤计较并没有带来个人的稳定,反而在激烈的宫廷竞争中被此消彼长的短期权力交替中被人腰斩。”

秦始皇死后,让扶苏即位的信件未发出。此时,赵高拥立胡亥对自己极为有利,因为明智的扶苏即位,赵高的权力会被削减殆尽。

扶苏即位,李斯的权力可能被蒙恬取代一部分,但他毕竟有自己的位置。他的地位并非像赵高那样岌岌可危。但李斯做了错误的选择。道理很简单:道不同不相为谋。赵高是走邪路的人,避之唯恐不及才对。

我们再来看看历史中,这段精彩的对话:

高曰:“不与丞相谋,恐事不能成,臣请为子与丞相谋之。”高乃谓丞相斯曰:“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为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事将何如?”

秦始皇立扶苏的信件在胡亥那里,赵高找李斯商量,先来探探口风。

斯曰:“安得亡国之言!此非人臣所当议也!”

李斯显然是书生之见。更何况彼此共事这么久,赵高马上就知道如何应付了。

高曰:“君侯自料能孰与蒙恬?功高孰与蒙恬?谋远不失孰与蒙恬?无怨于天下孰与蒙恬?长子旧而信之孰与蒙恬?”斯曰:“此五者皆不及蒙恬,而君责之何深也?”高曰:“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管事二十余年,未尝见秦免罢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诛亡。皇帝二十余子,皆君之所知。长子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即位必用蒙恬为丞相,君侯终不怀通侯之印归于乡里,明矣。高受诏教习胡亥,使学以法事数年矣,未尝见过失。慈仁笃厚,轻财重士,辩于心而诎于口,尽礼敬士,秦之诸子未有及此者,可以为嗣。君计而定之。”

关键的话就是:您的功劳没蒙恬大,与扶苏的关系没蒙恬铁。所以呢,您想让爵位传给子孙,不可能。一触及具体利益,李斯就会惊慌失措。

斯曰:“君其反位!斯奉主之诏,听天之命,何虑之可定也?”高曰:“危可安也,安可危也,安危不定,何以贵圣?”斯曰:“斯,上蔡闾巷布衣也,上幸擢为丞相,封为通侯,子孙皆至尊位重禄者,故将以存亡安危属臣也。岂可负哉!夫忠臣不避死而庶几,孝子不勤劳而见危,人臣各守其职而已矣。君其勿复言,将令斯得罪。”高曰:“盖闻圣人迁徙无常,就变而从时,见末而知本,观指而睹归,物固有之,安得常法哉!方今天下之权命悬于胡亥,高能得志焉。且夫从外制中谓之惑,从下制上谓之贼。故秋霜降者草花落,水摇动者万物作,此必然之效也。君何见之晚?”斯曰:“吾闻晋易太子,三世不安;齐桓兄弟争位,身死为戮;纣杀亲戚,不听谏者,国为丘墟,遂危社稷,三者逆天,宗庙不血食。斯其犹人哉,安足为谋!”高曰:“上下合同,可以长久;中外若一,事无表里。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必有乔、松之寿,孔、墨之智。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斯乃仰天而叹,垂泪太息曰:“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于是斯乃听高。高乃报胡亥曰:“臣请奉太子之明命以报丞相,丞相斯敢不奉令!”

其实赵高啥也没讲,只是虚无缥缈的封官许愿,甚至许诺只要与他合作,李斯就会有“赤松子”那样的长寿与孔子的名声,这些都是极容易识破的谎言。

李斯居然吓破了胆,说“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

意思是,偏偏遭逢乱世,既然已经不能以死尽忠了,将向何处寄托我的命运呢。显然是失魂落魄了。

李斯曾经凭借自己的能力上位,遇见更强的人,稍稍让位即可。现在居然与奸诈之人合谋,想保住不稳定的高位,还想传给子孙。

《周易•系辞下》里有句话称得上“人生三戒”:“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李斯三戒都犯了。

