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長子、嫡子和嫡長子有什麼區別?

表哥慕容復


眾所周知古代的人家向來奉行的是“一妻多妾”,即一正妻多小妾。而自從有了妻子和小妾的區別後,他們所生的孩子也就有了不一樣的地位。正妻所生之子曰嫡子,第一個孩子曰嫡長子。除正妻外,其餘諸妾生下的男主的第一個孩子就叫長子,也叫庶長子。



當然現在很多人都誤認為古時候實施的是“三妻四妾”制度,但是實際上在古代的任何一個朝代都不承認一個家庭有三位妻的存在,甚至如果有的話還會遭到嚴懲。

比如在秦朝被發現一個人有兩個妻的話,就會“夫有二妻則誅”。又比如在唐朝則會“諸有妻更娶者,徒一年,女家減一等,若欺妄而娶者,徒一年半,女家不坐,各離之”。再比如在明清時期則會“若有妻更娶者,亦杖九十”。可以說現在人認為的平妻也是妻,平妻之子也是嫡子這種情況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那麼在解釋了相關的誤區後,長子、嫡子、嫡長子都有什麼區別呢?他們之間在待遇上到底又有何差距呢?這裡就有澳古君來為大家一一解答。我們都知道長子就是男主的第一兒子,但是這個長子並不是正妻所生。而嫡長子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嫡子就是正妻所生的兒子,諸如嫡長子、嫡次子、嫡三子等。



那麼這三者都有何區別呢?首先自西周開始奉行的都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王位、爵位、官位和財產必須有嫡長子來繼承,如果嫡長子去世則由嫡次子繼承(當然前提是嫡長子沒有兒子,否則由嫡長孫繼承),以此類推,當然如果當時的正妻沒有兒子,或者說都去世了,那麼就從當時的妾室中挑選出地位最高的妾所生的兒子為繼承者。



在當時如果這位長子的母親地位如果不高,那麼他幾乎就沒有繼承任何爵位、官位和財產等的機會,當然如果這位長子的運氣好到逆天,在他前面的諸嫡子、諸嫡孫和比他地位高的庶子都死了,那麼他自然就能繼承所有的東西,不過這個機會微乎其微。



不過到了漢朝之後情況出現了些許的變化,此時漢朝規定除了爵位、官位等是必須要嫡長子繼承外,其餘的財產等則採取“諸子均分”的方法,也就是說此時在財產的分配上嫡子、嫡長子和長子的地位是一樣的,他們都能獲得相應的財產。

當然在漢朝財產“諸子均分”並不是法定的繼承原則,這條繼承法律直到唐朝才被納入到相應的法律當中。當時規定在沒有遺囑的情況下,只要是男主的兒子就能分到數量不等的財產,當然這不包括私生子。而在當時如果出現絕戶的情況,男主的女兒還可以獲得男主全部的財產。



之後在元朝的時候,私生子開始有了繼承權,份額為嫡子的四分之一,庶子的三分之一。而到了明朝則為嫡子的二分之一,同時如果男主沒有其他兒子則可財產完全的繼承。當然在明清之時,在身份繼承和財產繼承上制度已經趨於完整,此時在身份繼承上,基本採取嫡長子-嫡長孫-嫡諸子-嫡諸孫-庶長子-庶長孫-庶庶子-庶次孫(嫡諸子就是嫡次子、嫡三子....,嫡諸孫也如此)的繼承原則,而在財產繼承上則採取“諸子均分”制,只要是男主的兒子,不管是私生子,還是什麼都擁有繼承權。



當然不管如何從嫡長子的身份被確定那刻起,不出意外這個嫡長子日後就是大宗,而長子永遠都只能是小宗。當然也有特殊的情況出現,在中國的皇族中就經常出現小宗靠造反坐上了大宗的位置,比如明朝的朱棣就靠造反奪了自己侄子朱允炆的大宗位置。不過在中國古代大多數時候嫡長子的地位永遠是最高的,其次是嫡長孫,然後說嫡子,再是嫡孫,再是長子。



說了這麼多,我想大家應該就知道長子、嫡子和嫡長子的區別了吧。首先這三者的母親的身份是有區別的,嫡子和嫡長子的母親是正妻,也就是家中除男主外,身份最高的,而長子的母親就只是妾,地位要比正妻低很多,而且身份也是不被認可的。



