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化|中國龍的“龍德”與炎黃文化密不可分

中華民族歷經了幾千年的文化發展與傳承,形成了特有的中華文化符號,

不管是身在海外的華人或華僑們無不自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由此可知炎黃文化和龍圖騰已經深深的印刻在每一箇中國人心中。在歷史的長河中一隻融合的中國龍也逐步形成與演變,見證了無數中華文明的發展。下文將帶領大家走進中國龍文化,試著去尋找包容和諧的炎黃文化所給予我們的精神力量。

龍文化|中國龍的“龍德”與炎黃文化密不可分

一、中國龍背後的龍文化

龍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源遠流長,持續了上千年,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那麼,中國龍文化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遠古時代,由於社會發展程度較低,古人對於自然的認識遠遠無法達到正確與科學,因此他們常常會用模糊思維來認知事物,往往就充滿了神秘色彩。正是對自然事物的神秘性認知,古人們猜想一定是神物主管著世間萬物,而這個神物必定法力無邊,不管是天上還是地上的都集合在這個神物身上。那麼該如何稱呼他呢?

人們發現,雨水降臨時,烏雲密佈、電閃雷鳴,同時伴隨著陣陣“隆隆”的聲音;又比如龍捲風、泥石流、潮水漲落等自然現象都有“隆隆”的聲響;還有鱷、牛、蛇等諸多動物也會發出近似“隆隆”的叫聲。而這種“隆隆”的聲音在古人看來是恐怖的、壯烈的,同時又具有崇高性和神秘性,因此無所不能的神物就以“隆”這個音來稱呼,慢慢的在造字時代多以象形符號來表示,從而演變為我們今天所寫的“龍”字。

龍文化|中國龍的“龍德”與炎黃文化密不可分

至於這個神物的形象又是如何的呢?我們知道動物崇拜和天象崇拜是古人所崇拜的主要內容,而龍的形象正是以自然崇拜中為基礎,同時又得到了昇華。如前文講到,古人們對自然崇拜的模糊認知,將鱷、蛇、牛、雷電、雲霧、龍捲風進行模糊融合造就了龍的圖騰。總體來講,龍是中國遠古先人們對生活於自然界中的蛇、鱷、魚、蜥蜴、豬、牛、馬、虎、鹿等諸多動物,以及自然界中存在的雷電、雲霧、虹霓和龍捲風等諸多天象所形成的一種多元融合的神物

近些年在諸多的考古發掘中就有發現許許多多形態不一的龍圖騰,比如1987年在河南濮陽西水坡仰韶文化遺址中就發現了距今六千多年前的蚌殼龍,這條龍昂首、曲頸、弓身、長尾,前爪扒、後爪蹬,像似要騰飛的樣子;又比如1984年在遼寧建平牛河梁遺址中發現的紅山文化玉豬龍,距今也有五千多年了,這條龍環首似豬,造型生動。這些不同時代形成的龍圖騰無不向我們展示了中華文化的豐富底蘊,

說明了不同的龍形象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重要見證。

二、中國龍與炎帝、黃帝

作為中華民族共祖的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在華夏文明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那麼龍之所以能夠受到炎黃子孫的尊崇想必與炎黃文化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龍文化|中國龍的“龍德”與炎黃文化密不可分

前面我們提到,考古發掘發現有五、六千年前的濮陽蚌殼龍、紅山文化玉豬龍,不難發現早在神農氏時期就有龍的概念。炎帝是遠古炎黃部落中一位首領,在位120年,傳承了多達五百多年的神農氏時期。

在《國語·晉語》一書:“昔少曲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炎帝的母親叫有蟜氏或出自有蟜氏族,而蟜指的就是蟲,在古代首先指的是蛇,也就是龍的主要容合對象;在《帝王世紀》中也有同樣的記載“炎帝神農氏,姜姓也······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民間傳說也流傳著炎帝的母親安登在山上放牧時犯困睡在了一個龍洞口,當七龍子回來時將她抱入洞中,隨即在第二年了一個小男孩——炎帝。以上這些信息無不告訴我們炎帝與龍的關係密切。

黃帝為五帝之首,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自然會被人們當作龍的化身,如黃帝“龍顏”、“乘龍”、“軒轅黃龍體”等。在《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

“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說的是由黃帝統帥龍在與東夷部族的大戰中,實現了東西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說明在黃帝時期,龍已經成為民族融合的象徵。

