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全球擴散之際,各國決策背後的複雜權衡


疫情全球擴散之際,各國決策背後的複雜權衡

世界衛生組織的早期報告指出,每個感染患者平均可傳染給2.6個人,所有醫院的床位都非常緊張。經過10代的傳播,每次傳播需要5-6天,起初只有一個病例,幾十天之後便有3500個病例。這種快速傳播正在全球範圍內發生。

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不分國界,不分社會,不分政治制度,不分文化價值觀,疫情面前,人人平等。

面對大流行病,疫情已經發生,關鍵是如何應對。

疫情是一個窗口,通過這扇窗,我們能瞥見一個國家和它的國民最真實的一面。

疫情全球擴散之際,各國的應對措施背後,是每個國家不同的體質和醫療機制。決策背後都是各種複雜的權衡。

疫情全球擴散之際,各國決策背後的複雜權衡

疫情之下的“答題效果”

在展示各國應對疫情的措施之前,我們選取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國家,一起來看看各國的防疫效果。

疫情全球擴散之際,各國決策背後的複雜權衡

▲各國新冠患者數據對比(數據截至:2020-3-19 24:00)

從以上圖表可以看到:

意大利:

目前全球疫情最嚴重的國家,截至3月19日,累計死亡人數已經超越中國,病死率更是高達8.30%,是中國的兩倍還多。

美國:由於美國對於抗疫的態度在3月14日正式轉變,檢測措施開始大規模實施,累計確診人數自3月14日開始飆升。

德國:確診病例數高,但同時也是全球新冠病毒患者病死率最低的國家。

日本:為了防止醫療資源擠兌,採取“輕症居家隔離”,新增確診人數起伏不定。整體病死率目前略低於中國。

而各國做出的應對措施是以其所採取的醫療保險模式為基礎的。

疫情全球擴散之際,各國決策背後的複雜權衡

以美國為例,3月14日之前,美國確診人數偏低的一大原因在於,實施檢測的人數偏低。而造成檢測人數偏低的原因,一方面在於其政府將新冠作為“流感”來宣傳造成對預防的輕視,另一方面則是在於其醫療保險模式是商業保險,社會中下層人群中大部分人並沒有醫保,無法負擔高達1400美元一次的檢測費用。

當然,這一問題在3月14日美國宣佈進入國家緊急狀態之後得以解決,美國宣佈所有國民可以得到免費的檢測。但確診後的治療費用高昂,沒有醫療保險的民眾仍然難以承擔。

而相應的,德國和日本實施的是社會醫療保險,覆蓋了絕大部分甚至是全體國民,醫療費用超80%由醫療保險承擔,檢測價格並不是國民的主要核心。因此,在抗疫過程中,兩個國家都實施了“輕症居家隔離”措施,主要是為了方式大量民眾湧向醫院進行醫療資源搶兌進而造成醫療體系的崩潰。


各國疫情“因果”

各國國情不同,社會體制、醫療體系、醫療資源多寡、人口結構、對於新冠疫情的重視程度等,都成為各國目前抗疫形勢形成的重要因素。


意大利最強硬的措施,最艱難的防疫

疫情全球擴散之際,各國決策背後的複雜權衡

▲意大利疫情新增確診趨勢圖(數據截至:2020-3-19 24:00)

措施強硬,但疫情嚴重居全球第二

意大利可以說是歐洲“抄作業”最認真的國家了——意大利政府從一開始就很重視新冠病毒,第一個宣佈“政府緊急”狀態,歐洲第一個切斷航班,第一個模仿“火神山”(雖然是帳篷),歐洲唯一一個下令“封城”,甚至“封國”。

然而形勢卻越來越糟,感染人數飆升,死亡率非常高。

  • 1月31日,意大利出現最早確診病例,是兩名來自中國的遊客。當天意大利政府就暫停了所有來自中國的直航,宣佈進入並進入為期六個月的緊急狀態。
  • 直到2月21日,報告病例數未超過20。此後確診病例數忽然開始增加。
  • 2月23日,確診超100人,2月29日超1000人,3月10日超10000人,至今累計確診人數已經超40000人。

意大利成為重災區,出乎許多人的意料。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社會共識沒有達成,上層強硬措施並未得到下層重視

事實上,不同於呈現給國際社會的決絕抗疫姿態,意大利社會內部很難對新冠肺炎的性質達成共識,於是互相矛盾的信息和政府措施交替上演,病毒趁虛而入。

  • 雖然最早與中國停航,但意大利基層執法部門和社會上下都未能真正去做高危人群篩查,於是在交通高度互聯且無邊境檢查的申根區內,只造成了反效果:該從中國來的各國旅客沒變少,反而因為其他方式輾轉入境,而使軌跡變得全部不可追蹤。意大利建起自己的“馬奇諾防線”,病毒則從背後繞過。
  • 米蘭在2月24日宣佈宵禁措施,限定了包括酒吧等人員密集的娛樂場所的晚間營時間。但3天后又迫於行業、居民等多方壓力而取消。
  • 疫情開始前期正好是威尼斯狂歡節,威尼斯被擠得水洩不通,直到狂歡節在最後兩天被臨時叫停。

