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如何提高自己?

敖嘉年


我覺的你想做好一個老師,必須要有下面的心態:

一、愛心:要愛職業、愛學生。要愛校如家,愛生如子。這種愛是發自內心的愛,是看到那些可愛的學生自然而然地就很喜歡她們的一種愛。只要有這兩種愛,你的職業就有用不完的動力。

二、良心:老師的工作,很多時候是一種良心活。如上課的教案,完全不寫也可以去上,隨便應付寫也是一篇,但要認真寫,一篇教案往往要費好幾天的時間才能寫好。上課也是一樣,隨隨便便也是一堂課,一絲不苟也是一堂課,領導不會一直盯著你,完全靠自己自覺。

三、靜心:老師的地位不是很高,有許多智商比我們低的人,在社會上都混得不錯。社會上各種各樣的干擾和誘惑太多了,故要當好一個老師,沒有能抵禦這種誘惑的能力是不行的。諸葛亮有句名言:“寧靜而致遠”,想當好老師,還要能靜下心來。

四、盡心:盡心就是儘自己的力量,去做自己認為是對的事。在人生中,我們想做的事情很多,但實際上能盡意的事情很少。怎麼辦呢?古人云“盡人事而後聽天命”,你盡力去做了,不管成或者不成,我就心安理得,不會後悔和遺憾了。


真相探索者


這個問題很大,包括各學科老師自身專業的提升,教育教學能力的提升,管理能力的提升等。大家都知道學無止境,提升自己也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掌握的的知識越多,駕馭課堂的能力越強。如我的同事也是教語文的,美術功底很好,在黑報業畫的簡筆畫栩栩如生,深受學生喜愛,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別的方面就不舉例了,你可以自己去參悟。從你的提問也許是出自一位教師的夙願,祝你找到提升自己的思路!


輕聊漫語


首先作為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可以通過以下途徑提升自我。

其一、養成閱讀的習慣。每天都要抽時間讀書,腹有詩書氣自華。因此再忙也要讀上幾頁。作為教育工作者,所修專業知識的書籍要讀,其他教育類書籍也要讀,比如《陶行知教育名篇》《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致青年教師》《第五十六號教室》等。你在工作中遇到的許多問題,可以在這些書籍中找到答案。一定要靜下心來讀書,邊讀邊思考,和自己的生活體驗建立聯繫,反思自己工作中的不足。

其二、多看一些教育專家的講課視頻,其實,作為年輕老師,可以多揣摩、模仿專家的講課風格。但是也不要一味模仿,要有自己的思想。在學校,也可以多聽聽優秀老師的課,學習他們的講課技巧,觀察他們的課堂,看看面對同樣的問題情境,他們是怎麼處理的。

其三、要有一顆熱愛教育的心,關愛學生,要有耐心。兒童的思維發展受到年齡的影響,對知識的接受程度不同,這尤其需要教師慢慢地教,遇到學生問題不要焦躁,不要馬上做出反應,先控制自己的情緒,想想教育點在哪裡,簡而言之,就是先思考,再發言。說出的話得達到教育的目的。

其四、堅持寫教育反思或者教育故事。做一個勤奮的老師,這些教育反思、教育故事會成為你的一個資源庫。將來會對你有很大的益處。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丸子老師


新形勢下,語文教師應如何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時代需要,迎接教育、教學改革的挑戰呢?我擬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一下:

一、教師一定要認清新形勢,轉變觀念。一個人的行為是受思想支配的,要接受一種新事物,要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去行動,首先需要思想意識上的主動認同。如果意識形態與形勢不一致,教師將面臨很大的壓力,教學會極為被動,甚至會出現反效果。因此觀念的轉變是一個關鍵問題。作為一個教師,如果觀念不更新,則無從談到實踐,要實行課程改革就是一句空話。 從師生關係上來說,如果現在還把為人師的自我看成是凌駕於學生之上的統帥,要求學生一切行動聽指揮,要求學生對自己絕對的服從和恭順,在當今形勢下是不現實的。新形勢下師生之間應是一種平等、友好和互相尊重的關係。個體首先需要的是被尊重,這是建立新型師生關係的基礎。在這個前提下,教師更多的是起引導作用而不是對自己不認同的個體行為的一味抹煞。現代社會新鮮事物層出不窮,社會上流傳的各種觀念、意識形態衝撞交融、紛繁蕪雜,令人眼花繚亂。學生對各種事物、各種觀念充滿了好奇心,往往是滿足了感性認識而忽略了理性的思考。在這種情況下,對學生的教育態度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一味的指責與大加貶斥會收效甚微,甚至於會引起學生的反感,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我認為對學生的一切在我們看來有待於糾正的認識首先需要的是尊重,是寬容,是學會從他們的角度去欣賞,從未來需要的角度去呵護,在這樣的基礎上才有轉變的可能。萬水歸源,殊途同歸,當然,這不是說是對學生的一味遷就,是一切唯學生之言是從,因為尊重不等於贊同,教師在這裡應起主導作用,在是非問題上是不能含糊其詞的,要讓學生明確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哪些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哪些是我們應該否定的,對有礙他們眼前進步與日後發展的隨性、任性等不良習性,則須像對待危害禾苗生長的害蟲雜草一樣,不失時機、嚴肅認真地根治清除,以確保他們健康茁壯成長。這也正是我們教育的目的。 另外,師生關係還應是一種和諧友好的關係。學生在課上面對老師謹小慎微,課下見了老師噤若寒蟬,師生之間永隔一段可望而不可即的距離,這也不利於教師的教學效果。古人說:“親其師,方可行其道”。事實也證明,受學生喜愛的老師的課上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都會很高,而如果學生不喜歡某個老師,儘管老師的水平很高,效果也會打上折扣。因此,教師應努力與學生建立一種亦師亦友的關係,在學業上是他們的老師,而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中要努力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對學生現狀瞭解地越熟悉越深入就越容易在教學上對症下藥,有的放矢,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新形勢下教師更應努力充電,刻苦鑽研,知識的掌握要做到“精”與“博”。教師大多窮其一生只能在某一門課上成就最大,如果對這門課的知識掌握得不夠精深,不夠專業,那就根本談不上“傳道授業解惑”。新形勢下的教學改革也並不是要教師放棄所有以前的教學內容和形式,相反一切成功的改革都是建立在繼承的基礎之上的,撇開過去有益的經驗談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話,這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革。“精”是基礎,是教學改革的“本”。那些教學改革搞得紅紅火火的教師無一不是學問精深的教師。但學問精深的教師卻不一定是教學成績明顯、適應時代需要的教師,這固然與前邊提到的觀念的轉變至關重要,同時也與教師知識是否廣博密切相關。教師一方面要具備廣博的邊緣學科知識,同時還應具備新時代、新形勢下一些快速更新的知識。現代社會,知識更新的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教師如果對新知識、新信息一無所知那就會成為一潭死水,將會被社會淘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