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你的方案不能被采纳":这样做,让方案通过率大增

来源|流沙言职

不要冗言赘语却言之无物,说话应该言简意赅——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

01.

小张的报告

"抱歉,你这个方案无法说服我。我还是没有搞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开拓华北区域市场。你回去想清楚了再来找我。"

小张的方案被领导打了回来。

领导一周前开会告诉部门的成员,公司最近半年销售额直线下降,希望大家能集思广益,贡献好的点子,来改善这种局面。

小张在会议结束后,便投入紧锣密鼓地信息搜集、市场调研、论证、写报告当中,经过几天加班加点,终于拿出了一份50页的PPT报告。

在报告中,小张用详细的数据、大量的图表来论证"开拓华北区域市场"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报告看起来似乎完美。

于是小张拿着报告兴冲冲地找领导汇报,可是领导看了几分钟之后,眉头却紧锁起来。

"第40页,我有个问题......"领导突然发话,并开始向小张询问,小张一紧张,回答得磕磕巴巴。连续问了几个问题,领导似乎都不太满意。

领导脸上似乎写着"为什么你的建议毫无新意",然后他说:"我根本看不出你的建议如何提高销售额。"

小张额头上渗出汗珠,没来得及擦,领导便说出了开篇的那句话。

小张沮丧地走出领导办公室,开始重新翻阅自己的报告:为什么不多写一些如何提高销售的建议呢?不过关于原因我论证得很详细,领导只不过没有仔细看罢了。

小张又懊恼又困惑,不知道领导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建议。

这是不是像极了我们平时给领导递方案、作报告、提建议的样子:

花了大量时间写出一篇自认为逻辑严谨、排版美观的PPT,却在5分钟之内被领导的一句"没明白你这么建议的原因何在"全盘否定,然后你自己也陷入了自我怀疑。

其实,很多时候,领导要的答案就在我们写的方案或者报告里,我们的问题出在了提建议的呈现方式上。

让方案获得通过的关键点在于——让沟通对象在乎它,想让他们在乎,我们就要学会提出核心建议。

02.

核心建议

麦肯锡的"30秒电梯游说"想必你听说过吧。

假设你和客户同乘一部电梯,他忽然问起你工作进展,客户在下一层就要下电梯,你只有30秒的时间。

你是要长篇累牍地告诉他你的分析过程,还是一个简洁的结论,并说出你为什么有这个想法?

理想状态下,后者大概率会感染客户,让他明白你做的工作,并且还会支持你的工作。

这种提出建议的方式就是我要说的核心建议

核心建议包含两部分:假设+触动点。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我们应该开拓华北区域,因为这样可以使我们的销售额提升X元。

这里"应该开拓华北区域"就是假设,也可以理解为"我们要做什么";"销售额提升X元"就是触动点,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做"。

先说做什么,再说为什么要这样,有哪个老板在听建议时会不在乎这两件事呢?

1.假设要简洁而准确。

当我们写下或者说出我们的假设时,应该明确地告诉沟通对象希望他们怎么做,避免使用笼统地描述。

"充分利用""合理安排"这类词不建议使用,因为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这些语句的含义。

比如这样一条建议: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人员优势。

  • 有人会认为:我们应该利用那些有核心竞争力的员工;
  • 有人则觉得,一些新人虽然没有经验,但是人力成本低;
  • 还有人会想:管理者们的上传下达才是这个项目成功的关键。

这样不同的解读会混淆你建议的真实含义,阻碍你方案的通过。

核心建议的假设部分要简洁而准确。

上面这句话如果改进一下,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

"我们应该抽调3名技术骨干和2名中层管理人员来参与这个项目"。

如果这样描述,听者或看你报告的人会很容易理解你的意思,这比"充分利用人员优势"要更具有说服力。

让沟通对象首先理解你建议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促成他们的同意。

2.触动点是沟通对象最关心的衡量标准或目标

触动点像一个开关,它决定了沟通对象是否会对你的想法刮目相看。

1)确定触动点

有些时候触动点显而易见,比如开篇的例子,领导"开门见山",希望提升销售额。

而更多的时候,触动点可能就没那么明显了。对方可能会像我们丢给他一句笼统的话一样,也给我们一个笼统的要求,那么我们就要搞清楚他们的触动点在哪里。

  • 可以索要他们的目标或者计划书,从这些材料中了解他们的标准,这类标准往往就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 也可以和他们的团队成员沟通,尽可能多地了解对方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 再或者你可以直接询问沟通对象,他们有哪些标准和目标。

