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建立了吳國,使得三國鼎立的局面最終形成。曹操十分欣賞他,曾當眾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可是現在孫權在網上的風評很不好,網友送給他一個外號:孫十萬。這是一個帶有調侃貶低性的外號,因為孫權曾經數次帶領東吳十萬將士攻打曹魏的合肥,但是每次都是兵敗而回,有時還很狼狽。孫權的領兵打仗的能力和他的父親、哥哥比起來,相差甚遠。
雖然,孫權領兵打仗不行,但是最後還是憑藉父兄基業登基稱帝,建立東吳。孫權死後的諡號也十分有意思:大帝。中國歷史上皇帝常見的諡號有文、武、景、煬等,可是孫權的這個諡號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五千年曆史那麼多英雄人物,諡號“大帝”的只有孫權一人。
看到孫權的這個諡號,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這是孫權的後人故意抬高孫權的,因為孫權軍事指揮能力那麼差,怎麼能配稱得上“大帝”這個稱呼呢?三國的曹操、劉備那麼厲害,死後的諡號也不是“大帝”啊。
提起“大帝”這個詞語,很多人最先能想到的都是一些叱吒風雲的政治強人,例如建立了世界上第二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亞歷山大大帝,要麼是奠定了羅馬帝國基礎的凱撒大帝,要麼就是促進了俄羅斯近代化發展的彼得大帝。
當然,以上幾位冠以“大帝”之名的多為外國皇帝,可是即使是中國歷史,能配得上“大帝”這一稱呼的皇帝也應該是如漢武大帝、康熙大帝此類雄才大略的君主,很少有人會把 孫權和“大帝”一詞聯繫起來。
可是,孫權的諡號為什麼是“大帝”呢?論指揮打仗,孫權不如其父孫堅其兄孫策,論政治手腕不如曹操,論仁德寬厚不如劉備。並且孫權建立的東吳,在當時只是三分天下由其一,還是三國中建國最晚的,很難把孫權和“大帝”這個詞語聯繫起來。東吳的後人為什麼給孫權上“大帝”這個諡號呢?
什麼是諡號?
古時候一個人去世之後,後人需要用幾個字來對這個人的一生進行蓋棺定論,這就是諡號。對人的評價有好有壞,那麼諡號也是有好有壞的,稱為褒諡和惡諡。常見的褒諡有文、武、明、睿、康、景、莊、宣、 懿等,而厲、靈、煬都是惡諡。一般的皇帝、皇后、朝廷中的重臣在去世之後,都會得到一個諡號。對於諡號,《逸周書·諡法解》是這樣解釋的:
“諡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神鳳元年(252年)夏四月,孫權在內殿駕崩,終年71歲,在位24年。去世前,孫權任命諸葛恪為輔政大臣。在孫權去世後,諸葛恪召集大臣商議,最後給孫權定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諸葛恪為什麼給孫權上諡號“大皇帝”呢?
蘇洵在《諡法》中解釋道:“則天法堯曰大”,也就是說能夠順從上天的準則並且效法堯去做事。順從上天的準則有點道家講的“道法自然”的意思。而堯,是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之一,是後世備受儒家推崇的一位鮮明君主。堯成為領袖後,頒佈曆法以方便百姓耕種,並經常深入民間尋求人才。堯在位時期生活簡樸,虛心納諫,並且逐步建立國家政治制度,為奴隸制國家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孫權的哪些功績可以稱得上“則天法堯”呢?
