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梅的意象中看李清照的跌宕人生

梅花作为一种清淡素雅的观赏花木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咏梅诗更是代不乏篇。李清照从少女时期,到中年、晚年,用女性的的细腻和特有的心理感受,不仅写出了梅花冰清玉洁的外在风韵,而且写出了梅花内在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是梅花的,更是词人自己的。梅花不再是仅仅供人欣赏、把玩的对象,也不是一个抽象的精神象征,而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因为诗人所经历的境遇不同,从而赋予梅花的意蕴也不尽相同。

从梅的意象中看李清照的跌宕人生

敏感娇柔的少女时期

李清照的梅花词不是单纯咏物词,而是通过咏物的写出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她笔下的梅花寄托了多种情感,其中感伤的情绪为多。李清照的出身、教养、经历不仅培养了词人高雅的气质,还造就里李清照细腻、敏感的性格。因此李清照的梅花词就彰显了她女性独有的细腻视角、若有若无的感伤。《浣溪沙·髻子伤舂慵更梳》:髻子伤舂慵更梳,晩风庭晥落梅初。淡厶来往月疏疏。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遗犀还解辟寒无?这首词被凊代問济评价为:闺秀词惟清照最优,究苦无骨,存篇尤清出者。"(《介存斋论词杂著》)“究苦无骨四字恰如其分地指出了李清照早年词中挥之不去的若有若无的感伤情怀。

李清照写下这首词时年仅十五六岁,待字闺中。“髻子伤春懒更梳,晩风庭院落梅初,闲庭漫步,偶见梅花数瓣零落,曼妙的春天就要来了,但不知自己这朵含苞欲放的花儿能否应时而开。正值二八的少女李清照正在开满梅花的小径上,憧憬着自己未来的美好,也在为人生的未知感到一些担忧的情绪。

《满庭芳》:“小阁藏舂,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最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寞浑似,何逊扬州。从来知韵胜,难堪雨借,不耐风柔。更谁家橫笛,吹动浓愁?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在这首词中,词人从女性的角度,体验到梅花娇柔的一面,边呵护梅花,一边抱怨风雨无情,这是其他词人所未触及的。“莫道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即使是淡月残梅、花般凋零,也自然别有番风流态度,无需为眼前的风刀霜剑而愁苦,则是意藴深远。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不禁让人联想到林逋疏影橫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佳句。两者虽然写的具是淡月疏影的景象,但李清照的在写梅花风姿的同时,还将梅花拟人化了,“莫道香消雪减",作者是在完慰自己,又何尝不是在宽慰梅花呢?这样人想到同为李清照少女时期的佳作《点绛唇·蹴罢秋τ》: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里的青梅虽然不是梅花,而是梅果,但也很好地表现了李清照少女时代娇憨烂漫的情态。“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才好回首看看,又不敢正眼看,还要装作赏梅闻香,而眼中余光却早落在那人身上。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主人公既爱恋又羞涩的微妙心理活动。把一个情窦初开,又受着礼法约束的少女的复杂情感,惟妙惟肖,真切而自然、细腻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从梅的意象中看李清照的跌宕人生

新婚之初的离愁别绪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籍几多香,但见包藯无限意。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这首词也是李清照早年令人称颂的佳作,是抒写新婚之处离愁别绪的闺怨词,也更加折射岀了李凊照细腻多情的内心世界。其中大概写的就是李清照婚后赵明诚外出而独守空房的景象。这首梅花词中表达出的的情感不仅是对人生的感怀,还是对美好时光的珍惜。梅花不知酝籍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包含着无限情意在春日里绽放,而李清照也正当青春年华,却因离别而独守空房。李清照将自己的情况反映到了这一株凌寒独自开的红梅身上:自己的青春韶光易逝,早春的寒风也会使红梅美不胜收的青春韶华随风而去。这种欲语还休、若有若无的哀愁,让人不由想起李清照早年写下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人的情怀从探著南枝开遍未"时的兴致盎然,忽而转至“道人憔悴春窗底的愁苦悲伤,情绪变化由眼前之景的转变而变化,由梅而我,由我而梅,自然而不显突兀。词人一想到未必明朝风不起花落的残败景象,自然顿生一番惜花之情。如此一来把梅花的境遇同自身的遭遇联系起来。词人就是这样回环,表现出复杂的感情流动过程。

