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制度光芒――“雙贏局面”背後的官員福利政策

漢制

一說起漢代制度,大家是否都會腦補這四個字:漢承秦制。其實,漢承秦制是一個很籠統的概念,專業點說是類似一個“域”的範疇,它不代表具體的“量”和“質”。簡單理解,就是大方向得以繼承,內容卻有許多不同。而且,漢代制度對整個封建專制史造成的影響,深遠持久不亞於秦。

漢代制度光芒――“雙贏局面”背後的官員福利政策

Δ 和田玉五珠錢

漢代制度在以獨特的內容形式,散發出耀眼的光芒,當然僅限於古代封建社會。這種漢代制度光芒,有很多種表現形式,諸如議政、倡廉、軍制、賑制、官制等等。但在本篇文章中,我選擇了它極為隱晦的表現形式:官員福利政策。

原因有兩個:一是政策本身牽涉著許多東西,與其他制度都有關聯性,容易融匯理解;二是這種官員福利政策,不僅是給予官員一種福利,而且其背後隱藏著打造“雙贏局面”的任務。

福利政策與“雙贏局面”的試探

漢朝是一個皇權至上的封建王朝,而且皇權也在巧妙的得以強化,所以這種現狀奠定了封建朝局文化、社會文化的基礎,反應在了官員福利政策上。

漢代制度光芒――“雙贏局面”背後的官員福利政策

Δ漢代高級官員:杜延年,福利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代表人物。

一般來說,漢代官員福利政策主要有三種,即升官機制,俸祿政策和“增秩賜金”,也就是錢財獎勵。乍一看稀鬆平常,實際上這種政策在漢代具體運作時,無論是出發點還是造成的影響都極為深刻,究其緣由就是不會無緣無故就給這麼好的待遇。而且,往往看似最平常不過的東西,更容易埋藏不為人知的秘密,漢代俸祿政策就是如此。

第一,增俸厚祿。俸祿,這是古代最常見的政策形式,一般的理解就是工資薪酬。但漢代俸祿不侷限於此,它既有酬勞的成分,又有獎勵和激勵的成分,是一種混合多種目的,又交織於薪酬的產物。其目的是多元的,但有一點被統治者明確提了出來叫“養廉”,當然有一定的迷惑性。

漢代制度光芒――“雙贏局面”背後的官員福利政策

Δ穀物:漢代俸祿形式之一

漢惠帝:吏所以治民業,能盡其知則民賴之,重其祿,所以為民也。

這裡說的很隱晦,沒有直接提到是養廉,而是說為了讓官員更好的“治民業”,意思就是不要貪墨以徇私枉法,朝廷給你足夠的錢,沒必要去貪。注意治民的不是一兩個官員,因此漢代體制內的所有官員都在“重祿”的範圍內。面對大小官員,都要大幅度提高俸祿,這就是很大一筆國庫開支,但漢代的確捨得了這筆開支,官員福利待遇可想而知,我們用一組數據來了解:

漢代俸祿,常見有秩比兩千石、中兩千石、真兩千石。而有耕地百畝之家,才年入九十石。

我們常說的九卿,就是位列卿屬的所有官員,皆是兩千石左右的俸祿,當然包括且不限於此,如光祿大夫也是秩比兩千石。

漢代制度光芒――“雙贏局面”背後的官員福利政策

Δ 漢代各官階俸祿參考圖

第二,加官進爵。有一個良好的升遷機制,對官員來說是最大的福利了,因為其他一切福利都以官職爵位為立足點。首先是步入仕途,依賴推舉孝廉,有學識有才德可以被推舉,有身份有地位的豪強大族子弟可以被推舉,當然這只是開端,如果沒有入仕後的升遷機制,就不算官員福利。

漢代官員升遷機制,已較為健全。綜合史料記載來看,主要有三方面的途徑,一是皇帝特擢,二是因功升遷,三是才德性格因素。有功勞可以升遷、品德高尚可以升遷、才能出眾可以升遷、性格溫潤可以升遷、最重要的清正廉潔可以特擢升遷。

漢代制度光芒――“雙贏局面”背後的官員福利政策

Δ 官階一覽

這裡邊最大的福利,就在於皇帝特擢,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只要兢兢業業做事,就算沒功勞也會得到提拔,高職位有空缺你就是候選人。最神奇的一點,每個職位都有相應的前途崗位可圖,如,御史大夫就是丞相候選人,武帝朝光祿大夫就是九卿備選。

還有一點,即便是不升官,也有爵位封賞。

如漢宣帝時:有治理效,以璽書勉勵,增秩賜金……或爵至關內侯。

有個爵位傍身,在某種程度上比升官還實惠,而且不難看出,漢代“爵至關內侯”的條件很寬鬆。

第三,供物賜金。剛才的史料中,有一句“增秩賜金”,簡單來講就是給你發慰問金、俸祿補貼金、各種獎金,這便是漢代官員福利的關鍵構成。當然給獎金是有條件的,就像是一等功勞一等獎,三等功勞三等獎,如周勃擁立漢文帝,是為一等獎“賜金五千斤”。(插一句:五千金為三公年俸的千五百倍)

漢代賞賜的數額巨大,俸祿待遇亦為優厚,最直接的反應,就是有不少臣工發出諸如“費用賞賜不可算,帑藏單盡”之語,顯然官員自己上奏說因為日常開支和賞賜,國庫都快空了,可見官員福利待遇之優厚。當然,如果你以為只有以上幾點福利待遇,那就一葉障目了。

