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迁都北京是否是重大战略失误?

埋首故纸堆


明朝中后期,北京始终暴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之下,明英宗时期的土木堡之变,差点让北京沦陷,到后金崛起之后,皇太极更是多次纵兵入关劫掠,多次兵临北京城下。

李自成率领农民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把明朝经营两百多年的都城攻破,清军入关后,南明政权在南京企图与清军划江而治,结果一败再败,很多人认为假如明朝在南方有更多的准备,南明政权不会这么拉胯,以此推导出朱棣迁都北京是存在战略失误的。

其实,这种说法是有失偏颇的,想要搞明白朱棣迁都北京是否正确,尤其要结合地理上的知识进行分析。

明朝初年定都南京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况,南京虽然被称为六朝古都,龙盘虎踞之地,但是翻开历史就明白,定都南京的政权除了朱元璋没有一个完成全国统一的,说白了,南京的位置割据有余,震慑不足。

在推翻元朝后,朱元璋一直有迁都的打算,还派遣太子朱标进行了多方的考察,主要地点有西安、洛阳、北京等城市。

西安就是古代的长安,是中国古代定都时间最长的城市,西安地处关中,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政权秦朝就是以关中为根据地,完成全国的统一,然而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动乱,西安的战略地位逐渐下降,初唐时期是西安作为都城最后的辉煌,尤其是经过安史之乱后,关中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粮食供给严重不足,再加上南方经济的不断发展,关中地区由于太过封闭,作为都城的有利条件越来越少,赵匡胤在建立宋朝后,就曾计划从开封迁都西安,最后迫于各方面压力,最后不得不放弃。

洛阳地处中原地带,早在汉朝时期就是陪都,地位也很重要,在北魏时期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唐朝时期,由于黄河改道,南方的粮食想要运输到西安的成本很高,在这样的情况下,从唐高宗时期就经常搬到洛阳,以降低粮运的成本。在武则天将原本东都地位的洛阳进行大规模的扩建,改称为“神都”,洛阳的战略地位达到历史的顶峰。

定都西安与洛阳,从地理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政治的东西走向,唐朝之前的政权大多是由西向东统一,这跟我国的地势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地势呈西高东低,从东向西打是仰攻,十分费劲,战国时期七雄争霸,五国伐齐一次就让齐国再也抬不起头,而各国合纵抗秦多年,却没有成果,主要就是攻打秦国太过凶险。

然而这种情况从唐末五代时期发生了变化,由于战争形态的改变,中国古代的战争不再是东西战争,而是南北战争,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与中原的农耕文明发生激烈的对抗。

五代时期政权大多定都开封,开封本身并不是一个拥有天险的城市,然而当时政权割据,谁占据中原,谁就有一统天下的资本,而且在燕云十六州丢失的情况下,对北方游牧民族缺乏天然的屏障,用开封作为防御前沿阵地,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开封作为都城在北宋时期达到了巅峰。

靖康之难的发生,标志这种没有天险的防御在游牧骑兵的突击下毫无作用,靖康之难后,南宋政权宁愿放弃中原地区,退守长江,也不定都开封,也是被吓破了胆,南宋定都临安(杭州),缺点就是从此再也无力北伐。

从五代到元末这四五百年里,农耕文明遭到游牧文明的疯狂蹂躏,在这样的情况下,定都问题一直都是中原王朝所沉重思考的问题。

历经辽、金、元三代北方游牧政权后,元朝末年的朱元璋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个从南方统一全国政权的皇帝,在谈定都问题,自然是拥有很多选择。

可以说,任何一个定都长江以南的政权都是迫不得已,而明朝不是,迁都是一定的,只不过是迁到哪里,只不过由于太子朱标早逝,朱元璋年事已高,迁都的事就放下了,朱元璋死后将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由于削藩问题引发靖难之役,朱棣从北京用四年打到南京,也印证了南京定都不足守的问题。

在准备了将近二十年后,永乐在十八年将明朝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很多人认为朱棣迁都北京是由于其年幼时在此为燕王,有着深厚的个人感情。

在当时经济南强北弱的情况下,定都北京必然增加整个王朝的财政压力,其实我倒是认为,虽然迁都北京在明朝中后期面临很大的压力,但是这是封建王朝的通病,跟定都问题不大。而明朝如果不定都北京,隐患的问题更大,北京扼守华北地区,只要燕山一带不丢,整个中原地区都不会受到游牧民族的威胁,假如把北京当作一个军事要塞,其价值也是巨大的,朱棣曾以北京为根据地,多次重挫北元残余势力,有效地保护了农耕地区的安全。

比如土木堡之变时,假如要是在别的朝代,华北地区必然放弃,但是以北京为根据地进行的保卫战最后还是挫败了瓦剌。

可以说,以北京为都城,保了明朝农耕区二百多年的和平,这笔生意不划算?明朝一直有“天子守国门”的说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无论是基于明朝时期的政治形势,还是结合整个历史上的定都选择,朱棣定都北京都是最优的选择,不能以后世子孙败家还赖先祖留下遗产不够多!


