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十六州怎么丢的?宋太祖为啥想花钱买回来?

刘树征律师


燕云十六州对于中原国家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在宋朝之前,由于中原国家占据着燕云十六州,因此,中原国家不但有牢固的屏障,可以有效地阻挡北方民族的军事打击。而且,由于燕云十六州里有不少成熟的耕地,也是最接近于北方民族的耕地,因而可以生产不少粮食。北方民族原先因为没有这些耕地,因此他们无法做到粮食自给,只能靠和中原国家做生意来换取粮食。或者奉中原国家为宗主国,请求中原国家赐予粮食。或者直接带着军队过来抢,引发和中原国家的战争。

(燕云十六州区位图)

但是,不管是做生意,不管是请求中原国家给予援助,还是发动战争直接从中原国家抢劫,都是要付出代价的。而这种代价,也让宋代以前的北方民族,没有真正成长壮大起来过。比如匈奴、鲜卑、突厥等等,虽然强悍一时,其实力仍然不足以威胁中原国家的根基。

但是,自从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后,北方民族有了这一处屏障和耕地,因而快速地发展成长起来。契丹、女真、蒙古、后金等等,他们长得非常健壮。蒙古和后金,还打败了中原国家,实现了对中原的统治。

所以,当年赵匡胤基本统一国家建立宋朝时,他敏锐地觉察到燕云十六州对于中原国家的重要意义。只有把这一处收复回来,中原国家才能够真正强大起来。

但是,把燕云十六州收复回来,绝非易事。当年,赵匡胤是亲自参加了柴荣带着后周军队攻打燕云十六州的。虽然说柴荣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就打下了燕云十六州的三个州。但是这只能是打契丹一个突然袭击,吃契丹的反应。契丹真正把军队组建起来和中原国家开战,中原国家未必打得赢。

所以,赵匡胤当时提出了一个战略,就是建立封桩库,存起钱来,向契丹购买。如果契丹实在不答应的时候,就把这些存起来的钱用来招募士兵,组建军队,用以攻打契丹,强行收回燕云十六州。只要有钱,还怕把燕云十六州拿不回来吗?

(赵匡胤)

建立封桩库,其实也并非难事。收入封桩库的钱,都是赵匡胤在统一过程中,灭掉的那些国家皇宫里的财宝。这些财宝收集起来,数量并不少。而且,赵匡胤认为,每年国家在开支上节约一点,节约的钱,也都存进这个封桩库里,这样封桩库里的钱,自然会变得很多。

赵匡胤的这个规划显然是十分深谋远虑又周到合理的。在他看来,契丹未必会拒绝。契丹作为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经常干南下抄掠的事情。抄掠无非就是抢钱粮。现在主动给他们钱,他们未必不同意。

再说了,就算不同意,还可以用这个钱招募军队打仗,也就是采用募兵制的方式打仗。同时,赵匡胤还把钱的来源都想好了。后世只要按照这个办法和步骤来实施,燕云十六州未必不能收回来。

(宋太宗)

那么,后世又是怎么来具体实施赵匡胤的这一措施呢?

宋太祖意外去世,接着宋太宗上位当皇帝。宋太宗当了皇帝以后,发动了对北汉的战争。那时候,北汉还没有收复。不过,打北汉还是比较容易的,毕竟北汉的国力不强。唯一有点战斗力的,就是杨继业的部队。但是当时杨继业主要是防备契丹。因此,宋朝军队轻松就把北汉拿下来了。

本来拿下北汉后,按照宋太祖的计划,应该把北汉皇宫里的钱拿回来,放在封桩库里,等到封桩库里的钱积攒到一定数量后,才和契丹谈判。

但是,由于宋太宗打北汉打得非常容易,因此,他觉得打契丹肯定也非常容易。于是就乘势发动了对契丹的进攻。没想到,这场仗打败了。宋太宗在打了败仗后,腿上受了伤,差点就没命了,于是一路往南狂奔。甚至大臣们都以为宋太宗被打死,准备立新皇帝了。