临刑前,李斯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这时李斯算彻底明白了。


神州袖手人


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嬴政在第五次大巡游中病逝于河北的沙丘。

雄才大略但猝死于巡游途中的秦始皇嬴政

临死前,嬴政给长子扶苏立下遗嘱:令扶苏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意思很简单,就是令大儿子扶苏把兵权交给蒙恬,然后回到咸阳主持老爹的丧事。

不过这句话的深层意思就是,老爹死后,扶苏可当家做主,继任秦二世之位。

秦始皇的遗嘱继承人扶苏

然而,遗诏还没有发出去,秦始皇就咽气了。

这时,掌管遗诏的中车府令赵高不希望扶苏接掌大权,所以他就将遗诏扣下来留中不发。

不久,丞相李斯得知皇帝驾崩、赵高私藏遗诏后,曾就储位谁属这个问题与赵高激烈辩论过。

可惜,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李斯,竟被皇帝身边的亲近小臣赵高说服了,他采纳了赵高的提议将皇帝遗诏销毁,同时又矫诏令扶苏自杀、迎奉胡亥为新帝。

于是,秦朝便在李斯、赵高、胡亥三人的胡作非为下,走向了万劫不复的不归路……

那么,我们不禁心生疑惑,李斯为什么会听从奸臣赵高的提议,拥立颟顸的胡亥为帝呢?

本人认为,李斯之所以这么做,原因如下:

其一,李斯年轻落魄时曾受仓鼠、厕鼠人生哲学的深刻刺激,所以出人头地后,他极端嫌贫爱富。可以说,这两种极端的刺激,促使李斯近乎执拗地去追求仓鼠式的富贵人生,而对厕鼠式的贫弱人生避之唯恐不及。所以,正是在这种理念的驱使下,李斯听信赵高提议废扶苏、立胡亥。

年轻时代的李斯,曾在楚国上蔡当过管理粮仓的小吏,值班期间,李斯得以见识到粮仓内外的不同大敌-老鼠。

只见,安闲优裕、干燥舒适的粮仓内,肥硕的老鼠们不紧不慢地吞食着积存的粟米,奇怪的是,它们见到了李斯,竟不觉得害怕,只是从容淡定地结伴离开。

李斯不禁陷入了沉思:

老鼠明明偷吃时胆小如鼠,为什么在粮仓内会这样胆大从容呢?

老鼠明明过街时人人喊打,为什么在仓储中会如此肆无忌惮呢?

原来,粮仓内五谷丰登的自然原生环境,使本来还饥寒交迫的老鼠在偷食粮食后得以健硕肥大,粮仓内天敌难入的人为监管环境,使本来还担惊受怕的老鼠在畅快嬉戏时得以无忧无虑。

管仲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李斯看到了粮仓内粮食充足,却没有看到粮仓内的老鼠知晓礼节;李斯看到了粮仓内老鼠衣食无忧(吃得好长得毛就厚),却没有看到粮仓内的老鼠知道荣辱。

与此同时,在去厕所时,李斯又看到了另外一番匪夷所思的景象。

只见,肮脏不堪、天敌环伺的厕所内,骨瘦如柴的老鼠无可奈何地偷食着秽物,更令李斯猝不及防的是,贼眉鼠眼的厕鼠在瞥见李斯后,便一惊一乍地向外狼狈逃窜!就这样,厕鼠那绝境求生的架势和冲劲儿,着实将李斯吃饱后的打嗝给吓了回去。

平复心情后,爱深虑的李斯再次陷入沉思:

老鼠在粮仓中明明健硕肥大,为什么在厕所内就会骨瘦如柴呢?

老鼠在粮仓中明明淡定从容,为什么在厕所内就会一惊一乍呢?

