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再難出貴子,難道是一種定論嗎

從“多少賢良出貧賤”到“寒門再難出貴子”,我們對人的成長與家庭環境關係的看法,在最近這些年似乎完全被翻轉。不可否認,持“寒門再難出貴子”之論者,的確是根據一些部門的調查和自己親身所見得此結論,並不是空穴來風和有意誇大。

但我認為,“寒門再難出貴子”之論,經過有些人不斷地醞釀和傳播,現在逐漸演變成“農村再難出貴子”、“父母學歷低再難出貴子”等絕對性論調,確實有些極端。這對寒門家庭改變命運是很不利的,我從以下方面談起:

寒門再難出貴子,難道是一種定論嗎

表現寒門再難出貴子漫畫

一、有些人對“貴子”理解的偏頗和狹隘

以前人們說的貴子,是在道德品質和事業發展中都堪稱人中楷模的人,而現在,這種概念在一些人眼中有了變化。

1、考上大學,尤其是名牌大學才算貴子

這本身就是一種“學歷定終身”的偏執論調。的確,學歷對人的影響是很明顯的,但絕不是唯一的,人的一輩子很長,學歷只是一個起點,絕不是終點。有些人高學歷出身,但不能適應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後被淘汰者比比皆是,或者有些人擁有高學歷,但為人有問題者亦不鮮見,比如最近哪位畢業於“985”,後留美獲得綠卡,又隱瞞個人信息回國,“千里送毒”的黎女士,這樣的“貴子”你喜歡嗎?

而有些孩子,並非高學歷出身,但在走上社會時善於把握機會,勇闖敢拼,實現人生逆襲者亦多有人在。當然我沒有否定名校學生的優越性,更沒有否定努力上名校的這種拼搏精神。我只是覺得,完全用是否名校出生來決定一個人是否擁有人生之貴,的確有失偏頗。

母親目不識丁的富豪霍英東、並非出身名校的莫言和賈平凹等,不是很好的例子嗎?以“學歷定終身”者,頗有類似古代用是否科舉出生來評判一個人的論調,但杜甫、李時珍、曾國藩等都並非科舉出生。我也沒有否定科舉制度在古代人才選拔和古人通過科舉改變人生的重要性,只是凡事不可有絕對,影響一個人成長和發展的因素很多,有些因素,只有在一輩子刻苦努力的人身上,才能很好地展現,而不是僅僅限於考試的能力。

寒門再難出貴子,難道是一種定論嗎

2、只有各行業精英才算貴子

貴子難道僅僅限於各行業精英嗎?如果一個人雖不是精英,但卻過得幸福,是社會上的道德楷模,這樣的人是不是就不算貴子?如果不算貴子,那麼我們是不是就可以說他的一生很失敗,成為我們鄙夷,或者批判的對象呢?

我們這個社會,到底是精英多,還是普通人多?是完全靠精英來推動這個社會的運轉,還是精英和普通人一起努力,讓這個社會充滿勃勃生機呢?如果人人成為不事農事,不坐車間,不受風吹日曬之苦的精英,那麼衣食住行之用度何來,馬路由誰清掃,甚至山上的每棵樹,到底由誰去栽?是靠機器人嗎?

如果完全靠機器人,那麼我們這個社會,要這麼多人有什麼用?發達如美國,日本,目前也沒有聽說完全靠機器生產,人都躺著過精英生活的現象。縱然完全靠機器,我們會不會進入一個被機器人操控的冷冰冰的機器時代?

寒門再難出貴子,難道是一種定論嗎

我們這個社會需要精英,也需要普通人,精英是貴子,普通人若實現人生的價值,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或者成為道德等方面的楷模,又何嘗不是貴子呢?

3、有錢人才是貴子

一些持偏頗“貴子”論者,直接把所謂的精英人才定為“有錢人”,以一個人是否有錢為他成功的唯一標準。

許多論述“寒門難出貴子”的文章,都以此為核心。而這豈不是西方以前“利益主義”的陳舊論調?但可笑的是,西方這些年的發展和一系列的問題讓他們已經漸漸否定這種思想,我們卻重新拾起,豈不逆時代潮流?