史论纵横


针对明朝迁都到底是对是错,应该客观的去评价。我将针对明朝迁都的情况做以下几条的分析:

一、明朝前的北京:

明朝前的北京也是辽的南京,金元两代的古都,元代称为大都,已经属于北方比较有影响力的城市,有作为都城的前提条件。另外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三面环山,可以俯瞰整个中原地区,属于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地,进可攻辽阔的北方草原,东北的辽阔的疆域,退可进中原腹地,是各朝代最喜欢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城。

二、明朝洪武年间的迁都计划:

其实在明朝建立初期,大明帝国的缔造者朱元璋就有意迁都,为此,朱元璋把金陵改为应天府,称为南京,把开封称为北京,自己的老家凤阳府定为大明中都。朱元璋最理想的迁都地即为关中,曾派太子朱标考察陕西关中地,可惜太子朱标回来后就因病逝世,所以朱元璋的迁都计划也就搁置了。

三、朱元璋分封藩王,燕王朱棣镇守燕京

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岁的朱棣受封燕王,封地即为后来的北京,但是由于年龄太小,没有立即奔赴封地。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准备让17岁的燕王去当藩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正式就藩燕京。之后多次参与北方军事行动,两次率军北征,招降蒙古乃儿不花,生擒北元大将索林帖木儿,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力。

四、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公元1403年,靖难之役后,朱棣正式成为大明帝国的主人,正式启用永乐作为自己的年号,都城南京。但是明成祖朱棣对北平的感情异常深厚,永乐元年,朱棣在朝堂之上接见礼部尚书李至刚,李至刚认为,北平为皇上龙兴之地,应遵循太祖皇帝另设一个都城的制度,将北平升为北京,作为王朝的第二个都城。

长期生活在北方的朱棣,对南方天气的不适应,另外攻入南京后建文帝“死不见尸”这件事,时刻困扰着朱棣,因此长期夜做噩梦,使朱棣更加怀念故地北京。后面经过多方谋划与思量,最终朱棣将大明帝国的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

五、迁都北京的利弊

迁都北京相比之下利大于弊,北平地处北方平原最北端,将都城迁入北京,帝国的军事力量大量的北移,保卫着北京的安全,其实对北元的残余势力以及虎视中原的北方势力起到一定的震慑力量。另外,迁都北京保护着广阔的中原腹地以及南方富庶之地,保证了帝国的粮食产量以及府库税收,保证军队的军饷发放,侧面也提高了整个军队的整体作战素养,天子守国门,一直延续着整个明朝。明朝之后,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比较困难,甚至清朝初期,清朝的军队还在不断的向南推进,不再像以前那么快速的推进军事力量进攻。

总而言之,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对明朝以及整个中国的政治格局具有深远的影响,从1421年至今,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已经延续了六百多年,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


三丰读历史


我不知道这个问题如何能回答得有意义,难道现在科学家已经在超级计算机上建了大萌的模,遍历了定都洛阳、西安、应天、济南、怀来的所有解?

大萌朝迁都之后几十年就亡国了吗?并没有,延续了二百多年,可见它在统治人民方面是成功的。似乎不能假定一个王朝可以无忧躺到二百多年,至少之前的北宋、大金、南宋(南宋的军队基本是重建的)、大元都不是,大辽庶几近之。明朝能在北京维持二百多年,不能说明“迁都北京是对的”,至少说明明朝围绕着新都北京而实施的漕运、边镇等等政策对应当时的局面还是有效的咯。虽然京军在弘治以后废掉了,可是蒙古人也足够弱鸡啊,不要紧。此外建都北京对北方居民也带来一些好处么。至少我个人觉得在北方有个大城市能够方便华北之人来游学还蛮好的。要知道建文朝的黑历史之一可是废除了北方五省的官学啊……