之後在繼承權上,首先正常情況下嫡長子是王位、官位和爵位的唯一合法繼承人,他的地位是法律規定的,是不容侵犯的。而其餘的嫡子們只有在嫡長子去世後,然後嫡長孫又去世,才有繼承這些身份的資格,否則永遠沒有繼承的權力。而對於長子來說,基本上他不太可能有繼承這些身份的資格,除非是運氣逆天,嫡子們和嫡孫們都去世了才有資格,而且還得保證他的母親地位還要高,只有這樣才有資格。



當然在漢朝之後,在財產的分配上嫡子、嫡長子和長子都有相應繼承的資格,只不過嫡長子分到的財產要比嫡子和長子多,而嫡子也要比長子多。不過不管怎麼說,長子在繼承權上永遠都是最吃虧的,他能得到的東西都要比嫡子和嫡長子少。反之嫡長子則是獲利最大的,他能得到的遠遠要比長子和嫡子的總和都要多。


澳古說歷史


所謂的長子、嫡子和嫡長子是生他們的母親的地位決定了他們自己的地位,古代時興一夫多妻,有錢的人娶了許多老婆,正妻就是明媒正娶的,也即是原配(我們俗稱的大老婆),拿到現在來說就是領了結婚證的人,古時候有錢人多娶大戶人家的小姐來做正妻;納的妾、侍女、婢女等等就是小老婆,這些人地位較低,拿到現在來說就是小三。


正妻所生的兒子就叫嫡子,嫡子中的老大就是嫡長子,依次有嫡次子,嫡三子;

妾等所生的兒子叫庶子,庶子中的老大就是長子,即使長子比嫡長子年齡大,嫡長子仍然還叫嫡長子。


嫡子的身份要高於長子(庶子),住宅和爵位是由嫡長子世襲的,嫡子和庶子都不能繼承;庶子一般不能承奉祖廟的祭祀和承襲父祖的地位;

嫡長子所生的嫡長子叫嫡長孫,在家族繼承方面,嫡長子優先於嫡長孫,嫡長孫優先於嫡次子,嫡次子優先於庶子。


如果正妻去世得早,後來再取的正妻叫繼室、填房、續絃,她生的兒子也叫嫡子,但原配所生的嫡子優先於繼室所生的嫡子,上一任正妻所生的嫡子優先於下一任正妻所生的嫡子。

如果妾侍等人生了兒子,然後走了狗屎運被扶正成正妻,又生了兒子,那麼她成為正妻所生的兒子要優先於她做妻侍時所生的兒子,同一個母親所生的兒子的地位起決於他出生時母親的身份地位,


其家產方面,在唐代以前,長子(庶子)和嫡子之間的差別還是很大的,嫡子分完之後剩下的才是庶子的,到以後家產就慢慢變成諸子均分了,唯有爵位與祖產是嫡長子的。

遺產君


“嫡”在封建宗法制度中指“正妻”也叫“嫡妻”,與庶妻相反。我們先用漢高祖劉邦來舉個例子:劉邦還是熱血青年的時候與情婦曹氏,偷偷的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取名劉肥,是劉邦的第一個兒子,也是劉邦的“長子”。由於劉邦當時沒有娶曹氏為妻,所以,曹氏沒有名分。他後來明媒正娶,光明正大的娶了呂后為妻子。所以,呂后就成了劉邦的正妻,而曹氏只屬於偏房(妾室),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小老婆。

正妻所生的兒子統稱為“嫡子”,呂后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叫劉盈,他就是嫡長子。不過呂后只生了一個兒子,如果他再生一個兒子,就是嫡次子,然後以此類推。曹氏雖然給劉邦也生了第一個兒子,且比呂后還早。但是,曹氏與劉邦未婚生子,兩人沒有正式結婚,都沒有得到父母的認可。所以,他的兒子叫庶子,劉肥也就是庶長子。

如果還不懂,我們再簡短的說一下:在古代,某個男人,娶了第一個妻子,所生的兒子就稱作“嫡子”,長子就是嫡長子。如果他再娶了一個老婆,那麼這個老婆生的兒子就稱作“庶子”,長子就是庶長子。所以,長子就是妻子或者妾所生的第一個兒子,都叫“長子”。正妻所生的兒子,統稱為“嫡子”,嫡子當中的老大叫“嫡長子”。

