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越迷”是如何“追”王文娟和陸錦花的?

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王派唱腔宗師王文娟在晚年回憶錄中寫道,1947年8月她加盟少壯越劇團,首次登上市中心皇后戲院的舞臺是她表演生涯中最關鍵的一步。

當年“越迷”是如何“追”王文娟和陸錦花的?

王文娟劇照

之前,雖然王文娟在越劇舞臺上摸爬滾打了九個年頭,唱做俱佳,引起不少眾觀注意。但畢竟是在偏離市中心的“同孚劇場”任“二肩擔”演員,離頭牌花旦尚有距離,影響力自然也有限。是陸錦花在眾多越劇新秀中選中王文娟任少壯越劇團“頭肩擔”,並與她一生一旦,珠聯璧合,演出時裝越劇《禮拜六》,一舉成名轟動上海,王文娟和陸錦花也隨之雙雙走紅。

當年“越迷”是如何“追”王文娟和陸錦花的?

王文娟劇照

雖說王文娟的成功與走紅,主要因素來於她自身的條件和努力,但也不能否認天時地利人和等外在因素的作用。王文娟1938年13歲時獨自一人從嵊縣來上海學戲時,拜的就是她的表姐,當時的“越劇皇帝”竺素娥,從而打下紮實的傳統戲表演基礎。而此時越劇藝術正好在上海蓬勃發展,直至進入全盛期,使王文娟眼界大開。因此,名師在前,加上王文娟的先天條件和刻苦努力,很快便在眾多越劇後起之輩中小有名氣,這才有了後來陸錦花的”選賢”之舉。

當年“越迷”是如何“追”王文娟和陸錦花的?

王文娟與陸錦花在時裝越劇《禮拜六》中

少壯越劇團演員年輕,青春逼人,行當齊全,陣容整齊。劇務部創作力量雄厚,他們敢於創新,另闢蹊徑,在古裝戲盛行的越劇舞臺上編演時裝戲,一下子就叩開海派觀眾的心扉。再加上劇團駐場的皇后戲院位於上海最熱鬧繁華的西藏中路與南京西路十字路口,當時屬於一流的越劇中心劇場,老闆深諳戲劇市場之道,每晚將制有陸錦花和王文娟名字的霓虹燈管高懸於劇場門口,每上一齣戲先是在電臺播唱,隨後即在報紙上報道排練花絮,因此上演的大戲先聲奪人,之後場場爆棚。人靠戲捧,人紅戲旺,隨著皇后戲院票房的持續飄紅,領銜主演的陸錦花和王文娟走紅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當年“越迷”是如何“追”王文娟和陸錦花的?

王文娟劇照

年輕的王文娟可謂苦盡甘來,終於嚐到當“明星”走紅的滋味。王文娟的生活隨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其中最大的改變是人際往來多了,一些忠實觀眾由戲迷變成了朋友。

當時的越劇觀眾以家庭主婦和女學生為主,一些與王文娟年齡相仿的女學生組建了一個戲迷組織,專門追王文娟,看王文娟的戲,自稱“文社”。她們常常結伴來皇后戲院看戲,有時會對王文娟的表演、唱腔和服裝提出意見;有時會在日夜兩場休息之間,帶上紙筆教王文娟學文化和書法,使王文娟在繁忙的演出間隙身心得到極大的舒緩,大家相處十分愉快。

當年“越迷”是如何“追”王文娟和陸錦花的?

王文娟劇照

隨著關注度的上升,王文娟的觀眾群不斷擴大,一些“上流社會”的太太小姐也加入到“文社”中來。有一天,日場戲剛散,皇后戲院的工作人員對王文娟說:有一位朱鬥文先生和他的太太天天來看你的戲,今天她們想見見你,如何?那時,觀眾來後臺看演員是很常見的,王文娟不在意地答應了。沒多久,一位先生和三位穿著入時的女眷便進入王文娟的化妝間。經過一番寒喧,王文娟才知道,這朱鬥文一家是當時上海灘上的豪門世家,人稱“麵粉大王”的叉袋角朱家,是近代實業家朱鴻度家族的後人。未了,朱太太說想請王文娟明天中午到家裡來吃便飯。王文娟還來不及開口,工作人員便替王文娟答應了。

當年“越迷”是如何“追”王文娟和陸錦花的?

王文娟與戲迷在一起

接觸下來,王文娟才發現朱家人十分熱情,他們是真正的懂越劇,喜歡王文娟及她的戲。他們在皇后戲院包了一排座位,一家七、八口人。天天日夜兩場來看戲。朱家六姨太最年輕,對服飾頗有研究,每逢王文娟排練新戲,她總是熱心地幫助王文娟設計服裝和頭飾。有一次演出,六姨太覺得王文娟的戲服太素淡,可臨時縫改又來不及了。她便當晚拿回家,三位太太一起通霄夜戰改戲服,加一些小珠片綴在衣服上,第二天上午即派人送到後臺。下午王文娟便穿上“新戲服”登臺了。王文娟自謙說自己性格內向拙於言辭,並不擅長交際,但是與朱家太太的交往卻一直延續下來,無論她們是錦衣玉食的豪門女眷還是遭人冷眼的拮据平民,王文娟始終以自己的方式真誠相待。她們的交往長達半個多世紀而未斷,足可見“越迷”的情愫確實不一般。

當年“越迷”是如何“追”王文娟和陸錦花的?

王文娟接受戲迷獻花

陸錦花同王文娟一樣,主演醒世時裝越劇《禮拜六》之後,贏得“時裝小生”之稱。陸錦花“走紅”之後,欣羨陸派藝術的戲迷自發組織了一個越迷團體,自稱“羨錦團”。這一追便不可收拾,也延續了五十多年。當時“羨錦團”成員主體是由朝氣蓬勃、見仁見勇的女中學生組成,這些成員直到成了外婆、奶奶,一談起當年“羨錦團”的情景,仍記憶猶新,激動不已。

當年“越迷”是如何“追”王文娟和陸錦花的?

陸錦花劇照

許多成員說:陸錦花當時一般都是演時裝現代戲,切中時弊,我們中學生特別愛看。我們喜歡陸派就只看陸派戲,很專一,以至與欣賞其他流派的觀眾老死不相往來,見面連招呼也不打。

當年“越迷”是如何“追”王文娟和陸錦花的?

陸錦花劇照

有個學妹,每看一出陸派戲,都會寫一篇劇評,發表在報刊上。1980年代這個學妹被評上副教授,就立即給陸錦花寫了一封長信,一則報喜,二則傾訴思念之情。

當年“越迷”是如何“追”王文娟和陸錦花的?

陸錦花劇照

當年“越迷”是如何“追”王文娟和陸錦花的?

陸錦花劇照

另一成員在2002年左右還回憶說:“羨錦團”成員每戲必看,一點不假。從陸錦花“少壯”的打泡戲《禮拜六》開始,到1949年10月以後復興公園遊園會上演出小戲,我們都看了,不僅在劇場看戲,當知道陸錦花要參加慶祝上海解放大遊行時,“羨錦團”成員便集中在我家寫標語,準備拉橫幅支持。後來怕太過“招耀”,標語沒寫成。但當隊伍走到威海路、茂名路口時,一些成員見到了遊行隊伍中的陸錦花,還是情不自禁地喊出了激動的口號。

當年“越迷”是如何“追”王文娟和陸錦花的?

陸錦花劇照

人們都說觀眾是演員的衣食父母,但越劇觀眾還是越劇演員的良師益友,這也許是越劇能夠興旺至今的原因之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