至于扯到现代化的问题就更无聊了。这世上只有西欧进行了原发的近代化,只有英国进行了原发的工业革命。而这一切是建立在西欧人以强大武力为后盾、吸纳全球技术、占有全球资源的基础上的。这个过程里中国扮演了奢侈品、成瘾品生产国的角色,只需要有些近海兵船维持港口秩序,就自动有人上门买货,当然没什么发展海军的动力。郑和舰队也无非扮演一个武装丝绸推销员的角色。大萌官方根本没有做好消化买回的香料的准备,拿来抵公务员工资…我觉得期盼安南、日本、蒙古再强一些,或者大萌打打内战,进一步刺激山寨改进西方火器的步伐、促成军队近代化还现实一点儿,实在不行架空建文带兵流亡海外也行啊……天朝物产丰盈除了先进军事技术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本来就是真的。天朝和其它主要文明天区地隔,技术传入都吃不上热乎的(所以论证天朝一切技术本土起源的也很可以理解,祖先留下的怨念么),能搞出造福若干全人类的技术已经很厉害了好不好,你们不要埋怨祖宗了…

这世上会有一个定都别处、比本位面统治得更好的大萌吗?这让我想起了新出的《建丰二年》。是啊,(我心目中的)王朝史就是这样成王败寇的学问。可是如果随便迈过界限,不就成为野老村言、键盘内阁了么。





MR刘JL


这个很难说,既然是战略层面上来讲,那就不能只考虑短期的问题,而要放在整个明朝的历史上来考虑。

明朝建国时,明太祖朱元璋把国都选在了南京,自然是因为朱元璋在这里发家,而且南京本来也是虎踞龙盘的帝都。同时,在富庶的江南也更有利于维持国都的物资供给。但燕王朱棣是通过靖难之役推翻了朱元璋指定的继承人朱允炆,才登上皇位的。因此,在登上皇位后自然要离开南京,因为这里前两任皇帝的痕迹太重。而且朱棣封燕王后就是驻在北京一带,那里才是他经营多年,信得过的根据地。

另一方面,国内平定后整个王朝最主要的威胁就是草原游牧民族——尤其是蒙元的后裔。任何一个王朝国都都是整个国家各类资源最为集中的地方,北京离北部边境更近,自然更有利于对北部边境的控制。相比之下南京离得就太远,不便于对北部边境的控制。毕竟单从政令传递和物资输送距离来看北京就明显近了很多,因此北京更有利于集中整个国家力量对抗北方少数民族的压力。

相对应的,离北部边境近了虽然有利于各种资源的调配和信息的流通,但这也意味着一旦游牧民族军队突破边境防线就很容易直达王朝政治中心,对整个王朝统治造成难以承受的损失。因此,在这种情势下要维持王朝的稳定就要求明朝始终维持对北部游牧民族政权的强势地位。这本来并不是很困难,因为地理环境决定了北部游牧民族无论如何其经济实力都不可能超越中原王朝。但是经济基础是一回事,能否有效发挥就是另一回事了。帝制时代的国家领导人只能是以血缘关系代代传承,无论他有没有这个能力,明朝的皇帝基本就可以说是一代不如一代。而明朝进一步的君主专制使得其王朝内部针对君主的制约和纠错机制很难起到作用。对于一个极端腐朽低效的政权而言,能够在战争中发挥的国家实力是十分有限的,所以明后期在内外战争中才节节败退。

综上,明朝迁都可以说是一种必然性的战略。只是中国古代帝制有其无法避免的严重缺陷,这中严重缺陷产生于至高无上的皇权,使得任何战略都不可能永远保证王朝的兴盛。毕竟,再好的战略也是要人来实施的。


孔夫剑


【文殳子云】 明朝迁都北京不是战略失误,而是朱棣做出的主动战略选择,一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幽云十六州具有重要的战略和军事位置,二是明初仍需持续讨伐北元政权,三是定都南京诸多不便,加上北京是朱棣的龙兴之地。明朝中后期虽然数次被兵临城下,但不影响这是明初正确的战略选择。具体分析如下:


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朝皇帝朱棣在新建的北京奉天殿举行大典,标志着迁都正式完成,这是北京继辽陪都、金国中都、元大都之后又一次成为王朝首都,意味着国家政治中 心重回北方。

一、幽云十六州对中原政权十分重要

要讲北京,不能不讲幽云十六州,这片区域主要包括今天华北、晋北地区,在冷兵器时代,对中原政权来说是和长城同等重要的战略地带。而定都北京,可以将幽云十六州牢牢控制手中。《宋史·地理志》言,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

