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商城人物:余姓源流、亂世梟雄、一代功臣——餘少保

餘少保,官封少保。姓餘,民間習慣稱餘少保,實名餘思銘。餘思銘:元朝平章事餘普清之子,江西人,元末避兵落籍商城。在元末亂世江西曾秘密組織“兄弟會”舉旗起義,得到四方響應。義軍攻城奪寨,殺地主,懲貪官,沒收豪強錢糧,賑濟災民。起義隊伍很快發展到千餘人,聲勢浩大。元朝地方官府糾集官軍,進行瘋狂圍剿。義軍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餘思銘帶領少數殘餘部隊突出重圍從江西輾轉向商城縣進發。

在到商城途中,餘思銘看到商城南境山高谷深,認為是藏兵作戰的好地方,決定以此為根據地,擴大隊伍,再展宏圖。金剛臺海拔一千五百八十四米,是大別山在河南省商城縣境內最高峰,地理位置十分險要。元朝在山上置有達魯花赤,並有數百名官兵固守。餘思銘先拔下了這顆“釘子”。而後佔據金剛臺的消息象旋風一樣不脛而走,豫鄂皖三省數縣的窮苦百姓紛紛前來投奔義軍。短時間,義軍隊伍增加到萬餘人,聲勢浩大。金剛臺上的義軍組織嚴密,訓練有素,殺富濟貧,紀律嚴明,老百姓稱之為“餘家軍”。

元朝統治者視之為眼中釘,肉中刺,數次派兵圍剿,均被打得落花流水,損失慘重。後派元軍數萬人馬又一次進駐商城,圍剿餘思銘,山寨先被元軍攻破,後餘思銘再率領義軍攻山,又一次佔據金剛山。

元末農民起義,群雄並起,餘思銘金剛臺集義兵在元末戊戌年(1358年),歸附安豐(在今安徽壽縣)的義軍徐壽輝部;徐壽輝為部下陳友諒所殺後,餘思銘又歸陳友諒部,守禦金剛臺;甲辰八月(1364年),陳友諒被朱元璋所敗後,餘思銘又率部歸附朱元璋;奉詔領所部兵馬赴汴京,從徵累戰有功。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後,被授予平章之職,不久擢升六安衛指揮同知。

洪武元年(1368年),餘思銘賜緋衣一襲,鎮撫(從五品)兩員。九月,餘思銘隨總兵宋渡河,克懷慶、澤、潞等州縣,太祖深寵之。二年(1369年),調攻桃花二寨,餘思銘受勅命一道,賜緋衣一襲,床一面,賞鎮撫兩員,授寧夏衛指揮僉事(正四品)。後餘思銘跟隨大將軍徐達出征陝西鳳翔等地,為明朝立下赫赫戰功。洪武十一年(1378年),大進軍西番途中,餘思銘病逝,根據生前遺願,朝廷允其靈柩運回商城,並敕葬餘集隆門裡(今餘集附近)。子餘亨襲其官。

餘思銘生於元末天下大亂之時,各地義軍風湧雲湧,餘思銘乘機佔據金剛臺,扯旗造反,一生經歷坎坷,終投明主。餘思銘英勇善戰,軍功顯著,並以絕對服從命令來證明自己的忠誠;帥領手下弟兄從中原打到西北,一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明朝朝廷對餘的表現很滿意,即所謂“太祖深寵之”。皇恩浩蕩,追封滿門。表現為:多次任命為餘為華山衛、榆林衛、寧夏衛等邊防重地的軍事指揮負責人;兩次賞賜“緋衣一襲,鎮撫兩員”,緋衣為明代紅色官袍,鎮撫為從五品武官,由此待遇,可見帝眷之隆;餘思銘死在徵西蕃的途中,皇命勅葬原籍,官府撥銀厚葬於隆門裡;其子餘亨襲其官,接班做了寧夏衛指揮使僉事;民間餘少保之稱,想必也不是空穴來風。明清時代,少保(從一品)、太子少保(正二品)等頭銜是作為榮譽稱號來封贈大臣的,餘有可能死後被破格追封為少保或太子少保,只是縣誌等正史無載;其四個侄子:餘端、餘高、餘瑞、餘慶等被賞為鎮撫。

縱觀餘思銘的一生,可以說是戎馬倥傯、富於傳奇的一生。餘思銘是元未明初天下大亂到逐步穩定的歷史見證人,也是一個為國家統一血戰廝殺的功臣。作為一員武將,他並不怕和戰場上的敵手正面廝殺,他最怕的卻是應對上層政治領導的無規則變更。也許有人會指責餘怎麼歸附了那麼多的主子,屬於無節之人。其實設身處地的為餘想一想,他確實有很多的無奈。他和徐壽輝、陳友諒、朱元璋等均無淵源,徐、陳、朱角逐的結果對他影響不大,他既不是新領導上臺後的受益者,也不是舊領導下臺後的受害者。在抗元這面大旗下,不管是誰牽頭,他要做的就是聽命令,打好仗。他既不是反覆無常的倒戈將軍,也不是攀龍附鳳的巴結之徒。完全可以說,他是靠個人能力和赫赫軍功,得到歷任領導認可的。可以說餘思銘是商城縣歷史上少有的一個身居將位,封贈滿門的成功人士。

據嘉靖《商城縣誌》、嘉慶《商城縣誌》、《河南省商城縣地名志》

附:明嘉靖《商城縣誌》載有餘思銘傳及詔、誥文書,茲錄如下。

詔書:聖旨教金剛臺指揮同知餘思銘統帥所部兵馬前赴汴京,到日,參隨徵進,宜令准此。

誥文:誥封明威將軍(正四品)指揮僉事餘法。制曰:人臣為國家之用,能以功名自奮,皆其先人積德所致,考諸常典,追贈為宜。懷遠將軍(從三品)同知華山衛指揮使司事餘思銘故父餘法,善積於身,慶延於後,乃生嗣男,展其材力,服我官政,是用原其所自,頒以命辭,尚靈爽之有知,其欽承於永久,可贈明威將軍僉指揮使司事,宜令准此。

制曰:人臣有祿位者,皆由其家庭之積善。故於封典,亦必推其本原以及之也。懷遠將軍同知華山衛指揮使司事餘思銘生母鄭氏,餘慶所鍾,是生嗣男,展其材力,為國任用。是宜推其所自,頒以命封,尚服誥詞,永賁幽壤,可追封德人。宜令准此。洪武七年(1374年)正月十五日。

作者簡介:雷鳴,商城金剛臺人,2003年畢業於河南師範大學歷史系,高中歷史教師,現任教於廣東省東莞市東莞中學松山湖學校,廣東省歷史骨幹教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