原来,厕所内的恶劣环境,使本来就饥寒交迫的老鼠在偷食秽物后更加营养不良,厕所内天敌环伺适者生存的残酷环境,使本来就担惊受怕的老鼠在见到人时更加如惊弓之鸟般一惊一乍。

思虑明白后,李斯将两种情况对比起来,得出了影响自己一生的人生哲学。

说白了,这一切,都是环境和平台导致的结果。

李斯不止一次地听闻,楚国的贵族们,便如那肥硕仓鼠般衣食无忧肆无忌惮。

同时,李斯也不止一次地见到,楚国的贫民们,便如那厕鼠般穷困潦倒失魂落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虽说李斯吟不出这等诗句,但这种极端贫富差距下人生命运便天壤之别的际遇,他通过仓鼠和厕鼠的鲜明对比和自己对贫富人世的所见所感,便能感同身受。

所以,李斯发出了这种影响他一生的感叹: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也,在所自处耳。

换成大白话就是说,人的聪明才智能否得到施展,人的精明能干可否得到重用,就跟仓鼠和厕鼠一样,在于他们如何面对机会机遇,如何选择所处的平台环境。

于是,不甘平庸的李斯离开了上蔡,开始走上不断寻找新平台和新机会的人生征程。

于是,认为平台和机会比才能和智慧更重要的李斯,始而不断地向兰陵荀况求学以谋求新的求职机会,继而不停地向秦相吕不韦求官以追求新的平台,待到吕不韦垮台后,李斯则又不懈地向秦王嬴政求重用以抓住每个机会扶摇而上(甚至不惜写批龙鳞的《谏逐客书》以标新立异、引人注目)……

曾写出《谏逐客书》这一千古奇文的名臣李斯

终于,凭借着机灵如厕鼠般的敏锐政治嗅觉和理政如商鞅那样的治国长策伟略,李斯在嬴政这个平台上大展拳脚平步青云,他先客卿再长史后廷尉,继而登上秦国丞相之位、通侯之爵……

可以说,仓鼠、厕鼠的人生哲学,既是李斯由一介贫民不断奋斗至帝国第一重臣的人生指导原则,又是李斯遭遇变故时嫌贫爱富、变节保禄的偏执人生圭臬。

与李斯政见不合的扶苏

所以,当秦始皇嬴政驾崩时,皇帝遗诏的继承人,即素来主张儒家思想进而欲仁义治国的皇长子扶苏,他能提供的平台上,已经站上了蒙恬、蒙毅两兄弟和王离这一王翦子孙,而素来坚持法家思想进而严刑峻法治国的丞相李斯,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登上扶苏这一政见不合的平台上。

至于秦始皇驾崩前,当苦秦已久的万千黔首被逼无奈之下打算厚积薄发时,对秦始皇滥用民力视若无睹的丞相李斯,已被爱民如子的扶苏所厌恶;

当灭国失势的六国贵族们蠢蠢欲动时,对待六国贵族们意图复辟之暗潮,对待儒士淳于越的请行分封死灰复燃,主张彻底实行郡县制且严防死守的李斯,虽然在反复辟一事上与扶苏意见一致,但在迫害儒士上,扶苏与李斯彻底分道扬镳;

当屡受文化压制的知识分子们耿耿于怀时,对秦始皇焚书坑术士推波助澜的李斯,其主张的灭绝文化、杀生害命,已与扶苏主张的存亡继绝、爱惜人命摩擦出激烈的矛盾冲突……

总之,扶苏能够提供的平台已被他人占满、扶苏能够提供的机会已被本人与李斯的政见不合所堵死,所以,李斯绝不可能受到扶苏的赏识乃至重用,换言之,李斯极有可能由保有荣华富贵的仓鼠变为一无所有甚至生命垂危的厕鼠。

而失势,恰恰是信奉老鼠哲学的李斯极为反感且急欲严防的,因此,在面临帝国权力的巨大真空和继承人的确立时,李斯才会舍弃可能令自己失势垂危的扶苏和蒙恬,选择确保自己权位富贵的胡亥和赵高。

