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关云长败走麦城,诸葛亮是否有责任?

扛大饼


我是书阅,非常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但他在军事上是被三国演义神话,高估的。

查看一下三国地图就知道荆州离成都距离很远,若荆州有变,很难支援。所以诸葛亮一向主张联吴抗操,然而关羽刚愎自用,错过与吴联姻的机会,甚至说出“虎女安能嫁犬子”这等狂放的话。打樊城之时也未必通知诸葛亮。

那么诸葛亮亮完全没有责任吗?我认为也不尽然,至少要判他个用人不当之罪,明知道关羽骄傲放纵,偏偏将荆州这等战略重地交之于他。作为最高战略主官在关羽败于禁,斩庞德后,就应及时提醒关羽休整军队,消化所战领地,以防领地将领背叛。对于诸葛亮的失误,后人章太炎给出了不同见解,认为这是诸葛亮的借刀杀人之计,以取得蜀汉更高的政权。防止刘备死后关羽不服管教。前人功过,自有后人评说,你认为诸葛亮为什么不救关羽呢?在下方评论吧!

我是书阅,我们下个回答见。


书阅


大家好,很高兴能为你回答这个问题,我有一个同班同学就是姓诸葛,我一直怀疑他就是诸葛亮的后人。所以呀,我来帮你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诸葛亮身为谋士,为何不劝谏?

诸葛亮应该是能意识到荆州存在隐患的,他为何不向刘备言明?至少有三个时候,诸葛亮应该劝谏刘备。

其一,刘备攻打成都请求支援时,只留下了关羽一员大将守备荆州,这是个最佳的决定吗?

其二,益州平定后的几年里,荆州的危机一直存在。

其三,关羽单独发动襄樊之战时,荆州的后方就不怕有危险?

当然,除了诸葛亮,谋士法正也并没有劝谏,想来要是“凤雏”庞统还在,他身为荆州人,总会时时刻刻惦记着荆州这一块战略要地吧。

丢失了荆州,致使关羽丧生,诸葛亮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诸葛亮此时为什么不分兵守护荆州?按照刘备和庞统入川时的分兵按排,此时应该是:关羽、张飞、赵云三个人守护荆州;诸葛亮一个人入川,因为在西川那边,还有黄忠、魏延和刘备。按照荆州当时的分兵按排,诸葛亮也应该再留下一个人:张飞或者赵云。诸葛亮此时分派将领不够公平。关羽一个人守护荆州,以后荆州发生战争,关羽便顾头不能顾尾,这就为丢失荆州,埋下了一个失败的因素。

回答到此圆满结束,喜欢的麻烦点赞、评论、转发。


謀略國學


诸葛亮又不是神,三国演义只是演义,写书人想怎么写都可以。

关于关羽败走麦城这事儿,以前我和朋友们讨论过。一位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鲜有对手的人,很难不骄傲自满。换成看客你们,未必有关羽做的好,这就是导致了关羽的大意。关羽心想我坐镇荆州,放眼天下,谁敢来袭?

但他忘了,后生可畏。大哥手下最敢干的人,就是刚出道的小弟,年轻人不知道分寸,捅刀子我就捅死你。当然,陆逊有勇有谋。一位有勇有谋的人面对骄傲自负的人,我想,不得手就真说不过去了!



惊蛰视频


在浩瀚的历史中。三国历史更是可以说是波澜壮阔,无论是历史形势变迁,还是人物命运变化,都充分的说明了这一切。从这个角度分析关羽之死,谁人之过就更加清晰可见了。

如果说诸葛亮有责任,作为蜀汉政权的军师,无论是否因为他最终决策,导致关羽之死都是有责任的,但最终决策真的是诸葛亮能做出的吗?这个就需要我们再次回到历史大局中。

首先,作为蜀汉政权益州以外的领土,荆州可谓是“孤悬以外”,但又至关重要,它的作用恰恰是待天下有变,为恢复汉室出一道奇兵,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但众所周知,蜀有诸葛,吴有鲁肃,何况吴中版的“隆中对”同样提到荆襄之地, 天下有变。如此一来,荆襄之地的战略重要性,非仅蜀汉所知,孙吴更是心如明镜。更可况,此时已不是赤壁之战前的生死存亡一线,吴蜀两国各有实力,三国鼎立局面业已形成,曹魏虽依旧势大,却并非压倒性。无论是连吴抗曹,还是连蜀抗曹,都在彼此的战略中降了格。既然如此,就表面联合,各取所需吧!

