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幼年受尽母亲的阴霾与痛苦,嫁给梁思成后这样对待母亲

1937年,33岁的林徽因写下一本小说《绣绣》,里面讲述了女主人公绣绣原本是个乖巧可爱的小女孩,却因为有一个羸弱无能、孤僻自怜的母亲,和一个娶了姨娘不待见母亲的父亲,在这样不幸家庭环境中成长的绣绣,幼年过得痛苦不堪。绣绣怜悯母亲,又痛恨她的无能与无止境的抱怨,对他们见面只会争吵打闹的行为,绣绣爱恨交织,又爱莫能助,幼小的孩子眼中透露出一股无限的悲凉。

林徽因以她最为深知的经历刻画了,刻画了那些曾经辛酸往事,故事中绣绣对父母错综复杂的感受,正映现了她那段不愿意向外人提及的孩童时光。

何雪媛嫁入林府,结婚八年为林家带来新的生命——林徽因

1904年6月,林徽因出生在美丽的杭州西湖畔,她的祖父林孝恂在杭州精心置办了林府,府邸外墙用了绛红色的墙皮,院墙上请匠工们做了精致的雕花,墙外绿柳依依,流水绕墙,府邸内佳木葱葱,清流涓涌。墙壁上是林孝恂从各处搜集而来的名人法贴,整个院落布置,处处彰显出这个书香门第世家的格调。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林孝恂的长子,早年考入进士,又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就读,表现优异,后致力改变中国的现状,加入过国民党。在人生的成绩表中算得上是年轻有为的有志人士,但是,辉煌背后的内院,却有些不甚圆满。他的原配妻子叶氏,是个大家闺秀,两人没有足够深厚的感情基础,倒也算得上是相敬如宾,可惜多年未生子女,又早年过世,家人不得不帮他续娶了小户人家的幺女何雪媛。

何雪媛她是一名典型的旧时女子,她不仅相貌普通,也不擅女红,更谈不上知书达理和善理家事,她平凡无奇,常年梳着一成不变的发髻,和裹得紧紧的三寸金莲,说话的语调也总是怯怯懦懦的,进入林府后,生活得十分卑微。上到精通书画的婆婆,下到佣人,没有任何人在意她,丈夫也不欢喜,偏偏是这样一位女子,在入嫁八年后,给林长民添了第一个孩子,就是林徽因,这个期盼了多年的孩子给林府带来了一份生气和喜悦。虽说是女儿,祖父还是花心思给孙女取名,他从《诗经·大雅·思齐》中“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中取了“徽音”两字为孙女的名字,寓意美德、美誉,也有期盼家中多子多福之意。后来该名因与当时一个小有名气的男性作家有重名之嫌,更名为“林徽因”。

林徽因:幼年受尽母亲的阴霾与痛苦,嫁给梁思成后这样对待母亲

四岁时的林徽音

何雪媛共为林府生过二女一子,但是独有林徽因存活了下来,在那样一个“不孝有三,无后(男孩)为大”的年代,加之何雪媛种种的言行举止,渐渐引来公公的不满。于是,在与何雪媛结婚十年后,眼看着传嫡无望,再次续娶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这次,林长民迎娶了上海女子程桂林。

程桂林接连为林家生下四子一女,抛开这个因素,她本人虽读书也不多,但十分温良柔顺,乖巧伶俐,林府上下包括林长民在内都非常喜欢她。

备受冷落的母亲,让林徽因在抱怨不止中成长

这样一来,何雪媛就更被林家人所遗忘了,她的生活拮据、清贫、无人问津。这位不得人心的侧夫人,没有丈夫的怜爱,婆婆的眼里对她全是鄙夷,她生活上的困窘,让她更加抱怨不止。在母亲的阴影下,林徽因内心的沉重远远超出同龄人的负荷。

旧时的家庭,一般女子负责打理家中上下事务,以及子女的教育,尤其名流大家,府中大都会有贤能出众的母亲,

而林徽因是从未过这样一位依靠。幼小的孩童,不能在母亲面前尽情撒娇,也不能承欢于父亲膝下,更从没享受过天伦之乐。她的幼年时光,早早地封闭了一颗纯真烂漫的童心,敏感、矛盾、挣扎,一方面,在父亲面前展露聪明可爱的童真;另一方面,又要应对母亲郁郁寡欢的生活。

小时候,父亲鲜少在家,好在林徽因的人生中,得幸遇见她的大姑母林泽民,这位有着深厚文学造诣的女子,成为了林徽因的启蒙老师,在她恩威并施、管教有方下,林徽因7岁时便能出口成章,诵读自如,还写得一手好字,她的才情渐渐显露,父亲林长民也看在眼里。

林徽因成为了全家人书信往来的钦定执笔者,在她适龄时,父亲安排她进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在母亲身上感受不到爱,林徽因幼小的心灵中,是渴望父爱的,父亲于她,就像一杯浓茶,入口虽苦,细细品味中倒还留有香醇。父亲不爱母亲,但是对女儿的喜爱还是有的,他有时也会给她积极地鼓励,教育她要自我发展,只是,他太忙了,又有了自己妾室和另外的孩子,给予林徽因的关系毕竟是有限的。

