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的谥号为什么是“大帝”?

孙权建立了吴国,使得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曹操十分欣赏他,曾当众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可是现在孙权在网上的风评很不好,网友送给他一个外号:孙十万。这是一个带有调侃贬低性的外号,因为孙权曾经数次带领东吴十万将士攻打曹魏的合肥,但是每次都是兵败而回,有时还很狼狈。孙权的领兵打仗的能力和他的父亲、哥哥比起来,相差甚远。

虽然,孙权领兵打仗不行,但是最后还是凭借父兄基业登基称帝,建立东吴。孙权死后的谥号也十分有意思:大帝。中国历史上皇帝常见的谥号有文、武、景、炀等,可是孙权的这个谥号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五千年历史那么多英雄人物,谥号“大帝”的只有孙权一人。

看到孙权的这个谥号,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孙权的后人故意抬高孙权的,因为孙权军事指挥能力那么差,怎么能配称得上“大帝”这个称呼呢?三国的曹操、刘备那么厉害,死后的谥号也不是“大帝”啊。

孙权的谥号为什么是“大帝”?

孙权,很多网友称他为:孙十万

提起“大帝”这个词语,很多人最先能想到的都是一些叱咤风云的政治强人,例如建立了世界上第二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亚历山大大帝,要么是奠定了罗马帝国基础的凯撒大帝,要么就是促进了俄罗斯近代化发展的彼得大帝。

当然,以上几位冠以“大帝”之名的多为外国皇帝,可是即使是中国历史,能配得上“大帝”这一称呼的皇帝也应该是如汉武大帝、康熙大帝此类雄才大略的君主,很少有人会把 孙权和“大帝”一词联系起来。

可是,孙权的谥号为什么是“大帝”呢?论指挥打仗,孙权不如其父孙坚其兄孙策,论政治手腕不如曹操,论仁德宽厚不如刘备。并且孙权建立的东吴,在当时只是三分天下由其一,还是三国中建国最晚的,很难把孙权和“大帝”这个词语联系起来。东吴的后人为什么给孙权上“大帝”这个谥号呢?

孙权的谥号为什么是“大帝”?

诸葛恪给孙权上谥号“大皇帝”

什么是谥号?

古时候一个人去世之后,后人需要用几个字来对这个人的一生进行盖棺定论,这就是谥号。对人的评价有好有坏,那么谥号也是有好有坏的,称为褒谥和恶谥。常见的褒谥有文、武、明、睿、康、景、庄、宣、 懿等,而厉、灵、炀都是恶谥。一般的皇帝、皇后、朝廷中的重臣在去世之后,都会得到一个谥号。对于谥号,《逸周书·谥法解》是这样解释的:

“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神凤元年(252年)夏四月,孙权在内殿驾崩,终年71岁,在位24年。去世前,孙权任命诸葛恪为辅政大臣。在孙权去世后,诸葛恪召集大臣商议,最后给孙权定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诸葛恪为什么给孙权上谥号“大皇帝”呢?

苏洵在《谥法》中解释道:“则天法尧曰大”,也就是说能够顺从上天的准则并且效法尧去做事。顺从上天的准则有点道家讲的“道法自然”的意思。而尧,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是后世备受儒家推崇的一位鲜明君主。尧成为领袖后,颁布历法以方便百姓耕种,并经常深入民间寻求人才。尧在位时期生活简朴,虚心纳谏,并且逐步建立国家政治制度,为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孙权的哪些功绩可以称得上“则天法尧”呢?

孙权的谥号为什么是“大帝”?

苏洵的《谥法》对古代的谥号有详细解释

孙权是第一个大力开发江南的君主

提起今天的江浙沪地区,很多人都能到想到那里经济发达,而且快递包邮地区。其实不仅现代,江浙沪地区在古代也特别的富饶繁华,而且这个地区还有个美丽的名字:江南。古代江南地区不仅经济发达,而且风景秀美,成为很多文人墨客念念不忘的地方。其实,最开始江南并不如后来那样发达。

秦汉之前,中国的经济中心在一直在北方。春秋时期,虽然也有吴国、越国兴起,一定程度上开发了江南地区。但是随着春秋的结束,吴越两国的衰落,江南地区依旧地广人稀,发展远远落后于北方。

第一个大力发展江南的君主是孙权。东汉末年连年战乱,百姓们流离失所,为了躲避战乱,大批百姓选择南下避难。孙权在东吴开始主事后,大力推行屯田,设置农官,免除民役,并且大量吸收安置这些来自北方的百姓,分发土地。孙权称帝后,还下令修建水利工程,开凿运河,解决农业灌溉问题。南京是中国封建社会著名的六朝古都,而第一个把南京当做都城的君主是孙权,这些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为以后经济中心南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台湾最早和大陆建立联系也和孙权有关。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领军队到达台湾,这是当前我国古代人们到达台湾的最早记录。242年,孙权又派聂友等人到达今天的广东、海南等地,加强了这两座岛屿和大陆的联系。

孙权的谥号为什么是“大帝”?