其二,在老师荀子“性恶论”的深彻熏陶和秦国悠久害贤传统的警示下,李斯不相信掌握大权后的扶苏和蒙恬能够善待自己,所以他才会秉持先发制人,后发受制于人的稳妥理念,采纳赵高打压扶苏、蒙恬的提议,确保自身立于不败之地。

李斯离开上蔡后,曾到兰陵向儒家大师荀况求教数年。

在这几年间,李斯修习了帝王之学和法家治国思想,同时荀子独特另类的儒家思想也对李斯日后为人行政影响深远,其中,对李斯影响最为深刻的当属荀况的《性恶论》。

主张性恶论的李斯老师-荀况

荀子《性恶论》有云: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生而有憎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

生而有耳目声色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纵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是虚伪人为的。

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有喜欢财货利益之心(若没有,人怎么会挣钱养家糊口呢?),依顺这种人性,所以争抢掠夺就产生而推辞谦让就消失了;

人,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若没有这种心理,人还怎么努力奋发,继而在学习成绩、工作业绩和恋爱竞争中打败学敌、工敌和情敌呢?),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残杀陷害就产生而忠诚守信就消失了;

人,一生下来就有耳朵、眼睛的贪欲,有喜欢听好听音乐、喜欢美色的本能(若没有,人还怎么陶冶情操、繁衍生息?),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淫荡混乱就产生而礼义法度就消失了。

这样看来,放纵人的本性,依顺人的情欲,就一定会出现争抢掠夺的现象,就一定会出现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最终,社会将趋向于暴乱。

所以一定要有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人们才会从推辞谦让出发,遵守礼法,而最终趋向于安定太平。

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虚伪人为的。

一言以蔽之,荀况的性恶论认为,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邪恶的,人后天的善良行为和心理,需要在道德楷模的教化和法律法规的约束下才能促成,所以人的邪恶,是本性;人的善良,是虚伪人为的后天培养结果。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李斯,虽然是在批判地继承了儒家老师荀子的思想后,才成为了一名法家斗士。

信奉性恶论的李斯

但是,老师那振聋发聩洞彻人性的性恶论,早就遍尝人世艰难、深感人心叵测的李斯,却是亲身实践感同身受后全部继承过来的。

所以看着推崇仁义治国、能够信人奋士的扶苏,李斯很不以为然,这位表面仁善的皇长子,不过是帝国儒士教育下的模仿伪善者,不过是帝国严刑峻法约束下的不敢为恶者。

而秦国,历来都有君主换人后的害贤传统:

秦孝公死,秦惠文公继位后,立刻便把商鞅车裂;

宣太后死,秦昭襄王掌握大权,长平之战后,秦王逼杀白起;

秦庄襄王死,嬴政掌握大权后,将吕不韦鸩杀……

总之,有如此害贤传统在,谁能保证,秦始皇死,扶苏继位后,不会为父皇开脱劳民伤财之罪责,不会将李斯判为秦政失误的罪魁祸首和替死鬼呢?

靠扶苏的仁慈善良保证如何?可笑!信奉性恶论的李斯,怎么可能相信他人在礼法教化约束下的伪善能救自己?毕竟,一旦扶苏继位后不受礼法教化约束时,新君是会一如既往的仁慈善良呢?还是会暴露本性转而暴戾邪恶呢?可以确定的是,新君的仁慈善良未必能信用甚或拯救自己,但新君的暴戾邪恶则必会罢黜甚至杀害自己。

既然善恶难定的人性不靠谱,那,靠自己的丰功伟绩保证如何?可笑!商鞅变法强国促秦统一、白起百战百胜拓地千里、吕不韦拥立秦王精细治国,试问,他们哪一个在功业方面比李斯差?可他们下场又如何?建功立业难,功高震主后保全自身更难,熟悉秦国历史的李斯,怎么可能会相信视自己为政敌的扶苏,不会在继位后重演秦国的害贤传统呢?

