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偏爱这一版蜘蛛侠?成长母题所蕴含的核心魅力

提起蜘蛛侠这个角色,观众们的第一印象都会习惯性的将这个形象跟荷兰弟汤姆·赫兰德联系在一起。

漫威与索尼的这一次跨世纪合作,让这个因为《超凡蜘蛛侠》而跌下神坛的改编角色,重新焕发了事业的第三春。

即便如此,对于经历了这18年来的三代《蜘蛛侠》的观众们,说起自己最喜欢的‘蜘蛛侠形象’依旧是2002托比·马奎尔主演的《蜘蛛侠》三部曲。

为什么我们偏爱这一版蜘蛛侠?成长母题所蕴含的核心魅力

这部在70年代就已经开始着手的漫改电影,可以说是美国影史上筹备最久的影片,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导演,都曾渴望能够指导这部影片,詹姆斯·卡梅隆甚至已经为影片写好了自己精心准备的大纲。

只可惜,种种客观原因,让影片的拍摄一再拖后,直到2002年才出现在观众面前,一切的努力都不曾白费,无数原著党和非原著党都被这个紧扣成长母题的故事内核所吸引,加上拥有天才般演技的托比·马奎尔的角色塑造,让这个系列至今为止都在影史上散发着自己的光芒。

为什么我们偏爱这一版蜘蛛侠?成长母题所蕴含的核心魅力

《蜘蛛侠》成长母题下,主人公低起点的核心魅力

叙事是依观众对统一性的追求,为满足观众、改变观众、挫折观众或打败观众组织而成。

——大卫·波德维尔,电影学者

在美国电影的创作体系中,故事是凌驾于一切的,所有其他的影响、空间、声音、服装等都次于情节,情节是几乎所有美国剧情片的主结构。

当观众被电影的情节带动,开始反问于叙事,主人公为什么这么做的时候,证明观众已经与电影的叙事开始了一场复杂的游戏,母题作为一个作品中的关键性线索,在主导者故事脉络的同时,也赋予了故事本身的核心魅力。

《蜘蛛侠》系列电影的母题其实很简单,虽然其中也穿着彼得·帕克的爱情或者友情,亦或者是与反派的对抗,这些母题最终都是为彼得·帕克的成长母题来服务。

为什么我们偏爱这一版蜘蛛侠?成长母题所蕴含的核心魅力

成长母题的主人公作为故事中的核心要素,需要同时具备低起点与高成长两个关键要素,带给观众叙事吸引力的就是他从这个低起点到高成长的过程。

相信不少朋友都听说过,‘蜘蛛侠’这个角色称得上是实打实的美漫“三巨头”之一,在美漫的历史上,与超人和蝙蝠侠这两个最具魅力的角色平分秋色,不同于超人与生俱来的强大,和蝙蝠侠的多智近妖,蜘蛛侠这个角色的魅力恰恰对应了一个成长母题的低起点。

蜘蛛侠可以说是电影史上最屌丝的超级英雄,突然间的变异,在拥有超能力的同时却没有带给他任何实质性的帮助,依旧需要为了房租而烦恼,依旧无法获取女神的芳心,惩恶扬善的同时还要兼职送披萨,不管你是谁,只要你是这芸芸众生中的一个普通人,都会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为什么我们偏爱这一版蜘蛛侠?成长母题所蕴含的核心魅力

换一个角度来看,超级英雄中的很多反派都拥有着与蜘蛛侠相似的经历,糟糕的生活,与社会的格格不入,永远无法被人理解的困惑,只不过他们选择了用暴力了反击这个社会,而蜘蛛侠因为自己伯父这个引导者的存在,用“力量越大,责任越大”守住了自己的善意,即便生活千辛万苦,也会选择了守护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第一部中的彼得·帕克完成了最初级的成长之后,第二部的彼得·帕克陷入普通人和超级英雄的双重身份的认知危机之中,这一部可以说是该系列最成功的一部,也是许多超级英雄类型的电影难以超越的存在,在蜘蛛侠惩恶扬善的同时彼得丢掉了工作,错过了约会,并且因为自己蜘蛛侠的身份,让自己的亲人一次次陷入危机之中,电影在这样的背景下,拿掉了彼得·帕克的超能力,让他重新变化了一个普通人。

