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和林徽因的齐鲁踪迹

1930年代中后期,梁思成、林徽因等中国营造学社学者多次赴山东调查,对散落在齐鲁大地上的一些极具文物价值的庙宇、道观、雕像、墓塔、民居、园林等古建筑进行了细致的勘探、测量、记录、整理,搜集了大量珍贵的数据资料。此间他们坐毛驴车、住大车店,出没荒山野岭,历经千辛万苦,为齐鲁文化的传承发扬和古建筑的保护费尽了心力,也与山东这块古老的土地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

1935年 勘察曲阜孔庙

中国营造学社是我国第一家研究古代建筑的学术机构,创始人是前北洋政府高官朱启钤。1930年梁思成夫妇辞去东北大学建筑系的教职,回北平加入了营造学社的行列。

梁思成、林徽因认为对古代建筑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典籍上,必须要进行田野调查,只有如此才能深入。对于梁氏夫妇的建议,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大力支持,他一直认为:“研究营造学,非通全部文化史不可,而欲通文化史,非研求实质之营造不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梁思成与营造学社同仁从1932年春天开始,先后对北平、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浙江、江苏等地的古建筑实物进行现场测绘和考察,直到抗战爆发才被迫告一段落。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齐鲁踪迹

梁上君子林徽因

1935年初,南京政府决定对山东曲阜的孔庙进行修缮和维护,梁氏夫妇的美国朋友费慰梅在其《林徽因与梁思成》中说:“以思成的学识和技能,他当然是这一重要工程顾问的首要人选。”2月,梁思成应国民政府教育部和内政部的约请,与自己的学生和助手莫宗江一道对孔庙进行了细致的勘察和测绘。

曲阜是鲁西南的一座小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国都,也是赫赫有名的圣人故乡。孔庙南北长600多米,东西宽140米,当时差不多占据半个曲阜城的面积,庙内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碑亭、碑刻无数,是国内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落。

梁思成、莫宗江在山东省建设厅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对孔庙所有门殿的平面都做了测量,并详尽地标注了损坏的情况及部位。此行他们共测绘了孔庙大小建筑平面图四十余处,全部详测的有大成殿、奎文阁、金碑亭两座、元代碑亭两座、元代门三座;摄影320余幅。

返回北平后,梁思成立即撰写了长达13万字的《曲阜孔庙的建筑及修葺计划》,提出了修复的建议,初步阐明了他对古建筑维修的原则及看法,这实际上就是后来在古迹维护中常常提到的“整旧如旧”原则:

在设计人的立脚点上看,我们今日所处的地位,与二千年以来每次重修时匠师所处地位,有一个根本不同之点。以往的重修,其唯一的目标,在将已破敝的庙庭,恢复为富丽堂皇,工坚料实的殿宇,若能拆去旧屋,另建新殿,在当时更是颂为无上的功业或美德。

但是今天我们的工作却不同了,我们须对于各个时代之古建筑,负保存或恢复原状的责任。在设计以前须知道这座建筑物的年代,须知这年代间建筑物的特征;对于这建筑物,如见其有损毁处,须知其原因及补救方法;须尽我们的理智,应用到这座建筑物本身上去,以求现存构物寿命最大限度的延长,不能像古人拆旧建新,于是这问题也就复杂多了。所以在设计上,我以为根本的要点,在将今日我们所有对于力学及新材料的智识,尽量的用来,补救孔庙现存建筑在结构上的缺点,而同时在外表上,我们要极力的维持或恢复现存各殿宇建筑初时的形制。

1936年 赴山东11县调查

1936年6月,梁思成、林徽因等人结束了对龙门石窟的考察后,经开封抵达山东省会济南。梁、林对济南历城神通寺一带的四门塔、龙虎塔、九顶塔等古迹早就心驰神往,到济南后马上来到历城柳埠镇,去勘察这些古塔。到了现场,他们发现这些闻名天下的古迹被杂草、树木掩盖,已沦为兔狐獾鼠的栖息之所。梁思成一行在勘探、调查之余,清理、扫除了古建筑上的杂物,让这些名胜重新绽放了光彩。

