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人,要公和私分明,別把公司當家裡,你認為呢?為什麼?

合肥寶迅


我認為這句話沒毛病。

總有領導說:要把公司當成自己家,我們都是一家人!

就總有人相信。等到你真的把公司當成自己家,把領導當成親兄弟,想要家裡給點資源,想讓領導行個方便,才發現,不過是自己一廂情願罷了。

現實中,利益和情分之間的衝突,一直都在,與其苦苦糾結,不如看淡接受——因為職場的本質是利益交換。

思想上

要有邊界意識。單位是單位,家是家。是上司,兄弟是兄弟。自己心裡一定要分的明,拎得清!

行動上

要多要求自己少指望別人。

如果受到上司和同事的照顧,我們一定要感恩,這樣下次才有人願意幫你。

如果請求落空,也不必像受傷的小媳婦一樣傷心。自己想要的,要靠自己主動爭取。別人承諾的再好,也是施捨,指望不得。


藍瓶蓋生涯規劃師


那是肯定的,公司是公司,家是家,怎麼看都不一樣。

1、用途差異大

公司是一個組織,是一個平臺,大家來到這個平臺上,都是抱著各種各樣的目的,這目的雖然看起來千差萬別,但最終都是因為利益。

而家庭,是一個窩,是溫暖的港灣,家庭成員在這裡是休息、修養,同時健康成長。

2、權益差別大

在公司,責權利分明,下級得受上級管理,上級得受上上級管理。

衣服怎麼穿?

化妝怎麼來?

幾時到崗?

幾時下班?

要遵守什麼規定?

會受到什麼處罰?

必須完成什麼任務?

這些都有著嚴格的規定,一個人在公司,一定受到這種種規定的約束,基本沒什麼自由可言。

而在家裡呢,沒有所謂的責權利,沒有誰管著誰,唯一的就是長輩的管教。

你可以穿個大褲衩;

或者乾脆光著;

你可以睡24小時不起來,只要你睡得著;

你可以想吃就吃,想喝就喝,只要還有。

在家裡,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由自在,哪裡是可惡的公司可以比的。

3、所有權差異大

在公司,所有的一切都是屬於公司這個組織的,跟個人沒有一毛錢關係。就算你能力炸天,幫公司賺了1個億回來,那也是公司的。至於會給你多少待遇,那就得看公司老闆的心情了。

在公司,你忘記關燈、關空調,可能要挨罰錢了;

在公司,你複印多用了幾張紙,也可能會被某的女巫婆責罵;

而在家裡,一切東西都屬於你,你可以隨意的處置它們,想用就用,想賣就賣。忘記關燈、關空調,最多被老媽、老婆嘮叨幾句。米飯煮多了,造成浪費,也是最多嘮叨幾句。

所以,不管哪個告訴你說:“公司是你家,不要當自己是外人”。這種鬼話都是洗腦用的。

自己聽聽就好了,心裡要門清著:“公司就是公司,永遠跟家沒得比”。

在公司,事事謹慎小心,盡職盡責的完成本職工作;

對人際關係要八面玲瓏,就算不會拍馬屁,至少也不要得罪人;

對公司財產,知道那都不是自己的,拿好自己該得的那一份就好了。


貳世界


把公司當家?很多人覺得這是一個笑話。公司可能會辭退我,可能會開除我,可能會批評我,一定會考核我,我也可能工作幾年就走了,它怎麼可能是我的家?

在很多職場人的認知裡,公司和自己幾乎是對立的:公司要自己加班,自己的私人時間就減少了。公司要給同級升職,就意味著自己沒機會了。工作沒做好,就要被批評。績效不達標,就要被辭退。

把公司和自己對立起來的人,通常都混得很慘——要麼還沒到35歲就被“優化”掉了,要麼常年得不到重視和提升,三四十歲了還在基層和剛畢業的大學生pk,在我工作的這些年中,我見過很多人,各種類型的。

舉個例子吧 小A平時喜歡貪點小便宜。

不論去哪裡出差,回公司後,都要想法儘量多報銷一點差旅費;如果公司某一段時間,因為業務需要,他多打了幾個電話,就去財務那裡磨嘰,想多報銷幾十塊的話費。

平時因公出差,市內基本不坐地鐵,往來都是叫專車;遠一點的也不會坐高鐵,基本是乘飛機,因為他想,反正是公司報銷。甚至有一次還問公司,是不是可以報銷飲料錢,因為出差過程中“喝了三瓶飲料”。這也是真實的事情。