为什么我们偏爱这一版蜘蛛侠?成长母题所蕴含的核心魅力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曾经提出过精神的三大部分分为本我、自我、超我,在彼得的概念里,负责良知的超我压抑了自我对于现实世界的处理能力,故而拒绝达成与超我的和解。

影片中借用心理医生说了一句话:不能认知自我是会疯掉的,会丢掉灵魂的。彼得因为这些烦恼,无法接受自己是蜘蛛侠的事实,故而丢掉了蜘蛛侠的灵魂,失去了超能力,此时的彼得突然觉得或许自己真的不是蜘蛛侠,他决定像个普通人那样去生活,也许这样能够让自己更加快乐。

为什么我们偏爱这一版蜘蛛侠?成长母题所蕴含的核心魅力

第二部中彼得的成长基本都是基于这个矛盾的精神内核来打造,与此同时第二部也造就了整个《蜘蛛侠》改编史上最经典的一幕,蜘蛛侠在和章鱼博士的大战之后,城铁失去了控制,蜘蛛侠凭一己之力拦住了失控的城铁,自己也累晕了过去,城铁的乘客接住了它,那一刻,人们感叹于他的稚嫩和年轻,他还没有自己的孩子大,也被它的勇敢所感染,蜘蛛侠正式完成了从一个普通英雄到精神偶像的转变。

为什么我们偏爱这一版蜘蛛侠?成长母题所蕴含的核心魅力

到了影片的第三部,《蜘蛛侠》的探索从自我和超我,到了本我和自我的抗争,第二部的蜘蛛侠成功解决了自己与蜘蛛侠这个双重身份的矛盾,却没有改变这个社会对于蜘蛛侠的舆论和腹诽,代表着欲望的本我因为来自外星的生命共生体,彻底爆发出来。

原本这样的探索可以让这个系列的《蜘蛛侠》再上一个新台阶,导演山姆·雷米却在经历了前两部的辉煌之后,可能是出于对于这一个系列的不舍,同时将沙人、小绿魔、毒液几个经典反派引入到影片之中。

为什么我们偏爱这一版蜘蛛侠?成长母题所蕴含的核心魅力

两个小时的影片中,复杂的线索让彼得与真实生活的互动大大减少,将更多的时间留给了那个被欲望所包裹的蜘蛛侠形象,这也让这个故事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导演自己也曾经在采访中多次表示,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所造成的,为此感到十分后悔。

不管怎么样,老版的《蜘蛛侠》三部曲就这样走到了最后,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三部曲中关于彼得·帕克这个人物的成长轨迹,丰满而立体,这个轨迹就如同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一般,或许我们并没有成为超级英雄的烦恼,但是每个人都要面对一夜之间都要长大成人的现实,与青涩的自己和解,与幼稚的过往再见,扛起自己从未想过的责任,向着成功的方向,步履蹒跚,而这不就是彼得·帕克到蜘蛛侠的过程吗?

他的身后没有漫威宇宙

在荷兰弟之前不只是有托比·马奎尔这一版本的《蜘蛛侠》,同时也包括在2012年被索尼公司重启,由安德鲁·加菲尔德饰演的《超凡蜘蛛侠》,在安德鲁·加菲尔德身上我们可以同时看到托比·马奎尔和荷兰弟两个不同蜘蛛侠的影子。

他更为年轻,更具有朝气,也还原了原著中喋喋不休的话痨体质,但同时也面对着成长带给自己的烦恼。对于托比·马奎尔和安德鲁·加菲尔德来说他们都没有丢掉的一个共性,就是蜘蛛侠的孤独感。

为什么我们偏爱这一版蜘蛛侠?成长母题所蕴含的核心魅力

在影片的蜘蛛侠多数情况都是孤军奋战,老版中他要同时面对着外在压力和内在压力,在加菲的版本中,蜘蛛侠更多的是面对外在压力,虽然缺少了对于内在矛盾的描述,却在外在矛盾上做足了功课,女友的父亲就是一直想要抓到自己的人,这样的矛盾设定让人物变得更具有象征意义。