(澶渊之盟)

宋太宗这一场轻率的战争,不但没打赢,而且还得罪了契丹,关闭了可以与契丹谈判的路。宋太宗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以为这次失败只不过是轻率冒进,只要做好准备,还是可以打胜仗的。于是他们经过了几年后,又发动了一次对契丹的战争。然而这场战争最终还是失败了。

宋朝连续两次失败,让契丹发现了宋朝的虚弱,于是就开始准备对宋朝发动反攻。他们甚至不只是想把燕云十六州一直留在国内,而且还准备获得更多的土地。于是举国向宋朝打过来,一直打到澶州。宋朝打不赢,为了保住国家,最终和契丹讲和,和契丹签订了“澶渊之盟”。这个“澶渊之盟”,不但没能把燕云十六州拿回来,还每年向契丹支付银10万两,绢20万匹。连续支付到北宋末年。

如果这个钱当初拿去买燕云十六州,可能燕云十六州早就买下来了。宋太祖要是地下有知,看到这个结果,恐怕不知道会气成什么样子!


张生全精彩历史


燕云十六州是“献”出去的。

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乘后唐内乱之际,以甘当儿皇帝和献上燕云十六州为条件,取得契丹支持,推翻后唐建立后晋。并于938年,把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此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将其完全收复。

燕云十六州地处战略要地

正如王维诗中所说“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燕云十六州即今燕云十六州,即今、北部(以北),以及北部地区、北部地区。

燕云十六州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防线,就大概如南北方间的秦岭淮河,是一道天然的军事屏障。燕云十六州一失,中原政权随时处于无险可守的被动局面。

宋太祖设立“封桩库”

北宋刚刚建立,政权并不稳定,周边还有其他多个割据政权。面对兵强力壮的契丹,当然不能贸然采取军事行动。为避免处于多面受敌的被动局面,赵匡胤在与臣子商议后,决定先安定南方诸国,对于契丹采取“封桩库”(在宋南征过程中收缴各割据势力所藏金帛至京师,设置封桩库,每年节余亦存入此库),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赎回燕云十六州,尽量避免两国军事纠纷。

总的来说,宋太祖采用“花钱赎回”燕云十六州,是充分考虑北宋初年的现实情况后才采取的合理措施。

同时,《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初,太祖别置封桩库,尝密谓近臣曰:“军旅饥谨,当预为之备,不可临事厚敛于民;石晋苟利于己,割幽蓟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限外境,朕甚悯之。欲俟斯库所蓄满三五十万,即谴使与契丹约,苟能归我土地民庶,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值。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耳”。

宋太祖在后半段已想过,如若契丹不同意此方案,也可以先拖住契丹,让北宋的力量再成长一些。待到时机成熟,可以将“封桩库”作为军费,武力攻取燕云十六州。

最后,宋太祖还没有实施他后一步的计划,便发生了著名的“斧光烛影”疑案,去世了。


历为历史为史


儿皇帝石敬瑭真不是乱说的,他为了坐上皇位,把燕云十六州送给契丹佬也就算了,还要跟人家达成盟约,以后他石敬瑭就是契丹佬的孝顺儿子,而契丹佬则是老爹。

这一协定达成以后,契丹果然出兵帮助石敬瑭干垮了死对头李从珂,石敬瑭大笔一挥,这燕云十六州是你们的了!

后唐灭亡后,石敬瑭建立了后晋,从这个时候开始,这燕云十六州就是契丹人的地盘了。而宋朝从开国到灭亡,始终没有染指过这片土地。

01石敬瑭是个孝顺的好儿子。

公元936年,这一年石敬瑭45岁,而他干爹耶律德光这一年35岁。就算是比自己的干爹大了10岁,也不能阻止石敬瑭有一颗孝顺的心。

李从珂发动政变,赶走后唐愍宗李从厚以后,石敬瑭本来打算去邀宠的,没想到在半路上遇到李从厚的人马,他二话不说就把李从厚的人马全宰了,还把李从厚抓了送到了李从珂那儿。