孙权派人去台湾

孙权的文治武功

虽然现在网友很不待见孙权,调侃他为“孙十万”,更有甚者称呼为“渣权”,以表达对他的蔑视。抛开军事能力不说,孙权一生的文治武功还是很值得称道的。其兄孙策临终前曾比较两人说:

“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孙坚共有5个儿子,在孙策临终之前,很多人都以为孙策会把位子传给三弟孙翊,因为孙翊和孙策很像,打仗也非常勇猛。但是,孙策最后还是把位子让给孙权了,这说明孙策认可孙权的能力,并且认为治理江东,孙权是强过自己的。

孙权的谥号为什么是“大帝”?

孙策临终前,把位置传给孙权

孙权十分长寿,前后主政东吴达52年之久,是三国时期主政时间最久的皇帝。孙权主政东吴期间,多次减免赋税,轻徭薄赋,严禁官吏干扰农事,并且放宽催收农民所欠的租税。孙权本人比较节俭,即使在南京称帝后,也没有大肆兴建土木,劳民伤财,而是以旧将军府为宫殿。

刘备入主蜀地之后,三国鼎立的局面逐渐明朗,而如何处理和魏国、蜀汉的关系则变得微妙起来。魏国对外征战的口号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蜀汉对外征战的口号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样的口号在对外作战时虽然有利于舆论,但有时也是一种沉重的包袱。

而吴国的外交方针则比较灵活,魏国强大,就联蜀抗魏;蜀国强大,就联魏抗蜀。正是孙权这种灵活的外交关系,才保证了三国的鼎立,不能使一家独大。在外交上,孙权表现出了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的隐忍。

在元末的农民起义中,朱元璋能够笑到最后,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谋士朱升给他谋划的战略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有一条就是:缓称王。皇帝这一位置有着很大的魔力,诱导很多人前赴后继地想坐到那个位置上,但是最终的结果是大部分人做皇帝都不长久。

孙权的谥号为什么是“大帝”?

朱升给朱元璋献计: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220年,曹丕篡汉称帝,221年,刘备称帝,此时孙权没有盲目跟风称帝,而是继续臣服于曹魏,孙权甘愿称吴王。后来,刘备去世,曹丕去世,一直到229年时机成熟,孙权才选择称帝。三国中东吴建国最晚,远远晚于魏国和蜀国,但这正表明孙权是一个有耐力懂得隐忍的成熟政治家。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孙权的一大优点,就是善于用人,不仅善于用人,而且能够做到用人不疑。赤壁之战用周瑜,夷陵之战用陆逊,最后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此外,东吴武将还有吕蒙、鲁肃、黄盖、甘宁、凌统、徐盛等人,文臣则有张昭、张纮、顾雍、步骘等人,东吴可谓人才济济,他们共同辅佐孙权维护了东吴的稳定,促进了江南的发展。

网上嘲笑孙权军事指挥能力差,其实这也是可以讨论的。如果让孙权亲自率兵打仗,多半会以失败而结束。但是如果让孙权任命将领,几乎都会取得胜利。三国三大战役中,东吴参与了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因为孙权用人得当,最后都取得了胜利,保护了东吴领土的完整。

孙权的谥号为什么是“大帝”?

夷陵之战,孙权力排众议启用陆逊

晚年孙权的昏庸

中国长寿的帝王有个通病,前期雄才大略,英明神武,但是在皇帝位子上久了之后,晚年就容易晚节不保,变得昏庸起来,孙权也不例外。晚年的孙权残暴多疑,不仅废了太子,而且赐死了鲁王,还逼死了女婿陆逊。他也不再虚心纳谏,结果被公孙渊欺骗,最后导致东吴使者被杀,被人耻笑。并且孙权晚年骄奢淫逸,贪图享受,加重吴国赋税,导致民不聊生。

晚年的孙权比较昏庸,还配得上“则天法尧”这个谥号吗?人的一生是复杂的,而用几个字对人的一生进行盖棺定论,本来就十分困难。孙权虽然晚年昏庸,但是瑕不掩瑜,他的前半生还是值得称颂的。况且,中国历史上向来讲究“为尊者讳”,所以孙权的这个“大帝”称号整体还是很适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