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更喜欢看文学评论还是电影评论?

被隐藏忧伤


看到标签里有个叙事,我从叙事学角度乱港一下...首先,电影没法做到小说的第一人称视角。电影中所有人物都属于被观察对象。小说中,“我”可以完全作为观察者或者回忆者,只记录“我”视野里的东西,而我本人不必作为被观察对象出现。其次,小说可以将叙事声音本身对象化,电影不能。作家可以在小说中展现自己的身份,而摄影机永远无法入镜。第三,修辞手法上,电影很难表现比喻和联想。(只能重点表现必要的比喻和联想,而小说可以对无足轻重的描写对象采用修辞手法,不会觉得突兀)第四,空间表现上,电影更自由,可以同时表现一墙之隔两边发生的故事。小说只能分别描写。第五,人物表现上,电影对人物心理描写有很大局限,不能像小说那样全程表现多位主角的内心世界。最后,时间上,在看电影的时候,电影播放的每一分钟都是现实中的每一分钟,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大部分情况是吻合的。而小说可以任意决定一个时间单位的长度,更加自由。(电影中一秒就能看到的环境,小说可以花三页去刻画和描写,而叙事时间仍然在一秒之内。)一般情况下,在电影想要表达小说才能表达的东西时,会使用旁白(作为叙事声音或者刻画心理),还有黑屏字幕来展现时间跨度


夏星星1


作为我本人是喜欢看文学评论的。但又不得不承认,在头条平台上更多的人是喜欢看影视评论。之所以这样说,是从自身实践得来的结论。

作为文化领域的码字人,我写过许多文学评论的文章,也写过许多影视评论的文章,这两类文章都出自我一人之手,其质量应该是不相上下,但文学评论的阅读量惨不忍睹,影视评论的阅读量却轻松过万,几十万,甚至有过百万的,二者相差就这么悬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想把我的思考与大家作一交流。当然不一定准确全面,只是我的一孔之见。

一、文学评论与影视评论的艺术形式不同。

文学是文字艺术,影视是视觉艺术。文字艺术基本局限在学术专业方面,难免会枯燥乏味。而视觉艺术除了学术专业方面,还有一个娱乐功能。要知道,娱乐是与生俱来人人必须的。紧张的工作生产之余,人需要休闲与放松,而视觉艺术正好满足了这方面需求,所以影视评论就占据了优势高地,打败文学评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二、在接受群体上有个小众与大众的区别。

必须承认,爱好文学的人虽然很多,但与人民大众相比,毕竟还是沧海一粟,说它是小众群体,应该毫不为过。但与之相对应的人民大众,却普遍都需要娱乐。我并非说影视没有教育意义,只是说,我们看电影看电视剧,又有谁是抱着受教育的心态走进电影院和影视剧中呢?只有单位和学校特意组织去看的那些影视,看后还要组织讨论,学生还要据此写作文。除此之外,人们看影视大都是抱着休闲的心态去观看。

所以,小众与大众这个人数上的差别,自然产生了阅读量(喜欢与不喜欢)的不同。

三、在可读性上的区分也是相当明显。

文学评论重在说理论证和阐述精华,而影视评论重在阐述表演的优劣和效果的得失。相对而言,文学评论是面对一本书在论理,文字难脱呆板乏味之嫌。而影视评论则是面对一群活生生的影像在发表见解,文字很容易鲜活灵动,活泼喜人。二者相比,影视评论自然会产生较高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当然就会更招人喜欢。

结语:

以上三点,应该就是影视评论大家更喜欢的缘由。


文化一家人


我个人而言,喜欢电影评论,因为我是影视领域创作者


MZ麦田守望者



松竹118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个人感觉有些势均力敌吧。

文学评论的写作大致有四个步骤,阅读-定题-评论-写作。

阅读对于文学评论来说是先准备材料,调查研究的过程,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为写作打下基础。毛泽东说过《红楼梦》要读五遍,不读五遍就没有发言权。所以说要用心去阅读,不是草草了事的。评论的对象一定要了解到透彻。作品要像对人一样。新知音。

定题就是读书收集材料的基础上找到中心点。

评论的话就是表达这个作品他想说什么,这个作品有没有什么深层的含义?还有这个作品到底要表达什么?这个作品表达的好不好?

