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十八路諸侯會盟,手指蘸血往臉上抹兩道橫槓,何意?

我要嘗試一下


正兒八經這個問題得問導演了,為什麼這樣。

其實歷史上這方面的說法叫做“歃血為盟”,《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遂謂楚王之左右曰:‘取雞狗馬之血來。’毛遂奉銅槃而跪進之楚王,曰:‘王當歃血而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 很明顯這裡是主要還是畜生之血。由於中國的歷史過於久遠了,這種行為究竟起源何時,至今已很難考察。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歃血為盟首先流行於上流社會的統治階層。

《春秋左傳正義》:"凡盟禮,殺牲歃血,告誓神明,若有背違,欲令神加殃咎,使如此牲也"、"尊卑以次歃,戎右傳敦血,以授當歃者,令含其血"。很明確就是要塗在嘴巴處,可能是說話算數吧!

關於歃血的具體行為,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其主要內容就是將血混入酒中,共同飲下。但由於時代和地域的差別,混入酒中的血也各有不同。在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中曾有這樣一段文字:“毛遂謂楚王之左右曰:‘取雞、狗、馬血來!’遂取銅盤而跪進之楚王曰:‘王當歃血而定從(合縱)’”。此處歃的是雞、狗、馬血。在東周列國志中,卻有這樣一段描述:“次日,立壇於召陵,桓公(齊)執牛耳為主盟,管仲為司盟,屈完稱楚君之命,同立盟書,桓公先歃,七國與屈完以次受歃。”此處卻是牛血。到了漢代,仍然保留著上古習慣,三國演義中,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誓畢,宰牛設酒聚鄉黨百餘人共飲一醉。

唐、宋之後,因為封建君主制度的確立,統治階級之間的結盟減少。歃血結盟卻又轉向民間。江湖上的綠林好漢們,唐時的響馬,宋代的草寇,明清時的土匪、鬍子,乾的是月黑殺人,風高放火,打家劫舍,殺富濟貧,反叛朝庭的勾當。結夥時首先要喝血酒——即歃血結盟。首先要將自己的中指割破,將血滴到酒碗裡,然後參加盟誓的人將血酒分喝,並設下毒誓,表示永不背盟。到了清朝末年,以至民國初期,江湖上的土匪,社會上的幫派組織——上海的青幫,兩湖的紅幫,江淮的船幫、鹽幫,在組織活動時,仍然要搞歃血的儀式。不過割破自己的手指恐怕太恐怖——這是我的猜測——便改做將一隻大紅公雞斬首,將雞血滴在酒裡,然後大家分喝雞血酒。賭咒盟誓,這也是幫派組織內部加強團結的一種手段,大約也應算做中國酒文化的一個內容,一種獨特的社會現象。新中國成立之後,流傳了幾千年的歃血為盟的形式才逐漸消亡。


苕溪歸客


那叫“歃血為盟”歃血:古代會盟,把牲畜的血塗在嘴唇上,表示誠意;盟:宣誓締約。泛指發誓訂盟。

一期盟誓、一來 師出有名,二來 以壯軍威。就是齊心協力,哪怕血戰到死。其實十八路諸侯都是各懷鬼胎~





純純的小白影視


三國演義中,第五回十八路諸侯組建討伐董卓的盟軍,袁紹為盟主。諸侯會盟時,袁紹誓詞唸完後,還宰殺馬牛,諸侯與他一起,用中食二指,蘸著牛馬的血抹在臉上,名曰歃血為盟。

根據《禮記》中的記載,諸侯未經約定而碰到叫“遇”,相約於某地曰“會”,諸侯使大夫問於諸侯曰“聘”;共同喊了口號叫“誓”,殺牲歃血,告之神明就叫“盟”。所以,盟與其他會面不同,一定會歃血。