古代最早實行的是“一夫多妻”制度,這種情況容易造成兄弟之間,因為爭奪財產而自相殘殺。到了周朝,周天子因為兒子眾多,他不可能把天子之位傳給所有的兒子。為了避免兄弟相殘,就按照前朝《宗法制》,再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其實,就是把“一夫一妻”劃歸為“一夫一妻多妾”。也就是說,男人只能一個正妻,但是可以多個妾。正妻所生的兒子,被稱作“嫡子”,第一個兒子,就是嫡長子,嫡長子可以繼承天子之位。如果,嫡長子死了,有兒子的就由嫡長孫繼承。如果,嫡長子沒有兒子, 就由嫡次子繼承。如果,正妻只有一個嫡子,也沒有孫子,那麼就可以在庶子裡面尋找繼承人。按照順序,最年長的庶長子繼承。

比如劉邦的嫡子劉盈死後,按理說該庶長子劉肥繼承,只是劉肥死在劉盈的前面,所以與皇帝之位擦肩而過。說白了,古代一夫多妻,就是害怕正妻沒有兒子,斷了後。所以,讓妾室來彌補這一個空缺。古代皇帝都是這個樣子,如果皇后沒有生兒子。要麼被廢掉,要麼從庶子當中領養一個作為繼承人。在我國曆史上,皇后沒有兒子,一般逃避不了被廢掉的命運。所以,做皇后沒有兒子也很悲劇,不過很多朝代都不按套路出牌。皇后也有可能被廢,庶子也可能成為嫡子。比如漢景帝,他的第一任皇后是薄皇后,嫡長子是劉榮,劉榮本來做了太子,結果薄皇后被廢,劉榮也跟著被廢。王娡成為漢景帝的第二任皇后,也就是漢武帝劉徹的母親。


謀士說


嫡子、庶子之分,是由古代宗法制決定的,原因就是古代男子的婚姻,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這就造成,一個家庭裡面,可能有眾多的兄弟,而這些兄弟可能出自不同的母親。將來男主人去世,家族遺產的繼承,將成為一個大問題,尤其是不可分割的政治遺產,如果沒有嚴格的繼承法規定,將不可避免造成兄弟相殘,嚴重削弱家族勢力。尤其是皇室家族,皇位只有一個,所以必須採用嫡庶之分,以界定皇位繼承秩序。



如何區分嫡庶

舉個例子,某人有一妻三妾,分別為A、B(嫡妻)、C、D,一共生了十個兒子,分別如下,數字為兒子們出生的順序:

A:A1、A4

B:B2、B6

C:C3、C5、C8

D:C7、C9、C10

這十個兒子中,因為B是嫡妻,她所生的兩個兒子B2和B6就是嫡子,其他兒子們都是庶子,這一支就叫嫡系,其他叫庶系。



嫡系也叫大宗,庶系也叫小宗。大宗之人簡稱“大人”,小宗之人簡稱“小人”。

B2是嫡子中最長者,所以叫嫡長子。

A1是所有兄弟中最長者,所以叫長子,因為是庶子,所以也叫庶長子。

繼承優先權問題

按照宗法制規定,大宗才有資格繼承父親的政治遺產,且嫡長子優先。所以B2和B6有繼承權,且B2優先,這就是所謂的嫡長子繼承製。

B6只有在B2去世,或者因犯罪等因素,被剝奪繼承權後,才能成為第一繼承人。

如果沒有嫡子怎麼辦?兩個辦法,一個是由庶長子作為第一繼承人,另一個辦法是,從庶子中選擇一人,過繼給嫡母,變身嫡子。

比如,呂不韋的“奇貨可居”,運作嬴異人成為繼承人,看中的就是嫡母華陽夫人無子,把嬴異人過繼給她,嬴異人就成了嫡子。

嫡庶之別

從以上信息,就可以看出,嫡庶之間很重要的差別就是,嫡子有繼承權,庶子沒有繼承權(除非沒有嫡子)。

實際上,嫡妻和庶妻差別更大,嫡妻是主人,庶妻本質上只是主人的財產,連人都不是。如果庶妻不能生育,將來會很慘,主人去世,繼承遺產的兒子可以將她趕出家門,甚至當禮物送給別人。

這就是為什麼古代經常會出現奪嫡的情況,實在是地位差別太懸殊了!

