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當官要從自己兜裡掏錢:那些官場“自費升”是怎麼來的?

古代當官要從自己兜裡掏錢:那些官場“自費升”是怎麼來的?

十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這是古代官場裡的常識,除了這句話,還有一句,

破家的知縣,滅門的府尹。

說明當官的貪起來,是多麼恐怖。

古代當官要從自己兜裡掏錢:那些官場“自費升”是怎麼來的?

在古代官場,那些為了當官的人,可以不擇手段。

滿清一朝,在北京城裡,多如牛毛的候補官,就是最好的例子。

候補官,就是沒有實缺,等待分配的預備官員。

他們坐的是冷板凳,按照規定,沒有俸祿一切開銷完全自費,是名副其實的“自費升”。

北京城是皇城,物價貴、消費高,除了要過生活,還得人情往來、四處鑽營,尋找各種機會,撈一個實缺上任。

古代當官要從自己兜裡掏錢:那些官場“自費升”是怎麼來的?

所以,候補官的家裡,如果家底殷實富裕,日子還能過得自在,那些家境一般的候補官,就慘了。

不少人只得到處借錢維持,日子過得艱難不說,很多候補官,硬是窮到死,也沒有撈到實際差事,更別說雪花銀了。

即便如此,在當時,能夠當上一個候補官,也是趨之若鶩的大好事。

古代當官要從自己兜裡掏錢:那些官場“自費升”是怎麼來的?

像這種貼錢當官的事兒,歷史上數不勝數,由此還形成獨特體系。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就記載了這樣一個官場規矩,

“舊制,吏部給告身,先責其人輸朱膠綾軸錢。”

告身,就是任命狀,當官就要拿委任狀,不過到手之前,先要花點兒錢。

古代當官要從自己兜裡掏錢:那些官場“自費升”是怎麼來的?

這個規矩,至少在唐朝就有了。

因為,唐朝委任狀,就是用素綾紙裱軸的,官員接到委任狀後,就會約定俗成地“送納朱膠綾紙價錢,各請出給”,然後才能順利上任。

司馬光能記錄這件事兒,說明從唐到五代,一直到宋朝,規矩一代代傳了下來。

這還僅僅是個委任狀,其餘陋習,還不知道有多少,都“往事如煙”了。

古代當官要從自己兜裡掏錢:那些官場“自費升”是怎麼來的?

沒當官前先投資,等他們上任後,

“十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絕對不是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