1. 它是中原政权的天然战略缓冲地带

草原民族擅长骑兵作战,跨过幽云十六州,西线可以沿汾河河谷、太行山一路南下,控制关中平原及长安;东线则可以直接进入华北平原,攻击洛阳、汴梁。中原政权依托幽云十六州内的燕山、太行山等天然山脉,利用沿线长城和重要关口,能够以较少的兵力、较低的成本,凭借易守难攻的地势,有效防范草原民族南下袭扰和攻击。否则,要想在平原地带防御骑兵,需以高额成本修建城池、壕沟等,任何一个朝代都难以承担这种长期的支出。

2. 它是中原政权容易控制的养马区

在古代,马匹既意味着战争机动和冲锋陷阵能力,又是通讯、后勤保障的重要工具,是衡量王朝战争水平的集中体现。但是,与草原牧区相比,农耕地区养马成本很高、效果远,根据古代农业生产力估计,养一匹马所需要的土地,种田可以养活二十五个人,这对封建朝代来说是难以承担的。而且,养马不能一匹一匹分散养,要有美草,有甘泉,有旷地,才能成群养,才能养出符合长途奔袭、能驼重物的战马。因此,从周代开始便有专人负责,马政是重要的政府工作。

《礼记·月令》:仲夏之月,'游化别群,则萦腾驹,班马政二又。是月也,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戒,班马政,"

从经济成本来看,中原政权与草原政权以物换马是划算的,但从军事角度来看,中原政权要自己掌握好的养马区,实现战马自给自足,否则必会受制于人,意味着中原政权对草原政权几乎只能采取守势,其中漠南晋北地区是与中原王朝地理位置很近,也是容易控制的,幽云十六州与传统漠南养马区域高度重合。 明初, "太祖起江左, 所急惟马, 屡遣使市于四方",但仍然效果不佳,岭北一战多年攒下的数十万匹马匹尽失,此外再没发动大规模的北伐行动。

3. 中原政权失去幽云十六州教训惨痛

936年,后晋石敬瑭向辽国称臣,并割让幽云十六州,到1368年,明朝徐达、常遇春攻克大都,幽云十六州在非汉政权手中整整455年后,终于再次回归到汉族王朝统治,期间后晋、后周、北宋三个政权虽然几经努力,始终未能攻下,反而被数次攻破国都,遭受无数惨痛教训。

  • 947年,辽朝耶律德光率军攻破汴梁,后晋灭亡;

  • 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率军攻打幽云十六州,因疾去世不久,北宋取代后周;

  • 979年、986年,宋太宗赵光义两次伐辽,企图收复但都惨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

  • 1004年,辽萧太后领军深入宋境,宋真宗迁都不成后亲征,在澶州签署城下之盟;

  • 1127年,金国攻破汴梁,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

二、北元政权强大,明朝需持续攻击

1. 北元军事力量仍强

明初,在朱元璋八次北伐后,北元退守漠北,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失去权威,蒙古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部落,其中鞑靼部仍保有“蒙古大汗”正统名义,本雅失里称汗后势力大增,与太师阿鲁台欲统一三部,随后集合整个蒙古草原再与明廷抗衡,因靠近明朝边境,时时南下骚扰边境和掠夺物资。1409年,朱棣派使臣出使鞑靼,表示希望“相与和好,朕主中国,可汗主朔漠,彼此永远相安无事。岂不美哉!”,但鞑靼拒绝善意,并斩杀明使。此举令朱棣大怒,随即派靖难功臣丘福为征虏大将军,率十万部队北征,但因轻敌冒进,孤军深入,以致全军覆没。

明史记载,“有鬼力赤者篡立,称可汗,去国号,遂称鞑靼云。”“时鬼力赤与瓦剌相仇杀,数往来塞下,帝敕边将各严兵备之。”

2. 迁都北京利于降低北伐成本

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同时立汴梁为北京,一方面作为指挥部,一方面便于集结兵力、储藏军粮军械,随后陆续发动了八次北伐,沉重打击了残元势力。朱棣即位后,鞑靼部落又强大起来,不断南下袭扰为了进一步解决元朝的残余势力,从公元1410年(永乐八年)至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朱棣亲自率领明军五次北伐,分别攻击鞑靼、瓦剌和兀哈良部落,进一步削弱了蒙古势力,迫使其承认明朝宗主国身份,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明朝边境的和平安定。但是,北伐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如果当时京城还在南京,无论是兵员集聚、作战指挥、后勤支持等,成本会远远上升,恐怕明朝的强盛国力也经不起陆续的北伐,所以朱棣令太子在南京监国,自己到北京驻守,以便指挥调令各方。

