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自遊歷於齊都況味


主題詞:齊國故都 歷史遺存

在迷濛渾沌的薄霧裡去尋找東方大都市的景象,在漫無邊際的模糊中去捕捉如夢似幻的八百年傳奇。離奇的意境叫我感覺出孑然一身的寂寥和惶惑,幽靈般的兀自遊歷平添上幾分神秘及些許詭異。孤傲的天性,部落群體的丟失,驅使我登上一葉史海的扁舟,漂浮在波瀾壯闊的齊都水面上。

我極熱烈地衷愛這種場景,樂意在空寂冷漠的氛圍中去尋覓精神支撐與性情援助,生性孺弱和靈臺膽怯,本能的成為我心囚的最好動機。有時,我會在寒冬的清晨,來到這寂靜的麥田,有時,我會在酷暑的中午,走進這苦悶的棒子地;有時,我會在深秋的夜晚,蟄伏於一派空曠的原野中。讓田禾掩蓋自己,讓瓦礫掩埋自己,讓濃霧淹沒自己,讓夜色吞噬自己。獨自在這厚重的土地上行走著,與古賢對話,同聖明交流,叫空想的現實在這兒找到原點,淨化和啟迪著荒漠的心海。


兀自遊歷於齊都況味

淄水縈繞,孕育出營丘城池,歷史重疊城頭變換,塵埃堆積撲朔迷離,漫步於河畔兩岸,尋哀公足跡,遙想紀侯進讒言埋下滅國之禍根,禍由口出又得鐵證。胡公膽怯惟恐紀君故技重演,營丘都城遷薄姑;臨淄水擴建營丘城齊獻公舊城移名留謎團。徜徉韓信嶺上,俯拾豆柄追往事;行走河崖頭下,手揀罐沿憶獻公。叩問,我不止一次的叩問那層層陶片,腳下舊邑可否就是你營丘的大名?你一臉冷漠,默不作聲,給了一副希聲大音的面孔,手撫營丘城故址的標識,數地爭執的事實又叫我霧水瀰漫,在塵封的古邑面前,我雙手合十,默默地祈禱著:願在歷史留下濃重筆墨的姜齊發祥地名至實歸,不管何處。

一片泥土埋葬了一座古城,也掩埋了世代傳承達800年之久的齊國輝煌。身處古城堡中,八百年曆史一覽無餘。走在博物館裡,犧尊、銅鏡、劍戈、編鐘盡顯風采,告訴了我:周師齊祖的雄才大略,傳奇人生;春秋首霸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稷下學宮的賢士雲集,百家爭鳴;齊風韶韻的高雅音律,盡美樂章。尚有那大都市摩肩接踵,揮汗如雨的繁榮;管夷吾的超人智慧,治國才華;晏平仲的足智多謀、輔佐三朝……。種類繁多,工藝精湛的青銅器、金銀器無不張揚著泱泱大國之風姿,樸貌古拙,洋洋灑灑的玉器、石器、陶瓷件件眧示出文明源淵的博大精深。後李文化、桐林遺址、先秦古城、田齊王陵一併印證著地域豐腴,人傑物華。三百多件(套)美倫美奐的文物目睹了“有戶十萬,人眾殷富,鉅於長安”的“東方名都”之盛況。我徘徊,我感嘆,這東夷文明的光采、爭霸稱雄的見證、東方名都的氣魄、大齊文化的回聲。


兀自遊歷於齊都況味

大城牆和小城牆銜接處像一條等級分界線,尤若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把君王與平民相隔開來,將隱秘和坦然分割開來,一邊是深宮大院幽禁,一邊是人聲鼎沸的鉛華。夯土層重重疊疊,歷歷在目,向我訴說著大齊王朝的凜凜威嚴和她“包容、開放、變革、務實”的深刻內核。我凝視著疊疊重重的泥土夯築層,多麼像一頁頁佈滿齊國文字的泛黃線裝紙,亦猶如用八百年曆史連綴成的厚重簡牘。我讀,讀她的隆盛華章;我讀,讀她的容蓄大象。回放儒、道始祖的圖像,傾聽法、墨旗手的迴音,折射諸家門派的面目。我把心擱置在這殘存的宮牆上,用昨日的月輝煌去對接今天的陽光,讓真實的故事情節更加完善,愈發感人。那是多麼讓人心跳眼熱的一幕啊!在無數的光顧和會晤後,我多麼希冀這神奇的場景永不謝幕,成為活泛生命內涵的經典劇目。也許,這僅僅是我的一廂情願,雖有“齊王埋在三山口,臨淄永世不為京”的讖語,但我仍殷切希望和期待著。

