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如何順應住宅“防疫性”的市場需求?


【重磅】如何順應住宅“防疫性”的市場需求?

美女身上的這個戶型的通透好嗎?

一場席捲全球的新冠疫災,讓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房地產的價值取向,哪種房子的防疫性更好?這將是左右當前在售房源價格及競爭力,和決定房地產產品規劃設計的重要出發點。從當前已知的傳播途徑來說,與新冠疫災直接相關的因素有通風采光性能、容積率及建築密度、空調設備及進出水管狀況等,間接因素有小區的密閉性及物業服務的質量等。在此,筆者從4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房型的通風采光通透性

通風(包括自然通風和人工通風)採光是預防新冠疫災的重要措施,通風采光性能首先由樓宇的朝向、間距和進深,以及陽臺和窗戶的大小、位置及式樣等特點共同決定。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最佳朝向會有不同,比如漢中地區以南偏東20多度為最佳,在確定樓宇朝向時,儘量向最佳朝向靠攏。從建築設計的角度看,樓的進深以10米至13米為宜,太淺或太深都不利於室內空氣流動;簡單地講,就是“板樓”尤其是“薄板”優於“塔樓”和所謂“點式”。

其次,通透性還取決於房型,真正的“南北通透”客廳和餐廳應儘量正對,餐廳北端不宜再設計廚房,而當前較流行“橫廳”的設計,這種除“樣板房”展示效果好忽悠勁大外,缺點極多,除別墅之類的超大戶型,“橫廳”的北端通常會安排居室,居室的東西隔牆會將通透性嚴嚴地“閘死”,尤其是空氣流動性差的盆地地區,更應毫不猶豫地摒棄。另外,窗戶過小、或可打開面積過小,明顯也會影響通風效果。

二、樓宇的戶梯比及密閉空間

電梯空間是傳播新冠疫災的重要區域,戶梯比越高傳播的概率就越大。以前在講戶梯比時,通常講得很粗略,比如兩梯三戶,只考慮平面,沒考慮立體,筆者認為可立體地考慮戶梯比。

除了電梯空間外,地下車庫、樓梯通道、封閉垃圾道等“死角”,空氣流通性很難到達要求,所以迄需改進;至於過去一些住宅中廚房窗戶過小、衛生間、工人房設計成黑房子的作法,今後顯然更加不宜。另外,還可採用一些手法來改善通透性,比如,當前有一種帶“連廊”設計的“假板式”(兩梯四戶通過連廊做出了板式的感覺),這種樓型戶型的戶梯比依舊較高,但樓道的通透性明顯要好;再如,還可通過架空部分樓宇的底層,以便於小區空氣的對流。

三、空調設備及進出水管設備

這次疫災中“鑽石公主號”郵輪成為了超級傳播源,究其原委,密閉空間中人與人的近距離接觸導致的飛沫傳播和氣溶膠傳播,以及病毒顆粒進入空調系統導致的遠程傳播等,都可能成為交叉感染的重要途徑。這也讓“空調”再次成為關注焦點,多戶甚至整個小區共用一個大型中央空調的做法因此而廣受詬病,在空調沒有取得突破性的技術革新之前,為避免疾病交叉感染,小型單體空調或單家獨用的小型中央空調無疑更安全更讓人放心,同時應適當增大空調的新風量;另外空調設備的除塵和消毒、新風機組的增大與節能未來必將受到消費者和商家的更進一步重視。

這次疫災發生在冬季,進出水管問題不太突出,但3月14日香港富亨邨亨泰樓仍傳出了下水管傳染的病例。進出水管傳染致病原因有二:一是管道老化或破損形成滲漏而傳染,二是U型聚水器乾涸會形成“空氣倒流”,患者呼出的空氣及排洩物都會因管道成為重要的傳播途徑,為此應加強兩個方面的管控:一是注重進出水管的質量和安裝的工程質量,定期檢修,確保水、氣無滲漏,特別是衛生間、廚房和小區化糞池、垃圾站等處;二是注重“水封”,現在多數建築普遍採用3cm水封,這樣的水量在夏天兩天就會蒸發掉,故而要注意及時補水,有條件的可用消毒水來“水封”。

四、小區密閉性及物業服務質量

開放式小區因不便於人員流動的管控,對疫災防控來講可謂“有百害而無一利”。2016年國家曾倡導“不再建封閉小區,已建成小區逐步開放”,但後來由於反對呼聲不絕,一些地方雖出臺執行意見,但大多後來不了了之,此政策也就無疾而終了。現在想想,幸虧當時執行不到位,否則將為這次疫災防控帶來多大的不便。此次疫災,讓小區的封閉性成為了購房者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在過去的物業管理中,很少有將防疫作為工作重點的,此次疫災,讓防疫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的凸顯,今後可從三個方面改進工作:一是加強日常防疫力度,做好保潔和消毒,不留死角,為小區遠離瘟疫創造條件;二是做好門禁管理,避免傳染源進入小區;三是倡導業主文明的生活習慣,不食用、不接觸野生動物,文明使用電梯,不亂扔垃圾等汙染物,有不明症狀早檢查,做好防護,避免疾病交叉感染。

【重磅】如何順應住宅“防疫性”的市場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