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男孩偏弱”,“女兒接班”成風尚,有什麼心理學背景?

中國社會“男孩偏弱”,“女兒接班”成風尚,有什麼心理學背景?


二代接班的難點不是技術性問題,而是“親子關係的默契”。



改革開放40年,第一批企業家漸漸步入老年,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進入交接班的歷史時刻。


在中國 300 萬家民營企業中,約有90%為家族式經營,其經濟總量在GDP中的比重已超過 60%。因而民企換代接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國經濟的發展。


但是有研究報告則顯示,在作為樣本的182箇中國最好的民營企業家中,有高達82%的第二代,屬於不願意接班或非主動接班。專家預估:我國將只有30%的民營企業最終由二代接班。為什麼讓二代想接班這麼難?


但是,近年來一個現象日益明顯:由女兒接班的例子屢見不鮮。那麼,為什麼女兒接班,漸漸成為了新風尚?這其中有哪些社會心理的變化?


中國社會“男孩偏弱”,“女兒接班”成風尚,有什麼心理學背景?


01 中國社會“父親缺位”導致當下男孩整體偏弱


《中外管理》:近年來,有不少民營企業由女兒接班。似乎兒子更希望“做自己”,導致接班難度大,但女兒更願意成為父母的“貼心小棉襖”,接手家族企業。那麼女兒接班的背後有什麼社會心理背景?


孫紅梅:我認為可以從兩方面來談。一方面是由於接班群體中獨生子女居多,只有女孩的話就只能是女兒接班,別無選擇;另一方面,中國社會的“父親缺位”導致當下男孩整體偏弱。


一代企業家,有一部分是夫妻共同創業,還有很大一部分是父親在外創業打拼,母親承擔大部分撫養義務。那麼,父親在家庭中的狀態就是“缺位”。男孩在成長過程中,如果身邊沒有一個男性榜樣可以學習,媽媽又比較強勢,身邊照顧他的人,比如:保姆、老師又常以女性為主,那麼男孩子的性格就會偏向弱勢。


目前,中國社會整體狀態都是女性偏剛,男性偏柔。


中國社會“男孩偏弱”,“女兒接班”成風尚,有什麼心理學背景?


特別是,在物質條件優越的家庭下長大的男孩子,通常是什麼都不想管,他們很容易呈現沒有責任感、沒有上進心、沒有需求的狀態。因為他從小到大,需求還沒有出來就已經被滿足了,甚至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沒有慾望。同時,他們更多地呈現了我行我素、追求自我意志的一面,這與對他的原生家庭的親子關係、養育模式、教育等因素息息相關。


而女兒呢,在家庭中的依從性相對更高一些,她們也更願意為家庭考慮,有韌性和有責任感。特別是她們會受母親的影響,在家庭中有更多的擔當。同時,女兒天然更親近、更體貼父親,也更容易與父親交流。特別是女性具有的性格特質,其包容力、溝通能力、抗壓能力都更強,因此她們在組織中能建立起更好的關係。


中國社會“男孩偏弱”,“女兒接班”成風尚,有什麼心理學背景?


02 二代接班難?難在情緒的“對接”


《中外管理》:現在許多二代呈現出不願意接班,或者被迫接班的狀態,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孫紅梅:首先,這些二代接班人在成長過程中,實際上比較缺乏父輩的呵護和愛,他們與父母之間的鏈接其實很弱。特別是當孩子處於青春叛逆期時,沒有父母的陪伴,他們在三觀上沒有受到父母太多的影響,甚至他們感受不到與父母精神上的交流,覺得自己是父母用錢堆出來的。事實上,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呵護、關注,哪怕是爭執,都是一種交流。


而一代企業家認為,努力打拼、給孩子創造最好的物質條件,就是表達愛。有位二代接班女孩對我說:媽媽讓我每天吃一個蘋果,可是我不喜歡吃蘋果想吃香蕉,但又不能違揹她的意願,那樣她會不高興。於是,這種愛就變成了一種捆綁和控制,

這就是“為孩子好”和“對孩子好”的區別。


中國社會“男孩偏弱”,“女兒接班”成風尚,有什麼心理學背景?


遺憾的是,大部分父母的“為孩子好”,更多的是在彌補自己內心的缺失,並沒有看到這個孩子的真正需求。所以,在接班過程中,孩子的開拓創新在父輩眼中就是“激進”,於是就要把手裡的風箏線往回拽,就要干涉孩子,如果給了建議還不聽的話,就要管控。


此時,孩子對於父輩的建議就非常反感,甚至會產生激烈的衝突。事實上,這背後更多的是情緒的表達:我需要你管的時候,你不管我,現在需要我來接班又對我指指點點,你關心過我的感受嗎?你信任我了嗎?甚至,這時有一種“青春期延後”的逆反心理狀態。但通常二代們不會意識到自己有逆反情緒,只覺得是在堅持自己的判斷。


我曾經與一對處在接班過程中的母女溝通過。母親說:女兒要籤的那個合同是人家給她下的套;可女兒堅持認為,是母親不信任她的能力。我後來問她:如果拋開所有情緒,你覺得母親的建議對嗎?她說:母親是有道理的,那個合同確實有瑕疵。


可見,接班矛盾有時不完全來源於具體問題本身,更多是來源於背後的情緒。所以,二代們這時往往有兩個訴求:第一,不要用你的情緒來控制我;第二,你要無條件地支持我。但父輩認為:我把企業交給你來經營,只是想幫助你,是真心為你好;而孩子感到的卻是“你在控制我”“不信任我”。


因此,所有的親子關係若想有良性的溝通,首先雙方都要把情緒去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