在大城裡,我漫無目標的穿行在筆直的道路上,二十米的寬闊路面,叫我這個交通人暗暗乍舌,井字形的幹道交叉,心底又泛起對先人智慧的崇敬漣漪,交通合理的佈局,完全符合“道路不必中準繩”的原則,道路兩旁店鋪林立,各型作坊鱗次櫛比,冶鐵、鍊銅彰顯技術先進,燒陶、制骨頗映大國風範,鑄錢制幣折射出富強繁榮。史書對齊國都城的表述是:“臨淄之途,車擊轂,人肩摩,城中居民十萬戶。”據說戰國齊宣王時,常住人口估計當在五、六十萬人以上。故有“西長安、東臨淄”之說,臨淄鼎盛期在世界亦赫赫有名,與古羅馬相媲美。幻化中,一座座手工業作坊接踵而至撲面而來,“叮叮噹噹”的勞作聲此起彼伏毫不間斷,歡歌笑語的鼎沸聲不時地從交易場裡飄出,融和成一曲舒暢歡快而又雄強有力的盛齊交響樂。有秋風走過,無情的掠去昔日鉛華與繁榮,在這空蕩蕩的地片上,曾經留傳過多少動人的故事和美麗的傳說,百家爭鳴的壯麗詩篇讓歷史上眾多飽學之士心馳神往,盡展風姿,留下了說不盡的千古絕唱。而我呢?除了眼前這一串被風一刮消失得無蹤無影的足跡外,又能留下什麼呢?我反思自己立於曠野的初始發端而不知結果。


兀自遊歷於齊都況味

身在王城(小城)中,每一步俱誠惶誠恐,生怕一不心小驚了駕,輕者鞭笞無數,重者傾刻斃命,別看這裡城小,出出進進的除了帝王將相,就是王后嬪妃,大城裡那些販夫走卒演繹的是流氓成性,而在此上演的卻是游龍戲鳳。爬上皇城的制高點,梳妝樓仍以一付藐視群雄的面孔,盤距於王城一隅,透出一股霸氣,一縷傲慢,一身威風。將梳妝樓踩在腳下,捧一塊萬古千秋飾紋的全瓦當解讀著她的內涵,端一截花紋地磚破譯著一個王朝的密碼,試圖與姜太公、齊桓公、齊威王對話,試圖同管仲、晏嬰、田單交流,亦試圖同孟軻、鄒衍、淳于意會晤,還試圖同蔡姬、晏娥、夏迎春謀面。或傾聽他們縱橫天下的一派宏論,或領悟他們強國富民的一腔謀略,或請教他們別有意味的處事真諦,或一睹她們傾國傾城的沉魚芳姿。

一個叫韶院的自然村落,承載了兩千年的齊風韶韻,見證了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昔日來到齊國都城給高昭子當家臣時,他感受到了齊國《韶》樂的優雅盡美,留下了孔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的千古佳話。聖人在聽到《韶》樂後,他感嘆道:“真沒想到世間竟有如此美妙的旋律,聲調優美極了。”多少年來,這塊冰冷的石碑成為了我心中的一個結,抑或說慰藉心靈的憩息所和我魂靈的躉泊位,在漸行漸遠的時光裡,她曾勾起我無盡的追憶和憧憬。人是有思想、有靈性的動物,上蒼讓他採納物質享受的同時,也賜予了他感官的精神需求。我和許多人一樣,從來不曾對至高無上的《韶》樂有任何的非分之想,只渴望日復一日地擁抱著她,進入甜美的夢鄉。每每觸及這塊聖地,總能泛起對《韶》樂的希冀,同時亦勾起對《齊風》樂舞的嚮往,就連乞討者韓娥餘音繞樑的賣唱聲也心儀不止。看來,泱泱大國之風不僅僅是某一方面,她所體現出的除了雄強外貌特徵,還有陰柔內質的涵養。我不曾有一個完美的人生,也不曾有一個完美的精神世界,但是,我卻擁有了《韶》韻,擁有了大齊王朝激起我生髮的太多依戀和寄託,物化成我心目中的偶像和驕傲。