其次,荆州之地当时的形势已经危在旦夕,北有曹魏进攻,南有孙吴虎视眈眈。作为远离本土的“飞地”,此刻的境况可谓是命悬一线。论实力,关羽之力必然大过南下的曹魏之兵,毕竟具一州之兵,然而南方的孙吴却是数州之兵,海陆并进,随时有可能进攻,何况荆襄之地原本就是孙吴经营,可谓是熟悉地理。

关羽作为一员猛将流传千古,忠肝义胆,无人敢于质疑,但作为统领一方的首领,尤其是处在历史的风口,是否还能顺应历史潮流,力挽狂澜,就只能再次翻阅厚重的历史。

关羽勇猛过人,又忠肝义胆,狭义心肠,从桃园三结义到统领荆州之地,可谓是扶摇直上,人见人爱,美名流传,威武远播,实际是蜀汉政权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但从历史的细微之处,我们似乎隐约能够感觉到,美髯公那高高在上,一股盛气凌人的架势呢。纷乱复杂的三国,英雄辈出,可又有几人能入关羽之眼呢,不过刘备,曹操耳。水淹七军的胜利更是冲昏了头,南岸的吕蒙,陆逊之流何其道哉!

此时关羽的境况,又是否为刘备所得知呢。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虽然刘备不能遥控荆州战事,但作为他的二弟,他应该是了解的。同时,荆州面临前所未有的危局,蜀汉高层不可能意识不到,但蜀汉高层此时又做了那些动作呢,是因为战场形势实在是变化太快,还是蜀汉刘备集团绝对的相信关羽呢,可能两方面都有,也可能都不是,我们唯一可以确认的是,关羽同时两线作战,勉强取胜归来,才发现自己已深陷重围,荆州之失就在眼前,随即败走麦城,身首异处,呜呼哀哉!

此时的蜀汉政权还能做什么呢,除了举国哀悼,还能做什么呢,既然荆州之地必失,又何尝还要赔上一员虎将,他是军中之魂,更是蜀汉的一块招牌,关羽之后蜀汉再无关羽之勇之智,呜呼哀哉!

此时的蜀汉政权诸葛亮还是一言九鼎,刘备还是言听计从,君臣共谋以图中兴汉室吗?历史已经前进了好几程,诸葛亮不过“管家”而已,天下大事君王之事,怕是难以共决策矣。又是一年桃花开,桃园结义似归来,安息关公,谁人之责留历史评说。


商山长河


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是大家十分熟悉的历史了,到底谁该为关羽之死负责,诸葛亮是否有责任呢,这个问题也是由来已久,众说纷纭,我就在此简单分析一下我的看法。

  1. 首先,关羽丢失荆州走麦城阵亡的前因是攻打襄樊,如果不攻打襄樊,吕蒙的白衣渡江计划也是很难实施的,因此先要搞清楚为什么要打襄樊,作为我个人看法这个是关羽擅自采取的行动并没有得到刘备甚至是诸葛亮的授意,因为如果是领导决策要发动战争,那么不可能既不配合行动,又不给关羽配置配套措施,又不增援,但是战争确实发动了,那就说明刘备并没有反对而是听之任之,因为那时候刘备刚拿下汉中,扩张心情迫切,所以没有阻止关羽。那诸葛亮有没有责任呢,我认为没有,首先诸葛亮当时主要职务是供给后勤坚守后方,没有军事指挥权,而且诸葛亮做事谨慎不可能让关羽去打无准备之仗的。

  2. 关羽失荆州最后走麦城,固然上面分析的战略失误有关,但是主要还是个人性格问题,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不可否认确实关羽是一个勇武忠诚的良将,在刘备集团内部也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奖,但是却性格高傲,刚愎自用,对吕蒙陆逊等人从来不屑一顾,不进忠言,导致最后被曹魏和东吴联手夹击。


在我看来,关羽败走麦城把责任推给诸葛亮是不公平的,看历史要从客观事实角度出发,不能被小说演义误导了史实,历史上诸葛亮没有那么大的军事指挥权且也不像三国演义中那样具备高超的军事才能。

所以,综上所述,我自己认为关羽败走麦城最大的责任在于自己,轻敌怠慢刚愎自用,其次刘备作为集团领导人也应该担负一些责任没有及时阻止关羽的冒失行动,而诸葛亮是没有责任的,


识海泛舟


关二爷败走麦城,导致蜀国集团丧失最重要的军事屏障荆州。最根本原因在于诸葛亮布局荆州局势时候的策略失误!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以下三点:

1.孔明对关羽的综合能力太过于自信。明知道关羽性格自傲,刚愎自用,还要委派他一人守荆州。在荆州的关羽身边其实并没有一个真正有军事谋略的人。到了关键时候,没有人能提出最正确的决策。

2.对关云长后方支援不够。荆州距离蜀国的大本营成都相距千里,以当时的行军速度,需半月方可到达前线。荆州周边有实力的军队只有上庸的刘封孟达。况且当时的刘封已经与刘备集团离心离德,因为嗣位问题,刘封已经是想独立发展了。

3.对地理位置判断不明。荆州地处交通要道,面临曹魏和孙吴两家的虎视眈眈。荆州本来就是易主频繁的一个地方,易攻难守,靠一员大将根本无法彻底控制局势。大势不明,布局就会策略失误,当时的蜀国百废待兴,根本没有精力去占据和发展荆州集团以及周边城池的实力。荆州就是一块悬挂在群狼口边的好肉,群雄岂不想方设法的去挣抢?