一系列矛盾的情形上演,根本原因在於對病毒性質的社會共識始終沒有達成。最初,意大利人基本對新冠疫情做“流感化”的判斷,認為只是日常生活裡的小插曲,不必過分擔憂。而這份錯誤的判斷,成為其疫情大規模爆發的源頭。


美國錯失最佳防控時期

疫情全球擴散之際,各國決策背後的複雜權衡

▲美國疫情新增確診趨勢圖(數據截至:2020-3-19 24:00)

美國的疫情防控分為兩個階段:進入國家緊急狀態之前和進入國家緊急狀態之後。

前期掉以輕心,錯失最佳防控時機

進入國家緊急狀態之前,

  • 1月21日,美國宣佈境內出現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
  • 1月26日,美國已證實感染人數5人,並且均有武漢旅遊或居住史;
  • 1月30日,美國出現了首例人傳人。
  • 2月26日,美國已有60例確診患者,並出現了首例無法確定來源的患者。
  • 2月29日,美國華盛頓州報告一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同時也報告了第一例醫護人員感染案例。同天,華盛頓州宣佈進入緊急狀態。

從重視程度來說,美國總統特朗普和美國政府忙於大選、慣性反華——比如武漢封城時抨擊中國“限制自由,沒有人權”,新冠全球流行時稱新冠是“中國病毒”等。

絕大多數美國人,在疫情開始之初並沒有意識到新冠病毒的可怕。以致錯過了最好的防疫時機,導致了病毒的迅速氾濫。

在防控措施上,除了必備的撤僑、入境檢驗、號召隔離、撥款救援和旅遊限制等,美國對於新冠病毒僅僅當做普通流感對待。一些人員超級密集的活動比如洛杉磯馬拉松等活動仍然能夠舉行。檢測手段上,美國疾控中心自己研發的、稱可“四小時內得出結果”的試劑盒存缺陷而無法使用,拖慢了檢測進程。

後期“硬核”防控,確診病例飆升至全球第三

3月14日,特朗普宣佈美國進入國家緊急狀態之後,一些“硬核”措施緊急發佈:

  • 撥款500億美元用於各州防禦;
  • 下發100萬枚測試盒
  • 谷歌將投入1700工程師完成在線數據採集管理和跟蹤網站;
  • 所有醫院進入緊急狀態,醫護人員可以跨州執照
  • 聯邦政府加強與私人研究機構合作,釋放私人實驗室的能動性,滿足檢測和研發需求;
  • 開發Drive-Thought檢測,無需下車就能檢測,沃爾瑪、Target等大型超市會提供停車檢測場地;
  • 美國各大連鎖藥店將提供測試藥劑領取服務,不方便行動人士撥打醫療熱線,政府將派遣免費醫療服務上門;
  • 高校停課,解決學生貸款問題;
  • 增強獨立能源儲備。

與此同時,FDA加快新冠檢測試劑的審批步伐,羅氏、賽默飛世爾、豪洛捷、LabCorp、雅培、賽沛的新冠病毒診斷試劑盒先後獲批。

醫療保險曾成為檢測確診的“絆腳石”

美國的政府體制使得其本身具有很強的糾錯功能。但顯然此時的防控難度已經相當高。

最新消息顯示,截至美國東部時間3月22日下午6點,美國共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32717例,死亡409,治癒178例。目前,美國確診病例數位居全球第三,僅次於中國和意大利。

除了政策上掉以輕心之外,新冠在美國遍地開花,很重要的原因在於相當部分的美國人沒有醫保,以至於承受不起高達1400美元一次的檢測費用,沒有檢測自然就沒有確診。

而更諷刺的是,特朗普上任之時,就將惠及美國中低層民眾最友好的醫改計劃——“奧巴馬醫改法案”廢除了。

直到最近美國宣佈所有民眾都能接受免費的檢測診斷,然後全球迎來美國新增確診人數暴增。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確診患者的治療費用目前尚未涵蓋在醫療保險範圍內。對於龐大的確診人數、高昂的醫療費用,不知道美國將會作何選擇?

在美國,新冠狀病毒的治療過程將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不同將產生9000到20000美元的費用。假如患者有醫保且最終治療費用為20000美元,醫療保險套餐的自付費用為500美元,患者的自繳費用約2500美元。

那麼對於沒有醫保或者無法承擔費用的民眾來說呢?

