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永遠別去勸別人跟父母和解”,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我贊成。

其實不存在感同身受這回事,我們都是不同的個體,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閱歷、性格習慣,別人正在經歷的,在我們處於其情境下是能夠感受到當事人的喜怒哀樂,但轉眼間,我們便會投入自己瑣碎的生活中,而陷在問題或者困難中的當事人,在無法解決問題時,便只能依靠時間的力量熬過,憑藉時間抹平那些傷痕。

別人與父母之間的問題,人無法詳細的通過每一個事例將其感受與情境說與別人,而越大的問題、矛盾,真正受傷的人根本連回憶都不願意,大部人都會深藏於心。所有的事情都有因果,不要永遠以百善孝為先,他們是你的父母啊,或者他是個孩子啊!之類的語言去勸和。世界之大,什麼類型的人都有,千奇百怪的事情甚至是人無法想象的,但依舊發生了。

作為成年人,尊重自己朋友的選擇,在需要是給予幫助,就是莫大的欣慰了。


愛翻譯的英語老師小A


不認同,未經他人事,莫勸他人善。

這句話在任何關係與任何事情上都受用。說到底是部分人的思想慣性,身邊會很多人愛“評價”別人的一舉一動,這一點我完全不贊同。每個人都有做自己人生主人的權利,神聖而不可剝奪,任何人都不是別人的救世主,不要站在道德的高低去“教”他人做事和評論別人的做法。你以為是對的,難道別人會和你有同樣的想法嗎?


成都女孩在北京


真的勸不了!解鈴還需繫鈴人,我體會很深,只有父母與孩子相互溝通理解謙讓,雙方才能相守相安!


65隨緣


贊同這個觀點。

我姐姐從出生就被寄養在外婆家,爸爸媽媽會在不忙的時候去看她,直到姐姐十歲才被接回我們家,從她回來開始我就知道她不喜歡我們家,不喜歡爸爸媽媽。她的青春期比其他孩子更加叛逆,為了徹底離開家她甚至放棄了學業,早早就輟學出去打工,過早的接觸社會讓她也吃了不少的苦頭。可能因為我跟她年齡比較接近也可能是我的性格比較的內斂,在家裡她一直都跟我比較的親近,看著她一直沉浸在對爸媽的怨恨中,也看到了爸媽對她的青春期叛逆行為的無可奈何,我曾無數次勸她要體諒爸爸媽媽哪個年代的無奈,相信爸爸媽媽也是愛她的,後來爸爸去世時,姐姐和家裡的矛盾才稍微緩解,我一直以為是我的勸解起了作用,雖然她還是會在心情不好好的時候提起年幼時父母沒有把她帶在身邊而給她童年造成的種種傷害,我還是一直努力的想讓她放下過去的成見,直到姐姐結婚前夕給我寫的一封信,在信裡她第一次向我展示了她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她小時候因為沒有爸爸媽媽在身邊被小夥伴們嘲笑對她心靈造成了直到現在都無法癒合的傷害,青春叛逆期為了躲避家庭輟學打工對她造成的影響,以及在打工過程中遇到的那些人和事,我是哭著看完她的信的,直到那時候我才知道原來她內心的創傷比我想象的要大的多,姐姐在信中問了我一個她一直想問的問題,她說如果把你換成我,你經歷過我經歷的這一切後,你還能像你說的那樣輕易的去原諒爸爸媽媽嗎?從那一刻我就明白了,以前我的行為可能並沒有對緩和他們的關係起到什麼作用,而我一直作為一個乖乖女處處為父母開拓的心理反而可能激化了他們之間的矛盾。姐姐跟家裡關係的緩解只是她在長大後稍微理解了父母的不易之處的結果。

現在我和姐姐都已經結婚生子了,姐姐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無論生活多麼的艱難都要把孩子帶在身邊,她經歷過得那些痛苦,她絕對不會讓孩子在經歷一遍,我現在也是孩子的媽媽了,我現在不敢也不願在勸解她了,看過她對我的內心剖析,我無法再站在局外人的身份去讓她原諒我爸爸媽媽,因為我真的不確定,如果我是她,我能不能我說的那樣。

所以,我很贊同這句話永遠別去勸別人跟父母和解,因為我們不是別人,不知道他們經歷了什麼,也許我們是他們的話也未必會比他們做的更好。


初雨晨露


認同這個觀點。

第一,你不知道別人經歷了什麼,體會不了本人所經歷的痛苦和絕望。我們有時候就是太喜歡站在道德制高點去評判別人,我有個朋友,他父親經常打他的母親,後來在初中時父母離異,她跟著母親生活。她母親在市場上賣菜養她,風雨無阻。有一次一起去學校的路上她哭了,那時我們已經高中了,因為學校要交費用她去問她父親要撫養費,說是已經半年沒給了,那天去要時她父親又說沒錢。她當時給我說感覺自己像個乞丐。他父親收入並不低,他父親的理由是:剛給你姐姐買了放光盤的隨身聽,沒錢了。他父親口中的姐姐,是她姑姑家的女兒。這個父親願意去給外甥女花錢買非必需品,卻不願意給自己的女兒撫養費。多年後,有一次她說,她父親想找她母親復婚,問我怎麼看?我當時沒有發表任何意見,我說讓叔叔阿姨自己去決定吧。如果照我真實的想法,是不要理會她的父親,可經歷過生活磨練的我知道,人老了,是需要一個伴的,不管是她父親或者她母親。所以,她有時恨她的父親,但作為朋友,我只能勸慰她把自己過好,自強自大!有些傷疤再深,還是有痕跡的。