最后一个写作的话就属于议论文,就是找到这个作品的中心点,还有准确充分有说服力的论据,逻辑推理。

好的文学评论需要大量的阅读量。而且对作品有着独到的见解。发现常人不能发现的细微之处。总而言之,想写好文学评论是非常困难的。

相对好的文学评论电影评论就可以随心所欲了。

所谓好的电影评论就是找到了电影的中心点。人人都可以作为电影评论员。只是对这部电影评论的深浅而已。

个人感觉我还是喜欢电影评论,因为可以在里面发现很多奇葩的评论。能这是一部恐怖电影儿,看到底下的评论能把你逗笑了。无所不能的键盘友军正在奔来。

我喜欢电影评论。[捂脸][捂脸][捂脸]






玉猫影视


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电影评论的,接收的会快一些


酒酿水蜜桃0


文学吧。电影评论感觉小众了些


为什么这么轴呢


作为一个影视爱好者,四青更喜欢看电影评论。影评类似文评,却更加根植于普通大众,而且现代影评已经繁衍成了一种需求。四青向来倡导以理服人,还请各位耐心看我摆摆道理——


影评极大降低了我们的观影“风险”

想看一部电影,你首先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没错,好看不好看!

我们会上烂番茄、豆瓣等平台去了解一部电影是否好看,是否值得我花费宝贵的2小时甚至3小时,除了通过这些行业平台去查看评分,一个更重要的标准就是阅读影评!烂片也有好评价,好片也有差评价,周末我到底约TA去看一部什么电影,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上班空闲的十几分钟,打开手机津津有味的在某电影评论区里做一名吃瓜群众。

影评完美的让观众在碎片化时间里回味一部优秀的作品

欣赏完一部好作品,意犹未尽,想再看一遍,重新体会一下之前忽略的细节?抱歉,“996”已经充斥了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一天的工作里我们甚至可以挤出1、2个小时的碎片时间,但你让我空出3个小时把一部电影重复再看一遍?对不起,这个时间成本太高了太奢侈了……这就是现代年轻人的焦虑,然而影评却提供了一个供你事后细细品味作品甚至探寻更多忽视内容的大本营,大家深有体会吧?

影评以社交圈的形式给观众提供了一个精神生活的平台

看完一部电影,无论好坏,每个被自我洗脑到充满迷之自信的“我”都有一大堆想法需要和人分享——嗯,别往旁边看,四青说的就是你!而大量的影视媒体、APP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平台。

在这,你可以与人分享你的感受,你可以认识朋友,你甚至可以加入一场对作品贬褒不一的骂战,而这些行为,成为了现代快速生活节奏下良好的减压方式。



其实从这些道理上说,书评和影评极为相似,可惜现代人嘛,太浮躁了,能耐心看完一部电影的人远远多于能静下心读完一本书的人,这才放大了影评嘛!题主拜拜~


四青


你好,很高兴能回答你的这个问题。

就我自己来说更喜欢电影评论,遇到比较优质的电影作品,看完后会有很多共鸣和启迪,所以很想将想法分享出来一起讨论,同时也将喜欢的电影推荐给更多爱好者,同时,阅读他人的影评更能对电影有深层次的认识。


有鱼爱电影


应该是喜欢看文学评论的多些吧。

文学的范围很广,有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等,品种多,写的人也多,出来的数量也多,读者多,自然评论的也多。大多数人是先读了作品,再看的评论;有些人是先看了评论再回过头来看作品。质量好的作品自然看的人多评论的人也多。

而电影等影视评论相对很少,介绍电影的书刊不多,属于冷门文化,头条上的影视评论也少见。人们住往看过电影后就已经非常清楚了,除非特别喜欢这电影的才会看相关的评论,否则无人问津。加上现在好的电影已经非常少了,电影都少人看了,看评论的更加没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