美國法律規定醫院不可以拒絕病人,而且收費方式也是採取先看病再交錢的方式。所以不存在因為沒錢繳費就被醫院拒絕治療的情況。醫院會在病人出院之後郵寄一份賬單到病人的家庭住址,如果病人的經濟狀況不允許一次性付清全部治療費用,也可以和醫院商量以按揭的方式進行還款,醫院會在調查清楚病人的實際經濟情況後敲定每月的還款金額。


德國病死率全球最低

疫情全球擴散之際,各國決策背後的複雜權衡

▲德國疫情新增確診趨勢圖(數據截至:2020-3-19 24:00)

從嚴防死守到重症優先

德國人對於疫情的態度也分為兩個階段:意大利淪陷之前,和意大利淪陷之後。

意大利淪陷之前,德國“嚴防死守,撲滅病毒

”。比如當時拜仁州出現了十幾例確診,這些確診患者被關在醫院,拜仁的衛生部門還火速追蹤了所有密切聯繫人最後成功地完全切斷了這條傳染鏈。這之後,整個拜仁州再無新病例,恢復了平靜。

意大利淪陷之後,德國“開閘洩洪,降低傷害”。具體表現為打發所有輕症和無症狀患者回家隔離,即使那時醫院裡也許還有床位,也不立即收治輕症患者,就是為了把病床空出來,留著應對後面會出現的大量重症患者。

同時,德國呼籲國民一旦有感冒咳嗽症狀,不要直接去醫院和診所,而是打電話諮詢。也就是說,通過電話問診,絕大部分感冒患者,包括新冠輕症患者,都被家庭醫生直接擋在了家中。

這一措施是為了避免醫療資源擠兌。德國的專家也表示,以德國目前的人力來看,對於傳染鏈的密切追蹤,只有在感染人數很少的時候,才會有效。

老人感染比例低+提前準備+及時救治重症,達成最低病死率

總體來講,德國的病死率全球最低。這或許與新冠肺炎病人的年齡結構有關。

目前數據來看,因新冠肺炎而死亡的病人主要是老人和一些基礎病如糖尿病、心臟病患者。從全國總人口來看,德國老齡化嚴重,60歲以上人口達29%,高於意大利(21%),但德國目前感染新冠肺炎的病人裡面,老年人比例比較低,只有15.5%,而意大利則高達59%。

除此之外,雖然德國第一例新冠肺炎出現在1月27日,但在這之前,德國就已經可以做新冠肺炎病毒的檢測,並且檢測系統且全面。德國柏林的 Charite 醫院甚至是全世界最先開發出的新冠肺炎病毒診斷試劑盒的單位之一。

對重症病人的及時救治,是降低新冠肺炎病死率的關鍵因素。在這一方面,德國資源豐富,除了前面提到德國專門把病床空出來以待重症患者,德國一共有28000張重症監護室床位,歐洲其它幾個大國,比如意大利、法國、西班牙和英國,ICU床位數都不到8000。

當然,德國病死率低可能還與“不檢測已經死亡的病人”有關。即病人如果在生前沒有被確認是新冠肺炎患者,那麼其死亡就不會計算在新冠肺炎裡。而意大利,是計入死亡統計的。

除此之外,由於德國的疫情爆發落後於意大利,目前德國疫情還處於爆發增長期,前景並不明朗,具體還需要後續觀察。


日本輕症自行居家隔離

疫情全球擴散之際,各國決策背後的複雜權衡

▲日本疫情新增確診趨勢圖(數據截至:2020-3-19 24:00)

措施部分借鑑中國,輕症自行居家隔離

為防止疫情在內部擴散,日本內閣政府負責衛生健康的厚生勞動省於2月25日發佈《新冠肺炎對策基本方針》。方針與中國所採取的策略差不多,建議避免人群聚集、勤洗手、遵守咳嗽禮儀、企業錯峰上下班、學校停課等。
與德國類似,日本採取的很重要的措施是——“輕症自行居家隔離”。
厚生勞動省的指導意見表示:除非是老年人和有基礎疾病的患者,出現感冒程度症狀的輕症患者原則上應居家靜養,如果病情有變,再聯繫醫療機構就診。老人和基礎病患在治療其他疾病時,也儘量採取電話就診的形式。

傳染病收治能力有限,地方自治體讓上傳下達受阻

日本這一系列防控策略的核心,是為了儘量避免造成醫療資源的耗竭與崩潰。

一方面是日本的人口密度高,其首都東京的人口密度是北京的5倍;另一方面,日本傳染病床位匱乏,收治容量相對有限,全日本一共只有 1758 張傳染病床位。

中國是通過在極短時間內建立集中收治的醫院(如雷神山醫院和火神山醫院),同時大規模建立方艙醫院用以收治輕症患者來解決這一問題的。

但日本大多數醫院、診所都是私立的,日本政府難以調動這些醫生趕赴一地進行治療。建立集中收治的醫院則更為困難。

其次,根據日本國憲法,日本地方政府其實是地方自治體,日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並非是直接上下級的關係,對於防控措施上傳下達也並不高效。

  • 比如,此次防控疫情日本首相安倍要求中小學停課,京都府、滋賀縣等多個縣的知事(類似中國的省長)更是表示不會響應中央政府的停課要求。

最後,日本的老齡化問題嚴重,65歲以上的人口數量佔比為28%。因此,日本所面臨的壓力也會更大一些。
目前,從總體確診人數來講,日本的防控效果還是不錯的。但同時,日本的病死率偏高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疫情全球擴散之際,各國決策背後的複雜權衡

總的來說,各國國情不同,應對疫情暴發所採取的措施也不同。但無論怎樣,現在抗疫是一場全球的戰鬥。中國打好了上半場,海外正在打下半場。

作為人類共同體的一員,我們祈願所有人平安。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