三、北京是朱棣的龙兴之地

1. 朱元璋定都南京也不太满意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初,对南京作为都城也是不满意的,有三个方面原因:

一是中国历代的政治中 心一直是在北方,当时汉族政权再次恢复中原统治,天下民心无不欢心鼓舞,而历代建都南方的政权总有偏居一隅的感觉,加上历次北伐无一成功,如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和南唐等,而是上一个汉族政权南宋定都临安(杭州),让人诟病多年,定都南京不利于民心集聚;二是元朝残余势力仍然强大,包括元顺帝仍在、各地军事集团尚未解决,仍伺机从北、西北再次进攻新建的明朝政权,建都南京地理位置太过遥远,对情势变化会鞭长莫及;三是南京地表下沉,南高北低,在风水是不祥征兆,对王朝延续和子孙后代不利。所以,他一直想迁都,先后考察了长安、洛阳等地,还派太子朱标前往关中巡察,但返回不久就去世了,朱元璋当时已64岁,伤心痛苦之下,也打消了迁都的念头。

2. 靖难之役后的南京让朱棣难以放心

朱棣虽然“靖难”的名义攻打建文帝,攻占南京后自称从朱元璋手里继承地位,但仍然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即位初期大肆株连屠杀建文旧臣,史称“瓜蔓抄”,如方孝孺、练子宁、陈迪、黄澄等,史载“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坐奸党死者甚众。”又恢复锦衣卫,设置东厂,任用宦官外监,防范谋乱、行刺等行为,加强专制统治。

另外,南京位居江南,处于当时的文化中 心,世家大族多居于此,以洪武三十年“南北榜案“为例,当年会试录取51人,全部为南方人,落第的北方人联名上疏,朱元璋下令复审考卷并增加北人数量,但考官认为北人文理不佳而拒绝,朱元璋罢免后重立61人,又全部是北人,此案一方面反映南方确实比北方文化气息浓厚,人才多;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朱元璋主动笼络北方士人之心,以扩大统治基础。反观朱棣南京即位后,对当地官员、士族大肆屠杀,与其结怨甚深,短时间内都难以笼络,各大氏族依附新朝意愿不高,甚至存在反叛可能,朱棣潜在的统治成本会很高。

3. 朱棣勇武兼具

洪武初年,为加强朱家统治力量,确保明朝长治久安,朱元璋分封二十四子为王,其中朱棣受封燕王,封地北平。当时,明朝除了供给粮食,藩王还需负责筑城屯田、训将练兵、巡视要害、督造军器等。

朱元璋说:"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朱棣本身具备较强的军事能力和武略,在长期与蒙古部落作战中战绩显著、威名渐现,一度拥兵十万,而宁王朱权也达到"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成为南京政权的威胁。

《明史·成祖本纪》记载“同晋王讨乃儿不花,晋王怯不敢进,王倍道趋迤都山,获其全部而还,太祖大喜,是后屡帅诸将出征,并令王节制沿边士马,王威名大振。”

4. 北京是朱棣龙兴之地

朱棣经营北平多年,一方面与各方势力关系比较紧密,具有很好的统治基础;另一方面,在靖难之役中,朱棣借机击败并收复宁王、代王及辽东势力,巩固了北平的军事地位,完善了北平的防卫体系。因此,虽然北平紧靠边疆,但依托险要地势,朱棣有充足的自信能搞保证京城安 全。此外,“天子守国 门”的气势,加上皇宫、皇陵都在前线的事实,可以使朝廷上下在面对危机时更有抵抗的决心,避免像以前西晋、北宋一样放弃北方。

同时,朱棣为迁都北京提前筹备,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是改北平为北京,称为“行在“,并作为历次亲政的准备基地,逐步提高了北京在明朝政治版图上的地位;二是迁徙北京周边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户和山西商人等百姓,充实北京人口数量;三是疏浚会通河,打通南北漕运,保证后续京师所需物资和税赋转运顺畅;四是严惩或免职反对迁都的官员,显示皇帝迁都的坚定决心,保证迁都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五是从永乐五年开始,历时十四年,完成北京皇宫和北京城修建,随后下诏迁都,以北京为京师,在南京虚设一套行政机构。


