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变“网红地”,兴宁这个村蒲公英成了致富宝!

掌上梅州讯 “以前看到漫山遍野的蒲公英觉得很普通,真没有想到,我们还能依靠种植蒲公英,带领大家实现脱贫致富。”看着种植基地里随着春风起舞的蒲公英,兴宁市永和镇夜明村党支部书记吴新文感慨不已。

该村近年来充分发掘千年古村落的优美自然风光、独特的人文历史和红色资源,以“一村一品”为主抓手,大力发展蒲公英特色种植,带动全村精准扶贫户如期实现稳定脱贫、村民增收致富,夜明村这个昔日的“桃花源”如山中明珠再现光芒。

乡村旅游显“桃花源”魅力

走进夜明村,映入眼帘的场景,犹如《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画面一般优美。村支书吴新文介绍道,因该地曾有银矿,夜里会发出光芒,故而得名夜明村。作为千年古村落,该村人文底蕴深厚,如今还有三段共1000多米保存较完整的古驿道,是宋朝时期通往宝山、程乡、梅县及潮州的交通要道。

“桃花源”变“网红地”,兴宁这个村蒲公英成了致富宝!

夜明村仍保存着三段共1000多米较完整的古驿道(钟思婷摄)

沿着古驿道在山间行走,可看到著名的响水寨瀑布、宋朝时期的银矿洞口、保存三百多年的古民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灌溉而修建的缩小版“红旗渠”。据史料记载,宋代丞相李纲、著名诗人杨万里途径夜明村,在观赏飞瀑时均留下诗篇,同时该村还是解放军游击战争的重要根据地。

“为了对深厚的历史文化进行提升打造,我们先后投入建设资金近100多万元,借助原有李果产业的基础,以千年古驿道的修复为中心,引导发展农家院、农家饭店等具有农村风味的餐饮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吴新文说。如今沿着村里的水泥绿道前行,但见村道两旁各类灌木大面积种植,村头村尾干净整洁,村民广场人气鼎沸,残墙和古驿道都得到了保护性修复……

去年,“绿色梅州·活力兴宁”自行车骑行活动路线途径夜明村,经过修整的村庄以优美的自然风光,给选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借助各类活动的举办,该村的李果也卖了好价钱。“原本每斤卖不到1元钱,村里人气旺起来后,均价达到了每斤2.5元。”吴新文说,随着村子成为“网红打卡地”,村里也将逐步建起民宿和农家饭店。

蒲公英成为村民“致富宝”

夜明村远离圩镇和城区,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常住人口仅200多人,有9户精准扶贫户。2018年,在帮扶单位武警广东省总队的支持下,该村结合已有小面积种植蒲公英的成功经验,在农业示范园建设了60亩蒲公英种植基地,注册了野生蒲公英茶品牌。

“桃花源”变“网红地”,兴宁这个村蒲公英成了致富宝!

蒲公英基地已成为村民的“致富宝”(钟思婷摄)

“桃花源”变“网红地”,兴宁这个村蒲公英成了致富宝!

基地内的蒲公英长势喜人(钟思婷摄)

记者日前在该村的蒲公英种植基地看到,绿油油的蒲公英苗有不少已经开出了小花,在和煦的春风中摇曳,工人们正在田地里忙碌着。“现在规模虽然不大,但蒲公英茶产值高,每亩可达10万元、总产值可达600万元,贫困户每年可从中增加约5000元收入。”吴新文高兴地说,在基地的帮扶下,9户贫困户于去年底全部退出了贫困行列。

为进一步顺应市场发展,把蒲公英茶打造成夜明村的“拳头”产品,夜明村于去年与江苏国大易联企业服务有限公司展开了战略合作。双方采用“线上线下平台+基地+农户”的蒲公英茶叶产业化合作经营模式,在今年内将种植面积扩大至100亩,年产量增加至15万斤以上。同时帮扶单位也已经投入15万元帮扶资金,用以购买产茶机器、扩大种植规模等。“届时将进一步带动全村乃至周边村劳动力就业,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相信这个昔日的‘桃花源’会如他的村名一样在此焕发耀眼夺目的光芒。”吴新文充满期待地说。

本报记者:陈思杰

特约记者:钟思婷 刘海阳

通讯员:李天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