本以为如此效忠,李从珂应该会重用自己,没想到李从珂最忌惮的就是石敬瑭这小子。李从珂是李嗣源的干儿子,而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按照血缘关系来说,石敬瑭跟李嗣源,那才是真正的一家人。

  1. 为此李从珂各种刁难石敬瑭,就是想要夺取他手里的兵权,然后再灭了他。石敬瑭也不是傻瓜,他二话不说就要跟李从珂干架了。
  2. 不过石敬瑭那点子弹根本不够打的,那就只能寻找外援。
    没有资本输出,谁会给你当外援呢?为此石敬瑭只能开始画大饼了。
  3. 他告诉契丹佬,只要他们带兵南下,那他称帝以后,就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他们,并且每年送大量财宝给契丹,此外石敬瑭还要给契丹佬做儿子。

这不要脸的样子,连石敬瑭手下的大将刘知远都看不下去了。可惜完全阻止不了石敬瑭这么一颗孝顺的心。

此后他可是真的孝顺,每次朝臣进贡一些稀奇玩意儿的时候,石敬瑭都会想着我爸爸那边好像没有,所以就转赠给了耶律德光。

乃上表论废帝不当立,请立许王从益为明宗嗣。废帝下诏削夺敬瑭官爵,命张敬达等讨之,敬瑭求援于契丹。九月,契丹耶律德光入自雁门,与唐兵战,敬达大败。敬瑭夜出北门见耶律德光,约为父子。十一月丁酉,皇帝即位,国号晋。以幽、涿、蓟、檀、顺、瀛、莫、蔚、朔、云、应、新、妫、儒、武、寰州入于契丹。---《新五代史》

燕云十六州就这么白白给丢了,契丹佬得了这一带以后,那南下中原可就一点屏障都没有了,这就是石敬瑭为后世留下的巨大隐患。

02宋太祖打不下来,只好打算拿钱赎地。

所谓燕云十六州,指的大概是哪儿呢?这十六州包括了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河间、任丘、涿县、密云、顺义、涿鹿、延庆、宣化,山西灵丘、大同、应县、朔县等地。

那么这一块地方对当时的中原王朝有多大作用呢?这么跟你说吧,自从丢了这块地方,这北方游牧民族的战马,就可以随意南下践踏中原地区了。

太祖别置封桩库,尝密谓近臣曰:石晋割幽燕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陷外境,朕甚悯之。欲俟斯库所蓄满三五十万,即遣使与契丹约,苟能归我土地民庶,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值。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耳。---《续资治通鉴长编》

燕云十六州之所以重要,不是说这里的百姓、资源有多重要,而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整个中原王朝,在北方的天然屏障。

丢了这里,赵匡胤可以说是寝食难安,每天睡不好觉。毕竟有了这块地方,那就多了一道强大的屏障,没了这块地方,就等于家门口的大门被人给撬走了一样,哪里睡得着呢?

  1. 为此赵匡胤日思夜想,他觉得必须要把大门给抢回来,不管用什么办法。能不打仗自然是不打仗的好,不过打起仗来也千万不能怂。
  2. 赵匡胤为此专门设立了一个存钱的机构,叫封桩库,这里的钱就是用来赎回燕云十六州的。当时赵匡胤打算攒够了三五十万就去赎回燕云十六州。
  3. 可是这绝对不是这位武功卓绝的皇帝唯一的办法。他的意思很简单,先去谈一谈,如果不行的话,这笔钱还可以拿回来充当军费,回头招兵买马夺回这块地方。

由此就可以看得出,赵匡胤这哪里是打算买地呢?这是明目张胆地威胁好不好?可惜契丹人不吃这一套,根本就没有理睬赵匡胤的这一决策。

此后赵匡胤英年早逝,死因不明。因为活着的时候没有拿回燕云十六州和北汉,成为了他一生最遗憾的事情。

03宋徽宗斗胆也要夺回燕云十六州,结果亡国。

宋徽宗在我们的印象当中,是一个吃喝玩乐的主,搞艺术他是大牛,治理国家他就呵呵了。这样的皇帝,居然比此前那些宋仁宗、宋真宗还要有骨气,他居然打算武力收回燕云十六州。