离开历城后,梁、林又继续东行至章丘、临淄、益都(今青州)、潍县(今潍坊)考察。在益都期间,他们听说当地的云门摩崖雕像是隋代雕像的精品,已遭到严重破坏,便准备前往调查。但当时这一带不太安宁,经常有土匪出没,劫掠财物伤人性命,当地的官员极力劝阻他们不要冒险,最后只好作罢。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齐鲁踪迹

林徽因在测绘山东滋阳兴隆寺塔

返回济南后,他们又南下至长清、泰安、滋阳(今兖州)、济宁、邹县(今邹城)、藤县(今滕州)等地继续考察,据林洙的《中国营造学社史略》介绍,他们此行行程涵盖11县,调查测绘的古建筑有:

历城 神通寺四门塔(隋大业七年) 郎公塔(唐建) 元明墓塔三十余座 千佛崖唐代造像 涌泉庵等

章丘 常道观元代大殿 白云观 清净观元代正殿 文庙金代大成殿 永兴寺民居等

临淄 兴国寺遗址及北魏佛像

益都 县文庙

潍县 县文庙及石佛寺明代大殿

长清 灵岩寺千佛殿(宋建明代重修) 辟支塔(宋代) 慧宗塔及法定塔(唐代) 宋元明历代墓塔一百四十余座

泰安 岱庙 泰山上道观多处

滋阳 兴隆寺砖塔(宋嘉佑八年建) 灵应庙大殿(明) 泗水桥等

济宁 铁塔寺铁塔(北宋建) 钟楼

邹县 法兴寺宋塔 亚圣庙

藤县 龙泉寺明塔 兴国寺遗址

这次山东之行不仅获得了诸多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也启发了才女林徽因的创作灵感。鲁中山区风景如画,济南、泰安一带的山光水色引人入胜,蓝天、白云、石桥、山泉、古道、旅人都成为林徽因吟咏的对象。她走一路,写一路,已完全与这美丽的景色融为一体了,她在《黄昏过泰山》中这样写道:“记得那天,心同一条长河,让黄昏来临,月一片挂在胸襟,如同这青黛山。今天,心事孤傲的屏障一面;葱郁,不忘却晚霞,苍莽,却听脚下风起,来了夜——”

山东对于梁氏夫妇特别是林徽因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五年前,他们的好友徐志摩在济南附近因飞机失事遇难,梁思成带着林徽因亲手编织的一只小花圈赶来为他送行。这块土地对于林徽因来说,有着一种说不清的凄楚和悲恸,如今来到这儿,情感丰盈的林徽因心里一定有太多太多的话需要倾诉——这是不是就是她此间诗作丰富的原因?

1937年 逃难途中在济南小住

抗战爆发后,梁思成、林徽因一家匆匆离开北平,来到梁家在天津意大利租界内的旧居暂住,准备南下到大后方去。梁氏夫妇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发生了这么多事,我们都不知道从何说起。总之我们都平安,一个星期前我们抵达天津,打算坐船到青岛,从那里途径济南,去到换车船不超过五次的地方——最好是长沙,而这期间尽可能不要遇上空袭。”

梁思成和林徽因的齐鲁踪迹

抗战爆发后,林徽因、梁思成和孩子们在四川李庄

这个逃难计划很快便付诸实施,他们搭乘一艘英国商船到了青岛,一家在青岛住了一宿,第二天一大早便坐上去济南的第一班火车。火车在胶济线上疾驶,车窗外已满目疮痍,不时有日军飞机呼啸着掠过。当天下午梁思成一家便到了济南,大批平津流亡师生云集济南,凡是能住人的地方都挤满了逃难的人群。最后梁思成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找到山东省教育厅求助,由他们帮忙在大明湖附近找到一家旅社。在济南等了两天,梁氏夫妇才带着家人继续南下,最后辗转抵达湖南长沙。

这次噩梦般的“旅行”虽然在梁思成、林徽因心头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但他们却毫不气馁,而是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迎接了这场巨变。多年以后,他们的女儿梁再冰回忆说:“1937年9月,父亲带领全家(包括外婆在内共五口人)经天津、青岛、济南、徐州、郑州、武汉到达长沙,在火车站附近租了两间房子住。……父亲和母亲立即开始学习烧饭洗衣等家务劳动。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对于生活水平的明显下降毫不在意,而是带着兴奋和愉快的心情来迎接这种变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