早在20世紀,愛因斯坦就說過:“《易經》是一把打開宇宙迷宮之門的金鑰匙”。足見西方對東方中國的認識已經漸漸改變。而今年新冠肺炎在世界猖獗,中國戰勝新冠肺炎取得重大成就,西方現在仍對此非常棘手的表現,西方世界,比如美國等國的霸權主義、種族歧視、槍支氾濫等問題,不是再次說明“利益主義”對人類發展帶來的弊端嗎?

寒門再難出貴子,難道是一種定論嗎

二、“寒門再難出貴子”之論的消極影響

持這一論點的人,本來是通過分析家庭環境對人成長的重要性,引起人們對營造良好家庭環境的重視,但若被人們經常提及,甚至有選擇地談論,成為概念性的評價,則會讓屬於寒門的家庭和其子女看不到奮鬥希望,進而悲觀消極,讓寒門產生更多的寒門。從社會層面來說,簡單將社會階層的處境和家庭環境的好壞相勾連,加劇了社會對寒門的冷漠,這是有消極影響的。

我們這個社會,絕不能朝著完全的功利主義發展,生活的形態應該各種各樣,世間美好也應該是形態各異的。而冰冷的“寒門難出貴子”之論調,讓多少寒門家庭不再對一些本來存在的美好信守,一味投入到“改變命運”的狂熱中,到頭來美好的人性被抹殺,又融入不到上層社會中,最終成為《紅與黑》中於連一樣的可悲人。

寒門再難出貴子,難道是一種定論嗎

《紅與黑》中的於連

而一些寒門家庭,在看到通往富貴的希望破滅後,自殘或自暴自棄者亦時不時出現。我常想,一家子和和美美,縱然不能大富大貴,有什麼不好呢?當我們拼盡全力追逐所謂的成功後,我們到底得到了什麼?這世上千千萬萬的普通人,為什麼不能接受普通人的生活,享受普通人的幸福呢?《紅樓夢》中的豪門貴族們,他們的快樂,就一定比劉姥姥多嗎?

我們這個社會,應該是一個先崇尚美德,然後再崇尚地位等其它東西的社會,決不能變成把人像流水線上的產品一樣分出合格品和次品,更不是一個充滿狼性法制的叢林。評價一個人成功與否,不應該只看這個人的身份地位,更在於看他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在他的生活裡,有沒有活出溫暖和美好。

我們這個社會,有時真的需要慢下來,而不是一味追逐,把窮人逼到絕路。這絕不是消極的避世和懦夫論調,而是我覺得,每個人都渴望成功,但成功,絕不僅僅等同於成為世俗的貴子。

寒門再難出貴子,難道是一種定論嗎

三、哪些人也可以是貴子

筆者並不是有“仇富心理”和“見不得別人好”之偏執心理的偽君子,只是不同意完全用學歷、地位、財富之貴作為完全衡量一個人的標準。我認為:

有高尚人品的人也可以是貴子。《左傳》記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傳之久遠,此之謂不朽。”人品高尚者,其本身就有一種貴氣,他為人處世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種社會可以參照的風範,而這與學歷、家庭出身並沒有絕對的關係。

如果說家庭決定人品之貴,那麼同為兄弟的魯迅和周作人,為什麼一個被世人稱讚為“民族魂”,另一個成了漢奸?“感動中國”的沙永,家境貧寒,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並沒有上過什麼名校,完全憑藉自己的努力,靠奮鬥改變命運,成為有名的農民企業家。他致富不忘本,非常熱心公益事業,受到無數人的讚譽。