小小年纪收起童心,懂事明礼,默默想为母亲赢得一点体谅与关爱

林徽因八岁时,小小年纪已经能有所担当,此时,全家人移居上海,而父亲又在北京,林徽因在父亲的嘱托下,照顾起了年迈的祖父。她全然不像同龄的小女孩,早早地成熟起来,这份成熟现在看来,甚至是有些让人心疼。

林徽因:幼年受尽母亲的阴霾与痛苦,嫁给梁思成后这样对待母亲

林徽因十岁那年,一家人举家迁往北京,和父亲团聚。在北京偌大的宅邸,林徽因和她的母亲何雪怀被安排住在了小小的后院,父亲林长民和二娘程桂林、祖母等人住前院。通常,前院你侬我侬,欢笑甜蜜,后院,阴郁冷清,即使有动静,也必定是母亲发出的埋怨、不满甚至是诅咒。

林长民很少来后院,即使来了,也是与何雪媛争吵不休,就如同《绣绣》里的画面,以至后来,林长民几乎不再踏进后院。林徽因两面夹生,无尽的苦痛蔓延着她整个幼年时光,她虽恨母亲的不争气,但心底深处不免又有些心疼;她恨父亲对母亲的无情,可他是她父亲啊,她是爱他的。在林徽因小小的心灵里,不能和母亲一样对二娘生怨恨,反而,她还小心帮着照顾二娘和弟弟妹妹们,她用自己的忍耐,希冀能为母亲争得一点点家人的体谅和关爱。

母亲在孤寂冷清的生活当中,脾气愈发的坏,所幸父亲林长民对女儿、祖母对孙女还是用心思的,他们也会把林徽因叫到前院,给予教导。但是,当年少的她每天从热闹的前院回到清冷的后院,一眼看到郁郁寡欢的母亲,她的心情就又格外沉重起来。

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为林徽因打开忘却原生家庭之外新的可能

若是一直沉迷于家庭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封闭中成长,想必这样的小孩子注定了一辈子会活得很悲哀。好在,林徽因是一个特别爱学习的人,她中学在父亲的安排下就读于培华女中,这所西式贵族学校,由于有丰富的课程设置和教育资源,老师们也都是一些颇有见识的人,林徽因在这里不仅学习了新知识,还学习了英文,也接受了一些新式思想,为她打开一些新的可能。

林徽因:幼年受尽母亲的阴霾与痛苦,嫁给梁思成后这样对待母亲

12岁的林徽因和同学们合照(右一为林徽因)

林徽因十六岁这年,父亲林长民要前往欧洲,这次,他想到了女儿,为了让她暂别家庭的困扰,到外面增长见识,拓宽胸怀,他决定带上女儿一起到欧洲去。于林徽因而言,父亲有时也像一盏路灯,在最黑暗的子夜来临时,这盏灯能指引她归途的方向。

在异国他乡,他们父女走过了巴黎、伦敦、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等城市。当年五月到达法国,八月开始长住英国伦敦,父亲依然很忙碌,经常留林徽因一人孤孤单单地在公寓,她常常依偎在壁炉旁,手捧一本本书籍刊物,和文字作伴。在她后来的回忆当中,是这样形容这段时光的:

“我独自坐在一间顶大的书房里看雨,那是英国不断的雨。我爸爸到瑞士国联开会去,我能在楼上嗅到顶下层楼下厨房里炸牛腰子同洋咸肉。到晚上又是在顶大的饭厅里独自坐着,一个人一面吃饭,一面咬站手指头哭——闷到实在不能不哭!”

林徽因最开心的时刻是家里有客人来,似乎是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的时间沉闷太久了,以至于她对交际异常的偏爱。父亲林长民交友极其广泛,通常客人来家,林徽因负责接待,她热情有礼、聪明自信、美丽端庄的形象让很多来客印象深刻,来的都是社会精英,在他们交流时,林徽因会坐在一旁倾听,偶尔也会参与进他们的交流当中。这些人都是思想颇有见识的人物,和他们的对谈,林徽因很受影响,也打开了思想格局的新世界。

林徽因:幼年受尽母亲的阴霾与痛苦,嫁给梁思成后这样对待母亲

林徽因和父亲林长民

林徽因在伦敦呆了一年,英文水平已经能写文章了。她的女房东是一位独立的建筑师,父亲是十天半个月不见人影的,林徽因常常和女房东去伦敦郊外郊游,在她的影响下,林徽因开始种下了一个要学建筑的梦想。

