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燈籠》教學設計及課件分享

4* 燈籠

一、教學目標:

1.梳理文章內容,準確概括事件內容。

2.理解“燈籠”所體現出的深刻的文化內涵,品味作者典雅的語言特點。

3.分析作者情感變化,體會作者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擔當精神和家國情懷。

二、教學重點:理解“燈籠”所體現出的深刻的文化內涵。

三、教學難點:體會作者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擔當精神和家國情懷。

四、教學課時:1課時

五、教學方法:探究法、合作討論法、朗讀法

六、文本解析

人文主題:體會作者對往昔生活和家國天下所寄寓的複雜感情。

語文要素:認知文中“燈籠”的民俗意義、文化價值。分析文中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品味文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訓練語感,積累詞語。


新課導入

教師語言:同學們,提起燈籠,你們能想到與之相關的哪些經歷或故事呢?

(課件出示:大紅燈籠圖片)

學生活動:說對燈籠的瞭解,回憶與燈籠有關的故事。

教師語言:提到燈籠,我們或聯想到春節張燈結綵的喜慶,或想起小時候與祖輩溫馨的回憶,或想起宮廷戲中穿梭在紫禁城的點點燈火......在電燈尚未出現和普及的年代,燈籠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紐帶,記錄著親情,抒寫著繁華,寄託著對往昔歲月的懷念......讓我們走進吳伯簫的散文名篇《燈籠》,感受一下那個特殊時期的情懷。

【設計意圖】激趣導入,引入教學。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燈籠》教學設計及課件分享


默讀課文,根據文本回答問題

教師語言:請同學們默讀課文 1-2 自然段,說一說小孩兒天性愛亮光體現在哪兒?我愛的亮光有哪些?

學生活動:默讀課文 1-2 段,回答問題。

明確天性體現在“放在暗屋子裡就哭的寶兒,點亮了燈哭聲就止住了。”、“歲梢寒夜,玩火玩燈,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不怕大人‘玩火黑夜溺炕’那種跡近恐嚇的話,但偷偷還要在神龕裡點起燭來。” 我愛的亮光有活活的太陽、皎潔的月華、如沸的繁星,最愛的是夜晚來挑著照路的燈籠。

教師語言:請同學們看投影,搶答我與燈籠的緣。

(課件出示:A.談吐 B.聲音 C.犬吠 D.私語 E.嚷嚷

  提起燈籠,就會想起三家村的( ),村中老斗呵狗的( );就會想起龐大的晃盪著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嚕嚕的( );想起祖父雪白的鬍鬚,同宏亮大方的( );坡野裡想起跳又跳的鬼火,村邊社戲臺下想起鬧( )的觀眾,花生籃,冰糖葫蘆;臺上的小丑花臉,跪堂譜,“司馬懿探山”。)

學生活動:搶答,讀出文段。

教師語言:作者說“真的,燈籠的緣結得太多了,記憶的網裡擠著的就都是”,可見,燈籠是本文的線索。

【設計意圖】理解燈籠是本文的線索,為下面憶與燈籠的緣份事件做鋪墊。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燈籠》教學設計及課件分享


熟悉課文,梳理結構

教師語言:請同學們細讀文章 3-11 段,圈點勾畫相關內容,思考:作者圍繞“燈籠”具體寫了哪些事?燈籠中寄寓了怎樣的情感?討論後完成表格。

(課件出示表格並明確: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燈籠》教學設計及課件分享

學生活動:

1. 細讀課文 3-11 段,圈點勾畫。

2. 小組合作探討,梳理文章內容,完成表格。

教師語言:剛才交流的與燈籠有關的一件件事,其實就是作者與燈籠結的緣。這燈籠裡既有家人的音容、親人的溫情;也有家鄉風俗、故園思戀;更有歷史烽煙和愛國的情懷。燈籠裡不僅有親情更有家國,燈籠是柔情與壯志的融合。

【設計意圖】熟悉課文內容,整體感知故事的主要情節和情感並理解“燈籠”所體現出的深刻的文化內涵。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燈籠》教學設計及課件分享


體會作者愛國情懷

教師語言:請同學們朗讀 12 段,結合投影的寫作背景,議一議:“唉,壯,於今燈籠又不夠了。應該數火把,數探海燈,數燎原的一把烈火!”文末作者為何發出這樣的感慨?

(課件出示:這篇文章寫於 20 世紀 30 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戰爭時期。“九一八”的炮火擊破了無數文人的美好幻想,這其中就包括吳伯簫。國民黨政府竟然採取“不抵抗”政策,這讓他十分憤懣。於是,他堅持業餘寫作,舒解一腔積鬱。他在這一時期的散文,常常回蕩著愛國主義旋律。即便在回憶童年生活的篇章裡,這一旋律也時常跳躍而出。)

學生活動:朗讀 12 段,思考討論。

明確:作者借燈籠表達了作者對當時時局的擔憂和對未來的期望,也表現出作者要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擔當精神和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教師語言:

請同學樣帶著這種感情齊讀。

(課件出示變成詩句形式的最後一段:

你聽,

正蕭蕭班馬鳴也,

我願就是那燈籠下的馬前座,

唉,

壯,

於今燈籠又不夠了。

應該數火把,

數探海燈,

數燎原的一把烈火!)

學生活動:有感情地朗讀最後一段。

【設計意圖】體會作者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擔當精神和家國情懷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燈籠》教學設計及課件分享


朗讀課文,加深理解

1. 化詩入文

教師語言:朗讀下面的語句,說說化用了哪些古詩文。

(課件出示:

(1)祖父好,在路上輕易不提斡旋著的情事,倒是一路數著牽牛織女星談些進京趕考的掌故:雪夜馳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遠近。

(2)最壯是塞外點兵,吹角連營,夜深星闌時候,將軍在挑燈看劍。

(3)你聽,正蕭蕭斑馬鳴也,我願就是那燈籠下的馬前卒。 )

學生活動:自主思考,回答問題。

明確:(1)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杜牧《秋夕》)

(2)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3)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李白《送友人》)

2. 排比

教師語言:文章第 2 段,作者運用了排比的手法,描寫了提起燈籠讓他想起的各種聲音。請運用積累的古詩詞,化詩入文,寫一寫自己記憶中的某一物件。

(課件出示:

提起 ,就會想起 ;就會想起 ;想起

示例:提起燕子,就會想起草堂的微風,細雨中的魚兒;就會想起西湖邊春意盎然的暖樹,剛沒馬蹄的淺草;想起微雨如絲,落花下獨立的詞人。)

學生活動:

自主思考,回答問題。

【設計意圖】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加強了相關的積累。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燈籠》教學設計及課件分享


課後活動

課後活動:回憶自己童年的一個小物件,回憶與它有關的故事,寫作一個 300 字左右的小片段。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練習寫作。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燈籠》教學設計及課件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