丙子,辽人立燕王淳为帝。金人来约夹攻,命童贯为河北、河东路宣抚使,屯兵于边以应之,且招谕幽、燕。---《宋史》

这是我们万万没想到的,这画画的笔够坚挺了,写字的手也很有力气了,雄心勃勃的气势,也就这么高高堆起来了。他当打仗和写字画画是一样简单的事情。

大太监童贯屁颠屁颠地跑到宋徽宗身边,笑呵呵地说:洒家有一个好办法,可以让陛下你成为北宋皇帝中最靓的仔!

金人遣杨璞以誓书及燕京、涿、易、檀、顺、景、蓟州来归。庚子,童贯、蔡攸入燕,时燕之职官、富民、金帛、子女先为金人尽掠而去。乙巳,童贯表奏抚定燕城。庚戌,曲赦河北、河东、燕云路。是日班师。---《宋史》

于是乎在大太监童贯的怂恿之下,宋徽宗决定和金国联手灭亡辽国,还没灭了人家,他们就在分赃了,商定到时候燕云十六州归还宋朝。

如果真的做成了这一票,那宋徽宗肯定是要名垂青史的。当然他后来也名垂青史了,只不过是被人摁在地上当羊骑罢了。

  1. 北宋的大军杀了过去以后,打了足足一年时间,连大辽的南京都打不下来,而金国那边却一路南下,彻底消灭了辽国的有生力量。
  2. 这么一来完颜阿骨打就要思考了,这小赵战斗力也太弱鸡了,简直就是在磨洋工嘛!这么大片土地就这么给了他,有点太便宜他了。
  3. 为此阿骨打同志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把燕云十六州的老百姓全都抓到了东北去做苦力了,也就是说宋徽宗接管的部分燕云十六州的土地上,没有人!阿骨打肯定是偷偷看了三国了,曹操对汉中就这么干的。

此后阿骨打去世,宋太宗做不到主,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这俩货,一天到晚想着欺负宋徽宗,也就没有继续履行计划。不多久,宋徽宗就被这俩货给搞亡国了。

总结:能用钱解决的事情,绝对不动武。

最初我以为宋朝唯一一个比较刚性的皇帝,那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了。毕竟人家的江山都是自己一点点打下来的。

可是这件事让我明白,原来破财消灾的事情,是赵匡胤发明的。他第一个提出拿钱赎回燕云十六州的计划以后,后世的宋朝皇帝就都有借口了。

打不过大辽,那就给岁币,打不过大金,也给岁币,就连西夏也干不过,还是给岁币。大理在南方哈喇子都流出来了。

又想保住自己的统治,又想不让武将权势太大,所以自然会造成一切都用钱来解决问题的事情。所以说石敬瑭丢了燕云十六州只是暂时的,宋朝皇帝对燕云十六州的态度才是长久的。

《新五代史》

《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史》


江湖小晓生


燕云十六州,乃是中原北部的一道重要防线,主要位于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北部地区。正所谓“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燕云十六州一旦丢失,整个华北平原再也无险可守,北方游牧民族便可长驱直下威胁中原腹地。而从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让到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收复,燕云十六州足被非汉族政权统治了四百余年。

后唐内部政争激烈,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求援

自朱温篡唐之后,燕云十六州先是被刘守光的桀燕和晋王李克用各占一部分,直到913年晋王李存勖攻灭桀燕,燕云十六州这才完全落入晋王手中,李存勖建立后唐之后,燕云十六州便顺理成章的归属了后唐。

李嗣源执政时期,石敬瑭不仅多次救其性命,且有从龙之功,因而深受重用。李嗣源病逝之后,李从厚继位,为了瓦解地方势力,调任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镇州成德节度使,并让李从珂接任河东节度使。然李从珂并不愿离开经营多年的陕西,于是发动兵变攻打洛阳,而石敬瑭也从河东杀来俘虏了从洛阳逃出的李从厚,并像李从珂请功,李从厚遂被李从珂所杀。

