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成最先反彈行業,我們的婚姻到底怎麼了?

隨著疫情逐漸好轉,人們的生活漸漸恢復正常。公園重新開放了,小區也慢慢解禁了。原以為最先迎來反彈的會是受疫情影響最重的餐飲、消費、娛樂等行業,誰知道今天看到一個新聞,說“剛復工,上海離婚預約爆滿”!


啊啊啊,最先反彈的,竟然是離婚業!


離婚成最先反彈行業,我們的婚姻到底怎麼了?

西安市婚姻登記處的工作人員談及離婚增長的原因:一部分是之前積壓的存量,另外一部分則是受到疫情影響,在家裡時間太久,夫妻間產生矛盾。


人們說,疫情是個照妖鏡,誰料到,最先照出的卻是婚姻裡的千瘡百孔。“距離產生美”,可是婚姻裡的一家人,難道不是最不需要距離的人際關係嗎?


離婚成最先反彈行業,我們的婚姻到底怎麼了?


現代人的婚姻到底怎麼了?我們還能相信婚姻與愛情嗎?


社會對於離婚這件事本身的接納度自然是一個很重要的背景因素,但是除此之外,恰恰姐認為疫情之下的離婚潮更是折射出了國人婚姻中的以下問題:


01 婚姻中缺乏“閒情雅緻”


現代社會里,人們漸漸忘記了如何從天然生命中收穫樂趣與情感。因此,一遇到如疫情這樣的突發事件,就全然不知道應該如何處每天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因為失去部分自由帶來的無聊,煩躁與壓抑的情緒。


古人用“畫眉舉案”這個詞來描述夫妻情誼的深厚,而畫眉其實就是一種夫妻間的閒情雅趣。正是這些對細節,對自然的感悟,讓沒有電視,沒有手機的古代人同樣可以從生活中收穫美好。


離婚成最先反彈行業,我們的婚姻到底怎麼了?

清人沈復就在《浮生六記》裡詳細記載了婚姻裡點點滴滴的生活情趣:賞月,賦詩,插花,捉蟲,飲茶,品酒,做印章……而他的文字,也被視為是“婚姻情趣”的代表作,大師林語堂就曾將《浮生六記》視為知己並評價說:

“讀沈復的書,使我感到這安樂的奧妙,遠超乎塵俗之壓迫與人身之痛苦。”


曾經有人說,現代人最大的原罪就是“忙”,在忙碌中忽視了內心的豐富,忘記了生命最簡單的樂趣,甚至丟失了情感。智能手機這個“第三者”的出現,更是讓我們喪失了“品味”生活的能力。吃飯不知道品味美食的鮮,與家人在一起不知道品味親情的暖,夫妻面對面不知道品味情誼的濃。

這次終於有個事可以讓我們不忙了,可卻讓大部分人如同被打入一個陌生的牢獄世界,不知道怎麼生活了?


很多時候,大人真的應該回歸小孩子的狀態,從平凡細節中收穫快樂。孩子的內心本身就是一臺樂趣生產機,只要家裡有一定數量的玩具,書,甚至是蟲子,枕頭,他們都可以玩很久,不至於生厭。


簡單的生活,簡單的樂趣。其實生活本就可以不需要那麼多複雜的“娛樂”,那麼多無效的社交。正如

婚姻一直被人所稱道的楊絳先生,在《我們仨》裡記錄的一家人生活的點滴。“我們兩人每天在起居室靜靜地各據一書桌,靜靜地讀書工作。我們工作之餘,就在附近各處‘探險’,或在院子裡來回散步。阿瑗回家,我們大家掏出一把又一把的“石子”把玩欣賞。”


還記得陶淵明的那首《飲酒》詩嗎?從中可以感受得到詩人從自然,從“寂寞安靜”中收穫的人生至高幸福!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離婚成最先反彈行業,我們的婚姻到底怎麼了?


春天漸漸到來,這兩天的天氣太好了!可以一家人出去,找找春天在哪裡!


02 婚姻缺乏團隊感


疫情之下,人們被迫隔離在家,孩子又上不了學,家庭瑣事矛盾大幅增加,引發了夫妻之間極大的矛盾。夫妻才是最所向披靡的團隊,但團隊感的缺乏,卻成為現代婚姻中的普遍問題,造成了喪偶式婚姻的叢生。

知名的婚姻親子專家蔣佩蓉老師,在她的新書《十分婚姻》裡面,將婚姻比喻為一份“創業”,非常形象。試問在現實中有多少創業者“結婚”之後,把創業的重擔丟給合夥人的?又或者不全身心投入,投了資卻沒有參與實際的運作?

一個有效的團隊,首先是彼此互補幫助的。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如果一個人幹家務,另外一個可以幫忙照顧好孩子。一個人燒飯,另外一個人可以幫忙洗一下碗。


離婚成最先反彈行業,我們的婚姻到底怎麼了?


廚房可以成為最利於夫妻溝通的一個場所。腦補一下,兩個人,一個備料,一個幫忙切菜,一邊準備,一邊溝通,這會是多麼美好的一個場景!


或者兩個人也可以聊聊疫情之後重新開始的工作,以及疫情之後可以報復性去做的事。


溝通,才可以讓被約束的生活不至於灰暗。團隊協作,才可以讓彼此感受到支持與互助,更有勇氣共同面對不確定的未知!


03 缺乏自我成長空間與精神的豐富


疫情這面照妖鏡,照出醜陋,同時也照出了缺乏,成長與精神空間的缺乏。


昨天看到著名影星陳沖在自媒體上的一段更新,特別欣賞:“這是我鐘意的獨處時光—雖然只有我一個人在家,但是這個世界上有我牽掛和牽掛我的人,我發現這種‘自我隔離’於我是常態。”


離婚成最先反彈行業,我們的婚姻到底怎麼了?


當時看《十三邀》裡許知遠對陳沖的採訪,就特別被她的那份精神深度所感染。她認為:最好的時刻就是獨自一人的時刻。


某種程度上,疫情也是一個好契機,讓國人迴歸精神的層次與豐富。在這段時間我極為享受早晨的時光。閱讀,寫作,準備課程,回顧。靜謐的清晨,孩子們都還在熟睡,我可以獨自進入自己的思想精神世界暢遊,美好自由!因此,2個月左右宅在家的時光裡,我很坦然地面對著這份“常態”,自由滿足!


其實家人給到我們最舒適的地方就在於: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獨處空間,做自己喜歡的事。

比如在我們家,兩個孩子可以一個在安靜地看繪本,一個在專注地搭建模玩具,而兩個大人,一個在學習,一個在看書。

這種彼此不打擾的寧靜,這種心照不宣的鏈接,這種雖可能在家裡不同的空間,卻隨時可以給予一個擁抱,一個親吻的咫尺,其實更可以帶來神奇的同在感!


離婚成最先反彈行業,我們的婚姻到底怎麼了?


如果你苦惱於婚姻家庭的乏味,感嘆“距離產生美”,可以去讀讀楊絳先生的《我們仨》,看到個別處,也許會令你感動尤深!老先生對已經逝去的家人的深厚情感躍然紙間:


離婚成最先反彈行業,我們的婚姻到底怎麼了?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仨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我們仨,我們四個,或者五個,都是不尋常的遇合!珍惜這份美好吧!


作者簡介:恰恰姐,國際認證ACC教練,專注於女性成長,自我認知與個人品牌。願心存感恩,欣賞生活的恰恰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