這個制度的設計者,就是我國第一位大思想家,周公姬旦。設計這個制度,就是為了永保大宗勢力的長期優勢行。

嫡長子繼承製的利弊

這種人為劃分嫡庶的制度,對我國的歷史影響深遠,自西周直到清朝,一直採用嫡長子繼承製。

這個制度最大的好處就是,嚴格界定了繼承順序,有效避免因為繼承權,導致的兄弟相殘。

最大的弊端就是,規定太死,第一繼承人往往不是最佳人選,甚至是最混蛋的一個,也只能按方抓藥湊乎用,導致國家治理出現問題。

直到清朝中期,以秘密立儲方式,取代嫡長子繼承製,才部分解決了這個難題。


尋根拜祖


要講清楚這三者的關係,需要先了解古代的婚姻制度,與平時常常提及的三妻四妾不同,古代實行的其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一個大家庭的內部由女主人說了算,其他妾室地位都比較低,所以他們的後代也就分出了高低貴賤。

正常情況

女主人所生的兒子稱為嫡子,其他妾室所生的兒子稱庶子,這是由他們母親的身份所決定的,無法通過後天改變。

長子則直接根據年齡劃分,所有兒子中年齡最大就成為長子,這樣嫡長子就很好理解了,既是嫡出,又是長子。

特殊情況

以上的正常情況下的身份劃分,但實際中常常存在很多特殊情況,例如女主人去世了,男主人另娶新人,這由如何考慮呢?

這又需要分為兩種情況考慮:

1.原來的正室有子女,那麼嫡長子的地位不會發生變化,因為後娶的女主人相當於原來女主人的妹妹,所以她所生的兒子是嫡子,但不會是嫡長子。

2.原來正室無子女、已死亡、被廢,這時候後娶的女主人可以說完全取代了原先的女主人,其所生的兒子都是嫡出,年齡最大為嫡長子。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沒有迎娶新人,而是扶正妾室,那妾室扶正之前所生的孩子是嫡子還是庶子呢?

答案是:扶正之後所生的還是為嫡出,扶正之前的所生的孩子依然是庶出。

但其實這種情況很少,主要是考慮到妾室的出身問題,男主人考慮到家族等原因,並不會因為喜歡就將妾室“轉正”,有的朝代甚至直接明令禁止“以妾為妻”。

例如唐朝的法律就直接規定將拿妾當妻子需要服刑一年。

嫡庶和長幼的區分,往大了說,代表著封建社會宗法制度下的等級劃分;往小了說,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下的具體產物。

總結

長子、嫡子和嫡長子這三者就是封建社會特有的產物,將大家族中子女的各種情況進行了細分,從年齡和出身兩大方面來劃分地位。

我們並不能簡單通過好和壞來評價,但由一個需要注意的事實就是,與其說嫡長子的地位和身份來源取決於母親,倒不如說源自於孃家背後的勢力。

因為古代講究的是門當戶對,正室的家庭背景和丈夫相差無幾,嫡子或者嫡長子身份的高貴是兩家實力的結合與延續。


正一品貴妃


嫡長子:意思就是正妻生的長子;

長子:意思就是最年長的兒子;
嫡子:意思就是正妻生的兒子,但未必是長子。

那麼,嫡長子、長子、嫡子都有哪些區別呢?

首先,嫡長子擁有無可辯駁的繼承權優勢,也就是所謂的“嫡長子繼承製”。

這個制度源自西周推行的禮儀改革,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衍生出宗法和封建制度,最終塑造出:

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社會結構。

雖然這個結構在春秋戰國後遭到瓦解,但嫡長子繼承製被遺傳了下來。

以西漢王朝為例:

西漢共有11位皇帝,除了無子的5位皇帝,其他6人都立過太子,其中漢惠帝、景帝、慄太子劉榮、衛太子劉據、元帝、成帝都是嫡長子。

至於嫡子、長子,則是另外兩種情況。

長子的意義很好理解。一般在沒有嫡長子、嫡子的情況下,都由最年長的兒子繼承皇位。

嫡子的定義則比較寬泛:無論是原配,還是繼室,或是被扶正的妻子,生的兒子都是嫡子。

舉個例子吧。乾隆在1785年曾寫過一首詩:

滿旬冀授吾嫡子,其繼應稱太上皇(我期待乾隆六十年(1795)時能把皇位傳給我的嫡子,這樣我就能成為太上皇)。

這個嫡子就是當時生母還只是皇貴妃的嘉慶。後來,他的生母被乾隆追封為孝儀皇后——沒有當過一天的皇后,只是被追封為皇后,嘉慶都有資格稱為嫡子。

由此可見,嫡子的定義是非常寬泛的。

當然,這只是針對皇帝的情況。對於普通家庭,沒有那麼複雜。無論是嫡長子、嫡子還是長子,沒有明顯的地位差距。


HuiNanHistory


因為封建家族的權勢,地位,財產,人脈等由第一繼承人繼承大半以上,因此,古代對第一繼承人的認定十分嚴格。他們的繼承順序是:嫡長子,嫡子,庶長子,庶子等以此類推。



嫡子是正妻所生的兒子,他們的地位高於所有的姬妾等所生的庶子。如《紅樓夢》中,賈寶玉是王夫人所生,是嫡子,他在賈母等人眼中就是“心肝”“寶貝”,“鳳凰蛋”。

賈環是趙姨娘所生,是庶子,不但福利的主子們看他不起,就算芳官,麝月,鶯兒,金釧等丫頭也看不起他。賈政死後,頂多也就一所宅院,幾處莊田而已

長子是男主人的第一個兒子。而不論其生母是誰。長子又分嫡長子和庶長子。嫡長子的生母是嫡室正妻,如賈珠就是賈政的嫡長子。庶長子的生母是姬妾等。如果尤二姐能生下那個兒子,就是賈璉的庶長子。



過去有立嫡立長的說法,因此嫡長子的地位非常重要,為了保證正妻的權益,有規矩的家族,一般在正妻生下兒子之前,不允許妾,通房等人懷孕。但儘管如此,為了家族繁盛,庶長子也是頻頻出現,甚至因為年齡的關係,智商與情商比較高,風頭搶過了嫡子,出現許多的嫡庶之爭。



家族越大,利益越多,嫡庶之爭越厲害。特別是皇家,因為有“天下”這一塊世上最大的餅,宮妃之間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更是花樣百出。甚至影響到了朝堂,宮妃的家族。


萍風竹雨123


我們知道,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也就是說一個男人只有一個妻子(或者說夫人),但可以有幾個妾,妻子的地位是僅次於丈夫的,而妾的地位遠低於夫人的,古代一般講究門當戶對,所以妻子基本都是家世比較好的,而妾就不講究了。

大家都看過以前的古裝劇,裡面有嫡長子即位,當皇帝駕崩的時候,為什麼其他的孩子不能接這個位置呢,原因就是妻子的地位等級不同,有正妻,便是後,然後才是眾多的妃子。

古人把兒子的地位排位年長的說話分量重,地位也重,不過要是嫡系,庶出是沒有一點繼承皇權可能性的。裡面還有很多排前面的大皇子,大嫡次子,這些都分成太子,親王,郡王,世子,才有了三六九等的諸侯之類的爵位。正妻所生的兒子就叫嫡子,嫡子中的老大就是嫡長子,依次有嫡次子,嫡三子;

妾等所生的兒子叫庶子,庶子中的老大就是長子,即使長子比嫡長子年齡大,嫡長子仍然還叫嫡長子。

嫡子的身份要高於長子(庶子),住宅和爵位是由嫡長子世襲的,嫡子和庶子都不能繼承;庶子一般不能承奉祖廟的祭祀和承襲父祖的地位;

嫡長子所生的嫡長子叫嫡長孫,在家族繼承方面,嫡長子優先於嫡長孫,嫡長孫優先於嫡次子,嫡次子優先於庶子。

舉兩個例子:

(一)劉邦的兒子為例

劉肥是劉邦的長子,是曹氏所生,所以是庶長子,而劉盈是劉邦的第二個兒子,是妻呂后所生,是嫡子,更是嫡長子,劉邦死後,是由嫡長子劉盈繼位的,不過他對劉肥也不錯,封了他做齊王。