李从珂夺得帝位后,石敬瑭被任命为太原节度使、北京留守,充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军蕃汉马步总管。然而,石敬瑭虽有扶立之功,但却也成为了李从珂最大的威胁,李从珂便想将其调离经营多年的河东,石敬瑭则以辞去马步兵总管、调任别处为由试探李从珂,没想到李从珂果然改任石敬瑭为郓州节度使。

△石敬瑭画像

石敬瑭自然不愿离开根基之地,面对李从珂的催促,便慌不择路的勾结契丹,取得契丹对自己的支持。有了靠山的石敬瑭顿生底气,竟然以李从珂只是李嗣源养子为由,要求其位给李嗣源的亲生儿子李从益,李从珂一怒之下免去石敬瑭所有官职,调兵遣将围攻石敬瑭。

眼看兵临城下,石敬瑭只得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救,在许诺割让燕云十六州的同时,承诺每年进贡大批财物,以儿国自称。正愁没机会南下的耶律德光喜出望外,立即率兵自雁门关南下救援石敬瑭,偷袭并大败后唐军队。

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十一月,耶律德光册石敬瑭为皇帝,并与石敬瑭合兵南下进攻京师洛阳。后唐此时虽然仍有一战之力,但李从珂却在战败后意气消沉,各镇将领见状于是纷纷叛逃,结果后唐就此被灭,李从珂则带着传国玉玺和曹太后、刘皇后、儿子李重美等自焚而死。

宋初收复燕云十六州并不容易,主要面临两大难题

由于燕云十六州对中原王朝极为重要,虽然后晋、后汉均无力收复,但后周的柴荣却曾发动北伐,虽然最终因病而失败,但也收复了瀛、莫、宁三州十七县,其中瀛、莫二州便隶属于燕云十六州。而对于北宋来说,也曾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但却面临两大难题。

1、辽国国力不在北宋之下。辽国不同于我们印象中的游牧政权,在我们的印象中,北方游牧民族更多采取部落联盟式的统治模式,虽然能够因雄主而迅速崛起,但也很容易分崩离析,再加上各部落相对较为独立、凝聚力有限,因此实力其实一直相对有限,虽能对南方中原政权形成威胁,但很难形成毁灭性打击。而自五胡十六国以来,游牧民族受中原文化影响,开始迅速缩小与中原王朝的差距,契丹(辽国)虽然同样是游牧民族,但在统治方式上其实已经与中原王朝极为相似,已经开始采取集权统治,同样是个凝聚力极强的国家。因此,不论是国土面积,还是军队战力,亦或是战争动员能力,辽国不仅不在宋朝以下,甚至由于立国较早的原因,在国力方面还要处于上风。

2、百姓对宋朝归属感有限。从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到开宝八年(975年)宋朝基本统一天下,具备北伐条件,辽国对于燕云十六州的统治已经接近四十年,也就是说差不多经历了两代人。为了统治当地汉人,再加上该地多以农耕为主,因此辽太宗对该地采取了“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即对契丹人和汉人分而治之,形成了辽国版的“一国两制”。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可不懂什么“华夷之辩”类的大道理,所求的不过是个温饱和富足生活,对于谁当家做主其实看得并非那么重,因此到北宋初年时,辽国对于燕云十四州的统治已经极为稳固,此地的百姓也已经开始接受了辽国的统治,要说百姓对于宋朝这个新生国家到底有多少归属感,恐怕并不乐观。

正是由于这两点原因的存在,北宋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其实并不容易,而这想必也是宋太祖赵匡胤最终选择“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统一顺序的原因所在。

宋太祖设立“封桩库”,其实更多是为战争做准备

宋太祖赵匡胤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曾将各割据势力所藏的金银财务全部收缴至京师,设置府库储存,称之为“封桩库”。同时,赵匡胤还将每年的结余也存入此库,那么宋太祖赵匡胤真的是为了花钱赎回燕云十六州吗?