有時候同事委婉提示他,這麼“斤斤計較”,是不是不太好。但小A並不認為自己有錯:這些因公產生的費用,一毛也得算清楚,更何況“公司那麼大,不差這點錢。”

結果是,雖然小A也在那家公司順利地待了兩年,但原因並不是因為他多麼受歡迎,而是當時公司人手不足,所以“灰度管理”了一段時間。後來人才一充足,小A合同到期後再也沒被續簽了,在職場,不論是“公司大,不差錢”,還是公司小,財務或報銷制度不健全,以公司為家,能節約的都節約,老闆才會覺得,你是一個可培養的人。

佔小便宜,事情雖小,但讓別人看到了你的心態和格局,最後失去的東西可能更多。


小康日常生活vlog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猛看起來是矛盾的,其實是統一的,主要是要有正確的理解。

“以公司為家”、“我們都是主人翁”是心理上的認同感,是一種工作的心態。不是去應付工作,而是要把工作當做自己的事去做,是責任、擔當和義務。

公私一定要分明,說的是一種工作狀態。服裝要分明,居家無所謂,上班要正裝,有形象;財務要分明,不能混為一談,不清不楚;職責要分明,團隊協作,各盡其責;位置要分明,是上級、下級、同事,不是哥們、姐們,沒大沒小。

分的清楚,才會做的明白。


濤哥話人生


公司作為一個營利性組織,一般都有比較嚴格的工作規範,清晰的經營目標和工作分工,在公司首先都要服從公司各項管理規定,按時完成本崗位工作目標,公司財產更不能當成自家的,除了現在有些不規範的民營企業家把公司當成自己家,規範和成規模的企業裡肯定都是公私分明的[害羞]



摩西l關注海外抗疫


支持把公司(單位)當家和反對把公司(單位)當家的人,他們都沒錯,因為他們是在兩種不同的語境中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且看:

把公司當家的人,他們認為要用對待自己家庭的負責的態度和精神對待公司,一切從公司的利益出發,一切為公司著想,不遺餘力的幹好公司的事情。這觀點有沒有錯?顯然沒有。而不把公司當家的人認為,公司是公,家庭是私,兩者必須涇渭分明不能混淆;否則,你就可能把公司的東西當成自己的東西隨意處置。公司應當按公司制度運行,制度應該約束每一個人,包括領導。你看,這觀點有沒有錯?顯然也沒錯。所以說,這兩個矛盾的觀點都沒錯是因為它們都沒在一個語境中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所設置的前提各不一樣。前者是從對工作的態度上來講,要把公司當家一樣對其認真負責;後者是從個人和公司的性質上來講,要公私分開,不能混淆。因此,這兩個觀點在各自的語境中都能成立。

那麼,若讓你兩者必選一個,你更傾向於選哪一項呢?

若我選,我會更傾向於選後者。因為前者在理論上是存在漏洞的。即:把公司當家一樣對其負責,這有違公司的準則。因為很對時候,有些人對待家中之事是可以表現為隨意的、鬆懈的態度,甚至可以是無為的狀態。這種情況在每個人的身上恐怕多多少少都會有所表現。因此從理論上說,把對待家庭的態度移植到對待公司,它含有對公司不負責的問題。當然在某種語境中作某種比喻也不是不可以,但在實際中這樣運用,就有所不妥。

公司是什麼?是一個有著嚴格運營制度和法律責任的經濟組織。它和家庭完全不同,它既不是我們生活的港灣,可以身處其中安享愜意,也不是我們私有的財富,可以隨意處置。在公司,我們只有以員工的身份來對待我們所從事的工作,按照公司制度履行我們的職責,享受應得的待遇和承擔相應的責任,這才是我們和公司實質性的關係。


尚海濤


職場中本來就應該嚴守公私分際,許多職場人卻常挑戰這條界線而不得好下場。

做事有原則,以平等的態度待人接物,不以偏概全,能把事情考慮周全。公私分明,才能創造業績。在職場,工作第一,友誼第二。把握尺度,分得清公與私才可能潔身自好,做事有章有法,行為端正。因此,公私分明也是做人底線


公子哥csl


說句實話現在有幾個人做得到公私分明,都是欺軟怕硬,我親生體會,只不想爭那麼多而已,只要不是很過分,一般不理會這些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