龍文化|中國龍的“龍德”與炎黃文化密不可分

三、中國龍的“龍德”與炎黃文化的和諧精神

歷史上有“二龍五老”的傳說,相傳孔子誕生時,有兩條蒼龍自天而降,繞護著孔家;同時,有五位神仙也降臨到孔家院中。人們將聖人孔子與龍聯繫起來,這就說明了龍在人們心目中的強大、神聖。

“龍德”的概念也正是孔子在研究《周易》時提出的,即龍的深層次精神境界,如“龍德而隱者也”、“龍德而正中者也”。他主張的君子論、人格論與龍的範疇結合起來,因此中國龍的龍德本質特徵是大,龍德廣大,包容萬千。中國龍的隨著社會的演變和昇華形成了“容合、福生、諧天、奮進”的精神。說的是世界觀中的兼容、包容,也有人與大自然相和諧。簡單來講,龍德可以歸結為:一是矢志不渝的追求精神;二是以誠信厚德,移風易俗,從而達到社會和諧,共謀發展。從本質上來看,象徵著炎黃文化的龍圖騰對應中華民族在歷史大融合過程中所實現的和諧發展,即是炎黃子孫追求實現不同部族的大融合,實現和諧發展的民族精神的凝粹和昇華。

而中華文明中源遠流長的和諧精神正是從炎黃時代開始孕育的,其中包括:以農立族,構建人與自然的親和關係;以人為本,構建人與社會的協調發展;華夷結盟,構建和諧社會的民族基礎。

在炎黃時代原始的農業為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農業文明的實踐中加強了人們對自然生態環境的認知,從而開始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

龍文化|中國龍的“龍德”與炎黃文化密不可分

同時“民本”思想也在孕育而生,《史記》記載有炎帝為解除民族的疾病困擾“嘗味百草”,黃帝在政治和文化方面也進行了大量的發明創造,開始重視族人的文化需求,社會得到了和諧的發展。另外,中華民族是

“多元一體”的民族,以炎帝、黃帝為首的華夏集團部落集團隨著人口的繁衍和增加,率部先後從渭河流域遷往“中原”地區,其中著名的“涿鹿大戰”使得炎帝、黃帝、蚩尤部落融合,而且使有熊氏的城堡、文字、絲綢與神農氏的農耕、醫藥、歷律及九黎氏族的青銅、兵器彙集一起,形成了中華民族第一次的繁榮。炎黃時代這種大統一的思想,促進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的形成。從歷史進程中不難發現中華民族大多時間是處在融合、和諧的發展中。各民族之間的和睦相處,才構成了國家的統一,社會的穩定,人民的和諧。

神農氏部族(炎帝)與黃帝部族結成炎黃部落聯盟以後,兩部族不斷互相影響又互相融合。隨著文化和民族的認同的不斷擴大,炎黃傳說也不斷擴散,而炎黃文化遂成為中華民族共同承認的傳統文化。與此同時,中國龍在民族融合的進程中的影響逐步清晰,與各民族的崇拜、信仰相互借鑑和融合,龍的形象也進一步文明化和完善起來,在融合發展中形成的民族精神的濃縮和昇華。

龍文化|中國龍的“龍德”與炎黃文化密不可分

中華民族的主體華夏民族就是在多種類型文化的交匯影響下逐步融合而成的,而龍是這種大融合的參與者、伴隨者、見證者,已經成為華夏民族的重要象徵標誌,具有了超高的神聖地位。這也就說明了,其中國龍的融合過程中所形成的精神底蘊與黃帝的精神品格具有本質上的一致性。因此,中國龍成為作為每一個炎黃子孫所推崇的神物和精神象徵,是有其悠久的傳統和深厚歷史底蘊的。

四、總結

縱觀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史,發現中國歷史上什麼時候民族關係協調,社會發展相應的也就安定、和諧。由此可知,民族團結是構成和諧社會的基礎和保證。這不僅是炎黃時代華夷聯盟給我們的啟示,也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中國社會正反歷史經驗的總結。中國龍成為了每一個炎黃子孫所推崇的神物和精神象徵,將中國龍圖騰精神作為文化標誌以及信仰的載體和情感紐帶。

龍文化|中國龍的“龍德”與炎黃文化密不可分

在當今世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與人、與社會、與自然關係的矛盾突出,阻礙了社會發展,衝突不斷。因此,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炎黃文化精神的和諧觀念,以中國龍的“龍德”作為我們的精神紐帶和文化象徵,這對今後的社會發展仍然具有重大意義。讓“龍德”繼續紮根於中國大地,與全世界一道共謀和諧發展,構建人類共同體而努力奮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