关于宋太祖意图花钱赎买的说法,源自于“太祖别置封桩库,尝密谓近臣曰:‘军旅饥谨,当预为之备,不可临事厚敛于民;石晋苟利于己,割幽燕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限外境,朕甚悯之。欲使斯库所积满三五十万,即谴使与契丹约,苟能归我土地民庶,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值。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这段记载。

然而,很多人只注意到了“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值”这句话,却忽视了“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这句。因此,赵匡胤设立“封桩库”的确有赎买燕云十六州的意图,但并非代表他畏惧辽国的军事实力,相反对于武力收取也是下了相当决心的。

我认为,赵匡胤设置“封桩库”或许还有迷惑辽国的作用。正是由于上文提到的两个原因,赵匡胤知道收复燕云十六州并不容易,再加上宋朝刚刚统一天下,贸然与辽国起冲突并不明智,这种情况下,他自然没法明说“封桩库”就是为了打仗准备的,那还不得引起辽国方面的警惕啊!

因此,如果能够用金钱赎买回土地,自然是上策,然而只要辽国那边不是昏君当政,又怎么会为了钱财而出卖土地,我想这一点赵匡胤也是很清楚的。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认为赵匡胤设“封桩库”更多是为了战争在做准备,毕竟对于两个实力相差不大的国家来说,一旦直接开战,必然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战争,而旷日持久的战争所需要的钱粮,那可不是个小数目。


香茗史馆


“燕云十六州”是后唐大将石敬瑭为了能够击败后唐末帝李从珂用来收买契丹人下的本钱,当时石敬瑭并非不知道若是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之后从此中原再无宁日,但是对于即将渴死的人来说哪怕是鸩酒他也要喝,而且当时他的谋士桑维瀚提议送礼就要送个契丹人无法拒绝的,最后不但割让燕云十六州,石敬瑭还称呼耶律德光为父皇帝。

许多人以为石敬瑭称呼耶律德光父皇帝吃亏,其实这项上石敬瑭没吃多少亏,因为耶律德光是他岳父李嗣源的结拜兄弟,但是燕云十六州一割让,从此中原就再无宁日了,这也是为什么宋朝一直对燕云地区念念不忘的由来。

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就有想收复燕云的意思,之前的周世宗柴荣已经收回了燕云地区的灜、莫州等地,只是当时契丹辽国正处于国力上升期,而在未统一南方的情况下与契丹硬拼,不符合赵匡胤与赵普等人商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

于是赵匡胤设立“封樁库”积蓄钱财,声称要用钱将“燕云”从契丹辽国手上买回来,若是辽国人不愿意,那么封樁库里的钱就充作军费。

可惜后来南方还未统一时赵匡胤就去世了,继任的赵光义是个志大才疏之辈,虽然尽收周围小国,毒杀降国国君,但是在遇到实力鼎盛的辽国时,没有经历过大阵仗的赵光义犯了轻敌冒进的毛病,雍熙北伐一战宋军精锐尽失,从此宋辽攻势易手,宋朝再也没有收复燕云的能力,徽宗时曾经花钱从女真人手上买回来个空地盘过,可是不久就连老家都丢了,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北伐成功,燕云地区才重新回到中原汉人王朝治下。


飞凡看历史


燕云十六州即今天的北京、天津北部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在我国古代燕云十六州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理战略位置,丢燕云则必祸中原。

公元936年,中国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则出兵帮助石敬瑭建立后晋,石敬瑭向辽太宗自称为“儿皇帝”,辽太宗为“父皇帝”,可谓是中华奇耻大辱。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使得北宋政权受威胁持续长达160多年。

正是因为宋太祖赵匡胤知道燕云十六州的战略重要性才会有所顾忌,一直想要收回燕云十六州,可是当初宋朝建国时不太介意发兵收回才有想拿钱赎回的这一说法。(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删除)