我累了,把心放置在城內一隅的某個地方,讓疲憊的身軀緩緩下沉,沉到了姜齊王朝、田齊時代,觸摸到了吹竽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狗、六博蹴鞠者,管窺到了金鑾殿中的開明君主。一聲清脆的鞭響,把我拉回到了水氣迷漫的現實。倒塌的宮殿就在眼前,遍地瓦礫印證著那個曾經的年代。人所共有的感官消受著這種時空的轉換,記錄下我在麥田中屬於自己的心靈觸角。堰壠上的那一邊,地平線蒸騰的煙霧間晃動著海市蜃樓的場境。我知道,唯有超凡脫俗的心態才能準確無誤地解讀這種柳泉先生筆下的《奐山山市》,對話這番無法理喻的自然物象及心影彌撒。生命獨步的價值所在,就是其世界觀的審視與改變。我站在迷霧消盡後的陽光裡,重新認識了這片土地,真可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捧一塊精美的瓦當在手,殘缺的陶筒讓我觸目驚心,不由地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一塊塊巨大的石頭,像一個個排列有序的石鼓文字,層層疊疊地擠壓在一起,儼然揀字工擺佈整齊的一篇精美散文。當排水口這處高牆下石築涵洞坦然地面對我時,那一個個張口的排水孔,多麼像先人的嘴巴,似乎有無盡的話語要說,是想說無法描述的古人智慧,還是想表白建設者的艱辛,也許他什麼都不想說,天人合一巧妙組合,足足向世人表明了一切,當這副神工鬼斧般的曠世佳作呈現在眼前的時候,一切的語言都會顯得蒼白無力。有人感嘆巧奪天工,有人跪拜奉若神明。我問:你的故鄉可在牛山?你不語;你的故鄉可是稷山?你不應。你的面孔是一付大象無形。我知道:你曾噴湧著虯龍騰奔之水,你曾律動著扣人心絃的千古絕唱。站在你的身旁,聽蟬嘶蟲鳴,感受洋洋灑灑光和水的意境,讓我感到了無地自容。或許我目光短淺,缺乏先賢的胸際和坦蕩,茫然的心海何償不想去傾聽這首用水譜成的鏗鏘音節,去詮釋他蘊籍著的希聲大音。


兀自遊歷於齊都況味

芳草萋萋,秋蟲唧唧,天高雲淡,心舒意適。在這般空曠的田野作任何的想象,都不會破壞自己的好心情。自年少時對墳墓就有一種恐懼感,每每打墓園經過,心總是糾成一團,意識中人和鬼是不能同居一地的,荒郊野外那才是死人的去處。蹣跚在大都市的繁華地段,不經意間卻撞上了鬼,且不說以簡陋居室作百年陰宅的賢相晏子,緣由生前與民同鄰,與民同樂,以廉潔奉公而標柄於世,似乎他的墓園建於熱鬧的市內情由可原,其中不乏含有大量的感情色彩,他愛布衣平民,民眾喜歡與其為鄰,故而在城中隆起這高大的封土,無形中體味出人民與其難以割捨的情緣。人的意念感懷其實就是一種情緒的繾綣與渲洩,將這種思念寄託予某種物象,也是民心所歸的幽夢成全。齊景公及二十幾個大貴族不去牛山、稷山、鼎足山那樣的風水寶地作為地府,而選擇城內一角,的確叫人匪夷所思。也許,他們害怕荒郊的孤寂,樂意在喧囂與鬧市中尋找自己的精神支撐和輔佐。可能他們不會想到滄海桑田,沒有參透形無不毀之妙理。這樣的葬俗無論基於何種目的,起碼錶明瞭春秋時期的齊國人民已經獲知了無神論者的唯物意識,方才有了人鬼和諧的悟化玄機。


兀自遊歷於齊都況味

浸沉在傷懷的念舊裡,僵滯的目光凝視著吞噬了姜田王朝的大地。陽光的燦爛,野草的青香,無法驅走心頭上對一片土地的憂傷。來過了,看過了,想過了,吻過了,兀自呆呆地站立在天地之間,任由齊風韶韻遺存我的耳窩,殘存於我的鼻息。為什麼我不能越過城牆半步,將那散落的悽美攬入胸間,成為洋洋大觀的碑銘,寫進蒼穹,鱗生為一種永恆。

夜幕緩緩拉下,兀自雕塑於齊都秦磚漢瓦叢中,獨自咀嚼著鉛華背後的況味,恰如源於齊國的成語:呆若木雞。

(齊國故都: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