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丨海淀家長 VS 東京家長,以小窺大看中日教育有何異同?

前一段時間,被一篇“海淀家長不配有夢想

”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

文章講述的是,“京一代”的海淀家長們,為了下一代能夠在激烈的升學戰鬥中取得勝利,擠進名校,如何將時間、精力投入到無休止的輔導班中的故事。

移民丨海淀家長 VS 東京家長,以小窺大看中日教育有何異同?


海淀家長几乎把海淀區所有的教育培訓機構都瞭解的明明白白,不是一般的明白,幾乎所有老師的上課特點,哪門課講得好,哪門課講得一般。

這就是教育界聞風喪膽的“海淀家長”!他們每週會到一個叫“海淀黃莊”的地方朝聖;他們手握宇宙最高知識,求得了二階導,念得了詩詞歌賦,做得了PPT,一個人就是一個團隊。

移民丨海淀家長 VS 東京家長,以小窺大看中日教育有何異同?


貼在他們身上的標籤就是:“有經濟實力”、“有時間”、“有知識”、“有學歷”、“有學區房”。那麼對比“海淀家長”在我們鄰國的“東京家長”又是怎樣的呢?有何異同?

我在北京生活了20多年,也曾在中關村工作過,但我卻不是一名“海淀家長”。即使前幾年我們沒有移民,我也很難負擔起一套海淀學區房,也沒有很多時間陪孩子畫畫彈鋼琴,也沒有能力給孩子輔導奧數。

移民丨海淀家長 VS 東京家長,以小窺大看中日教育有何異同?


雖然我們沒有體驗過海淀家長的拼搏與艱辛,但我卻實實在在參與的東京華人家長的過程。今天就來說說在東京作為移民華人家長的真實感受。這其中跟”海淀家長’有共鳴,更有差異。

我尊重任何一種的教育環境和培養方式,他們各有優劣,無需評判,今天我所講的只是作為一名海外移民家長的生活日常

1,關於暑假

再過幾天,全國各大中小學陸陸續續就要開學了。“暑假”這個美好的代名詞,屬於美好的學生時代。

中國小學生暑假的第一步,一定是要抄寫“安全公約”,然後還要在不太明白的“安全公約”學生和家長上簽字。然後就是堆積如山的暑假作業,英語補習班,奧數班,興趣培養班……耳邊響起的就是家長千叮嚀萬囑咐“你在放鬆的時候別人都在學習,假期不努力,開學就會落後別人一大截”。

移民丨海淀家長 VS 東京家長,以小窺大看中日教育有何異同?


在讓我們看看東京的小學生,暑假裡都在幹什麼?以我2年級的女兒為例。

我女兒和中國小學生一樣,也會去畫室區會繪畫,但是這裡的輔導老師不會給孩子命題或者是臨摹,而是讓孩子自由發揮。

移民丨海淀家長 VS 東京家長,以小窺大看中日教育有何異同?


還參加了學校組織的紡織廠見習活動,讓孩子親身參與到紡織中去,知道布匹的一針一線都來之不易。還讓孩子發揮想象來製作衣服,我女兒說“要製作世界上最美麗的衣服給大家穿”。

鄰居家小男孩還參加了木匠活動,做起一名小小木匠,他說“我以後要做一名木匠,為東京建造最結實的房子。”這難道不是東京匠人精神的啟蒙教育嗎?

老師和孩子還會組織孩子們去玩水,不過不是國內那種水上樂園,而是在清澈的小河邊,親近自然感受自然。雖然不在泳池,但每個人都戴好了泳帽,畢竟保護自然最重要。

當天我們陪孩子還去抓了蜻蜓和蝴蝶,不過最後都是放生的,主要是帶孩子體驗過程。

移民丨海淀家長 VS 東京家長,以小窺大看中日教育有何異同?


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孩子從小就奠定文化底蘊和自然知識。看到這裡,肯定有家長就要問,東京小學生的暑假真的一點作業都沒有嗎?

其實不是的,只不過孩子的作業不是應試題,而是“自由研究”。每到開學,孩子就要將自己研究的內容,進行演講與同學一起分享,並將自己的課題進行發表。

我兒子這個暑假研究的課題是“東京的世界遺產”,還很用心的做了一個“圖文並茂”的板報,雖然畫面不是非常美觀,但足夠有創造力了。

移民丨海淀家長 VS 東京家長,以小窺大看中日教育有何異同?


曾經看過一篇報道,關於日本小學生和中國小學生的理想。東京小學生長大的理想是“當木匠、大巴司機、醫生、烘焙師、商店營業員以及航天員等”,而中國孩子的夢想大多是“當老師、科學家、公務員、大老闆等等”。孩子對理想的選擇,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教育和社會心態。

2,關於上學的一天

禮拜一,我的女兒福子都會起個大早,吃完早餐,背上書包,就和我道別了。和平常一樣,她一個步行上下學,並不需要我們接送,當然學校也不允許接送。

移民丨海淀家長 VS 東京家長,以小窺大看中日教育有何異同?