人品高尚,又有持久耐力的人更是貴子。

人和人一時的差別,或許由家庭出身、學歷高低決定,但長遠的發展,更在人有沒有突破困境的信念和勇氣。朱之文出身貧寒,父親早逝,他不得不輟學回家幫母親分擔家庭的重擔,19歲跟人北京打工,期間做過很多工作,2011年參加綜藝節目時,憑藉一首《滾滾長江東逝水》大火。隨即受邀登上《快樂大本營》等王牌綜藝,還獲得《星光大道》全國第五名,後來的一系列努力,讓他成為當紅不讓的草根歌手和網絡紅人。9年過去,朱之文依然商演不斷,在今年的新冠肺炎中,大衣哥捐款20萬元,而他並不是收入特別豐厚的明星。大衣哥出名後卻仍然不奢侈浪費,為家鄉幹了很多善事,沒有改變其善良和質樸本色。

寒門再難出貴子,難道是一種定論嗎

三、怎樣讓寒門實現人生的突破

撇開狹隘的貴子之論,那麼寒門還有沒有必要,有沒有可能通過努力,尋求人生突破呢?當然有!這種突破,更多意義上是讓寒門通過努力,實現人生的提升和飛躍,這與寒門通過努力取得學歷,過上相對幸福的生活,實現人生的美好並不矛盾,而獲得這種突破後,他們既可以是成為所謂的貴子,也可以是成為普通人中的美好者。

寒門再難出貴子,難道是一種定論嗎

讀書改變命運

1、寒門要實現突破,需要社會對寒門給予更多的關心和鼓勵,而不是一味打擊他們

每個人的成功需要自己的努力,但也需要社會的溫暖。這種關懷,會在環境對寒門非常不利的情況下讓他們看到希望,有在逆境中奮起的勇氣。

有個故事講得好:一名年輕的大學生和他的教授一道到郊外散步,在鄉間小道邊看到一雙破舊的鞋子。兩人猜測,這一定是附近田裡勞作的農民的鞋子。學生眉飛色舞地對教授說:“咱們逗逗這個農夫吧。我把他的鞋子藏起來,然後咱們躲在樹叢後看他焦急不堪的樣子......”教授說道“如果你想快樂,我倒有個主意:你在他的每一隻鞋子裡都放上一枚硬幣,然後我們躲起來,看他如何反應。”

學生聽從了教授的話,兩人看到農夫欣喜若狂向上天感恩地訴說他的困難,他的絕望和無助,而這不知來自何處的金幣,讓他深切感受到了溫暖和關愛,讓他在絕望中看到了希望。

學生的眼睛溼潤了,對教授深情地說到:“教授,你給我上了一堂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課,讓我知道了幫助和給予才是真正的快樂。”

寒門再難出貴子,難道是一種定論嗎

給予是快樂的,它給人帶來希望

我們這個社會,在發展的同時,真的需要多一些柔軟和溫潤,而不是冷冰冰的定格和割裂。人在希望沒有破滅之前,才真正有困境中掙脫的勇氣。不管你曾今是豪門,還是寒門,現在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貴人,何不用你曾今的經歷和你的陽光,讓更多寒門有改變自己的勇氣,而不是拋下一句讓寒門灰心喪氣的論調,讓你和他中間有一道無形的牆呢?

2、寒門要實現突破,離不開寒門自我的努力

就像我前面說的,我雖然反對“學歷中心論”,但我絕沒有否定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重要性。所以,寒門子弟們,在對自己不利的環境中,是絕不能放棄這一改變命運的渠道的。縱然大學畢業後,上過學後還要面臨比家庭優越環境中出生孩子更多的困難,但畢竟受過良好教育的你,有更多繼續提升和改變的機會。

首先,寒門家庭的父母,要有努力做好父母的信心和勇氣,以及實際的行動

從某種方面說,你的孩子就是你的未來。現在80後,90後的父母,畢竟不像上一代的父母一樣目不識丁,多多少少是受過教育的。那麼你是有一定資源和能力呵護好你的孩子的。與其把時間浪費在無用的交際和無休止的娛樂,狂熱物質追求中,不如靜下心來想一想,為了我孩子的成長,我需要做出什麼改變,我怎樣做一個對孩子人品和習慣等有影響的父母,對孩子學習有幫助的父母。要讓你的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你就先行動起來,從改變你進而改變孩子。