(二)曹操的兒子為例

曹操家族,長子是曹昂,不過英年早逝,沒能繼承父親的位子,然後又是曹衝,不過也是英年早逝,這兩個都是曹操最中意的接班人,之後才到了我們所熟知的曹丕,他是文武雙全,後來在宮廷角逐中取得了父親的繼承權,而最有文采的便是曹植小兒子了,本子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首詩就是他寫的。

據說他能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來,這份文學功底歷史上也沒有幾個詩人能達到文思泉湧這個層次啊。不過魏文帝照樣是曹丕,這樣的帝王,在稱帝之後對家族的眾多弟弟們都是一個打壓啊,不過還是留了弟弟們的活路,沒有趕盡殺絕,這還是有仁義的。

所以在古代,皇帝世家大族裡面兒子們的紛爭是很強的,每天都在勾心鬥角,而他們的媽媽們,從皇后正一品到從一皇貴妃,然後再是庶一正二庶二之後這麼排下去,所以說後宮佳麗三千我偏偏獨寵你一人,有這個能力的自然是皇后和排名靠前的幾位,那些兒子的地位也跟著媽媽們的地位從大到小開始排列了。

這些地位不同的標誌還是由於皇帝本人的喜歡,還是圍繞著帝王來變化這些等級,有正室,有側室,還有平室,皇帝喜歡誰誰就能立後,所謂母憑子貴也對,子憑母貴也沒錯,這樣的封建帝制是這樣的。

那我們來看看民間的狀況,就是大老婆【妻子】,姨太太排位了,孩子就是嫡長子,嫡次子,庶出之類的,也有這樣類似於帝王家族的分類,畢竟古代的大戶人家一名成功男性身上有一些女人追隨是很正常的,因為本人養得起。

現在的社會其實也存在著這些,離婚前的正室的孩子和離婚後再婚迎娶的等級排位就不一樣了。

另外有幾種比較特殊的情況,一般來說一個夫只有一個妻,但是妻子可能會過世,那麼這個夫就可能迎娶新的妻,或者將原來的妾扶成妻,那麼一夫前後會有多個妻,那麼新妻的兒子也為嫡子,而且前面的妻的嫡子是要勝過後面妻的嫡子的,因為是再娶不是原配吶。

說到這裡,還是認為現在的情人一堆老婆一個的名流圈還是有歷史根源的,出軌都成了常事,不過我們老百姓還是提倡一夫一妻,遵循從一而終是最好的,這樣我們這些男同胞競爭女性的壓力就小了很多呀。

關注我@烈焰糖糖品歷史,我每天都會給大家分享精彩的歷史故事和乾貨、問答,大家暢談歷史,談古論今,以古鑑今,提升硬核實力,增強社會競爭力。

烈焰糖糖品歷史


一、案例剖析

《史記·五宗世家》中,常山憲王舜兒女眾多,有王后修所生的太子勃,有其寵妾所生的兒子平、商,還有不被他所寵愛的姬妾生的長子梲。憲王舜平日裡就不把長子梲當做兒子看待,百般冷落不說,及至去世,也沒有半分遺產給梲。而太子勃,在憲王病重彌留之時,由於先前其母修因為其他寵姬而受到冷落,所以母子二人從來不去侍候憲王,憲王去世後僅六天,勃便沾花惹草,飲酒賭博取樂,然而他還是繼承了憲王位。

二、長子、嫡子、嫡長子的區別

以上的例子,在古代並不少見,如劉邦長子劉肥的年齡是大於嫡長子劉盈的,而最後繼承皇位成為漢惠帝的卻是劉盈。即便是在現代,不少地方仍保留著“長兄為父”的傳統觀念,這是對長子在其輩分當中地位的設定與肯定。這種觀念由來有自,在中國古代,普通人家並不是現在很多人所向往的妻妾成群,而是一夫一妻,

長子地位如現在所保留的傳統觀念,而在皇帝、王侯將相之家,則出現了長子、嫡子、嫡長子的區別。

(一)權力更迭的文明產物

周道尊尊,周道文,文者法地,尊者敬也,敬其本始,故立長子(此處引文中的長子是指嫡長子),是說周朝法制中,上一任周王死後,由太子繼承,太子若是死了,由嫡孫繼承。這是在家天下的背景下,防止權力更迭之時發生動亂而設立的一種合法的繼承模式。在此基礎上,更加確立了嫡長子制度,也就是嫡子當中的長子為合法的、先天的優先繼承人。