因此,说白了,无人可以保证!只有李斯自己能够保证!

李斯认为,只有位高权重的自己先发制人地联合赵高,去拥立名不见经传的胡亥为新帝,这样,无法镇服百官的赵高才会为了平服百官异议而唯自己马首是瞻,这样,毫无根基的胡亥在自己支持下继位为君后,才会为了长久地巩固帝位而知恩图报地确保自己的权位富贵和身家性命无虞。

日后在李斯支持下当上秦二世的胡亥

所以,在老师荀子“性恶论”的深彻熏陶和秦国悠久害贤传统的警示下,李斯不相信掌握大权后的扶苏和蒙恬能够善待自己,所以他才会秉持先发制人,后发受制于人的稳妥理念,采纳赵高打压扶苏、蒙恬,拥立胡亥为新君的提议,确保自身立于不败之地。

其三,李斯对自己的治国才能颇为自负,他认为,治国理政已数十年的自己拥立胡亥、统领国政,不会比只会谏言、只会打仗的扶苏蒙恬差,所以他想继续身兼丞相秉持秦法,终至成为靠严刑峻法成就强国大业的大秦第二商鞅,所以他想继续身兼通侯完善礼制,成为靠详实周礼成就天下归心之盛世的大秦第二周公。而要想成就更上一层楼的功业,李斯就得立弱君胡亥、废强君扶苏。

从李斯入秦后向秦王上奏《谏逐客书》,就此确立秦王的用人战略,到李斯辅佐郑国开凿郑国渠造福关中百姓,到李斯辅佐秦王暗杀六国贤臣、保障后勤助秦军攻灭六国,再到秦朝建立后李斯职司廷尉厘定秦法、矫正立法执法原则,最后到李斯身任丞相辅佐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统筹管理秦人修筑驰道、直道、灵渠,保障后勤助秦军北击匈奴南平百越……

可以说,数十年来,秦国的用人战略能够不拘一域唯才是举,秦国的攻灭六国能够顺风顺水后勤无虞,秦朝的法律在全国能够细致入微地贯彻落实,秦朝的统一华夏文化能够高速高效高质量地完成,理政不怕繁巨且治国经验老到的李斯可谓功不可没。

而正是因为有这么长时间的治国理政,有这么多丰功伟业的辛苦成就,志得意满的李斯,才会对继续执掌大秦国政,进而开创更上一层楼的宏图霸业,心存十二分的自信。

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的驾崩,既给烈士暮年犹壮心不已的李斯以前所未有的打击和挑战,又给想再创新高成就更大功业的李斯以巨大的机遇和诱惑。

毕竟,正是因为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万丈光芒,李斯才会被埋没在创建功业的幕后,充任一可有可无的配角。

所以,秦始皇的驾崩,既将李斯推到了选择扶苏则可能隐退败亡、选择胡亥则可能继隆功成的风口浪尖,又预示着李斯拥立弱君胡亥后,有望如周公辅成王、商鞅佐孝公那样成为功盖君主的千古强臣,这种预示令大半生都在作配角的李斯心驰神往。

在人生遇到的大多数平台中,李斯一直都是配角:

在楚国上蔡,李斯是个管粮仓的小吏;

在兰陵,李斯是个虚心求学的莘莘学子;

在秦相吕不韦府邸,李斯是个拥有一技之长的小门客;

在秦王嬴政手下,李斯虽然先客卿再长史继而廷尉最后丞相地步步高升,但终究来说,他仍是个功归皇帝、过归自己的配角臣子。

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也,在所自处耳。

辅佐成王的千古强臣-周公姬旦

信奉老鼠哲学的李斯,不甘心一生给别人当配角,不甘心让大半生功业就此止步,他想如商鞅那样变法强国而被后人尊称为李斯变法,他想如周公那样礼制治国而被后人尊称为李斯礼制,他想当一回建功立业的主角,他想让毕生功业在自己主导的情况下更上一层楼。