总之来说,诸葛亮作为蜀国最有发言权的谋略家,应该对荆州失利负有根本策略失误的责任!



公路影视哥


三国演义中关羽失荆州,败走麦城,主要责任应当由关羽负责,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於诸葛亮用不不当有关,他知道关羽傲满自大,在华容道违背军令放走了赤壁之战,残败后逃命的曹操,又不满五虎上将中的马超和黄忠,提出要於马超比武,又不愿在五虎上将名单中於黄忠老卒为伍,在派关习镇守荆州时,诸葛亮询问如果曹兵来犯?关习答道:率兵迎击,又问吳兵来犯分兵抗之。诸葛亮叹口气如此用兵荆州危矣!应眹吳抗曹,这是主要策略,关羽在镇守荆州时,东呉孙权为搞好关係,派人提亲,想娶关羽之女为儿子成婚,关羽当面羞辱道:吾虎女豈能嫁犬子,关羽的傲满自大不联合东吳抗曹,当自带大军离荆州於曹兵征战时,东吳的吕蒙率兵假扮商人偷袭占领了荆州,关羽好勇无谋妄自尊大,荆州又疏於防範,未按排得力将领!所以荆州失守,诸葛亮难辞其咎,用人不当,关羽虽威勇不能独当一面,如此大任如果有赵云担当,绝无此败局,


云游者说


我认为刘备和诸葛亮对关羽的失败付有主要的责任。关羽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援兵不足”。这一点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双方的兵力:整个战役自219年7月开始,至12月结束。关羽的荆州军有五万人,用于北伐的大约四万人。曹魏的兵力分批派往前线,计算比较复杂:于禁七军被关羽所俘3万余人,加上死亡逃散的,当不下4万人。徐晃同夏侯渊以重兵守汉中,夏侯渊战死后,徐晃率重兵屯宛,当不下万人。殷署、朱盖等12军,殷署一军为5千人,其余11军仍以每军5千人计,徐晃、殷署、朱盖等军共约7万人。曹仁、吕常所领樊城、襄阳守军,当不下1万人。曹魏方面,前后出动兵力大约12万之多。中期以后增援兵力8万余人。而且,曹魏先后调用满宠、于禁、徐晃、赵俨、徐商、吕建、殷署、朱盖、张辽、裴潜、吕贡等共11人前往支援曹仁。其中除张辽、裴潜、吕贡等军因关羽撤围未到樊城外,其余8人都参加了樊城战役。可见,曹魏集团是“倾国之力”守襄樊。而关羽,始终是开始的5万人。刘备即没有派一兵一足支援,又没有派遣合适的将领辅佐。结果可想而知,就算关羽绝伦超群,威镇华夏,毕竟兵少将寡,何况还有孙权背后捅了一刀,怎么能不失败。相反,设想刘备如果在关羽水淹七军后适当的帮上一把。攻险襄樊的可能还是很大的,到那时才是真的实现了诸葛亮说的“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今古杂坛


刘备集团自从有了诸葛亮之后,在诸葛亮隆中对的指引下,他们的事业走上了发展高速公路,夺取了部分荆州,又拿下了刘璋的益州。眼看诸葛亮隆中对,两大前提已基本就位,就在这个时候,荆州的关羽却出事了。

他主动出击,水淹七军,一时间威震华夏。偏偏就在他声望正隆之时,竟然被孙权抄了后路,搞出个大意失荆州。丢失荆州这块战略要地,使得刘备集团没有向中原地区深入的跳板,从而只能龟缩在益州,这不禁让人扼腕痛心。

对于关羽的死,有人认为这是诸葛亮巧施妙计陷害的。其实不然,我们要认定诸葛亮陷害关羽,需要有证据,必须要搞清楚诸葛亮的动机。

但是很不幸的是,这两样东西我们都没有找到,诸葛亮和关羽没有矛盾,貌似关系还挺不错的,诸葛亮对于关羽的脾气,摸得很透,这使得诸葛亮能够和关羽较好的相处。

关羽在得知自己和马超并列五虎上将之后,他的心态又崩了,扬言要进四川和马超一较高下。对于这样的情况,作为关羽的老上级刘备都觉得非常头疼,这个时候诸葛亮却站了出来,写了一封信给关羽,一下子就搞定了这件事。

在信中他告诉关羽,马超虽然勇猛异常,但是他的模板无非就是另一个张飞,怎么能够和您美髯公相比?