新历史奇谈


“燕云十六州”是今天的北京、天津北部,以及河北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古有“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公元936年,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作为后唐的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并向契丹求援,随即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后晋,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并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中原一百六十多年受到威胁。

宋朝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在内府库专门设置“封桩库”,期望通过金钱赎买的方式收复燕云十六州,因为宋朝初建国力不强,军事实力也不占优势,所以期望用金钱赎买的方式收复失地。


悠然说史


燕云十六州又被称幽云十六州,大概包括了现在的北京、天津、山西与河北的北部。其囊括了燕山山脉,以及北太行山山脉,这两座相连的山脉,就如同两座天然的城墙,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分割开来。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长城依山而健,长城的山道口处修建了如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雁门关等关卡。是中原农耕民族对抗游牧民族的最后一道防线。失去了这一条天然的军事屏障,中原的门户大开。游牧民族就可以直驱中原,饮马黄河。

五代十国的后唐时期,战功卓著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的起兵造反。但其在后唐官兵的镇压之下大败,面临覆灭的石敬瑭只好以割地称臣为条件,向逐步崛起的北方契丹族求援。公元936年,石敬瑭在契丹的援助之下击败后唐,建立晋国,史称后晋。然后他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割让燕云十六州,并认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父,从此之后,燕云十六州便被分离出汉人政权。

燕云十六州本有机会重回汉人政权,后周世宗柴荣水路并进北伐辽国,曾经在一个月内收复了三州三关,但在攻取幽州的时候身患重病,不得已而班师回国,一个多月之后病逝,就这样,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天时、地利、人和全部丧失。实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遗憾。

燕云十六州地图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后,曾建立“封桩库”,以期赎回燕云十六州。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

太祖别置封桩库,尝密谓近臣曰:石晋割幽燕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陷外境,朕甚悯之。欲俟斯库所蓄满三五十万,即遣使与契丹约,苟能归我土地民庶,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值。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耳。

意思是说:燕云十六州是赵匡胤势在必拿的,他准备先礼后兵,想着用金钱赎回十六州,如果契丹不答应,就把这些钱充当军饷,使用武力解决。为此,他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存钱的机构,叫“封桩库”。只可惜,后来封桩库的钱足以赎回几十个燕云十六州,但赵匡胤却已不在了。但还是可以看出:赵匡胤是有着强烈夺回燕云十六州的愿望的。

宋太宗赵光义比他哥哥直接一些,他曾经两次发重兵北伐,最终都以惨败告终,甚至太宗本人都中箭逃亡。此后,立国三百一十九年的宋朝最终也没有将燕云十六州收复。直到明洪武元年,大将徐达与常遇春攻克元大都,被非汉族统治了455年的燕云十六州才最终被收复。

宋太祖

那么宋太祖为何想把燕云十六州用钱赎回来呢?其实这和他的执政理念有关系。

一.守财理念

宋太祖早年生活困苦,因此养成了他简朴刻苦和守财善用的生活习惯。当上了皇帝后,他坐的轿子,却是用后周王朝的,旧得连颜色都脱落了。永庆公主曾劝他刷新,并装饰些黄金,可显得威风些。宋太祖听了却叹气说:“不要说用黄金装饰轿子,就是用黄金造宫殿,我也办得到。可是黄金是国家的,我要为天下守财,绝不可乱用。”

这种为天下守财的精神,的确使当时的宋王朝累积了不少财富。征服天下的战争,又取得了降国不少奇珍异宝。以西蜀来讲,其储存的金帛水陆同时运输也要十年才运得完。宋太祖全数收藏在国库里,只有国防军需、赈济天灾时才拿出来使用。北宋建国不久,便已有32个国库堆积满了金银锦绮。

宋太祖(剧照)

二.善用钱财以减少兵争

宋太祖一生反对流血,他感于五代十国时期的频繁战争,天下百姓疲敝不堪,因此宋太祖认为军士及百姓的生命才是最宝贵的,钱财能够解决的,他绝不动用武力。在这方面,他又是史上最慷慨的皇帝之一。为了国内安定,他力行中央集权及文治主义,面对边界强敌威胁,他深知宋皇朝的军队没把握能获胜。他拼命累积国家财富,是想用“备价取赎”的手段,向契丹买回燕云十六州。