不放弃的学习,找到自己的价值,找到拥有更大梦想的可能

实现学建筑的梦想,在时隔四年后,也就是林徽因二十岁之际,得已有实现的机会。只是当时她报读的学校建筑系不招收女生,她只得改学美术系,但是,她并未轻易放弃,在学习美术课程的同时,她仍不忘辅修建筑学的所有课程,完成了当初许下的心愿。而这次能够再度留学欧美,也是林徽因自己的努力,和父亲游学后回到国内,她对自己的未来方向更加明晰了一些,从培会女中毕业后,她为自己考取了一个半官费留学的名额。

虽然长期深受母亲以及家庭带给她的负面影响,幼年时期活得很阴郁的林徽因,在长大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始活得开朗起来。

在宾大,林徽因重新寻找到自己的价值,她为这种感觉而感到快乐。1923年,当胡适从中国到美国拜访故友时,他看到眼前这位心怀梦想、不断前行的女孩,在梦想的力量下,从家事伤痛走出来感到欣慰。林徽因闪亮着双眸告诉胡他,在宾大的三年的时光,发生了很多事情,她早已不再是从前那个少女,改掉了许多坏习惯,在这里,她学会了照顾他人,磨平棱角,温润前进。

也许有人会说,那可能也是后来成为她老公梁思成的帮助吧。但是,一个足够强大的女人,是不能单纯依附于他人来证明自己的,是的,女人需要有爱情、亲情,她们也为家庭带来的欢乐和需要做的付出甘之如饴,但是,这些之后,她们应该还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让她们能从容的前行,不迷失自己,林徽因做到了。


林徽因:幼年受尽母亲的阴霾与痛苦,嫁给梁思成后这样对待母亲

林徽因和梁思成

1928年,林徽因24岁,与梁思成在加拿大结婚。同年,他们返回北京,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已经过世三年,夫妇二人将母亲何雪媛接到身边,并让她一直跟随他们一起生活。多年过去,母亲爱埋怨发牢骚的毛病一直没改,以前,在林家,所有人都离她远远的,在女儿家里,她升为长辈似乎是找到了点主人的感觉,她只要有任何不满,可以对林徽因、佣人、以及寄住在林徽因家中的弟弟林恒(二娘程桂林生的儿子)大发脾气。

何雪媛将自己毕生的不幸强加在别人身上,从未反省,她恨程桂林,更看不得她的儿女来占自己女儿家的“便宜”。弟弟林恒因为备考清华大学住在林徽因家,作为姐姐给予照顾合情合理,可母亲这般狭隘的思想,让林徽因苦不堪言。1935年,在她给好友费正清、费慰梅的信里,曾写下这样的字句:

“这搞得我筋疲力尽并深受伤害,到我临上床时真恨不得去死或从来没有出生在这么个家庭过。”

在这些家庭琐碎之余,林徽因还是积极投身于热爱的事业。她和梁思成刚回国的那几年,常年在全国各地进行古建筑物的考察,空余时间她会进行诗歌、散文、小说的创作,新中国成立后,她也参与了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

一生作品无数,成就满满,母亲的烦恼在她生命中从未消停过,即使如此,在她51岁生命弥留之际,最让她放心不下的人,还是她母亲。

母亲何雪媛虽然给了她无尽的烦忧和苦痛,但也给了她生命,给过她哪怕片刻的爱和温暖,在林徽因优雅而高贵的一生里,母亲是她永远无言的疼痛。

林徽因:幼年受尽母亲的阴霾与痛苦,嫁给梁思成后这样对待母亲

梁思成、林徽因以及她的母亲何雪媛

同样受母困扰的还有才女张爱玲,她曾这样形容过自己的母亲黄逸梵:“母亲为爱走天涯,她吻过很多人,却从未吻过我的脸庞。”

我没有林徽因那样爱抱怨的母亲何雪媛,也没有张爱玲那样潇洒看世界的母亲黄逸梵,我的父母他们曾经为人师表,但也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执念,这些执念曾经深深地伤害过我,在我人生最低谷的时候,他们眼里全然没有我的感受。我给他们买一些物品或者营养品时,他们自己通常舍不得用,却留给弟弟或弟媳,类似的事件有很多很多,我的孩子在他们眼里是不受待见的,他所有的表现都不及他们的孙女……我虽然很清楚,这当中有大人的因素,但不到三岁的孩子是无辜的,我曾经因为这些躲在被窝里哭过很多次,委屈、无奈、爱恨多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很久都没办法释怀。

从恋人那里遭受的伤害,我们可以用时间慢慢调理,可以通过遇到更好的伴侣来疗愈。但是,父母带给我们的伤害,却是一种没有办法选择的痛。如今,一想到一些事情我还是会痛心,不过,随着时光的流逝,对他们我学会了给予更多的包容。

现在很流行原生家庭之说,很多人自己过得不好,就会让原生家庭来背锅。看看林徽因就知道,在成长的道路上,如果心胸格局只盯在了父母身上,陷入封闭而不自知,只会走向平庸。没有人的成长路上是永远一帆风顺的,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林徽因是一个很好的榜样,她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出生,没办法舍下母亲,以此摆脱亲情带来的困苦。但她通过自己的努力依然看到了更好的风景,完成了更大的梦想,活成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