辅佐秦孝公变法强国的千古强臣-商鞅

所以在这种功业心的驱动下,李斯摒弃了可能罢黜甚至归罪于他的强君扶苏,选择了可能让他当主角创建更大功业终而名留青史的弱君胡亥。

其四,赵高洞察人心的细致入微、口才的能言善辩以及对将来局势的明晰评判,有效地促成了恋权贪利的李斯做出废长立幼的亡国决断。

李斯会拥立胡亥为新君,赵高的斡旋游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秦始皇死后的权力真空时期,正是疾风知衰草,板荡识奸臣的绝佳时期。

很不幸的是,由能臣沦为奸臣的赵高开始对李斯施展奸臣同化大法。

洞察人心、口才了得的弄臣赵高

首先,赵高开门见山地向李斯说明:“秦始皇已驾崩,遗诏令扶苏把兵权交给蒙恬,然后回咸阳主持先帝丧礼和国政。”

李斯听说后正欲遵旨;

紧接着,赵高却出人意料地向李斯提建议:“不过我们俩可以废掉原诏,另外草拟一份新诏,遗诏令我的学生、先帝少子胡亥继承皇位,同时命令扶苏、蒙恬自杀,事成之后,我们俩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李斯乍闻如此大逆不道的建议,顿时震惊不已,他疾言厉色地声称这是亡国之言,并要求赵高闭嘴;

然而,嘴上没毛,办事却牢靠的赵高则继续提问道:“请问李斯大人,您在功劳、人望、天赋才能、与扶苏关系亲厚等诸多方面,与蒙恬相比,怎么样?”

在功劳、人望、天赋才能、与扶苏关系亲厚等方面均强过李斯的名将蒙恬

李斯听后思忖片刻,连呼不如;

于是,赵高趁热打铁地对李斯劝道:“既如此,若奉行先帝遗诏,扶苏继位为帝,那他一定会任用蒙恬为丞相,到时李斯大人该如何自处?甚为可虑者,大人还会有身家性命之危!”

李斯闻听此言,大惑不解,他连声追问为何。

赵高继续侃侃而谈:“先帝治国理政,颇有急功暴政之名。若扶苏立为新君,那么仁孝的他为了开脱先帝的诸多失误举措,就一定会找替罪羊来顶罪。试问,到那时,先前曾将先帝急功近利、劳民伤财之恶名揽在己身的李斯大人,难道不是最合适的开脱罪名人选吗?秦国先王杀商鞅、逐张仪、杀白起、杀吕不韦,这些都是先例,大人想做下一个替罪羔羊吗?”

李斯被追问得哑口无言,只能陷入沉思。

赵高则进一步建议道:“所以,为了防止大人遭受不测之祸,我们唯有篡改遗诏,拥立仁慈忠厚、敬重贤士的胡亥为帝,只要丞相您能拥立他继位为帝,他一定能知恩图报地继续确保丞相子孙世世富贵。”

李斯思忖着不安地问道:“昔日晋献公废掉太子申生而立幼子奚齐,结果晋国三代都不得安宁;齐桓公未确立储君,导致五个儿子置老爹尸体于不顾,只顾残酷地争夺王位,后来齐国因此大乱中衰。这些,都是违背天意招致的惨痛惩罚。如今,我怎么敢参与这样的逆天之事呢?”

