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巨頭們推崇的末位淘汰制,對你的公司卻是毒藥?


為什麼巨頭們推崇的末位淘汰制,對你的公司卻是毒藥?

受益於末位淘汰制的企業數不勝數,比如行業標杆華為,任正非多次強調“華為需要保持狼性文化,堅持末位淘汰制,主管對結果負責,員工對命令負責,不執行就下崗。”但是,仍有一些公司在實行末位淘汰制時,不僅沒有受益還反受其害。


前段時間,有一家公司的董事長找到我,他對我說:Cherry,最近我遇到了一個情況,我一直覺得我們公司的員工太佛繫了,每天按部就班,一點積極性都沒有。我想改變這個情況,所以實行了末位淘汰制度,想讓員工們工作更拼命一些。


但結果是我沒想到的,首先是離職率高了很多,而且實行末位淘汰後,營收數據有非常明顯的下滑,我不明白為什麼沒激勵到員工,還起了反作用?


我想很多企業都會面對著同樣的問題,企業沒有活力,員工也養成了惰性。因此,很多企業家和管理者都選擇末位淘汰制度,來維持團隊的新陳代謝,保持活力。


但實施過程中,卻不太順利。有想過原因嗎?為什麼末位淘汰對別的公司是激勵,而對你的公司是致命毒藥?


不僅沒起到正面作用,還導致人才流失嚴重,創新能力下降,甚至官僚主義都有了抬頭的趨勢,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1


反思前,可以先了解一下關於末位淘汰的興起與爭議。


1980年,傑克·韋爾奇成為了GE(通用電氣)接班人,而末位淘汰制度也是由他一手發明,當時不少人對末位淘汰展開了炮轟,認為該制度太過於殘忍。


但韋爾奇認為:

讓一個人待在不能讓他成長和進步的環境裡才是真正的野蠻行徑或者“假慈悲”。


事實上,末位淘汰制度的確激勵了GE,該制度有著明確的獎懲,從而創造出壓力和動力,盤活了GE。


傑克·韋爾奇接手期間,GE從一家市值140億美元的工業製造企業,變成了市值6000億美元的龐然大物,末位淘汰制度功不可沒。


隨後,微軟也啟用了末位淘汰制度,但是不僅沒能發揮出激勵作用,卻讓員工陷入了內鬥。當時,微軟員工都相信:如果幫助別人,將會危害到自己。


微軟主管間內鬥不斷,員工間的惡意競爭愈演愈烈。最終,末位淘汰制度在2013年被微軟廢除。


2


除了微軟外,很多公司效仿GE,效果都不太理想。這些企業在實施中,或多或少犯了一些錯誤:


一、將淘汰當做目的,而遺忘了提高組織活力才是終極目標。他們將業績指標當成了考評的唯一依據,弱化了態度和能力,只要排名末位,就淘汰。只看重結果,而不要過程和反饋。


二、忽視制度的系統性,盲目啟動。比較好的做法是將末位淘汰設計到整個績效系統中。一旦脫離了制度,也代表著管理者只是簡單地使用末位淘汰制度創造出壓力環境,並且將壓力轉移給員工。因此,在啟動和執行過程中,一定交織著KPI設計、溝通、考核、反饋以及診斷各個部分。


三、忽略員工感受。

末位淘汰容易在員工心中留下消極色彩,人人自危,給他們帶來更多壓力,沒有安全感,甚至產生嚴重的焦慮。在工作中,也有了消極的行為,比如“尋找潛規則”“破罐子破摔”等。


3


曾經末位淘汰制度是GE的制勝之道,到了今天,你是不是會覺得末位淘汰制度沒用了?


不是這樣的,阿里巴巴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


阿里巴巴採用的是271末位淘汰制。全部員工的績效考評結果按照271的比例劃分為三個等級,再根據此實施明確的獎懲,最後10%的員工因為末位而被淘汰。


阿里業績和價值觀各佔50%,有非常準確的行為描述,強調以時間為評價對象。而且,阿里員工的獎金、薪酬、股權、晉升都和價值觀掛鉤。


考評除了業績為導向,還有行為導向。實質是對努力的肯定,尊重有價值的失敗。


而且,阿里巴巴還有一項規定,員工在第一次被末位淘汰的三個月內,能夠重新返聘。被返聘的員工比新人更熟悉業務和企業文化,融入得更快。員工通過返聘回到崗位,會更加忠誠,也能更好的發揮能力。


阿里巴巴兼顧了員工的安全感和積極性,遠遠勝過傳統的“一刀切”。


在阿里巴巴嚴格的KPI背後,也有著高激勵。阿里巴巴90%的員工,可以在年終拿到3個月獎金,業績考核好的,能有10-30個月獎金,P7級的員工還有配股。


4


通過GE和阿里巴巴,可以知道末位淘汰制能夠幫助團隊保持活力。而每一家企業都有著獨特性,怎麼將該制度融入到企業中,需要深入思索,所謂招無定式,只有適合自己的企業,才是最好的。但在實行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四點:

  • 末位淘汰不能只集中在底層員工
  • 要對組織中的人才進行區分
  • 要強激勵組織中最優秀的A
  • 保留退出機制


將末位淘汰集中在底層員工身上,尤如一柄懸在員工頭頂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不知道誰會被砍掉,人心惶惶。而且,容易滋生官僚主義,下面的人要死要活,上面的人沒什麼事。


大鍋飯是最不公平的,一定要很明確誰是你的團隊中的A;哪些人屬於B;誰又是C。當然,比例可以根據團隊的實際情況而所有不同,比如谷歌A只有3%,IBM裡A是10%。


任正非曾說:我們要努力把20%的關鍵員工,變成事業共成員,變成利益共同成員。


在GE,A類員工的獎勵是B類員工的兩三倍,股權期權一般也會向A類員工傾斜。在阿里巴巴,A類員工要拿掉整個盤子的20%-50%。


華為對於不適應的員工,提供“下崗培訓”,讓他們回到公司總部接受培訓,再推薦給內部的勞動力市場。既要堅定不移地推行末位淘汰制,執行的過程中,也要柔和包容。


末位淘汰制度能促活公司,提高員工的積極性,但它也是一把雙刃劍,需要管理者根據公司實際情況,考慮如何使用它。


注:本文版權歸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同心動力管理V視角立場;文章僅用於交流學習目的,無意剽竊和抄襲,若涉及版權問題或標記有誤,請聯繫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