再者,一個養出熊孩子的家庭,父母是首要責任人。如果是這個人的父母還好,而他做的事不對,我們要去勸解他,那太難了。一個人的性格養成不是一天兩天,他是積極樂觀還是悲觀頹廢,和生活的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就以最近大火的《安家》,裡面一隊老夫妻拿出畢生積蓄,給兒子全款買了房,可卻沒有自己的一張床,希望這樣的兒子去養老嗎,像個笑話!這個家庭日後的矛盾以及老兩口晚景淒涼是完全可預見的。藝術來源於生活,生活中這樣的人比比皆是,這樣的兒子沒有擔當不願自己拼搏,他內心不明白嗎,不,他只是當做看不見。一個不願意自己承擔責任的人,你勸的動?有句話是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

最後,一個巴掌拍不響。親子成仇,是日積月累起來的,小時候,父母是絕對的強勢,孩子大了,知道反擊了,我們給的解釋是青春期叛逆。可也有不叛逆的青春期不是嚒?

己不欲勿施於人,子不苦莫判他人!


朵媽陪學


看事情是怎麼一回事吧,兒女和父母之間發生什麼不可調合的事,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如果站在外人的角度看,不要把事情想的簡單唄,多言多語的有時候會讓人討厭的。


水面染五彩


不完全認同。

首先我要說,對一個人而言,與父母和解非常重要。假如他永遠帶著對父母的怨恨,那種憤怒的情緒鬱結在心裡,首先傷害的是他自己,其次還會影響到他的親密關係和親子關係,通常來講,與父母的互動模式往往也會成為他與孩子的互動模式。因此說,勸別人與父母和解絕對是個善行。

其次,就得看你有沒有“勸”的資格和能力了。假如對方是你的伴侶,那勸她與父母和解你也是受益者。剛才已經講了,與父母的互動模式會直接影響到親密關係,有的人在父母那裡受到的傷害往往想在親密關係中得到補償,所以,為了你少遭罪,還是讓她與父母儘快和解吧。至於和解的方式,不一定非要當面談開。你可以在她抱怨父母時,提示她,父母除了有那些毛病,就沒有長處?還可以讓她把對父母的埋怨寫下來,不過可別發給父母啊,什麼時候她提到父母不再有痛苦的情緒,說明她在單方面已經與父母和解了,一般到這裡,離徹底和解也不遠了。

假如他是你最好的哥們,這個度還是要把握一下的。朋友之間也該有邊界,做到尊重與傾聽就好。其實他跟你聊父母的無外乎找個人傾訴,他根本沒指望你能幫他,他最怕的是你把他的事到處去說。

假如是半個生不熟的什麼人,那不只是“別去勸他們與父母和解”了,勸你永遠不要介入別人的煩惱——有句話,別以幫助別人為由,介入別人的人生。


北斗心理團隊木瀾


認同這個觀點。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你不知道她曾經在你不知道的地方承受經歷過什麼

1、很多影視劇裡都有重男輕女的情節,比如《歡樂頌》中樊勝美家庭,《安家》中房似錦家庭,《完美關係》中馬邦尼家庭,《都挺好》中蘇明玉,這些都是童年時因為家庭原因遭受過痛苦的女孩子,對他們一生造成了揮之不去的影響,影響了他們一生的人生觀價值觀

2、很多影視劇之所以爛尾,就是因為根據劇情的發展最後孩子與家庭都能互相諒解,最終和好,但是這只是影視劇,在現實生活中,我相信有很多正在經歷同樣遭遇的人,可能比電視劇更加殘酷,這種情況其實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跟家裡斷絕關係,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配做父母,做父母前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過學習

3、電影《何以為家》給了我們很好的思考,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故事中,贊恩的父母在無力撫養和教育的狀況下依然不停生育,作為家中的長子贊恩,弱小的肩膀承擔了無數生活的重壓

摘選了一部分臺詞:

我希望大人們聽我說,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

我只記得暴力、侮辱、毆打、鏈子、管子、皮帶。

我聽過最溫柔的一句話是,“滾,狗孃養的東西”

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錢。

我以為我們能活得體面,能被所有人愛,但上帝不希望我們這樣,他寧願我們做洗碗工

5、父母有選擇生下孩子的權利,孩子也有選擇幸福的權利,一味的勸別人家庭和好,並不是好的選擇,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小小零壹愛剪輯


提問有點道理,“別人”的範圍太寬泛,比如他們親家間可以勸和啊!兒女外孫幾代人呢,不可能老死不相往來吧!


用戶6100115131614


瘡不長在自己的身上不知道癢!有些自己站在道德舞臺的制高點上對別人指手劃腳的同時是否想過這種事情如果落在他們自己的頭上如何。世界並非是所有的父母親都慈祥,把生兒育女當成投資的父母親我沒少見,把自己的兒女虐待至殘至死的我也聽說過被父母親毀掉人生的何其多。

最廉價的道德標準就是道德綁架,這種勸人大度的人不是白痴就是一個偽君子,交朋友都不能交這樣的人!如果有一天你若是倒了大黴,勸你大度往開了想的還會是這種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