赵高闻言,颇不以为然地劝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如今情势再清楚不过:若丞相拥立胡亥,则胡亥为帝后,必尊崇丞相,确保丞相长有封侯且世世称孤,享乔松之寿而具孔墨之智;反之,如果丞相遵从原诏,则扶苏为帝后,丞相被蒙恬取而代之、子孙难以长享富贵不说,丞相自身亦有不测之危。所以,胡亥与扶苏,孰利孰害?丞相请自思量。”

最终,在赵高的连番劝说下,李斯采纳了拥立胡亥为帝的提议。

人微言轻的赵高之所以能够说服位高权重一言九鼎的李斯,使后者屈从己意废长立幼,主要在于赵高精准地洞察到李斯想长享富贵的执拗心理,在于赵高准确地分析出扶苏继位后对李斯的不利之处,然后赵高以为李斯着想为借口、以扶苏继位不利于李斯相威胁、以胡亥继位有利于李斯相引诱,终于促使李斯“趋富贵避贫贱”、“趋利避害”地听从自己提议,赵高此举堪称说服别人的典范,值得我们效仿和学习。

至此,李斯完成了从创业功臣到毁业奸臣的微妙蜕变,秦朝亦因此埋下亡国之祸根。

综上所述,李斯之所以会听信赵高的提议,拥立胡亥为帝,主要在于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李斯年轻落魄时曾受仓鼠、厕鼠人生哲学的深刻刺激,所以出人头地后,他极端嫌贫爱富。可以说,这两种极端的刺激,促使李斯近乎执拗地去追求仓鼠式的富贵人生,而对厕鼠式的贫弱人生避之唯恐不及。所以,正是在这种理念的驱使下,李斯听信赵高提议废扶苏、立胡亥;

其二,在老师荀子“性恶论”的深彻熏陶和秦国悠久害贤传统的警示下,李斯不相信掌握大权后的扶苏和蒙恬能够善待自己,所以他才会秉持先发制人,后发受制于人的稳妥理念,采纳赵高打压扶苏、蒙恬的提议,确保自身立于不败之地;

其三,李斯对自己的治国才能颇为自负,他认为,治国理政已数十年的自己拥立胡亥、统领国政,不会比只会谏言、只会打仗的扶苏蒙恬差,所以他想继续身兼丞相秉持秦法,终至成为靠严刑峻法成就强国大业的大秦第二商鞅,所以他想继续身兼通侯完善礼制,成为靠详实周礼成就天下归心之盛世的大秦第二周公。而要想成就更上一层楼的功业,李斯就得立弱君胡亥、废强君扶苏;

其四,赵高洞察人心的细致入微、口才的能言善辩以及对将来局势的明晰评判,有效地促成了恋权贪利的李斯做出废长立幼的亡国决断。


崔浩畅谈历史


李斯这个人,政治才能极高,但情商却极低,被赵高玩弄于股掌之间还茫然不知,最后被赵高害得受五刑、诛三族,死无葬身之地。而这悲惨的结局,就是因为李斯不该听信赵高的蛊惑,拥立胡亥为帝。胡亥的弱智和残暴,李斯并不是不知一二,那么,李斯为什么做出这种荒唐的选择呢?

李斯人很聪明,干才一流。他以一介楚人,西去秦国,辅佐嬴政灭诸侯、成帝业,为秦国的振兴和统一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反分封、立郡县、字同文、车同轨等一系列的改革,为秦始皇称帝,为完善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李斯尽管为秦朝的扩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尽管他在辅佐秦始皇成就帝业的过程中显示出卓越的才能,但是,他在秦始皇去世前后的表现,却是那么的蠢笨和拙劣。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出巡,出巡的目的不是去了解百姓生活,而是寻找长生不老药,他到了琅琊,徐福的家乡,督促徐福出海寻找长生不老药,但徐福出海以后,再也没有回来,秦始皇不能再等,只好西归,准备回咸阳。

当秦始皇的大队人马刚过黄河,才到平原津,本来有病的秦始皇病情加重,眼看油尽灯枯,他终于知道阳寿将尽,因此召来丞相李斯和太监赵高,口授遗诏,遗诏中明确交待长子扶苏赶快回咸阳来处理后事,并继承皇位。遗诏写好后,让李斯和赵高按诏行事,几天后,就在沙丘一命呜呼了。