(二)三者待遇不同。

通過開篇的案例可以看出,劉梲雖然是長子,但是他並沒有資格繼承憲王位,而是由王后的兒子修來繼承,當然朝代不同,制度也有所差異,甚至同一朝代,不同統治者也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如有的朝代除了絕對的嫡長之外,立嫡長是可以順繼的,也就是說嫡長子之下,嫡次子相對於其他嫡子便是嫡長,以此類推。但有的朝代就不是如此,如

康熙後期的九子奪嫡,就是在二度立廢太子之後,眾皇子之間的奪權鬥爭。不過,在封建時期的這種待遇不同,其實也就是一種軟規定,事實往往是有悖於此規定的,有背於統治者希望權力和平更迭過度的初衷的,如隋朝隋煬帝楊廣通過陰謀詭計陷害太子楊勇,甚至殺害其父,最後奪得皇位,制度不得不讓位於野心、實力和權謀;初唐時期,唐太宗李世民既為了皇位,也為了個人安危,組織自己的勢力,悍然發動了宮廷政變——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滅其勢力,最後軟禁了其父李淵,自己當上了皇帝。

(三)出生不同。

嫡長子和嫡子之間是序齒的不同,而子和嫡子之間最關鍵的就在於個“嫡”字。其實待遇不同這是表象,而出生才是劃分嫡與非嫡的本質區別。古代有錢有勢的人,一夫多妻,除了正室妻子明媒正娶,其他都是側室,並且不得從正門迎娶,需走側門,甚至不得白天迎娶,只能晚上接入。所以,嫡子和普通兒女(庶子)之間的地位實際上是從母親的地位就開始劃分出來了。《紅樓夢》中,同是賈政的兒子,賈寶玉錦衣玉食,深受家人寵愛,而趙姨娘的孩子賈環則粗衣粗行,別說家裡尊貴之人,便是下人都小看他三分。即便是嫡子之間,除了長幼之別,如果是原配正室的孩子,那是正宗的嫡子,最具有合法性,如果是續絃繼妻,其子嗣也是嫡子,但是,本身續絃繼妻的地位就不如原配,所以這種不平等也就延伸到了嫡子之間。如果是皇家,只有皇后生的才是嫡子,其他都是庶子。

從這裡可以看出,為什麼古代很多貴妃、嬪妃如果有了孩子,很多人會想方設法的提升自己的地位,直至能夠成為皇后,所以在古代,母憑子貴不若子憑母貴更貼切些。不過,萬事總有個例外。明朝萬曆皇帝的母親李綵鳳因為家中貧困被賣到裕王府當丫頭,後來被裕王也就是後來的隆慶帝臨幸,懷上了後來的萬曆,萬曆做了皇帝,李丫頭也就順理成章的成了李太后。本身裕王能夠當上皇帝,就含有諸多機緣巧合,幸運成分。而萬曆說白了,連庶子都算不上,可是命運就是如此安排,誰能想到一個丫鬟的兒子竟然能夠成為大明天子。

然而之後還有更神奇的,萬曆皇帝之後的明光宗,竟然也是萬曆在李太后的慈寧宮私幸宮女王氏懷孕而生,萬曆起初不敢承認,但是內起居注中記載了此事,並有當時萬曆賞賜給王氏的信物為證,萬曆抵賴不掉,還被李太后罵了一頓,最後冊封王氏為恭妃,其子也就成為了太子朱常洛,後來也就成為了明光宗。


勇哥談歷史


古代王公貴族,富貴人家有一妻多妾,或者三妻四妾。而只有第一個明媒正娶的才是正妻,或者說嫡妻(也稱為結髮妻子、元配、原配、大老婆、正房),而與正妻相對的就是平妻(也稱偏妻、偏房、側室、庶妻、妾、小老婆)。而這些大小老婆生的兒子就對應有嫡子,庶子的區別。