到了荷兰弟的版本,蜘蛛侠没有了自我成长,从斯塔克找到他的时候,他已经完成了从普通人到超级英雄的初级转变,然后在斯塔克的引导下,快速的成长,在面对重大问题的时候,他的身后从空无一人变成了整个复仇者联盟。

在加菲和托比·马奎尔的版本中,都有着蜘蛛侠和纽约市民的友好互动,在《蜘蛛侠》的第二部中刚刚拦下城铁的蜘蛛侠还处于昏迷状态,列车上的纽约市民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挡在了章鱼博士的面前,对他说:想要杀他,先杀了我。

为什么我们偏爱这一版蜘蛛侠?成长母题所蕴含的核心魅力

在《超凡蜘蛛侠》第一部的结尾,塔吊司机用自己的塔吊机位蜘蛛侠建造了一条通往蜥蜴人的路,警察也会停下来帮他清除路障。

这些地方也是这个角色从彼得·帕克变成蜘蛛侠的一个特点,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不知不觉中去影响更多的人。


为什么我们偏爱这一版蜘蛛侠?成长母题所蕴含的核心魅力

蜘蛛侠有着一个众所周知的称号,友好的邻居蜘蛛侠,荷兰弟的蜘蛛侠背后多了漫威宇宙的同时,也缺少了对于友好邻居蜘蛛侠的诠释,虽然也曾用血肉之躯去拉紧分裂的船只,但他身上穿着斯塔克制作的蜘蛛衣,并且斯塔克很快就赶到了现场来帮助他.

失去了成长轨迹的荷兰弟,虽然拥有更年轻,更活力的展示,却很难让观众满意,也间接导致了人们对于初代蜘蛛侠的怀念。

托比·马奎尔的演技加成

老版《蜘蛛侠》的成功,绕不过编剧和导演对于故事内核的精彩打磨,同样也绕不开的是扮演者托比·马奎尔的精湛演技。

童星出身的托比·马奎尔1989年就开始了自己的演艺生涯,在出演《蜘蛛侠》以前,曾多次在各种文艺剧情片中表现出惊人的表演能力,按照索尼公司最初的说法,他们认为托比·马奎尔是天生的演员,在镜头前极为自然,可以将那些人工性的技巧隐藏在简单的表演之中,让你以为这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找不到一丝痕迹。

为什么我们偏爱这一版蜘蛛侠?成长母题所蕴含的核心魅力

出于对自己表演能力的自信,当时的托比·马奎尔,对剧本十分挑剔,更倾向于选择自己能够中意的剧本进行出演,能够出演《蜘蛛侠》也是导演山姆·雷米与其多次沟通的结果。

电影演员首先得思考,让想法表现在脸上,剩下的则是电影这个媒介客观本质的工作。舞台表演需要放大,电影表演则需要内在的生命。——夏尔·迪兰

托比·马奎尔塑造的“蜘蛛侠”本身就具备多样的复杂性,在对于蜘蛛侠的塑造中,琢磨了很多在这个角色本身所蕴含的复杂性,并且将这些复杂性,演化成这个角色的内在生命。

为什么我们偏爱这一版蜘蛛侠?成长母题所蕴含的核心魅力

在这个三部曲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他自卑过也自负过,他因为追不到女神而郁郁寡欢,也曾膨胀到公开向美女索吻,这些细节在第三部中体现的最为突出,黑化的彼得·帕克被托比·马奎尔塑造出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人物气场,但最为让人难忘的还是每部的结尾,彼得·帕克都会用坚毅的眼神去面对未来。

老版《蜘蛛侠》能够在18年后的今天,依旧被人津津乐道,很难从单一的角度去证明它的伟大,作为这个角色开篇之作,长久的准备周期,无论是导演山姆·雷米还是当时的托比·马奎尔都为其奉献了自己最好的一面,让目前为止的后续作品,仰望着它,寻找下一次可以超越它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