寒門再難出貴子,難道是一種定論嗎

陪孩子學習的農村媽媽

其次,寒門孩子要有更多的決心和毅力

縱然這個社會不再有“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論調,縱然社會對你給予再多的溫暖,但寒門學子如果自甘沉淪,不化逆境為動力的話,誰也救不了寒門。所以,寒門要實現人生逆轉,最終要靠自己的努力。

寒門子弟,絕不是難以跳過龍門的,額頭上帶有傷痕的黃河鯉魚。“寒門貴子”劉媛媛,就是一個用奮鬥改變命運的典型例證。劉媛媛是北京最窮的女孩,但卻能頑強拼搏考上百大。畢業後又辭去高薪創立“創媛文化”,成為史上最年輕的CEO。

劉媛媛在《超級演說家》演講中說到:“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不盡相同的,有些人出生就含著金鑰匙,有些人出生連爸媽都沒有,人生跟人生也沒有可比性的,我們的人生怎樣,完全取決於自己的感受,你一輩子都在感受抱怨,那你的一生就是抱怨的一生,一輩子都在感受感動,那你的一生就是感動的一生,一輩子都勵志改變這個社會,那你的一生就是鬥士的一生。”

寒門再難出貴子,難道是一種定論嗎

劉媛媛勵志演講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甘肅會寧縣是全國有名的狀元縣,到現在,這裡的還保持“領導苦抓、家長苦供、社會苦幫、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良好氛圍。這個苦甲天下的西北偏遠小縣,卻是名副其實的全國高考狀元縣。

過去的輝煌不說,2019年高考,甘肅省前一百名,會寧考生有理科6名,文科2名,共8人。重點院校上線1702人,上線率27.2%,在全縣6256名考生中,600分以上有117人,這在西北縣城中是個了不起的成績。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會寧向全國輸送大學生10萬餘人,培養出博士生1100餘人、碩士生5500餘人,考入清華、北大122人。這個苦甲天下的地方走出的莘莘學子,畢業後在全國各行各業,甚至海外的舞臺上進一步憑藉自己的堅韌不拔精神綻放人生更多的風采。

寒門再難出貴子,難道是一種定論嗎

勤奮刻苦的會寧學子

沒有什麼不可以。只要你對自己有信念,有敢於挑戰命運的勇氣。而且,現在國家對教育均衡化投入非常大,對農村教育一再傾斜,對寒門孩子上學提供了很多資助政策,盡全力保障教育公平。社會對教育的關懷也不斷加大,這些對農村和許多寒門家庭來說,絕對是一種福音。

退一步說,縱然考不上名校,進入高職院校等,也不是沒有實現人生理想的可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本來是一句非常有道理的話,現在卻遭到許多人的懷疑,但德國等發達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和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的成功,不正給我們一種參考和激勵嗎?

再退一步說,縱然你成為普普通通的人,但曾今拼搏過的你,或許更懂得珍惜人生,你經過艱難困苦磨礪出的鋼筋鐵骨,其實已經讓你擁有了擺脫了原生態家庭對你影響的能力,那麼你縱然身處底層,但你仍然看到你的價值,仍然有改變命運的勇氣,仍然過得充實,成為社會中的亮光和溫暖,那麼,你仍然是社會中的“貴子”。

寒門再難出貴子,難道是一種定論嗎

所以,“寒門難出貴子”之論可休矣,我們與其一味的哀嘆,甚至定格,不如給寒門更多的希望,因為他們也是我們的兄弟姐妹,這樣我們這個社會會有更多的溫暖和美好,生活會因多姿多彩而美麗。而寒門家庭,更要不斷改變自身,讓寒門的後代不再成為寒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