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人间词话: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人间词话: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这首五言律诗是他在成都第二年所作的著名诗篇之一,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当时,诗人在亲戚和朋友的帮助下,加上自己的苦心经营,他寓居的浣花草堂基本建成。

经过长期颠沛流离和饱经忧患的杜甫,生活总算暂时得以安定,所以他才有时间能对成都自然景物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细致的琢磨,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不少吟咏它们的诗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农谚云:“春雨贵如油。”正反映了春雨的宝贵。

由于成都地处“天府之国”的四川盆地,气候温和,雨量充足,一到春天虽然常常晚上下雨,但次日却又有明媚的阳光。

这就正如诗人在另一首诗中所描绘的:“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水槛遣心二首》)在正需要雨水之时,雨就降下来了,它是“知时节”的,所以“当春乃发生”。

把无情作有情,把无知当有知,杜甫作诗常常如此。这里把春雨当作有知觉的,故它能根据需要,应时而降。

诗中的“知”字和“乃”字,一呼一应,极为传神,诗人喜雨的心情跃然纸上。

人间词话: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既描写了春雨的动态,又传出了它的润物之神。

因为好雨下在夜里,故诗人着重是从“听觉”上去描绘雨景的。

雨细而不能骤,随夜色而逐渐隐没。

悄悄而来,默默无声,不为人们所觉察,故称为“潜入夜”。这样不声不响地下的雨,当然是滋润万物,“细而无声”。

恰如仇兆鳌所说:“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杜诗详注》卷十)

人间词话: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从“视觉”上描绘了夜雨景色。

由于晚上正在下雨,所以浓云密布,群星潜藏,月色无光,天空和地上都是一团漆黑,正说明雨意正浓。而一片墨黑的世界里,唯有江边船上放射出一线光芒,并且显得格外明亮。

这是一幅极其生动的雨中夜景图。

人间词话: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天明雨霁,整个成都城都是耀眼的繁花,花朵沉甸甸地抬不起头来。

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至此,诗人对喜雨的感情达到了高潮,于是“花重锦官城”的诗句冲口进发而出,真是“通体精妙,后半尤有神”。

人间词话: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人间词话: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人间词话: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人间词话: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