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齐桓公和赵武灵王:看为何英主大多晚景悲凉?

春秋时期,有这么一个国君,他的父亲活着的时候他被迫外逃其他国家,在其父逝世后,他在一路艰难之中登上王位,这个人就是齐桓公。在登临王位之后,他励精图治,任用贤才,在管仲、鲍叔牙等一干贤臣的辅佐之下,尊王攘夷,九合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的首位霸主。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人杰”却在晚年被圈禁活活饿死,“

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及桓公卒,随相攻。以故宫中空,莫敢棺。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史记.齐太公世家》


论齐桓公和赵武灵王:看为何英主大多晚景悲凉?


无独有偶,在几百年后的战国时代同样有这么一位君主,他幼年登位,在登位初期就面临着诸国来犯的情形,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击退来犯之敌,顿时令诸国不再小觑这个新继位的幼年国君——赵武灵王。成年之后,由于赵国与北部匈奴等国战争频繁,于是他决定在军事上开始推行“胡服骑射”,这一政策使赵国的国日益强盛,最终连灭中山数国,一举把赵国推上最鼎盛时期。可是,还是这么一位优秀的君主,最终依然逃不过被幽闭而死,“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鸟雀而食之。三月余,饿死沙丘宫。”《资治通鉴.卷四》

论齐桓公和赵武灵王:看为何英主大多晚景悲凉?


齐桓公和赵武灵王是一代英主无可否认,当权之时都一手把自己的国家推上了鼎盛,为何到了晚年却如此的悲凉呢?其实不止齐桓公和赵武灵王,像唐太宗李世民和清朝的康熙皇帝都有这样问题,李世民晚年,太子李承乾谋反,被杀,更是因为这件事贬黜数位皇子,康熙皇帝晚年更是有“九龙夺嫡”这样的戏码上演,只不过这两位不如前面这两位的处境悲惨罢了。

本身性格

其实这些英主大多都是少年在一片危难中等位,因此他们对于怎样强大自己的国家都有自己的想法,因此在他们登上王位之后,他们任用能臣贤将,开疆拓土,这就会使大多的英主生成一种性格,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当他们需要时,他们可以很细心听取自己臣子的建议,但是一旦他们不需要了,他们就变得很固执,他们不愿意去听与他们相左的意见了,因为他们自己觉得只要自己活着就可以掌控一切。

齐桓公便是如此,他在刚登上王位之时,为了自己的争霸之路,他悉心听取管仲的意见,最终成为五霸之首,但是在功成名就之后,他不顾管仲屡次劝谏要自己远离易牙、竖刁、开方的请求,依然是我行我素,最终被三宠围困至死。

赵武灵王也是这样,他少年登基,便遇到了魏国欲以会葬之名联合诸国灭亡赵国的情形,但他沉着冷静,在听取了百官的建议后,采取分化的计谋成功使赵国摆脱这一灭国困境,而后有大力发展“胡服骑射”这一政策,最终将赵国推入鼎盛时期。但是在他成功之后,他却犯了一个大错,在王位传承之间摇摆不定,丞相肥义劝他不要摇摆,他却不当回事,最终被下属围困沙丘三月饥饿致死。


论齐桓公和赵武灵王:看为何英主大多晚景悲凉?

他们的死是死在自己的自信上,他们觉得只要自己活着便没人敢对自己如何,所以他们固执己见,不肯听忠言,最终导致自己的身死,这是他们的性格导致的。

子孙教育

当然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这些英主之所以落得这样的下场是因为对于子孙教育的缺失,一味的只想着自己的功名,没有在乎子孙们的教育,但是现实真的是这样吗?

齐桓公死的时候,五公子在王宫率兵争夺大位,赵武灵王被困之时,其子赵惠文王命下属李兑、公子成击杀公子章,这些动作可都不像是一个没有教育的人做的,唯一可以说的是就是利大过了孝,他们有孝,但是在王位这个地位面前,孝就不值一提,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他们宁愿自己的父亲被饿死,也不愿意他活着出来了。

论齐桓公和赵武灵王:看为何英主大多晚景悲凉?


所以,就这些英主而言,造成这样的后果,固然有他们的地位等这些外在的原因,但是他们自己的性格也有很大的问题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