孫權是第一個大力開發江南的君主
提起今天的江浙滬地區,很多人都能到想到那裡經濟發達,而且快遞包郵地區。其實不僅現代,江浙滬地區在古代也特別的富饒繁華,而且這個地區還有個美麗的名字:江南。古代江南地區不僅經濟發達,而且風景秀美,成為很多文人墨客念念不忘的地方。其實,最開始江南並不如後來那樣發達。
秦漢之前,中國的經濟中心在一直在北方。春秋時期,雖然也有吳國、越國興起,一定程度上開發了江南地區。但是隨著春秋的結束,吳越兩國的衰落,江南地區依舊地廣人稀,發展遠遠落後於北方。
第一個大力發展江南的君主是孫權。東漢末年連年戰亂,百姓們流離失所,為了躲避戰亂,大批百姓選擇南下避難。孫權在東吳開始主事後,大力推行屯田,設置農官,免除民役,並且大量吸收安置這些來自北方的百姓,分發土地。孫權稱帝后,還下令修建水利工程,開鑿運河,解決農業灌溉問題。南京是中國封建社會著名的六朝古都,而第一個把南京當做都城的君主是孫權,這些措施極大地促進了江南地區的發展,為以後經濟中心南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臺灣最早和大陸建立聯繫也和孫權有關。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率領軍隊到達臺灣,這是當前我國古代人們到達臺灣的最早記錄。242年,孫權又派聶友等人到達今天的廣東、海南等地,加強了這兩座島嶼和大陸的聯繫。
孫權的文治武功
雖然現在網友很不待見孫權,調侃他為“孫十萬”,更有甚者稱呼為“渣權”,以表達對他的蔑視。拋開軍事能力不說,孫權一生的文治武功還是很值得稱道的。其兄孫策臨終前曾比較兩人說:
“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孫堅共有5個兒子,在孫策臨終之前,很多人都以為孫策會把位子傳給三弟孫翊,因為孫翊和孫策很像,打仗也非常勇猛。但是,孫策最後還是把位子讓給孫權了,這說明孫策認可孫權的能力,並且認為治理江東,孫權是強過自己的。
孫權十分長壽,前後主政東吳達52年之久,是三國時期主政時間最久的皇帝。孫權主政東吳期間,多次減免賦稅,輕徭薄賦,嚴禁官吏干擾農事,並且放寬催收農民所欠的租稅。孫權本人比較節儉,即使在南京稱帝后,也沒有大肆興建土木,勞民傷財,而是以舊將軍府為宮殿。
劉備入主蜀地之後,三國鼎立的局面逐漸明朗,而如何處理和魏國、蜀漢的關係則變得微妙起來。魏國對外征戰的口號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蜀漢對外征戰的口號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樣的口號在對外作戰時雖然有利於輿論,但有時也是一種沉重的包袱。
而吳國的外交方針則比較靈活,魏國強大,就聯蜀抗魏;蜀國強大,就聯魏抗蜀。正是孫權這種靈活的外交關係,才保證了三國的鼎立,不能使一家獨大。在外交上,孫權表現出了一個成熟的政治家的隱忍。
在元末的農民起義中,朱元璋能夠笑到最後,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謀士朱升給他謀劃的戰略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有一條就是:緩稱王。皇帝這一位置有著很大的魔力,誘導很多人前赴後繼地想坐到那個位置上,但是最終的結果是大部分人做皇帝都不長久。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221年,劉備稱帝,此時孫權沒有盲目跟風稱帝,而是繼續臣服於曹魏,孫權甘願稱吳王。後來,劉備去世,曹丕去世,一直到229年時機成熟,孫權才選擇稱帝。三國中東吳建國最晚,遠遠晚於魏國和蜀國,但這正表明孫權是一個有耐力懂得隱忍的成熟政治家。
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之間的競爭。孫權的一大優點,就是善於用人,不僅善於用人,而且能夠做到用人不疑。赤壁之戰用周瑜,夷陵之戰用陸遜,最後都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此外,東吳武將還有呂蒙、魯肅、黃蓋、甘寧、淩統、徐盛等人,文臣則有張昭、張紘、顧雍、步騭等人,東吳可謂人才濟濟,他們共同輔佐孫權維護了東吳的穩定,促進了江南的發展。
網上嘲笑孫權軍事指揮能力差,其實這也是可以討論的。如果讓孫權親自率兵打仗,多半會以失敗而結束。但是如果讓孫權任命將領,幾乎都會取得勝利。三國三大戰役中,東吳參與了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因為孫權用人得當,最後都取得了勝利,保護了東吳領土的完整。
晚年孫權的昏庸
中國長壽的帝王有個通病,前期雄才大略,英明神武,但是在皇帝位子上久了之後,晚年就容易晚節不保,變得昏庸起來,孫權也不例外。晚年的孫權殘暴多疑,不僅廢了太子,而且賜死了魯王,還逼死了女婿陸遜。他也不再虛心納諫,結果被公孫淵欺騙,最後導致東吳使者被殺,被人恥笑。並且孫權晚年驕奢淫逸,貪圖享受,加重吳國賦稅,導致民不聊生。
晚年的孫權比較昏庸,還配得上“則天法堯”這個諡號嗎?人的一生是複雜的,而用幾個字對人的一生進行蓋棺定論,本來就十分困難。孫權雖然晚年昏庸,但是瑕不掩瑜,他的前半生還是值得稱頌的。況且,中國歷史上向來講究“為尊者諱”,所以孫權的這個“大帝”稱號整體還是很適合的。
閱讀更多 老徐講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