不只在国防上,即使为了内政上的稳定,宋太祖也是肯花钱的。杯酒释兵权时,他便是以钱财交换军团将领兵权的。“多积金银,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久不可动之业”,都是当时他开出的条件,才能使那些拥兵自重的军阀安分守己。用金钱购买安定,是宋太祖的一贯国策。


桑树叶


唐朝灭亡以后,经过两个并不出名的朝代后梁、大燕后,沙陀人李存勖攻灭后梁、大燕并于923年建立后唐。后唐末年河东节度使因被怀疑而起兵造反,后唐派大军镇压,石敬瑭被困,向当时的契丹国请求援兵,作为回报,石敬瑭答应一旦造反成功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作为报答。后来契丹帮助石敬瑭灭后唐建立后晋,石敬瑭认契丹王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并且按约定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这一年是938年,从此我们汉人交出燕云十六州的控制权长达455年直到1368年常遇春徐达攻取元大都,燕云十六州才重新回到汉人的统治范围。

为什么宋太祖赵匡胤想花钱把燕云十六州买回来呢?我们来了解一下燕云十六州的战略位置以及当时宋朝的国情,相信大家就能理解宋太祖的行为了。

燕云十六州是今天北京、天津、河北一线向西直达山西大同附近大约十万平方公里的区域,也就是沿着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明长城一线。自古就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桥头堡,乃兵家必争之地。燕云十六州地势险要,过了燕云十六州向南基本上一马平川,利于骑兵机动。游牧民族占领此地再也不用过饥一顿饱一顿的流浪生活了(最主要的好处是方便抢劫)。对中原王朝来说,燕云十六州一旦丢失则无险可守,很难防御游牧民族的骑兵攻击。即使游牧民族不攻击你心里也不踏实啊!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后周世宗柴荣在959年就曾经亲率大军攻辽,势如破竹,连破三关收三州,眼看胜利在望。但不幸柴荣病重被迫搬师回开封,并于当年病逝,功败垂成。

到了赵匡胤陈桥兵变继承后周版图,按照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方针,先后吞并后蜀、南汉、南平,南唐也是在赵匡胤去世的前一年(975年)才勉强收服。宋朝成立之初还处在五代十国的混乱之中,能够生存下去就不容易了,但赵匡胤想一一国之力而统一全国可见他是很有抱负的,但是赵匡胤在世时两次攻打北汉都以失败告终,第二次还是御驾亲征。可见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综上分析,以赵匡胤当时的国力军力是很难与北方的强国契丹一决高下的。就是他弟弟宋太宗赵光义在太平兴国四年率军亲征辽国,在高粱河一战也是中箭受伤坐驴车狼狈逃回开封。所以赵匡胤设立“封桩库”积蓄财富以期赎回燕云十六州这个动机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赵匡胤设立“封桩库”有两层用意,第一如果能用金钱赎回就用金钱,如果辽国万一不卖呢?那就用这些金钱充作军费加强军备,选择合适时机武力收复燕云十六州。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下方点赞评论!以史会友,读史铭志!




青崖之上


燕云十六州是五代时期的石敬瑭为感谢契丹帮助他登上帝位,割给契丹的。

燕云十六州的位置相当于今天北京、天津的全部面积和山西、河北的北部。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秦为什么要修长城,就是想一劳永逸的把游牧民族挡在关外。

现在契丹占领这一地区,中原政权就失去了天然防线,无险可守。

加之契丹的军队以骑兵为主,机动性强,中原地区平原居多,适合骑兵作战。这就好像自己头上时刻悬着一把刀,难道你不害怕。

不仅仅是宋太祖,他前面的后周的郭威、柴荣,他后面的宋太宗都想收回燕云十六州,可惜都没有成功,这让大宋一百多年始终处于战略被动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