漢代制度光芒――“雙贏局面”背後的官員福利政策

Δ 漢代最常見的馬蹄金

簡單來講,就是在漢代官吏不僅能拿到一筆不菲的收入和豐厚的賞賜,還能得到朝廷的衣食供養,可以說某種程度上衣食住行、財貨物用,國庫都給你解決了,你好好工作就可以。國庫的全方位供養,由“太官”專門負責,注意不要被某度百科的磁條迷惑,漢代太官可不僅僅是隻掌管皇帝燕膳。漢代官吏,享受太官供養者眾多,且多有上疏向皇帝表示感謝之人。

終極考量――雙贏局面的打造

漢代對官吏的錢財投入,就當時而言可以稱之為古今罕見,除了遭逢災年和戰事,亦或者武帝一樣進行戰爭外,官員皆享受高福利待遇。

但在封建王朝,君主絕不會無緣無故的給予優厚待遇,但凡皇帝採取某種行為,對臣子有實際利益的外表下,一定是皇帝最終獲利。最典型的唐宋增設一堆丞相,看似是被提拔的人獲利,實質上是皇權更為集中。同樣,漢代推行的一系列官員福利政策,也有其考量。

首先是皇權的直接需要。皇權並不是獨立物,皇權的穩固必須以朝廷權力為依託,簡單來講就是沒有朝廷權力,皇權便無法保證。朝廷權力的掌控者,實際上並不僅是皇帝一人,皇帝是主幹而枝葉則是大小官員。

漢代制度光芒――“雙贏局面”背後的官員福利政策

Δ 漢宣帝劇照

而且,漢代皇權也沒有後世那樣集中,以丞相為代表的重權派官員(漢代丞相地位尊崇權力極大),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謀劃制定政令、安排推行政令、檢查驗收效果,都是官員來操作,所以皇帝必須建立一種既能體現皇權、又能自己掌握的制度,以便安撫朝臣使之受惠而為皇帝效忠。從中層官員上疏叩謝皇帝的言辭中,亦能看出端倪,如鮑宣上疏:

“臣雖愚憨,獨不知多受祿賜”。

可見,官員福利政策,就是一劑穩住臣子的特效藥。從文帝賜周勃五千金,讓其他朝臣羨慕不已亦不難發現。恪盡職守,忠於皇帝,就能得到鉅額財富,在當時誰能不動心。

其次是鞏固統治的需要。漢代統治者,對大秦帝國的覆滅,一直都有深刻的分析,而對秦亡於苛政這一觀點達成了共識。吏治、廉政,自然而然漢代君主最重要的統治理念,吏治腐敗則民怨沸騰有重蹈覆轍之嫌,為政嚴苛仍然不行。所以需要一方面淨化吏治,這也就是漢惠帝所說“厚祿為民”的來由;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官員升遷機制和激勵機制,讓官員更好的去為皇帝統治服務。

漢代制度光芒――“雙贏局面”背後的官員福利政策

Δ 漢代五珠錢

再次,建立一套加官進爵的機制,能有效增進朝廷內部官員流動性,使能者在最大限度內施展才能。各地方可以舉薦孝廉入仕,但為了安全絕不會只推舉豪強大族子弟,才學卓著品德高尚就很有可能被推薦。而朝廷內部的流動,更加突出,一方面是上層官員推舉中下層官員升遷,另一方面是皇帝將上層官員輪番撤換。

如漢武帝時:換丞相十三人,以集權立威。

武帝朝石慶:慶於兄弟最為簡易,出為齊相……以子孫至孝,以其御史大夫慶為丞相。

以臣子視角來看,原本是地位尊崇萬人之上的丞相,諸大臣都只能望其項背,但此刻丞相被撤換的如此頻繁,是不是就意味著自己上位的機會更大了。而從皇帝視角出發,將掣肘皇帝的丞相頻繁更換打擊,讓相權無法阻撓皇權的行使,武帝舉兵征戰沙場而衛青、霍去病北伐建功都順利進行。

漢代制度光芒――“雙贏局面”背後的官員福利政策

Δ衛青

以促進官員的遷貶,樹立皇帝的絕對權威,在增強臣子對皇帝的依賴性與期望值中,進一步鞏固皇權,這是漢代官員福利政策中最基本的出發點。而通過三方面的福利政策,既能夠保證皇帝的權威和統治的鞏固,又能讓官員從多方面享受到頂級待遇,通過福利政策打造雙贏局面,以追求和諧共贏中的長治久安,便是漢代官員福利政策的終極考量。

結語

漢朝,是繼承秦王朝大業的封建王朝,所以漢朝對秦王朝的敗亡分析長期存在,如賈誼就曾通過分析而作《過秦論》。但在總結經驗的過程中,漢代統治者也在找尋更加切合實際的統治方法。在統治過程中起中流砥柱作用的大小官員,自然而然成為了焦點,而且朝堂中臣子權力抗衡皇權的現象在漢代也並不稀奇。所以平衡皇帝與臣工的關係,在打造雙贏局面中鞏固皇帝權力同時發揮各級官員的作用,這種看似複雜的事情,卻是當務之急。

這種現狀的推動下,官員福利政策漸漸浮出水面。他們既能得到皇帝賞賜而錦衣玉食,又能時不時加官進爵以青史留名,而且還能通過皇帝所賜錢財去置辦田產造福子孫,一下子拉進了皇帝和臣工的距離。如此一來,官員得到福利待遇的同時,皇帝也能巧妙的受惠,最終在福利政策下完成了雙贏局面的打造,漢代制度也由此散發出了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