按常情,李斯和赵高受诏后,自然按照秦始皇的遗命,怎么说就怎么做。然而,赵高在秦始皇死时,却将诏书拿在自己手里,匿而不发。他做胡亥的思想工作,建议胡亥争夺皇位,赵高作为胡亥的老师,愿意尽力帮他,胡亥当然高兴地同意了。

然后就剩下丞相李斯。赵高用威逼利诱之计,他对李斯说,皇帝驾崩,只有你我二人知道,遗诏内容也只有你我和胡亥知道,谁当将来的皇帝,只凭你我二人,我想扶胡亥上位,请你一起努力。李斯当然没有同意,赵高就连问李斯五个问题:你与蒙恬相比,才能谁高?功绩谁大?谋略谁强?口碑谁好?与扶苏的关系谁密?

李斯说,这些我都不如。

赵高一笑,这不就结了?倘若扶苏当了皇帝,你的丞相之位肯定是蒙恬的,你多年的努力皆付诸东流。倘若我们扶胡亥当了皇帝,你我就是功臣,丞相大位,那谁能撼动?

李斯被赵高这样一惊一吓一忽悠,果然同意了赵高的主意,他们把秦始皇的遗诏改了,改成立胡亥为太子,并以不孝之罪赐扶苏自杀,以不忠之罪赐蒙恬自杀,后来扶苏果然自杀,蒙恬也服毒自杀而亡。

李斯是在赵高的威逼利诱下,屈从于赵高而扶助胡亥当上了皇帝,这其实是一个昏招,扶苏如果当了皇帝,对李斯不一定会下毒手,但胡亥当了皇帝,赵高却想方设法让胡亥杀了李斯。李斯之死,也算咎由自取。


帝国的脸谱


李斯为何会和赵高密谋,拥立秦二世胡亥为帝?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准根究底是权力二字。

李斯在辅佐秦始皇称帝,吞并六国,建立中央集权方面有着不可抹灭的功劳,可以说,没有李斯,就没有秦始皇的成就。

但是秦始皇死后,整个秦朝就是开始变了味道,尤其是赵高更是小人一个,秦始皇一死,赵高就开始游走于整个秦庭,但是想要胡作非为,赵高一个人是不敢的,他的目光注意到了李斯。

这个不可一世的权臣丞相,赵高篡改遗照,也是得到了李斯的支持,如其说是李斯支持赵高,不如说赵高拉紧了李斯的心弦。

当时最有能力称帝也最该称帝的人是秦始皇的长子扶苏,而扶苏最器重的人是蒙恬,假如扶苏称帝,蒙恬就会取代李斯为相,看透这层关系的李斯,说破这层利害的是赵高。

几乎所有的秦国丞相在换届之后都没有好下场,李斯也害怕自己也会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所以他为了能够稳定自己的权力,他选择了与赵高狼狈为奸。

在李斯的眼里,秦二世胡亥要远远比扶苏好控制,不,应该说,李斯根本控制不住扶苏,就这样在反复权衡之后,李斯走向了一条身败名裂的深渊。

李斯没有想到,赵高既然敢对长子扶苏下手,更不会给自己留情面,当胡亥继位秦二世之后,赵高的目光就转移到了李斯的脖子上,因为丞相的位置,赵高早已垂涎三尺。

不可一世的赵高,找了一个理由,就把李斯全家灭门,可谓是因果报应,李斯以为会在权力的路上越走越高,没想到最终还是死于了这两字。

不过历史上也没有绝对的对和错,也不能因为李斯和赵高密谋葬送了秦朝,就否定李斯在历史上的地位,自古圣贤,孰能无错,只是李斯的过错,是以整个秦朝覆灭为代价的。

我是飞鱼说史,读历史,写历史,欢迎关注,让我们一起用历史的眼光重新审视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