根據資料,歃血為盟的具體過程主要分為兩大部分。

一、“載書”,就是要念出盟誓之詞,主要包括結盟的目的是什麼,若違背了這個目的或者沒有用心做,那會受到什麼懲罰。

二、殺牲歃血,具體1、戎右上壇,主盟者執牛耳,輔助戎右取血,這裡要說的是,若是會盟中有天子,那麼就是小國來主主盟,若只有諸侯相盟,則大國主盟。2、戎右手執盛著牲血和桃制掃帚的玉敦,向大家說清楚此次與盟的意義,別搞得稀裡糊塗就參加了,最後又反悔。清楚與盟之後,以後說啥都不能違背誓言,神明不可欺。3、司盟上壇,向北方宣讀盟誓之辭。這些話不但說給參與會盟的人聽,還說給日月山川等神抵及祖先們聽。這就意味著,從此刻開始,大家都要受到各神各祖宗的監督了。4、戎右手執玉敦,逐個給參與會盟的人,會盟的人要用手蘸著敦中的血,抹在嘴唇上。這裡需要注意的是順序,若是天子在,那大家就按爵位高低來,若是沒有天子,那大家就按實力來。5、誓詞唸完了,大家也都歃血了,那就把殺過的動物放在土穴裡,寫著大家誓詞的文書也都放在動物上面,然後一塊兒埋了。意思就是,如果誰違背誓言,就像這獻祭的動物一樣,被殺被埋。




水滄浪99


這就是俗稱的“歃血為盟”,古代結盟時會把動物的血塗在臉上或者嘴唇上,以示誠意。

那時候天下大亂,每個諸侯心裡都打著自己的小算盤,這時候結盟也都是僅僅為了自己的利益,心懷鬼胎,這樣的結盟隨時會因為利益關係而土崩瓦解。


阿匆大叔影視窩


歃血為盟。

古代會盟,把牲畜的血塗在嘴唇上,表示誠意;盟:宣誓締約。泛指發誓訂盟。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遂謂楚王之左右曰:‘取雞狗馬之血來。’毛遂奉銅盤而跪進之楚王,曰:‘王當歃血而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

因為《三國演義》第五集,十八路諸侯討董卓,為了表示結盟的誠意,所以在嘴上塗上動物的血



人文世界


公元190年,群雄並起,十八路諸侯會盟討伐董卓,並推舉袁紹為盟主,孫堅為先鋒。諸侯會盟,殺豬宰羊,將牛馬的血抹在臉上,名曰歃血為盟!

根據《禮記》記載,諸侯未經約定而相遇叫‘遇’,諸侯使大夫問於諸侯曰‘聘’;共同喊了口號叫‘誓’,殺牲歃血,告之神明叫‘盟’!可以說無血不為盟。直到現在,一些人結義時還會用到血,告知神明!


咿呀小


因為古人大多都熟讀聖賢書,對陰謀詭計爛熟於胸。所以一旦提到聯盟、合作,都害怕盟友背後捅刀子,所以為了讓盟友們安心,就發明了剎血為盟,但是就算如此,放不下心的還是放不下,於是他們用手指沾了血,在臉臉上劃兩下,兩下又稱為二下,也就是二貨的意思,意思就是我是大沙雕,智力不夠用,所以不會出賣盟友。這種劃兩下,又因為盟約的程度不同,被封為縣級二貨,省裡二貨以及目前最高的國級二貨。因為當時還沒有成立聯合國,所以沒有辦法選出世界級二貨。


陳開心306


公元190年,群雄並起,十八路諸侯會盟討伐董卓,並推舉袁紹為盟主,孫堅為先鋒。諸侯會盟,殺豬宰羊,將牛馬的血抹在臉上,名曰歃血為盟!

這就是俗稱的“歃血為盟”,古代結盟時會把動物的血塗在臉上或者嘴唇上,以示誠意。

根據《禮記》中的記載,諸侯未經約定而碰到叫“遇”,相約於某地曰“會”,諸侯使大夫問於諸侯曰“聘”;共同喊了口號叫“誓”,殺牲歃血,告之神明就叫“盟”。所以,盟與其他會面不同,一定會歃血。

古代會盟,把牲畜的血塗在嘴唇上,表示誠意;盟:宣誓締約。泛指發誓訂盟。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遂謂楚王之左右曰:‘取雞狗馬之血來。’毛遂奉銅盤而跪進之楚王,曰:‘王當歃血而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

“載書”,就是要念出盟誓之詞,主要包括結盟的目的是什麼,若違背了這個目的或者沒有用心做,那會受到什麼懲罰。

殺牲歃血,具體1、戎右上壇,主盟者執牛耳,輔助戎右取血,這裡要說的是,若是會盟中有天子,那麼就是小國來主主盟,若只有諸侯相盟,則大國主盟。

意思就是,如果誰違背誓言,就像這獻祭的動物一樣,被殺被埋。






大牛愛電影


歃血為盟。一種不留後路的決心。


歷史代的方剛視角


歃血為盟 就跟現在拜把子是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