如果这些方法还是让你对沟通对象的利益关注点有些困惑,那不妨用换位思考,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对方,你最关心哪些问题。往往这个时候,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需要注意的是,一次找准触动点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做好迭代的准备,不断掌握和触动点相关的信息,将其记录下来,随着思考、总结、沟通的进行,触动点会慢慢有了雏形直至完整。

2)尽可能将触动点量化

如果可以,将触动点量化。

"帮助我们提高销售额"这种描述有明显的漏洞,因为1和10000的区别显而易见。

当然,在开始阶段,这只是一个初步的估计值。"使我们的销售额提升X元",X更像一个占位符,提示我们要将触动点量化。

X可以是具体的数值也可以是百分比,取决于沟通对象希望看到怎样的呈现。

比如,对方想要一个百分比,你却给了一个数值,那对方就不得不做计算;但是对方要数值时,你又给了百分比,对方又会稍感疑惑。

如果你事先了解了沟通对象的诉求,帮他们计算好,这样就能打消他们的疑虑,增加你方案通过的几率。

这就是核心建议的构成部分。

03.

提出核心建议的几个原则

了解了核心建议的构成之后,我们来看在提出核心建议时需要遵循的几个原则,分别是:

  • 因人制宜原则
  • 有限数量原则
  • 重要决策者优先原则
  • "先假设,后触动点"原则

1.因人制宜原则

有时候,同样的方案要说服不同的人。核心建议没变,但是沟通对象变了,那么我们就需要因人制宜。

比如,以上面开拓华北区域为例,我们可以这样提出核心建议。

  • 面对销售总监:我们应该开拓华北区域,因为这样可以使我们的销售额提升X元。
  • 面对财务总监:我们应该开拓华北区域,因为这样可以使得利润增加X元。
  • 面对市场总监:我们应该开拓华北区域,因为这样可以占领X%的市场份额。
  • 面对
    人力总监:我们应该开拓华北区域,由此我们能积累一个数量和多样性都兼具的人才库,同时人力成本还可以控制在X%范围内。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的假设是一致的,都是"我们应该开拓华北区域",但是面对不同的沟通对象,将触动点做了调整。

因为不同的利益方的关注点不同,销售总监关注销售额,财务总监关注利润,市场总监关注市场份额,人力总监关注人力成本和人才的培养。

通过因人制宜原则,面对不同利益相关者时,我们更能有的放矢,说服他们。

2.有限数量原则

也有很多时候,我们的汇报对象是一群人,也就是说利益相关者可能都在场,那么只利用上述的原则就行不通了。

这个时候就需要对触动点做一些取舍。

看下面这样的表述:

我们应该开拓华北区域,因为这样可以使我们的销售额提升X元,市场占有率提升Y%,增加A%的客户体验,提升B%的品牌溢价,还能提升C%的系统适用性。

这样的触动点是很全面,可是也会让人有点喘不过气来,反而让沟通对象困惑甚至厌烦。

触动点并非越多越好,一般来讲,控制在3个以内效果最佳。我们可以选择沟通对象最关注的三个点进行描述:

我们应该开拓华北区域,因为这样可以使我们的销售额提升X元,市场占有率提升Y%,品牌溢价提升B%。

显然,这样听者既能快速明白你的建议,又不至于太有负担。

具体选择哪三个,我们通过下面的这个原则加以说明。

3.重要决策者优先原则

当有多人听取你的方案时,选择哪三个或哪两个触动点至关重要,这时我们可以遵循重要决策者优先原则。

在汇报方案之前,我们就需要明确哪些人是决策者,哪些是参与者,然后将自己的核心建议对准具有决策权的主要听众,而不是那些陪坐的人。

我们根据决策者的关注点对我们的触动点进行排序,将最能打动决策者的触动点设定在优先位置。

一种情况是我们的核心建议回答了主要决策者的疑问。

如果首要决策者是销售总监,那么我们的核心建议可能就是:

我们应该开拓华北区域,因为这样可以使我们的销售额提升X元,利润增加Y元,人力成本控制在Z%。

另一种情况是大多数决策者都关心的问题优先。

比如大部分人都关心利润问题,只有人力总监关心人力成本问题,那么就要将触动点中的利润问题放在优先位置表述,而不是人力成本。

像这样:

我们应该开拓华北区域,因为这样可以使得利润增加X元,同时还能积累一个数量和多样性都兼具的人才库,人力成本还可以控制在Y%范围内。

这样保证你的核心建议精准地打到主要决策者心里,让你的主要听众感受到他的利益被重视,你的沟通对象才有可能被说服。

4."先假设,后触动点"原则

很多人在给出核心建议时,表述上采取"先触动点,后假设"的顺序,他们认为通过先表明触动点可以引起利益相关人的注意。但结果未必如此。

现在,假设我走到你的面前,对你说:"我可以帮你把收入提高5000元......",毫无疑问,我引起了你的注意,但同时也产生了风险。

我的本意是想让你听我的后半句话,也就是假设,但是我把触动点放到前面,你只注意到了这个,至少第一时间你只想到这个。

你脑海中蹦出一个可以增加收入的方法,比如跳槽,但是这个方法却和我要给你的假设不一致,我真正的建议是加大你的理财比重。

这样我就多了一项工作:我要说服你丢弃你的想法,再来接受我的想法。我给自己增加了工作量,还是一项颇具挑战的工作,而这个工作原本可以通过正确表述避免。

先提出触动点,我们就丧失了对谈话的控制权。

我们工作当中的很多会议就是因为先提出了触动点,引发听众的发散思维,结果不得不再开一个会来讨论提出者的方案的可行性,原本用来探讨你的想法的时间被无情占用,这种占用有可能还毫无意义。

所以在提出核心建议时,记住要遵循"先假设,后触动点"的顺序。

按照这样的顺序,你的听众会沿着你的思路进行思考,对方会自然而然地按照"结果——原因"的顺序思考。假设是结果,触动点是原因。

我先给出结果,让对方按照自己的结论思考,带他深入了解自己的方案,一步步引导对方,这样就掌握了对话的主动权。

04.

完成核心建议

1.前置

核心建议的作用就是在第一时间引起沟通对象的注意,让他们"在乎它",因此核心建议一定要放在报告或方案的最前面。

同样的方案内容,核心建议放在开头和结尾效果迥异。

对于决策者,尤其是那些时间非常宝贵的领导或客户,他们希望在最短时间内就能了解你方案的价值,然后做出是与否的决定,想想30秒电梯游说你就能明白个中道理。

长篇累牍的分析之后再给结论和开头就亮明清晰的观点,后者会更加吸引沟通对象的兴趣,让他有探究的欲望。

因此,要把核心建议前置。

2.记录

核心建议并非脑门一拍,灵光一闪,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的沟通、迭代中逐渐完善的,因此把每一次关于核心建议的思考记录下来,这意味着下次的想法将以此为起点。

"写"的过程会促使我们使用准确的语言,尤其是我们要采取口头说服时,我们打得腹稿再好,都不如写下来做几遍演练更加让人放心。

记录会让我们构建的核心建议更加清晰。

3.检查

当最终的核心建议确定后,我们可以通过问自己几个问题来进行检查。

  • 我的建议是否清晰可行?
  • 对这个想法不熟悉的人能否知道我在建议他们做什么?
  • 我是否设置了让沟通对象产生共鸣的触动点?
  • 我是否遵循了"假设在先、触动点在后"的顺序?
  • 我是否将我的想法能创造的价值用占位符(X或X%)代替?
  • 如果我设置了多个触动点,数量是否在三个以内?我是否对它们进行了优先级排序?

当以上的问题你都可以肯定回答时,那么恭喜你,你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核心建议。

这样在汇报时,大概率你会引起沟通对象的注意,即便你的时间较少,你也能清晰地传递你想传递的想法,得到听者的认可。


以上就是在进行方案汇报时,我们提出"核心建议"的方式。步骤其实并不复杂,如果近期你正有汇报,无论是对领导还是客户,不妨试试用这个方法来改善一下你的说服能力。

记住:让方案获得通过的关键点在于——让沟通对象在乎它。而核心建议恰能实现这个目的。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