这个美髯公的称呼,就类似于现在我们叫别人大胡子,是一个比较亲切的昵称。如果两人关系不和,以关羽这个个性,诸葛亮作为一个小辈,如此称呼他,岂不和火上浇油一样?

再者,关羽等失败在于他只是一个军事将领,对于政治和外交完全不懂。在荆州这个地方,三方势力鱼龙混杂,是三国英雄必争之地,处于弱势地位的刘备集团,要想保住荆州,就必须和长江中下游的霸主孙权搞好关系。

而关羽这个人恰恰就死在了这一点上,当鸽派人物鲁肃还活着的时候,虽然鲁肃单刀赴会把关于骂的狗血喷头,但是双方还能保持克制,能够一致对外。

可是当鹰派人物吕蒙上台,他敏锐地指出,一目前东吴的情况,只有两个地区可以夺取,一个是徐州,另一个是荆州。夺取徐州之后,东吴没有足够的骑兵,在和曹魏帝国野战争雄上,必然落于下风,所以多取了徐州也势必保不住。

而夺取荆州可以使得自己的长江防线,最后一块拼图被补上,能够极尽长江之地利,这对于东吴帝国偏安江东,是有极大的益处的。所以在他和孙权的力主之下,东吴果断对荆州下手,最终导致联盟破裂,关羽被杀。这其中哪里有诸葛亮的影子?


农村孙哥


公元219年,刘备为了牵制曹魏让汉中、益州能够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于是命令关羽从荆州北伐。关羽围曹魏于樊城,不久水淹七军、活捉曹魏大将于禁,杀死庞德至此关羽威震华夏。然而,东吴孙权授意吕蒙偷袭荆州,占领江陵切断其归路致使其北伐功亏一篑败走麦城,最终被杀。我们纵观整个形势来分析关羽北伐失败并败走麦城的原因:

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蜀汉人才凋敝、国力不足。而荆州失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兵力不足,当曹魏与关羽陷入僵持阶段以后,关羽不得不抽调荆州守军,这才给了吕蒙偷袭荆州的机会。究其让傅士仁、糜芳投降东吴的原因:除了和关羽不和,更重要的就是荆州后方空虚守城已无希望。同时,刘备人才凋敝也是一个原因,如果关羽手下有一员智勇双全、独挡一方的将领,那么即使关羽北伐失败也不会如此彻底。有人说,关羽镇守荆州是错误的。但我们纵观蜀汉,将才多不胜数,然而能独当一面、智勇双全的帅才却犹如凤毛麟角。最起码就荆州统帅来说,关羽已经完成了其战略意图。

其次,东吴对荆州垂涎已久。有人说孙权出兵东吴是因为关羽的傲慢,那么说明你太看不起孙权了。难道关羽对孙权毕恭毕敬,孙权就会放弃荆州这么富庶和人杰地灵之地?而孙权之所以会向关羽提亲,无非是想以此来稳定关羽,让关羽觉得东吴并无垂涎荆州之意。果然,这个策略不光麻痹了关羽,更是麻痹了刘备和诸葛亮,不然刘备也不会要求关羽北伐。换句话,其实当时谁镇守荆州都无济于事。因为在东吴蓄谋已久的策划下,荆州必丢无疑。起码关羽水淹七军的北伐还是比较漂亮的,换作其他人不一定有这样的战绩。

最后,就是关羽北伐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刘备战略谋划的失败。他低估了孙权对于荆州志在必得的决心,更高估了吴蜀同盟对于东吴的牵制力。而后为了夺回荆州,刘备又在夷陵之战被陆逊击败,至此北伐中原的梦想基本就破灭了。而刘备亲手缔造了复兴汉室的梦想,也亲手毁灭了自己的梦想。当时的形势下蜀汉已经别无选择,只能修养生息。然后再过三五年国力提升后,才是真正北伐的时机。当时我认为最好的情况就是把荆南四郡全部割给孙权,然后以此为契机让孙权出兵合肥牵制曹魏,这是上策。把荆州的人口、物资、军马全部迁移到益州,然后把荆州割让给孙权。虽然失去了荆州重地,但是一方面能让孙权死心塌地的维护吴蜀联盟,另一方面也能为蜀汉北伐积蓄力量,这是中策。毕竟在冷兵器时代,人口是制约着国家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重要性要远远高于土地面积的多少!而刘备无疑是采取了最下策,纵观刘备在政治、领导上的才能是比较优秀的,知人善任能虚怀纳谏,但其统帅才能却是有待提高的。而这次战役,关羽成了最大的背锅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