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解讀:子見南子,子路不說

筆者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穿插兩句題外話,一是蒙童之初,讀至此句疑惑孔子作為老師,即使真的有什麼不對的地方,被學生譴責,最多也就是解釋而已,何必賭咒發誓呢?二是後續讀到老和尚和小和尚關於背女人過河的故事後,覺得二者有相似之處,今日再起解讀的心思,暫且就筆者一些淺見闡述一二。

(原創)解讀:子見南子,子路不說


首先,子見南子南子何許人也?孔子為什麼要去見她?見她的目的是什麼?關於這個解釋論語中沒有,只是一筆帶過,而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相對而言較為詳細,但也只是說了南子借國君之名邀孔子到衛國,隔著簾子問答,出來後子路不說,這裡不說即不悅。不悅的問題我們稍後分析,先看看孔子為什麼南子借國君之名邀請,孔子就去了呢?這裡面筆者理解,孔子半生奔波所求為何?兼濟天下之志,可惜生逢不得其時,禮壞樂崩,諸侯征戰不休,周遊列國皆不得重用,如此之下,衛國最高統治者發出邀請,在有可能實現自己的理想的情況下,為什麼不尋求一絲的可能呢?更何況對於孔子而言,自認自身持身正,缺少的僅僅是一個可供施展自身能力的平臺而已,故當南子以國君之名相邀,子便去見了南子。

其次,子路不說,為什麼?筆者的理解中有兩個方面,一是子路與孔子年歲相差不多,更兼子路性格直爽,自然有一說一,無所顧忌,也說明孔子與子路之間不僅僅是簡單師徒關係,更多或有些亦師亦友的味道,既然如此不高興自然就寫在臉上了;二是儒家一直倡導為仁人君子,又有牡雞司晨之忌,子路也知道,孔子這些年帶著弟子們周遊列國,四處奔波,所求為何,但作為孔子,至少在子路心中是個完美的君子,作為君子怎麼可能為了實現理想而不擇手段呢?至少在子路看來孔子見南子就是不擇手段,所以才會不說。

最後,孔子的反應,天厭之,天厭之,為何如此?就算在傷心和被誤會,想來以孔子的修養不至於如此失態吧?明朝嘉靖年間,徐階在沒有把握搬到嚴嵩之前,面對

自己學生張居正憤然辭官,寫信指責,都能微微一笑而過,為什麼孔子對於子路的反應如此之大呢?筆者思考還是在前面一句,予所否者,更多地是對學生對自己的懷疑表示傷心,或許有更多地是范仲淹,唯斯人,吾誰與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