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山玩水記之六一一巽寮娘媽廟的神奇故事

南中國海稔平半島的巽寮灣不可避免地受到古老的海洋文化薰染,給我們一種新鮮和神奇。有時候海岸上一艘木船,不遠處一個島嶼,都覺得是天賜的眼緣,讓我們心泛漣漪。

這裡是粵東,是數百里海岸線最潔淨的海灣。潔白的海灘讓我們享受到腳板酥軟和身心的舒暢。無論早晚,下海暢遊,讓澄碧的海水洗浴以往的舊塵,你會空靈起來,有如天空飄著一首寧靜的詩。

來到巽寮的中央區域,沒想到這裡街衢井然,一片白牆灰瓦的民居非常炫眼。由建築風格的柔和與曲線,我自然而然想到了江南,想到了這裡的文化。最具有地理標誌的地方要數天後宮了。

天后宮奉養媽祖。媽祖有很多名字,比如天后、天妃、娘媽、天上聖母等等,是歷代和今天海員、船工、漁民、商人共同信仰的神祇,也可見其在中國東南沿海甚至世界海洋文化中的地位,它被聯合國授予和平女神之稱肯定是有不一般理由的。

世界上有上萬座媽祖廟,巽寮灣的天后宮是其中之一。“天后宮”又稱“阿媽廟”,是巽寮漁民為祈求保佑出海打漁的親人平安而建造的神廟。說到天后宮,其歷史可溯自明末天啟年間。一日風雨初霽,村民發現海岸沙丘上端立一導媽祖神像,眾人認為天賜瑞兆,遂於此地草建小祠供奉。期間風調而順,鄉間太平。隨歲月流轉,巽寮陸續遷入居民。至清順治年間,鄉民將草祠建成石牆瓦屋。乾隆年間,由於巽寮合境村民虔城信仰,把原小祠擴大規模,取名“媽祖廟”。

巽寮阿媽廟有一奇特之處,一年中有一半時間是關門的。這涉及另外的說法,傳阿媽廟裡面供奉的媽祖神像原供在稔山鎮範和港,一次颱風海潮後,媽祖神像漂流到巽寮灣,停留在鳳池島的沙灘上。當地漁民就在海灘上建造了阿媽廟。又因為媽祖神像是從範和港漂過來的,為了讓媽祖都能保佑範和、巽寮兩地的漁民平安吉祥,因此,媽祖神像每年一半時間在範和港的阿媽廟供奉,一半時間在巽寮灣的阿媽廟供奉。此說與前面相傳倒是可以應和,我從故事裡面聽到的是另一層意蘊。巽寮灣人姓“巽”,廣東話“順”,亦有和順、謙遜之義,故而巽寮人不愧伏羲巽卦之美意,具有謙讓之古風。所以說兩地人和諧相處,共保平安。這是先人的大度,也是神的旨意,所謂文化教化人類,因為巽寮,因為處於此地居住和遊歷,也是引以為驕傲的。

天后廟座東向西。正面共五間,中間正殿尊媽祖神像。左邊兩間尊觀音菩薩和華光帝君,右邊兩間尊玄天上帝和關帝聖君。下廟有左右四間各供奉文昌帝君、太白星君和土地神、五穀神。連接上下廟祠有兩道國牆,中間為天井。可見巽寮人信仰的包容,即與儒釋道同廟共奉。媽祖信仰源於道家文化,但也汲取了三教精華,其宗旨保境安民,即為諸教之共同繁榮價值取向。而媽祖文化中的立德、行善、大愛之精神,給航海人的力量,鼓舞著人們戰勝艱難險阻,延續人類和海洋文化的傳承。所以我不得不說,先人就是如此偉大,他們 留給後人的是事關香火繁衍的智慧和精血,熊熊血脈賡續下去,定然需要先祖給我們留下的精神寶貝。

天后宮竣建後為萬民參拜,遐邇景仰。至1949年,歷史上曾經過幾次維修。1963年,因時勢所致廟被拆除,建了潮閘。為承襲神火,村民臨時續建簡陋小祠供奉。1982年,鄉民再次殫精竭力按原貌重建。2006年北京金融街集團落戶巽寮,將巽寮打造成最負勝名的旅遊景區,集中國最優秀的傳統工藝和一流的專業建造隊伍對此廟重新拆建。期間,武當山第三十六代嫡傳弟子黃西幼,親率眾弟子前往武當山金頂取回真武大帝香火與聖土,巽寮天后宮理事會會長廿玉明親率村民赴福建湄洲天后始祖奉取火種。2010年工程全面竣工,取名“天后宮”。整座宮殿規模宏大,氣勢恢弘,莊嚴典雅。三尊大神端莊安樣,八方瑞氣悠揚迴盪。晨鐘幕鼓,煙靄繚繞,華燈綻放,此時你感覺的是大海旁邊湧動中的寧靜,大海的潮聲,成為人在幽思之中的跫音,你或許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喜歡這樣獨有的神安,在這座千秋之靈殿、萬載之神裡面,我能帶走什麼呢,只有這裡的短暫的靜謐之心情,它永遠屬於我,屬於我一生中揮之不去的片刻,我希望我還會再來。因為海,因為海神,因為這裡的巽卦文化還有這裡給我的心態。我感謝你,大海,媽祖,我心中永遠的圖騰!

遊山玩水記之六一一巽寮娘媽廟的神奇故事


遊山玩水記之六一一巽寮娘媽廟的神奇故事


遊山玩水記之六一一巽寮娘媽廟的神奇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