你會覺得難以置信,一個7歲小孩獨自一人上學。但是在東京家長眼中,孩子在2歲就應該練習獨自出門了。東京絕大多數孩子都是和同伴結伴上學、放學的。

其實家長根本不用擔心,日本學校會統一給孩子發一頂帽子,上面系一個絲帶,按照不同路線,絲帶顏色不同。老師會根據每個學生的上學路線畫出地圖,計算出他們路上應花費的時間,如果出現遲到現象,會立即聯繫家長。

在國內,即使是住在學區房的海淀家長,也不會讓孩子獨自一人上下學,每到上學放學的時間,學校門口就擠滿了接送的家長,交通堵塞嚴重,有時候還需要專門交警來協助疏通。

移民丨海淀家長 VS 東京家長,以小窺大看中日教育有何異同?


說到課程設置,日本和中國還是有很多不同的。日本一年級到六年級,主要以素質教育為主,比如大火、地震如何逃生,以及一些生活技能的學習。

6年的小學生涯中,每年都要學習的是國語、算數、畫畫、音樂和體育。隨著年級的不同,會加開不同的課程,1-2年級會有生活課,教你日常生活的方法;3-6年級開始學理科,社會,主要是讓孩子瞭解東京的社會文化以及風土人情;還會加開一些“家庭”課程,教孩子縫衣服、做飯這種獨立的生活技能。

移民丨海淀家長 VS 東京家長,以小窺大看中日教育有何異同?


我女兒在學校最喜歡吃飯環節。他們的午餐不是去食堂吃,而是在教室裡吃。輪流的值日生必須去食堂把飯菜抬到教室裡,分給每一位同學。

吃飯的規矩也很多,飯前洗手,飯後刷牙。吃完飯我的女兒就會拿出隨身帶的牙刷刷牙;牛奶喝完會將牛奶盒子洗乾淨,拆開回收。吃完飯更要把自己的碗筷洗乾淨,自己放回去。東京學校沒有服務人員,全是靠孩子自己獨立完成。

移民丨海淀家長 VS 東京家長,以小窺大看中日教育有何異同?


這一行為教育,就是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你要得到,就必須要付出,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好事。

3,關於體育教育

體育老師請假了,這節課改為數學自習”,應該是80後、90後甚至00後的回憶。在國內不少中小學,體育課時間被語數外主課佔用,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

但是在日本的中小學,體育課的命運與國內恰恰相反。被重視程度超乎國人的想象,體育鍛煉也不僅僅是鍛鍊孩子好的身體那麼簡單。

移民丨海淀家長 VS 東京家長,以小窺大看中日教育有何異同?


日本學校的體育課,針對不同年級,會有不同要求,像我女兒所處的2年級要求以遵守規則,重視協調性,通過各種運動遊戲為以後打下基礎為主。除了體操、跑步、跳遠、跳高等身體活動之外,還有跳繩、足球、籃球、棒球、自行車等器械或球類活動。

跑步時,我的女兒必須要換上白短袖和藏藍短褲的“體操服”,即使是冬天也是如此,還要在冬天進行耐力跑訓練,1-2年級繞操場跑10圈,也就是2000米,5-6年則要努力跑20圈,也就是4000米。

移民丨海淀家長 VS 東京家長,以小窺大看中日教育有何異同?


經過一冬天的訓練,每個小學生還要參加學校舉辦的冬季馬拉松大會,跑完全程之後,就會獲得學校頒發的’完走證書”,寫著馬拉松的全程距離,和你所花費的時間等。這見證了孩子又一成長曆程,很有儀式感。

夏天呢,老師就會帶著孩子在室外游泳池上課,一個個曬得都很黑,就跟國內的軍訓似的。

游泳課也是根據低中高不同年級而要求不同,像我女兒課程名字叫“玩水”,目的主要是培養孩子對水的親近感,會在水利玩耍,一棟,浮游,掌握玩水的心得和水中呼吸,最重要的是注意安全,會進行“著衣水泳訓練”,就是指讓孩子穿著普通的日常衣服,在不小心“掉進水裡”後,如何逃生和自救。

中國是體育金牌大國,卻不是現代體育強國,與日本相比,國民體質素質還較低,亟待加強孩子們的體育鍛煉,需要學習借鑑的地方還有很多。

我女兒在東京接受教育的同時,我也學到了很多,這也是書本上學不到的;同時也看到日本這個國家是怎樣教育孩子的,社會所鼓勵支持的,

通過女兒的小班級感受到東京整個社會的價值觀

移民丨海淀家長 VS 東京家長,以小窺大看中日教育有何異同?


海淀和東京雖然處於不同的社會和國家,但對孩子的愛和教育,很多方面存在共通處。我們也很難說“海淀家長”和“東京家長”誰好誰壞,更不能說哪邊的孩子更優秀更快樂,只是由於國情不同,社會環境不同的影響,側重點不同而已。

在這裡,我尊敬每一位家長的選擇,因為他們對孩子的愛是誰都無法代替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