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顶之下,何去何从

“一个人,别说是一个人了,一个活物,在我看来应该这么活着,春天来的时候门开着,风进来、花香进来。有雨、有雾的时候,人忍不住想要往肺里面深深地呼吸一口气,那种带着碎雨的凛冽的、清新的感觉。”这是曾经的一部环保题材的纪录片里最后对春天景象的描述。

每年,当“惯例般”的雾霾袭城,都会让我特别向往这个场景。

尽管这个片子已经过去了几年,但是当时许多的场景还是历历在目——人们习惯了出门带上厚重的面具,走在雾蒙蒙的路上,一切都是灰色的色调,世界失去了原本的色彩,每个人都如临大敌。

穹顶之下,何去何从

那时候,大部分人对于治理工业污染的做法桎梏于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之间的一刀切,然而治理效果甚微并且企业叫苦连天之后,排除这些固定思维,在影片中我们不禁探讨这样的话题:“环保与经济发展并无冲突。大气污染并不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恰恰需要更充分的改革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应该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转变发展方式。

例如工业,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电产能与电耗能最多的国家,除了生活用电之外,70%的电能都供给了工业发展。同时,我国目前的电能极大部分来源于火力发电。这就意味着,用电需要大量的煤,会产生有害的废气,这对于大气的污染是十分严重的。

而治理这些燃煤废气,靠着关停火电厂、限制工业发展,无异于饮鸩止渴。在业内有句话——抓住了电机就是抓住了工业

确实,作为工业生产的动力来源,电机让人又爱又恨。它的运行是工业必不可少,同时,它又极度吃电。据统计,中国全社会用电总量中,仅中高压电机的自耗就高达50%

,就是说,如此高污染产生的电能,有一半是被电机浪费掉的。这一半的浪费背后是沉重的污染!

穹顶之下,何去何从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解决电机吃电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大量的电能消耗、资源浪费,从而达到缓解环境压力、改善环境状况的最终目的。

我们怎么办?其实还是有路可寻的。期盼空气清新已经成为了中国人强烈的社会共识,而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之一,这将是我们的信心来源。

对此,社会各界人士从未停止努力。

华中科技大学王雪帆教授的科研团队,十年来一直在研究电机问题。从2002年王雪帆课题组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提出“绕线转子无刷双馈电机技术”,到2012年课题组攻克核心技术走出实验室,他的团队整整花了十年时间。

毫不夸张地说,完全摒弃了传统电机高压变频设备诸多局限的绕线转子无刷双馈电机,解决的不仅是工业耗电的燃眉之急,更是为今后工业可持续发展,减少甚至关停火力发电、减少燃煤,改善环境、解决雾霾带来了希望。

四季分明,冬天有白雪皑皑,夏天有鲜花遍野,在碧水蓝天的掩映下,享受生活,而不是在看不清前路的霾天中艰难生存。这大概是每个人心中的向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