结语:朱棣迁都北京,符合当时的形势和需要,是政治、军事等诸方面的主动战略选择,也为后世建了一座文化名城,影响深远。


文殳子


明朝迁都北京,是否有错?小编来回答这个问题吧。首先小编要摆明自己的立场。小编认为明成祖朱棣,选择北京建立都城而不是南京,我认为是对的。

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下北京的历史。北京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燕国。燕国把自己的国都建在了北京。到后面的辽金朝把自己的首都建到了北京。元朝建立上都。作为北京的地理位置非常好。何以见得呢?其实道理说白了,南京靠太靠近南方,不适合管理北方。

北京的地理位置特别的好,虽不能说太中心,但也有利于皇帝管理北方。为什么会有人说明朝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其实也是源自于北京的存在。

由于都城的建立,北京将直接面对外敌的入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4449年。土木堡发生的土木堡之变。也就是正统14年,明英京朱祁镇在位时期,明英宗朱祁镇亲自带领军队。进攻瓦刺,瓦剌又称漠西蒙古。结果在土木堡战败被俘。最后在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和于谦的带领下,在北京保卫战中战胜了也先带领的瓦刺士兵。所以说,我认为明朝迁都北京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跟观点了。欢迎大家在下面留言评论点赞关注。转发。谢谢大家!


最强大的我们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纵观历朝历代,只有明代真正做到了!朱元璋选南京,朱棣选北京,除了当时斗争形势的需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是两代帝王的不同根据地。一个地方住久了,熟悉了,就有家的感觉在,说是迁都北京,实际上就是朱棣觉得呆北京感觉更舒适。通常人们说明朝“两京十三省”,直到明英宗时其实才正式确立以北京为首都,南京为留都的两京制,明代的都城问题至此完满解决。总结来说,迁都只是两代帝王隔空较劲留下的后遗症,后来的帝王只是顺势而为,个人认为谈不上什么战略决策。



挖否


对于雄才大略的朱棣来说,并不是战略失误,反而是战略优势,但是对于后代无能之君来说,都城北京成为了明朝的软肋。

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后,不久迁都北京,一是由于北京是朱棣的势力范围,利于朱棣的统治,二是朱棣雄才大略,开疆拓土,六出漠北,定都北京有利于对漠北的统治。

但是自从朱棣去世后,仁宗宣宗父子两人把明朝的对外策略进行调整,战略纵深开始收缩,明朝对北方的实际统治区域控制在了长城以内,这样就使得都城北京及其靠近了边疆,导致数次的统治危机。

试想如果明朝都城在南京,那英宗也许就不会御驾亲征了,那就可以避免土木堡之耻,北京保卫战也不会发生,后来的瓦剌和女真也不会动不动就要到北京敲敲门,如果在北京附近跑一跑,后来崇祯时期,李自成几乎都要被消灭了,结果后金在边界吓唬吓唬,崇祯吓的又调兵回北京,让李自成又恢复了元气。

不过换句话说,北京其实自古以来都是少数民族势力的城市,不然也不会称为“燕”,如果明朝不定都北京,明朝连长城一线都不一定能守住。


曹老师xixi


我认为恰巧是奠定近代中华版图的明智之举!为巩固北方疆域平衡发展古代南北经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长安姜勇


明初迁都北京主要是因为朱棣喜欢迁都。 而明末朱由检也想迁都,但是结局是完全不同。一个是兴盛,一个是末路。 明朝其实已经拥有了大面积的北方地区,都到了库页岛以北了。

1:迁度北京是为了大战略需要。

2:朱棣住在南京故宫,心里非常不舒服。因为他是夺自己侄子的江山,心里老发虚,做噩梦,毕竟朱允炆下落不明。

3:为了很好的抵御北方元朝余孽。

4:北方地区也很大,为了南北兼顾,好中间调度。


不管那一样最主要的是朱棣是皇帝,他说迁你就得迁,你不迁也得迁。不过在北方北后金占领后大面积东北后,北京的位置就很危险了。而明末的朱由检一点也没继承朱棣的优点。崇祯心里一直想迁都南京,可是大臣就是不说。这皇帝也不说,最后只能等待灭亡。你说崇祯你一个皇帝咋就这么胆小呢? 明末北京就是前沿阵地了,还不迁走就是在找死,最后真的死了。


你说两个皇帝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


欢迎您的阅读与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