嫡子:正妻生的所有兒子

指的是正妻生的所有兒子,比如隋文帝娶了獨孤皇后,因為楊堅特別喜愛獨孤伽羅,所以兩人年輕的時候相約不納妾,就不會有嫡庶之分,兩人生了五個兒子,都是獨孤皇后所生,都是嫡子,分別是長子房陵王楊勇(廢太子),次子晉王楊廣(後來的隋煬帝),三子秦王楊俊,四子蜀王楊秀,五子漢王楊諒。這5人都同父同母的兄弟。

當然還有李淵和竇皇后生的4個兒子,也是嫡子,分別是隱太子李建成,次子秦王李世民(後為唐太宗),三次衛懷王李玄霸(《隋唐演義》李元霸的原型),四子齊王李元吉。

嫡長子:正妻生的大兒子

楊堅的嫡長子是楊勇(廢太子),後來太子之位被廢,次子楊廣變成了太子;李淵的嫡長子是隱太子李建成,後被次子李世民射殺,太子之位落到李世民手裡。

長子:最大的兒子,如果正妻生的就是嫡長子,如果不是正妻生的就是庶長子

因為娶的正妻還沒生育,或者開始納妾了,娶了小老婆了,而妾和平妻反而先生了兒子,這個大兒子的身份就是長子。

比如劉邦開始的時候遊手好閒,跟村裡的寡婦私通生了長子劉肥,就是長子身份,但是後來劉邦又明媒正娶了大家閨秀呂雉,呂雉生的劉盈,是嫡子,繼承權在嫡子手裡,而且呂雉只生了劉盈和妹妹魯元公主,劉盈是唯一的嫡子,劉邦的帝位由劉盈繼承,就是漢惠帝。

而長子劉肥並沒帝位的繼承權,被劉邦封為齊王。

還有清太宗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因為皇太極的皇后博爾吉特.哲哲沒有生兒子,只生了女兒,所以皇太極就沒有嫡子,所有兒子都是庶出的。這個時候長子就有了繼承帝位的權利,但是皇太極的十四弟多爾袞掌握了近一半的兵權,也出來爭帝位。豪格和多爾袞互不相讓,女真人差點內鬥。

這個時候,皇太極的另一位身份尊貴的皇子出場了,就是九皇子福臨,福臨雖然不是長子,也不是嫡長子,但是他母親大玉兒(後來的孝莊太后)是皇后哲哲的侄女,都是蒙古科爾沁博爾吉特氏出來的,算是半個嫡子的身份,經過兩位博爾吉特氏娘娘的多番運作,最後皇九子福利得到了帝位,就是順治皇帝。

帝位繼承權先後順序:嫡長子-》嫡子-》長子,只有在嫡子都缺失的情況下(或沒有,或夭折,或廢黜),長子才有繼承的機會

從帝王繼承權的優先權來看,先是嫡長子立為太子來繼承帝位,如果嫡長子沒了,就是嫡子中的次子,三子.....依次來當太子的位子。所以我們看到,為了爭奪繼承權,也就是太子的位子,雖然是一母同胞的嫡親兄弟,爭奪起來也是毫不手軟的,楊堅的次子楊廣弒兄,殺了楊勇,當上太子,就是後來的隋煬帝;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親手射殺嫡親大哥李建成,將嫡長子搞沒了,就獲得帝位的繼承權。

可嘆隋文帝楊堅還對獨孤伽羅說:“歷來皇位競爭,血腥無比,殺伐不斷,就是因為不是親兄弟,有嫡庶之分,如今我們5個兒子都是我們兩人生的,他們應該不會互相殘殺了”。結果楊廣為了帝位,弒父殺兄,嫡子之間不爭位鬧成了千古笑談。

帝王家的皇子之間爭奪的是太子,帝王位子,而一般諸侯士大夫家兒子繼承權就是爵位了,至於商賈之家兒子們繼承的主要就是財產了,其先後順序也是嫡長子-》嫡子-》最後到長子。如果長子就是嫡長子,就優先繼承,如果長子是庶子,那就排在所以嫡子之後。

至於古代的貧民百姓家庭,生活都困苦不堪,娶一個老婆都困難,還想娶幾房老婆?確定祖墳冒青煙了嗎?所有貧民百姓最多隻有一個老婆,生的兒子也就沒有嫡庶之分了。也沒有那麼多的爭奪了,或許這讓貧民百姓家庭少了一個煩惱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