沉重忧愤的南渡时期

李清照南渡初期的诗歌创作,生活的剧变也使李清照对她所生活的世界的看法渐渐由积极转向消极,大致都摆脱了少女时期敏感娇柔的姿态。她的目光由私人生活逐渐转至家国社会。因此她这时期的创作大多与家国的沦亡等政治题材相关,来表达自己对家国沦陷的忧愤。这一阶段所的作品,格调偏于悲苦凄切。《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舂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梅花是词人感时伤怀情绪的触发物。梅花是一年之中开放最早的花,象征了寒冷冬天的离去温暖春天的到来。正是如此,词人们便常常把它作为时序变迁、容颜易老的象征。李清照在词中喜欢使用叠字来表达凄凄惨惨的情感,用“庭院深深深几许"表现了对残酷现实的逃避,不愿再见自然的风光的心情,这是受伤心灵的对残酷现实的无奈挣扎。门窗的“常扃"紧闭,应当是词人的自主选择,然而又何尝不是血淋淋的客观环境导致的结果。

从梅的意象中看李清照的跌宕人生

严寒消退,春回大地。词中的梅萼就是春秋代序、时光流逝的见证:云窗霠阁常。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树,人老建康城。。李清照早年自负诗才,有过美好的生活和理想,如今背井离乡,有的只是黯然神伤: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李清照擅长移情于物,她更多地采用拟人化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心灵的眼睛观察生活,所描述的情景无不惨透自己的心情,使主客观统一。面对南渡偏安的悲剧,词人既痛北宋之亡,又自伤身世。李清照既没心情欣赏花灯,又没心情踏雪赏景,心境格外退费。这便是国破家亡所带来的沉重悲苦,这种悲苦的程度远远超过南渡之前的所有离愁别恨。

忧心家国的晚年时期

国破家亡流落南方,使李清照尝遍人闫悲欢离合,也使她更加的孤独寂寥,然而年年岁岁敢于在凌冽寒风之中开放的梅花仍是她不离不弃的伙伴。《清平乐》: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晩来风勢,故应难看梅花。"可见梅花陪伴词人的时间之长在这首词里,李清照回忆了过去插花的顾影自怜,现在人到又遭遇山河沦陷,亲友离散,她的心情与心态已如残梅一样不堪零落,也就更无从得知将来会以哪种心情去看赏梅花了。1129年丈夫赵明诚于农历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李清照为文祭之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赵明诚去世以后,李清照的心境发生了又一次巨大变化,写进她的作品的,不仅仅是对自身坎坷命运的怜惜,还有时时担忧家国社会前途的情怀。刘勰《文心雕龙》:吟咏所发,志惟深远",指出咏物最重要的在于命意和寄托的高远。因而虽然诗人大多热衷于以梅花为题材来作诗填词,但佳作却是少见。无怪李清照在她的《孤雁儿》中说道:“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从梅的意象中看李清照的跌宕人生


历代咏梅的人不计其数,作悼亡诗词的人也大有人在,而将这两者结合的,李清照却是第一人。《孤雁儿》,便是这样一篇悼念亡夫的悼亡词。《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总让人联想起“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句佳作。李清照的青春与晚年、梅花的初开与凋零,不正是人间与天上的云泥之别吗?两鬓斑白的李清照,无数在星月疏朗的夜晚里,想起自己度的年少时光然而睁眼后眼前残花败落的凄凉景象,使词人重又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里梦外的巨大反差其实也是今昔两种生活的对比。词中的梅花亦如人,人亦如梅花。清照的-生就如同这梅花一样,既有开在美妙时节灿烂天真的幸福时光,也有花衰飘落的落寞时刻。历经曲折磨难,人生也就更加丰满,世事的无情雕刻也使李清照能共在伤心痛苦之余得到份历经风雨坦然。“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也寄托了对亡夫的深挚感情与凄楚的哀思,字里行间透出了时代的悲音。梅花无处寄,实是作者无所依傍。她以女性诗人特有的视角写梅,梅即是我,我就是梅,体贴入微,写出了梅的喜怒哀乐。李清照写梅就是写她自己。

李清照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少女时期的无忧无虑,白发苍苍、亲友离散之时的痛心无奈都能在她的作品中找到踪迹。这也许就是李清照一生中独爱梅花的原因:梅花初开,傲雪凌寒、无所畏惧,这就是她青年时期天真烂漫的体现;梅花开早,花期时没有其他花朵与她共亨春景,这又不免为她的青春年少增添了几笔若有若无的离愁别绪;梅花凋零时早春初至,寒风仍然凌冽不止,在其中凋落的梅花也类似李清照的命运。纵使青春年少,韶光轻贱,但终究是敌不过命运那残酷的车轮。从“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到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个人的生就好比那梅花,从盛开到凋零,总要经历几番变化。李清照的词,则无细腻生动地把事物的变迁、自己内心世界的变化反应得淋漓尽致。李漬照的梅花词,反应了李清照的丰富内心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